关键词:蛋鸭;笼养技术;产业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蛋鸭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早在公元前500年就有养鸭、食用鸭肉和鸭蛋的记载[1]。蛋鸭养殖是禽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户乐意接受的一个养殖品种。传统的蛋鸭养殖主要以全放牧、半放牧、散养、圈养等模式为主导[2],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养殖环境日趋恶化,病害发生率越来越高,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其诸多局限性难以满足当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蛋鸭笼养模式便应运而生,以其饲养密度大、环境污染小、发病率低、养殖效益高等优点将成为我国蛋鸭业实现由数量效益型向低耗、环保、生态、质量、效益一体化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可行性模式。
1概述
2蛋鸭笼养技术优势
2.1提高单位面积鸭舍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鸭笼可分为阶梯式和层叠式两种,因其不需要运动场和水面,多以3~5层结构为主。蛋鸭笼养占地面积小,并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据研究,鸭舍的土地利用率较地面平养平均高出2~3倍[7],大大提高了鸭舍的利用效率和饲养管理效率。同时,通过机械化自动投喂、自动清粪、自动集蛋等专业化设备,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有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工人管理效率提升3倍以上。
2.2促进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
由于传统平养方式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社会行为的约束,加上缺乏集中处理废弃物的能力,导致单位面积养殖废弃物的承载量过大,加剧了粪污对环境的污染[8]。笼养鸭子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所排放的废弃物限于养殖场区,可通过传送带或刮粪板收集,收集后可进行无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或危害。据报道,日干采食量为150g的笼养蛋鸭其湿粪年产量约36kg?只-1,对比平养垫料饲养的年产混合粪100~150kg?只-1,既节约了垫料成本,又减少了废弃物处理量[9]。由于笼养鸭粪的及时转出,使鸭舍小环境中粪便减少,蚊虫滋生有限,鸭舍小环境条件较平养、网养鸭舍好。此外,蛋鸭笼养有利于实现清洁生产,减少蛋品污染和破损率。笼养鸭蛋产出后受重力作用沿笼子底网的倾斜角滚到集蛋槽中,不与鸭子直接接触,避免了因为鸭子活动造成的蛋品破损。另外,鸭蛋直接接触的鸭笼底部相对清洁,降低了鸭蛋污染程度,将蛋壳表面的保护膜相对完整的保存,有助于延长鸭蛋的新鲜度和保质期,提升鸭蛋外观,减少蛋制品加工中洗蛋过程,提高了鸭蛋的商品价值。
2.3促进流行病的预防和控制
蛋鸭笼养技术在疫病预防和治疗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地面平养模式,其全封闭的鸭舍区别于露天养殖,有效减少了蛋鸭与外部病原微生物之间接触感染的可能性,尤其与某些飞禽候鸟携带的传染源隔绝,降低了患病的风险[10];其次,笼养蛋鸭由于活动空间固定,免疫可集中进行,既减少了防疫应激,又缩短了防疫时长,使防疫更加彻底有效;笼养全程使蛋鸭不接触粪便,极大地减少了饮水器、食槽被粪便污染的风险,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即使个别蛋鸭发病也能及时控制,蛋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可以降低5%以上[11]。
2.4提高饲养经济效益
2.5提高种鸭繁殖力,加快育种进程
蛋鸭笼养可以扩大公母配比、提高种鸭繁殖力。在地面平养的自然交配过程中,种鸭的雄雌比一般是1∶5,而笼养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可扩大至1∶30~1∶40[13]。饲养的种公鸭大大减少,少养1只公鸭可每年节约大概92kg的饲料[14],不仅可以降低种公鸭的饲养成本,节约鸭舍水电、防疫、人工等费用开支,还可以充分发挥优秀种公鸭的各项优良性能,提高种蛋合格率。在育种工作中,研究人员采用单鸭单笼饲养模式,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控制鸭的交配体系,对种蛋进行逐个编号,此方式便于进行系谱记录[15]。
2.6有利于寒冷地区发展养鸭业
受气候和水资源的限制,我国蛋鸭饲养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上海等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像寒冷的北方相对较少,严重制约了北方蛋鸭业的发展[16]。地面平养因难以调控舍内外的气候环境,使蛋鸭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极大限制了蛋鸭生产潜力的发挥,而笼养蛋鸭由于小气候环境可控,可有效克服外界不良环境气候条件(如严寒)的影响。卢立志等[17]研究发现,北方笼养组除500d龄产蛋数和产蛋重略低于南方平养组外,其他性能指标均优于平养组。
2.7有利于蛋鸭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国内先进养殖模式采用蛋鸭笼养方式,主要包括鸭舍选址布局、笼具设计、禽舍环境数字化控制设施等硬件条件和饲养管理等技术措施[18]。针对当前畜禽养殖业现状,着力于研究解决现有养殖方式的环境污染问题,变污染源为可再生利用资源,研究并集成贯穿于养殖全过程的、可供不同养殖场户选择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生态、集约化养殖技术。在生产上应用时,将改变目前养殖业落后的生产现状,提高畜禽业的生产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畜禽产业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对于改善民生、实现畜禽产业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3关键技术
浙江国伟科技有限公司(原诸暨市国伟禽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历时8a攻关,成功选育出世界首个三系配套的高产青壳抗逆蛋鸭新品种—国绍Ⅰ号,具有种质可控、产蛋量高、青壳率稳定、开产日龄早等特点,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青睐。下面以笼养国绍Ⅰ号为例,探讨其饲养技术要点。
3.1鸭舍设备
笼具选择。笼具是根据单笼饲养量而专门定制的,推荐采用直径0.2cm的镀锌铁丝喷塑,单笼大小为38cm×32cm×35cm,每笼可饲养2羽绍鸭。饲喂和饮水方式。采用塑料制作的料槽,考虑到蛋鸭采食习惯和鸭嘴饮水问题,应适当加高近端料槽边沿和调整饮水位置,饮水采用专用饮水乳头,每个单笼1个,乳头与地面保持45°。通风方式。夏季采用负压通风的方式,利用通风设备与风机水帘,可有效降低舍内温度,蛋鸭产蛋的最佳温度为15~25℃。
3.2饲养管理
控制体重。为了使鸭群发挥最佳的产蛋性能,在9~12周左右进行限饲,每鸭每天只饲喂0.100~0.125kg,每天一顿吃完,可以再饲喂一些青绿饲料充饥,要求产蛋期平均体重控制在1.4kg左右,变异系数≤15%。上笼管理。青年鸭于75~80d龄即可进行上笼饲养,上笼时,选择晴好天气,在气温适宜的白天进行。刚上笼鸭表现很不安宁,会惊群,此时要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其他人员出入,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以减少应激反应。饲料更换。蛋鸭开产后即可更换为产蛋料,换料要有3d的过渡期,即第1天更换1/3新料,第2天更换1/2新料,第3天更换2/3新料,第4天全部更换为新料。科学补光。因蛋鸭的性腺发育和排卵受到光照长期积累的影响,因此要进行科学的补光,补光以每天20min的方式渐进增加,直到延长到每天15~16h为止,补光强度以5~10lx为宜。
3.3疫病防控
3.4加强卫生管理
做好日常卫生的清洁工作,温度、湿度、卫生等环境条件应适宜鸭群健康生长和生产,禁喂霉变腐败有毒饲料,及时消毒并扑杀鸭场的蝇、蚊、老鼠等有害动物,粪便、污物和病死鸭及时作无害化处理。
4发展趋势
5小结
蛋鸭笼养是对传统蛋鸭养殖模式的技术革新,将是蛋鸭业实现规模化由数量效益型向低耗、环保、生态、质量、效益为一体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笼养蛋鸭不仅可以提高产蛋率和料蛋比,降低蛋壳破损率,还对蛋品质影响不大。未来5~10a蛋鸭笼养技术终将形成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
作者:陈斌丹张科杰李柳萌赵广民周玉岚董健锋寿旭东邹永杰马建军杨华单位:浙江国伟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国伟智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诸暨市畜牧兽医所浙江农艺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