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又名棘球蚴病,是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主要由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该疾病分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两种,分别由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感染引起。两种绦虫都必须在哺乳类动物体内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一般为犬和狼;多房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一般为狐狸、犬和狼。
近年来,包虫病呈全球性分布,我国包虫病主要流行于西北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其中以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7省最为严重。根据文献报道,我国西部人群包虫病的感染率为3.1%~31.5%,患病率为0.5%~5.0%,其中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人群患病率为5.0%~10.0%。据2010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2010—2015)”,我国西部地区包虫病平均患病率为1.08%,受威胁人口约为6600万,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
二、包虫病诊断依据
根据现行包虫病诊断标准,包虫病的临床诊断要综合考虑: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几个方面。
1.流行病学史
该部分主要考虑患者是否有在流行区的居住、工作、旅游或狩猎史,或与犬、牛、羊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及其皮毛的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及皮毛加工等暴露史。
2.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棘球蚴的囊占位所致的压迫、刺激、囊破裂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囊性包虫病可发病全身多个器官,以肝、肺为常见;泡型包虫病原发病灶几乎都位于肝脏。
3.影像学检查
主要为通过B超扫描、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
4.实验室检查
5.病原学检查
在手术活检材料、切除的病灶或排出物中发现棘球蚴的囊壁、子囊、原头节或头钩。此为包虫病的确诊方法。
表1我国已批准的包虫病检测试剂
五、检测游离DNA的考量
六、总结
我国包虫病防控形势严峻,包虫病流行区多为相对偏远、落后的地区,目前包虫病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学和病原学,这不仅对临床医生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诊、漏诊的风险。血浆游离cfDNA检测操作较为简便,结果易于解读,如能按预期应用于临床,将对包虫病的诊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包虫病外科专业委员会.肝两型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4(4):253–2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包虫病诊断标准(WS257–2006).
[3]何顺伟,李晓燕,赵瑞雪等,体液游离寄生虫DNA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7,33(2):16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