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是由于人体感染细棘球绦虫幼虫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狗为主要终宿主,人与动物接触后经消化道吞入虫卵而感染,临床上以侵犯人体肝、肺、脑等处而引起肝大、胸闷、痛、肺脓肿、颅内压增高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包虫病包括棘球蚴引起的包虫囊肿病和泡球蚴引起的多房型包虫病,本病在牧区多见。
病因
人感染包虫病的主要原因是接触狗、或处理狗、狼、狐皮而误食虫卵引起。虫卵在人的胃、十二指肠内孵化,放出六钩蚴,此幼虫循门静脉至肝,发生肝包虫病;有时幼虫通过肝脏,可达肺、脑、骨髓而致病。危害较为严重,其危害程度依赖棘球蚴和泡球蚴的大小、数量及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传播方式
包虫囊肿病主要传播者是狗,而羊、牛及其它家畜是中间宿主,多房型包虫病主要传播是狼、狗、狐、而各种鼠类是中间宿主。
潜伏期
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来自流行区且与狗、羊等有密切接触史。棘球蚴可在人体各器官寄生,但以肝脏最常见,肺脏次之,生长缓慢,故患者多是儿童期感染,成年后发病。
泡球蚴寄生于人体导致泡球蚴病。原发于肝脏,侵入血流,可造成肺、脑等其他组织的继发感染。对肝组织的破坏特别严重,可引起肝功能衰竭导致肝昏迷,或诱发肝硬化而引起门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
治疗
手术治疗囊型包虫病手术方式可以有内囊穿刺摘除、内囊完整摘除、包虫完全切除(肝叶切除)。
肝、肺外囊残腔的合理处理可以有泡型包虫病手术方式、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姑息性清除引流。
除此之外包虫病还可以有药物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首选阿苯达唑,以采用小剂量(10mg/kg)长疗程或多疗程反复治疗较好。泡型包虫病人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对于晚期病人疗程可达3~5年,甚至终生维持治疗。药物治疗的适应证有囊型包虫病、继发性腹腔、胸腔包虫病、多脏器、多发囊或多次手术后复发的包虫病人、早期发现的包虫病人、不宜手术或拒绝手术者、泡型包虫病(不论手术与否均应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晚期病人,肺、脑转移者)和手术前后的病人(手术前后的病人均应进行2~3个疗程有控制术中原头节移植和防止复发的作用)。但是一定要注意肝、肾功能不全和孕妇严格禁用药物治疗。
疾病分布
细粒棘球蚴呈世界性分布,随着世界畜牧资源的开发,棘球蚴病不断扩散,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泡球蚴病的分布与棘球蚴的分布在中欧地区基本一致,在其他地区较为局限。主要流行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从加拿大北部、美国阿拉斯加州直至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西伯利亚,遍及北美、欧、亚三洲的寒冷地区和冻土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