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制备出杀菌剂与植物免疫诱导剂共施纳米系统
在植物病害防治中,植物病害局部坏死部位的特定的微环境(如某些真菌分泌的草酸、果胶酶、β-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木质素分解酶等多种细胞壁降解酶以及病原菌早期的还原环境)已被用作生物触发因素,以实现杀菌剂的刺激响应释放。然而,此类农药的CRF受到仅一种单一活性成分的装载和递送的限制。该研究以锌铝水滑石(HTlc)类纳米片为载体,通过一种简便的一步法制备了FEN/SA@HTlc,无需加热和有机溶剂,以共同递送疏水性杀菌剂(环酰菌胺,FEN)和植物免疫诱导剂(水杨酸,SA)以植物病害微环境响应的方式对体内核盘菌病进行双模式协同控制。这种杀菌剂和植物免疫诱导剂共递送纳米系统将为多模式协同纳米农药设计和可持续植物病害管理提供新的视角。
华中师大杨光富教授团队在人工智能辅助类农药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杨光富教授团队在HPPD抑制剂类新农药的开发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果
重大创新,柏连阳院士点评!南农大植物保护学院等合作开发“水稻癌症”新型杀菌剂
被称为“水稻癌症”的稻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每年给我国造成30亿公斤粮食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主粮作物的稳产、高产和优产,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为了攻克稻瘟病,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张正光带领团队与病菌博弈了近30年。2024年2月26日,张正光团队和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邢维满团队在《自然—植物》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稻瘟病菌特有的保守的毒性效应子MoErs1,并揭示其抑制寄主免疫的机制,基于该机制设计的二苯醚酯类化合物对稻瘟病具有显著防效。该研究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以稻瘟病菌保守效应子为靶标创制杀菌剂的新理念。该研究在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植物和农业领域内对寻找控制病害的新策略具有重要启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现代药物研发团队在害虫抗药性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现代药物研发团队在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IF=6.1,中科院1区)上发表了题为“KeycontributionsoftheoverexpressedPlutellaxylostellasigmaglutathioneS-transferase1gene(PxGSTs1)intheresistanceevolutiontomultipleinsecticid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小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PxGSTs1的高表达是其抗药性进化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为害虫抗药性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帮助。
南京农大揭示赤霉病菌分泌类植物多肽激素抑制植物免疫的分子机制,为赤霉病抗病育种与靶向农药研发提供潜在靶标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高学文/顾沁教授团队揭示了转录因子FgPacC激活类植物多肽激素FgRALF促进赤霉病菌侵染并抑制植物生长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为赤霉病抗病育种与靶向农药研发提供了潜在的靶标。该研究发现,活性形式的FgPacC与快速碱化因子FgRALF基因启动子结合,并在赤霉病菌侵染过程中正调控其表达。分泌到寄主的质外体空间中的FgRALF可引发植物碱化、抑制植物免疫,进而促进赤霉病菌侵染。同时研究还发现FgRALF具有植物RALF小肽典型的植物根生长抑制活性。
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早期分子机制研究新进展,含新型靶向杀菌剂研发的前景等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张正光教授团队和上海师范大学邢维满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Plants上发表了题为“TargetingMagnaportheoryzaeeffectorMoErs1andhostpapain-likeproteaseOsRD21interactiontocombatriceblast”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稻瘟病菌特有的保守毒性效应子MoErs1作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子抑制寄主免疫的机制,同时基于该机制设计出的二苯醚酯类化合物对稻瘟病具有显著防效。该研究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以稻瘟病菌保守效应子为靶标创制杀菌剂的新理念。
张友军团队揭示害虫新烟碱类杀虫剂靶标抗性新机制
2024年2月20日,国际知名期刊PLoSGene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世界首例烟粉虱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突变介导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广谱抗性。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人们对害虫抗性形成机制的认知,而且为田间害虫抗性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一方面阐明了烟粉虱体内存在的nAChR家族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其受体组成及毒理学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报道了首例烟粉虱新烟碱类杀虫剂靶标抗性,为田间抗性基因的调查和检测提供新的思路。
中国农大研究开发了一种可治理广谱代谢抗性的多元纳米制剂,具有良好的叶片保护和害虫控制效果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沈杰教授团队联合梁沛教授团队在综合性期刊《高级研究杂志》(JournalofAdvanced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自组装纳米递送平台提升草地贪夜蛾广谱药剂敏感性》(Self-assembledco-deliverynanoplatformforincreasingthebroad-spectrumsusceptibilityoffallarmywormtowardinsecticid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一种自组装纳米递送平台,可提升草地贪夜蛾对杀虫剂的广谱敏感性,治理代谢抗性。
徐汉虹/张志祥教授团队在绿色精准农药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展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校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植物保护学院徐汉虹教授/张志祥教授团队在绿色精准农药研究发表系列高水平SCI论文,该研究利用果胶与细胞壁的亲和性,基于晶体生长理论和受控成核方法构建了一种活性氧和果胶酶响应的铁基金属有机框架的纳米递送系统(TF@Fe-MOF-PTNPs)。该研究表明刺激响应性纳米农药在植物病虫害管理工作中的潜在应用,为农药的可持续病害虫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茶树抗虫挥发性物质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4年1月,BeveragePlantResearch在线发表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题为Emissionpatternandanti-insectfunctionofindolefromteaplant(Camelliasinensis)attackedbyteageometrids的研究论文。论文探索了茶树中重要HIPV吲哚的抗虫功能,并解析了茶树主要害虫之一茶尺蠖侵害诱导茶树释放吲哚的规律及其生物合成机制。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茶树中吲哚抗虫功能和生物合成的认识,也可为茶园的绿色防控提供重要的信息。
α-倒捻子素对植物病原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所等单位研究人员对10种植物病原细菌进行室内抑菌活性初筛,并对抑制效果较好的病原细菌采用平板菌落法进行了室内毒力及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α-倒捻子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其EC50分别为35.93和27.58mg/L,同时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具有较强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其中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因此认为,α-倒捻子素对植物病原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在农用抑菌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
浙工大利用新型耐热转氨酶生物合成L-草铵膦
2024年1月30日,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生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国家化学原料药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裕国团队,在《Applied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ofanovelthermostabletransaminaseanditsapplicationinLphosphinothricinbiosynth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序列挖掘和结构功能分析,从耐热假单胞菌中获得了一个活性高、稳定性好的耐热TA(PtTA)。
植保所揭示氰烯菌酯在作物体内的再分配过程及代谢转化新途径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在美国化学学会(ACS)环境领域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Letters(IF:10.9)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hloemRedistributionofPesticidePhenamacrilinPlantsFollowedbyExtensiveBiotransform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氰烯菌酯在植物中的“双向传导”和根“排泄”过程,形成循环吸收利用机制,为农药的高效利用和应用风险控制提供新思路。
中国热科院在植物病毒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一株黄粉虫致病菌同时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的抑制作用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人员以罹病死亡的黄粉虫幼虫为材料,利用平板涂布法及划线法分离致病菌;依据柯赫氏法则测定致病菌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致病菌株的分类地位;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致病菌对12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利用单因素试验对致病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从罹病黄粉虫虫体中分离获得3株致病菌,从中筛选出致病效果最好的菌株并命名为WU-1,其对黄粉虫幼虫的致死率为58.00%;WU-1菌株对供试12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抑菌性,抑菌率为60.54%~78.33%。该研究发现WU-1菌株对黄粉虫幼虫具有较好的致病效果,可为鞘翅目害虫防治提供参考;同时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的抑制作用,可作为研制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菌剂的备选菌株。
华中农大在甜瓜对蔓枯病抗性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园艺林学学院孔秋生教授团队在PlantCell&Environment在线发表了题为“Integratedfull‐lengthtranscriptomeandmetabolomeanalysisrevealsthedefenceresponseofmelontogummystembligh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整合全长转录组、广泛靶向代谢组和组织化学染色的研究手段探究了抗病与感病甜瓜对蔓枯病病原菌侵染的早期防御响应的差异,该研究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甜瓜与蔓枯病互作的认识,也有助于选育具有蔓枯病抗性的优良甜瓜品种。
浙江大学发文揭示果蝇味觉受体的结构和分子机制,有助于未来指导开发新型害虫引诱剂或驱虫剂
近日,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郭江涛研究员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良渚实验室的徐浩新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范敏锐研究员团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浙江大学国际健康研究院苏楠楠研究员团队合作,选取遗传学的经典模式动物果蝇为研究对象,首次解析了味觉受体GR的三维结构,阐明了糖分子激活GR的分子机制,解开了果蝇感知甜味的秘密。
植保所合作揭示双生病毒利用"一石二鸟"靶向植物不同防御途径而致病的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和浙江大学等单位联合在《植物通讯》(Plant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Twoviralproteinstranslatedfromoneopenreadingframetargetdifferentlayersofplantdefence”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解析了双生病毒利用同一个开放阅读框通过核糖体渗漏扫描(ribosomeleakyscanning)翻译产生两种不同定位的蛋白抑制植物不同防御反应的机制,为理解双生病毒的进化与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二、新产品
先正达推出多款创新产品
日前,先正达杀线新科技克来傲品牌正式在中国上市。克来傲的核心成分三氟吡啶胺(英文名TYMIRIUM),是由先正达历时16年研发而成的高效创新化合物,不仅具有广谱的杀线虫活性,而且能高效防治镰刀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等。该项突破性技术还可以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促进土壤健康,提升作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抵抗力,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使农民获益更多。植物寄生线虫是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以植物的根系为食,易诱发真菌感染,威胁植物健康,进而损害作物收成的质量和产量。
江苏省设计合成新型吡唑乙酰胺类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为开发出新型杀菌剂候选化合物,江苏海洋大学药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通过柔性改造吡唑甲酰胺杀菌剂结构中的二元酰胺键,得到了一系列潜在靶向植物病原真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新型吡唑乙酰胺化合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上述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通过抑菌活性测试发现了具有广谱抑菌特性的二苯醚联吡唑乙酰胺化合物6l。
安道麦宣布推出基于新型有效成分的创新产品
可防治柑橘木虱的淡紫紫孢菌ZJPL08可湿性粉剂研制成功
近期,浙江省柑橘研究所以淡紫紫孢菌ZJPL08为有效成分,进行载体、润湿剂、紫外保护剂等的筛选,确定了淡紫紫孢菌ZJPL08可湿性粉剂的最佳配方为:淡紫紫孢菌分生孢子粉10%(活性成分)、十二烷基硫酸钠3%(润湿剂)、木质素磺酸钠5%(分散剂)、腐殖酸0.25%(紫外保护剂)、氯化钙0.10%(孢子萌发促进剂)、黄原胶0.05%(黏着剂)和硅藻土81.60%(载体)。研究发现淡紫紫孢菌ZJPL08对柑橘木虱具有强致病性,研发以该菌为材料的生防制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澳洲农药新有效成分批准汇总,共4个
澳洲作为新农药登记最活跃的国家之一,本文在此梳理并总结了2023年被农药和兽药管理局(APVMA)正式批准作为农药使用的新活性成分。与2022年批准的7个新有效成分相比较,2023年APVMA仅批准了四种新的活性物质,且并非全球首登。这4个新活性物质为Ipflufenoquin、HydrogenCyanide、Inpyrfluxam和Fenpropidin;登记持有人分别是日本曹达、Draslovka、住友化学和先正达。
张金林教授团队基于转酮醇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吡唑酰胺类除草活性化合物
2024年2月12日,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张金林教授团队在农林科学一区Top期刊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IF=6.1)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esign,Synthesis,andHerbicidalActivityofPyrazoleAmideDerivativesasPotentialTransketolaseInhibitors”的学术论文。该研究发现化合物6ba和6bj能够成为潜在的除草剂先导化合物,可进一步对其进行结构优化,有望开发成新型除草剂。
基于小麦赤霉病防治的20%吡唑醚菌酯·叶菌唑悬浮剂研制成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人员近期成功研制20%吡唑醚菌酯·叶菌唑悬浮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有效成分用量为135ga.i./hm2、105ga.i./hm2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79.65%和75.36%。该研究为后续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一种有效候选药剂。
中国农大发现同时靶向海藻糖合成途径两种酶的抑制剂
近期,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刘俊峰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段红霞教授在《农业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发表了题为《靶向海藻糖生物合成途径的双特异性抑制剂》(Dual-SpecificityInhibitorTargetsEnzymesoftheTrehaloseBiosynthesisPathwa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和后续分析验证,获得了同时靶向MoTps1和MoTps2-TPP两个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A1-4。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拼多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新的杀菌剂靶标的发现和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是该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上述研究成果是继2023年在mBio上发表的明确MAPK之一Mps1的成靶性及其抑制剂作用机制之后的又一新进展。
三、新动态
近期公开的12项砜吡草唑专利,申请人含快达、兴发、颖泰、久易及组合化学等
砜吡草唑是由日本组合化学株式会社开发的一种异噁唑类除草剂。砜吡草唑可用于大多数作物田的芽前土壤处理剂,作用机制与乙草胺及其有关除草剂近似,但其应用作物种类广、生物活性远大于乙草胺与异丙甲草胺。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示出了多个砜吡草唑及其合成中间体、组合物发明专利,专利申请人涉及原研企业组合化学和国内快达农化、久易股份、兴发集团、颖泰生物等企业。
2024年首批!苯唑草酮等137个农药产品拟获批登记
拜耳和AgPlenus联合开发新型靶向除草剂
近日,以色列生物技术公司Evogene子公司AgPlenus宣布,其已与拜耳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新型可持续除草剂产品。通过合作,AgPlenus将利用其ChemPass人工智能技术平台,识别出全新作用方式(针对APTH1蛋白)的除草剂分子,拜耳负责对该分子进行测试优化,从而研发出可商业化的产品。
有关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中间体的制备专利
2024年1月19日消息,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苏州开元民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中间体的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公开号CN117417244A,申请日期为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