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26期
2023/7/714:39:35
浏览次数:
5781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26期总第489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七月七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注意预防!“食脑虫”病死率高相对罕见
祖孙身上出皮疹病根竟是同一个
辽宁省沈阳市发现一例猴痘病例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预防肝癌,做好这8件小事
科研动向
l微量元素铁促进肠道黏膜免疫研究中获进展
l研究人员绘制出线虫禁食及过饱条件下精准氧化还原图谱
lScience:开发出一种等温生物催化工艺来大量制造治疗性寡核苷酸
l小心!身上有静电更易吸引蜱虫
l一种水螅为衰老和再生提供新见解
l日研究团队发现胰腺癌治疗靶点
l盐水冲洗或可减少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
l运动数据有助提早发现帕金森病
l碱基编辑治疗特殊贫血症显优势
l“特洛伊木马”细菌诱导癌细胞自毁
l长寿哺乳动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获进展
lNatCommun:科学家揭示癌症转移到大脑中的新机制
l早期地球没有水,都是干石头
l“基因组简化细胞”也能突变增殖人造细菌进化能力超越自然
l无创血糖监测研究取得进展
舆情信息
l健康细胞建设主题推进活动启动
l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革将试点
l用再生硅修复疑难创面(创新故事)
l让医疗服务更高效贴心(人民时评)
l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推动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高质量发展
l为老年人撑起权益“保障伞”北京全面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
l我国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启动
l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老年人这样预防
l字变大、可扫码药品说明书“转型”适老化
l权威部门话开局|国家药监局:国家药品抽检总体合格率已从97.1%提升到99.4%
l国家药监局:我国中成药整体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
l为未成年人构筑清朗网络生态(多棱镜)
l中暑送医过程中应使用冰袋等进行降温
l健康“医”点通今日小暑这些养生知识你知道吗?
2023-07-03新京报
阿米巴(原虫)主要存在于淡水、土壤和灰尘中,经常与土地打交道的人感染可能性相对较高。
近日,贵州苗女士在网上持续记录自己的孩子小丁(化名)生病就医的经历。6岁多的小丁去海南旅游回家后出现发烧症状,十余日不见好转,辗转几家医院就医,还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苗女士称,孩子是被一种名为“狒狒阿米巴原虫”(俗称食脑虫)感染引发的脑膜炎。
“食脑虫是老百姓的说法,该病的学名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门诊及脑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胜云介绍,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首次被发现是在1990年,当时,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的一只狒狒因感染该病原体导致脑膜炎最终死亡。该病比较罕见,刊发于2022年的文献显示,中国仅报道过32例患者,且多数集中于农村地区,仅3例患者居住在城市。
据悉,阿米巴(原虫)主要存在于淡水、土壤和灰尘中,经常与土地打交道的人感染可能性相对较高。“作为一种机会性感染,阿米巴(原虫)通常在人们免疫力低下时,通过污染破损的皮肤或经口、经鼻吸入包囊后,通过鼻子、嗅神经、肺或胃肠道多途径进入人体。”陈胜云表示,阿米巴(原虫)感染后,患者会通常表现为急性或慢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除却案例中小丁发生的化脓性脑膜炎外,也可能表现为肉芽肿性脑膜炎。
“也有部分患者仅表现出皮肤感染,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且临床上,出现化脓性脑膜炎通常怀疑为细菌感染,如果医生经验不足,患者没有进行病原学检测以及二代基因测序,医生很难进行诊断,易发生误诊延误诊疗。”陈胜云指出,全球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的存活率不足5%,死亡率很高,因此人们应该从预防角度入手,避免该病的发生。
陈胜云提醒,人们应加强户外活动时的自我防护;经常与土壤打交道的职业人群,通过周期性检查水箱、淋浴器、空气过滤器等设施降低风险;科学饮食、规律作息,增强自身免疫力;如果孩子皮肤出现破损,尽量不让孩子接触野外的土壤、脏水等。
2023-07-04北京青年报
儿科诊室来了一对老年夫妻和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3岁的宝宝。妈妈告诉医生,孩子这几天身上出皮疹了,但没有发烧,孩子觉得疹子很痒。另外,孩子的爷爷两周前得了带状疱疹,爷爷还顺便向医生展示了他脖子一侧的水疱样皮疹。
儿科医生仔细地观察孩子的皮疹,发现孩子的皮疹主要分布在头部和躯干,有不同的形态:有的是红斑,有的突出皮面,有些有小疱,有些皮疹结痂了。医生告诉他们,孩子的皮疹是水痘,初步推断是爷爷身上的病毒传染给孩子的。带状疱疹和水痘是啥关系?儿时得过水痘成年还会患疱疹吗?且听儿科医生详解。
一种病毒引起的两种疾病
祖孙俩得的疾病都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这种病毒感染可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水痘和带状疱疹。水痘是该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冬末早春季节多发。
带状疱疹是潜伏感染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水疱样皮疹伴严重的疼痛。两种疾病临床经过一般都是良性、自限性的。
一般情况下,带状疱疹并不传染。但对水痘易感的儿童与患带状疱疹的成人密切接触后可发生水痘。
部分人儿时得水痘成年患疱疹
水痘初期一般先有发热,常为低热(38℃以下),发热数小时至24个小时出现皮疹。有的孩子可没有发热。其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头皮,四肢较少,手心、脚心几乎没有。最初会表现为红色的斑疹,常伴剧烈瘙痒,逐渐突出皮面(丘疹),然后变成疱疹,随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不同形态的皮疹会分批出现,病程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同一时期四种不同形态的皮疹可能会同时出现:即斑疹、丘疹、疱疹、结痂,我们称它们“四世同堂”现象。
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可自愈,一般不留疤痕,愈后可获得持久的、一般是终身的免疫力。但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会继发细菌感染、肺炎、脑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等,部分患者在以后免疫力低下时会继发带状疱疹。而从来没有得过水痘的人群,成年后一般不会直接得带状疱疹。
水痘传染性强打疫苗可预防
孩子如果起了水痘,主要是对症治疗。注意休息,发热时多喝水,吃易消化的食物。出现高热时,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不用阿司匹林退热,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服,不要抓破水疱,以防感染。一般人群可服用些抗病毒的中药。对于皮疹,在未破溃之前,如果有瘙痒,可以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治疗。皮疹破溃后保持皮肤干燥,如果继发了感染,可以涂抹抗生素软膏。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经呼吸道分泌物、皮损水疱样通过空气或直接接触传播。如果宝宝得了水痘,可能会传给没有得过的孩子,因此需要隔离。水痘一般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与水痘患儿接触过的儿童,应隔离观察3周。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最有效的方式。因为人群普遍易感,建议1岁以上没有水痘病史的儿童、青少年、成人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
2023-07-04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月4日电(记者孙红丽)据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消息,6月29日,沈阳市报告1例疑似猴痘病毒感染病例,该病例经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检测结果为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经临床专家组会诊,7月3日,诊断为猴痘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目前患者正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情况稳定。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该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来,一些非地方性流行地区的国家先后发现猴痘病例,且已出现人际间传播。目前,猴痘对公众的感染风险低,建议积极了解猴痘防控知识,做好健康防护。
猴痘的传染源是什么?
传染源为感染了猴痘病毒的动物和猴痘病人。猴痘病毒在自然界主要存在于非洲啮齿类动物体内;灵长类动物(猴、黑猩猩、人等)接触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后也会感染。
猴痘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
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2022年以来发现的多数猴痘病例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人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
有哪些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感染了猴痘会有什么临床表现?
猴痘病毒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先是出现寒战、发热(多在38.5℃以上),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多见于面部和四肢,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经历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
2-4周后结痂脱落,轻则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重则留下瘢痕,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呕吐和腹泻引起的严重脱水、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等。
2022年以来发现的病例临床表现相对较轻且不典型。
猴痘的治疗与预后怎样?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如何预防猴痘?
避免与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提高猴痘认知水平和防控意识,避免或减少高危行为并做好自我监测。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可疑动物和人员或猴痘病例的接触史和暴露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
2023-07-0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6月)
一、全国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情况
2023年6月1日-6月30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重症病例1968例、死亡病例239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2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237例)。见图1。
三、哨点医院监测情况
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例从2023年第22周(5月29日-6月4日)的5.5%持续下降至第26周(6月26日-7月2日)的4.4%。见图3-1。
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从第21周(5月22日-5月28日)的42.5%持续下降,第26周(6月26日-7月2日)下降至15.4%。见图3-2。
四、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2023年6月1日-6月30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报送12431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涵盖141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前三位的分别为XBB.1.9及其亚分支、XBB.1.16及其亚分支、XBB.1.22及其亚分支。
根据采样日期,XBB及其亚分支的占比逐渐增加,从2023年第22周(5月29日-6月4日)的94.7%,增长到第26周(6月26日-7月2日)的96.2%。
2023-07-07搜狐健康
我国是肝癌发生的重灾区,患病率和死亡率占亚洲近70%,居亚洲之首。肝癌的发病比较隐匿,等发现确诊时一般都到了中晚期,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也不好。
肝癌那么可怕,但是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是预防肝癌关键的措施之一。
想要知道防治肝癌的方法,首先要了解诱发肝癌的危险因素,诱发肝癌的因素有多种:
预防肝癌吃食方面应该注意这8点:
1、不吃发霉的粮食
花生、大豆、米、面粉、植物油等发霉后,可产生黄曲霉菌,黄曲霉素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有强烈的致肝癌作用。
2、如果喝酒,不过量
调查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与肝癌有关。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3、少吃或不吃油炸、烧烤食品及刺激性食物
过度高温油炸、烧烤会使食物产生致癌物质,也是肝癌的诱发因素之一。
4、饮用安全的水
被多氯联苯等化学致癌物污染的饮水用会增加患肝癌的危险;某些沟塘水中含有的藻类毒素,也是一种强致癌剂。
5、天天吃蔬果,清洗干净,有皮的削皮吃
蔬果中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化合物,这样营养物质对肝癌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膳食纤维能预防某些化学致癌物诱发的癌变;
维生素A能使上皮细胞分化成特定的组织,使人体的鳞状细胞癌及其它细胞癌消退,激活抗肿瘤的免疫系统;
维生素C可抑制组织细胞对致癌化合物的转化;
硒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解毒功能;
叶酸等其他维生素也对肝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些蔬菜和水果表皮中存在农药残留超标的风险,有时只是清洗并不能保证清除掉留存在蔬菜或水果表皮上的农残或化学物质,可以削掉外皮再吃。
6、经常进行身体活动,保持适宜体重
经常、充足的身体活动可以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体重不足或过重都不利于癌症的预防。
7、劳逸结合、充足睡眠,不熬夜,不过度劳累
熬夜和过度劳累会对身体造成多种损害,如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失调,并导致免疫力下降,进而增加患肝癌的危险。
8、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筛查和发现癌前征兆
微量元素铁促进肠道黏膜免疫研究中获进展
2023-07-02网络
铁被认为是人体中重要的微量元素,可广泛参与代谢过程如细胞发育和分化,并参与各种疾病的诱导。由于铁对包括致病菌在内的多数微生物的增殖颇为重要,且会加重肠道炎症性疾病,因此它们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经常被低
铁被认为是人体中重要的微量元素,可广泛参与代谢过程如细胞发育和分化,并参与各种疾病的诱导。由于铁对包括致病菌在内的多数微生物的增殖颇为重要,且会加重肠道炎症性疾病,因此它们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经常被低估。
亚热带生态所在微量元素铁促进肠道黏膜免疫研究中获进展
研究人员绘制出线虫禁食及过饱条件下精准氧化还原图谱
2023-07-02生物物理所
细胞氧化还原调控广泛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及细胞代谢过程。饮食限制可改善健康和生存状况,而在不同饮食条件下,氧化还原平衡在不同细胞器和不同组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尚不清楚,导致代谢的氧化还原调控机制不明。因此,
细胞氧化还原调控广泛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及细胞代谢过程。饮食限制可改善健康和生存状况,而在不同饮食条件下,氧化还原平衡在不同细胞器和不同组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尚不清楚,导致代谢的氧化还原调控机制不明。因此,探索不同饮食条件下的精确氧化还原图谱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畅课题组与华东理工大学赵玉政课题组合作,在Stress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Exploringtheprecisionredoxmapduringfasting-refeedingandsatiationinC.elegans的学术论文,绘制了线虫在禁食、再进食及饱食下的精准氧化还原图谱。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Science:开发出一种等温生物催化工艺来大量制造治疗性寡核苷酸
2023-07-02生物谷原创
寡核苷酸(较短的RNA或DNA片段)已被用于治疗几种罕见的疾病。但是大量制造它们的工艺对于它们的更普遍使用是很困难的。近期,诸如siRNA药物英克西兰(inclisiran)等减少血液中胆固醇的疗法的开发给生物化学家带来了开发一种难度较低的工艺的压力。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开发出一种单锅制造工艺。他们指出它可以在水溶液中进行,并使用聚合酶来延长模板链,使用内切酶来释放最终产物,从而使得该过程中使用的模板可以重复使用。
对在优化条件下聚合酶/核酸内切酶催化的P1形成进行UPLC分析。图片来自Science,2023,doi:10.1126/science.add5892。
该工艺开始时在水溶液中加入核苷三磷酸,从而驱动一种依赖于模板的合成反应。加入一种延长的模板会导致反应产物裂解,从而产生核酸内切酶V,该延长的模板的一部分可以被移除以原样使用。另一部分然后暴露在另一种用肌苷制成的模板上,而让它通过最终模板的材料由所需的寡核苷酸组成。
这些作者提出,除了使治疗性寡核苷酸的制造成本降低外,它还使其更具可扩展性。为了证明他们的说法,他们用他们的新方法制造了几种著名的治疗性寡核苷酸,比如用于治疗黄斑变性的哌加他尼(pegaptanib)。
他们每升能生产大约2克,但建议该工艺应允许每升产量超过10克,在某些情况下,每升产量可达100克。他们计划继续微调这一过程,以制造更多种类的寡核苷酸。该团队与已经生产英克西兰的诺华公司合作,进一步开发这种可扩展的工艺。(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E.R.Moodyetal.Anenzymecascadeenablesproductionoftherapeuticoligonucleotidesinasingleoperation.Science,2023,doi:10.1126/science.add5892.
小心!身上有静电更易吸引蜱虫
2023-07-04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佳欣)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蜱虫可以被宿主自然积累的静电吸引到比自身大几倍的气隙中。这可能会极大地提高它们寻找寄生宿主的效率,因为蜱虫不会飞、不会跳,所以这是它们能够接触到较远、较高宿主的唯一机制。这一发现发表在6月30日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是已知第一个动物之间因静电而产生附着的例子。
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动物都会积累相当多的静电电荷,当它们与环境中的物体,如草、沙或其它动物摩擦时,积累的静电荷可能相当于数百伏,比家用插座上的电压还要大。
研究人员想知道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自然积累的静电荷是否足够高,以至于寄生的蜱虫可以通过静电吸引在空气中上升,从而提高它们寻找寄主的效率。
他们将带静电的兔毛和其他材料放在蜱虫附近,观察蜱虫是否被材料吸引。他们目睹了这些带电表面很容易地将蜱虫从空气中“拖走”,穿过几毫米或几厘米的气隙,相当于人类跳上几段楼梯。
蜱虫经常喜欢趴在草地上等待宿主经过。进一步研究中,研究人员预测了带电动物和草之间产生的电场强度,然后他们把蜱虫放在电极下面,二者中间有一个气隙。他们不断增加电极上的电荷,直到蜱虫被吸引到电极上,以确定吸引蜱虫的最小电场强度。
结果表明,这个最小电场在带电动物和草之间电场的预测值范围内,因此自然界中的蜱虫很可能被静电吸引到宿主身上。
这一发现有更广泛的影响和潜在应用。这种现象可能是动物相互接触和附着的普遍机制,或适用于螨虫、跳蚤或虱子等物种。此外,这一发现还为开发防静电喷雾剂等新技术打开了大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蜱虫对人类、宠物和农场动物的叮咬。
一种水螅为衰老和再生提供新见解
科技日报北京7月3日电(记者张佳欣)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报告》上的论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通过研究一种微小的海洋生物如何仅从嘴巴再生出完整的新身体,提出了关于愈合和衰老的新见解。
名为Hydractiniasymbiolongicarpus的共生长水螅是以寄居蟹壳为食的管状动物。此次研究中,该水螅证明了愈合和衰老的基本生物过程是相互交织的。
解开衰老和愈合等基本生物过程的进化起源,对于理解人类健康和疾病至关重要。人体有一定的再生能力,比如骨折后的恢复,以及受损肝脏的再生。其它一些动物,如火蜥蜴和斑马鱼,甚至可重生整个四肢或各种器官。然而,具有简单身体构造的动物,如该水螅,通常具有最极端的再生能力,例如从组织碎片中长出一个完整的新身体。
此前研究人员发现,该水螅有一组特殊的干细胞可再生,这种干细胞位于其身体的下部躯干。然而,当研究人员摘掉了它的嘴巴(嘴巴是离干细胞较远的部位),嘴巴就会长出一个新的身体。研究人员推测,它必须产生新的干细胞才可实现再生。
研究人员进一步追踪了该水螅体内的衰老细胞,以了解这种动物如何规避衰老的有害影响。出乎意料的是,它可以从嘴里排出衰老细胞。
日研究团队发现胰腺癌治疗靶点
2023-07-03新华健康
新华社东京7月3日电(记者钱铮)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日本北海道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其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找到治疗胰腺癌的两个靶点。这一发现有望帮助医学界了解胰腺癌的发展过程,并研发治疗药物。
北海道大学研究人员培育出一种果蝇,它们再现了胰腺癌患者体内观察到的4个基因异常,即癌症基因KRAS的活性化以及抑癌基因TP53、CDKN2A和SMAD4失去活性。接着,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果蝇展开广泛的遗传学筛查,找到MEK和AURKB这两个治疗靶点。
MEK和AURKB都是负责细胞内和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激酶,MEK与控制细胞增殖、分化和死亡的各种信号传递有关,AURKB在细胞分裂时调控染色体和胞质的准确分离。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联合使用MEK抑制剂曲美替尼和AURKB抑制剂BI-831266,能改善胰腺癌果蝇的生存率。研究人员为实验鼠皮下移植了人类胰腺癌细胞,对照实验显示,比起单独给药,曲美替尼和BI-831266的组合能更明显地抑制胰腺癌肿瘤生长。
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美国《癌症研究》杂志网络版。
盐水冲洗或可减少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
2023-07-05科技日报
胆总管结石(CBDS)是临床最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线治疗手段。据报道,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率为4%—24%,结石复发增加患者再住院和再手术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且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对于内镜取石术后残余的小结石或结石碎片,胆道造影容易遗漏,常导致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清除残余小结石或结石碎片可能具有预防结石复发的作用。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一项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利用经口直视胆道镜建立胆道清洁程度评分系统,评估不同剂量生理盐水冲洗后胆道清洁度,证明内镜下碎石并取石术后100毫升生理盐水冲洗可使94%的胆道达到较好的清洁程度。之后,他们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180例需要机械碎石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生理盐水冲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结果表明100毫升盐水间断冲洗可显著降低ERCP术后结石复发率。
据悉,该研究历时4年,最终推出了不增加任何费用就能够降低ERCP术后结石复发的新方法,为胆总管结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对于盐水冲洗无法完全清除的残余结石或壁附絮状物(约6%),该团队还设计开发了一种既具有冲洗功能又可刷洗胆道的装置,进行结石复发的深层机制探索。
运动数据有助提早发现帕金森病
《自然·医学》3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运动追踪设备采集的数据或能作为预测帕金森病未来发展的早期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数据或能实现相对低成本且无创的大规模人群筛查,但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碱基编辑治疗特殊贫血症显优势
通过基因疗法改变血红蛋白基因,或可治愈镰状细胞病(SCD)和β地中海贫血。据3日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的论文,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学科学家使用腺苷碱基编辑器,在SCD患者细胞中重新启动胎儿血红蛋白的表达。与使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相比,该方法能使胎儿血红蛋白的表达水平更高、更稳定且更均匀。
SCD和β地中海贫血是两种常见的危及生命的贫血症,困扰着全球数百万人。血红蛋白是编码携带氧气的蛋白分子,成人血红蛋白的一个亚基的基因突变导致了这些疾病。
成人血红蛋白主要在新生儿出生后表达,含有4个蛋白质亚基,即两个β-珠蛋白和两个α-珠蛋白。β-珠蛋白基因的突变会导致镰状细胞病和β地中海贫血。但人类还有另一个血红蛋白亚单位基因,即γ-珠蛋白,它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表达。γ-珠蛋白与α-珠蛋白结合形成胎儿血红蛋白。正常情况下,在出生前后,γ-珠蛋白的表达被关闭,而β-珠蛋白被打开,从胎儿血红蛋白切换到成人血红蛋白。
现在,研究人员找到并优化了有效提高胎儿血红蛋白水平的基因编辑技术。腺苷碱基编辑引入的突变,重新启动γ-珠蛋白基因,从而增加胎儿血红蛋白的产生,这可有效地替代有缺陷的成人血红蛋白的产生。研究发现,在γ-珠蛋白启动子中最有效的位点使用碱基编辑,可实现比CRISPR-Cas9编辑高2—4倍的血红蛋白水平。
圣裘德医院血液科主任米切尔·韦斯医学博士表示,γ-珠蛋白基因是碱基编辑的良好靶点,因为有些非常精确的突变可在新生儿出生后重新激活其表达,这有望成为治疗导致SCD和β地中海贫血的所有突变的强大工具。
变形的血细胞,可以防范疟原虫的入侵,因此相应的基因在蚊子猖獗的地区被保留至今。但这个基因也削弱了携带者的输氧能力。镰状细胞病带来剧烈疼痛;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需要每几周输血一次,且终身服药。随着基因疗法的进步,我们很可能在生命早期扭转这种厄运。一旦成功,将是现代医学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
“特洛伊木马”细菌诱导癌细胞自毁
2023-07-06科技日报
研究负责人丹·佩尔解释说,许多细菌会分泌毒素,其中最著名的是肉毒杆菌,其会产生肉毒毒素。经典的癌症疗法是化疗,通过血液输送小分子,有效杀死癌细胞。但化疗没有选择性,也会杀死健康细胞。他们的想法是将编码细菌毒素的mRNA分子直接作用于癌细胞,诱导其产生毒性蛋白,随后杀死这些癌细胞。这就像在癌细胞内放置“特洛伊木马”一样。
为实现上述想法,研究团队先将假单胞菌家族细菌产生的有毒蛋白质的遗传信息编码为mRNA分子,类似于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遗传信息编码为mRNA基因分子制造疫苗的过程。
随后,他们将mRNA分子包装在脂质纳米粒子中,并涂上抗体,以确保产生毒素的指令能到达标靶癌细胞,接着这些颗粒被注射到黑色素瘤皮肤癌动物模型的肿瘤内。结果表明,单次注射后,44%—60%的癌细胞消失。
佩尔指出,在这一研究中,癌细胞产生的有毒蛋白质最终杀死了它自己。他们在实验中使用的是假单胞菌,针对黑色素瘤癌,但许多厌氧菌,尤其是生活在地下的厌氧菌,都会分泌毒素,其中大多数毒素或许可与这种新方法一起使用。只要在肿瘤部位进行简单的注射,就可使癌细胞“自杀”,而不会损害健康细胞。此外,癌细胞不会像化疗中经常发生的那样产生耐药性,因为他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天然毒素。
长寿哺乳动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获进展
2023-07-05网络
在适应性辐射过程中,哺乳动物的寿命演化出较高的多样性,包括从最长寿命只有3年的鼩鼱到寿命长达200余年的弓头鲸。其中,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类群如裸鼹鼠、弓头鲸、大象和蝙蝠等,展现出长寿命、抗肿瘤的特点,成为研究动物抗衰老机制的模型。在这些长寿动物中,裸鼹鼠、大象和蝙蝠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肿瘤能力,而这些物种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抗肿瘤表型趋同尚不清楚。
NatCommun:科学家揭示癌症转移到大脑中的新机制
2023-07-05生物谷原创
来自Wistar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类名为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的脑细胞在通过招募特定的免疫细胞亚群从而在促进癌症大脑转移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当始于机体的癌症开始转移到大脑时,几乎总是致命的,部分原因或许是可选择的疗法较少;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题为“TypeIinterferonresponseinastrocytespromotesbrainmetastasisbyenhancingmonocyticmyeloidcellrecruitment”的研究报告中,来自Wistar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类名为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的脑细胞在通过招募特定的免疫细胞亚群从而在促进癌症大脑转移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一研究发现或是科学家们朝着识别抵御转移到大脑中的癌症的新型疗法的潜在靶点迈出的第一步,而且这也将填补科学家们的一个重大的未满足需求,由于针对大脑转移的疗法方法已经非常滞后,即使在其它癌症疗法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或许就会使得这些癌症的治疗变得更容易一些。这对于癌症患者及其家庭而言或许是毁灭性的,因为患者经历了很多的治疗才从乳腺癌中存活了下来,然而随后癌细胞会扩散到患者的大脑中,这对于患者而言或许是致命性的。
科学家揭示癌症转移到大脑中的新机制。
原始出处:
Ma,W.,Oliveira-Nunes,M.C.,Xu,K.etal.TypeIinterferonresponseinastrocytespromotesbrainmetastasisbyenhancingmonocyticmyeloidcellrecruitment.NatCommun14,2632(2023).doi:10.1038/s41467-023-38252-8
早期地球没有水,都是干石头
2023-07-07科技日报
数十亿年前,在围绕年轻太阳运行的尘埃、气体和岩石物质组成的巨大圆盘中,越来越大的天体聚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人们今天看到的行星、卫星和小行星。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包括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内的国际团队发现,早期地球是由炎热干燥的物质凝聚而成的,这表明我们星球上的水是在地球形成历史的后期才出现的。
研究发现,早期地球主要由干燥的岩石物质组成:来自地球深处的化学信息显示,地球内部缺乏所谓的挥发物,即水和碘等容易挥发的物质。相比之下,上地幔的样本显示出更高比例的挥发物,是下地幔中发现的挥发物的3倍。
基于这些化学比例,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模型。该模型显示,地球是由炎热、干燥的岩石物质形成的,包括水在内的生命必需挥发物的大量增加,只发生在地球形成过程的最后15%(或更短)期间。
这项研究是对行星形成理论的关键贡献,对其他类地行星,如水星和金星的构造块的性质作出了重要预测,这些行星可能是由类似的干燥物质形成的。
“基因组简化细胞”也能突变增殖人造细菌进化能力超越自然
据5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领导的一个团队从支原体细菌中创造了一种最简单细胞,它只包含493个基因,是已知所有自由生命体中最小的基因组。这些细胞能够进化和生长,增殖变多,且能重新恢复在缩小基因组时失去的遗传适应性。这项研究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如何成功地设计合成细胞,甚至开启合成生命的时代。
生物体细胞中有一本生命之书——基因组。无论是拥有460万个碱基对的大肠杆菌,还是拥有430亿个碱基对(约是人类基因组长度的14倍)的澳大利亚肺鱼,遗传指令的数量决定了一个生物的特征和功能。
如果把一个很长的基因组精简到最基本形式,会发生什么?事实证明,即便没有完整的基因组,生命仍然会找到一种生存和繁衍的方式。
蕈状支原体是可引起传染性牛胸膜肺炎的一种细菌,这种细菌生存在奶牛和山羊等反刍动物的肠道。2016年,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的科学家将蕈状支原体的基因组从901个基因削减到493个基因,创造了一种新的合成菌株JCVI-syn3B。
研究人员观察了这种“基因组简化细胞”在实验室环境中会有什么反应。一般的细胞能大量增殖,但只有精简基因组的人造细胞会增殖吗?会发生突变吗?如果会的话,这些突变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简化基因组细菌的生存能力?
蕈状支原体JCVI-syn3B基因组精简后剩下的每一个基因都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假设,这种菌株将无法突变,进化潜力受限。
但研究发现,即使只有最简单的基因组,在实验室中自由生长的300天里,蕈状支原体也表现出了极高的突变率。当将其与未经300天生长的细胞,以及基因组未被篡改的蕈状支原体,一起放在营养资源有限的试管中。对比起来看,使基因组简化细胞具有生存优势的正是这300天。研究人员发现,这个时期帮助细菌恢复了最初在剥离基因组时导致下降的50%的适应能力。这些细胞的进化速度甚至比未被篡改的同类细胞快39%。
无创血糖监测研究取得进展
2023-07-06深圳先进院
主动血糖监测是有效减少糖尿病和延缓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血糖监测主要通过指尖采血或者基于电化学检测技术的植入式血糖监测设备(CGMS),而这些方法存在疼痛、使用寿命短、成本高等缺点,限制了患者的依从性。因此,研发非侵入式、舒适便捷的无创监测技术对促进血糖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和临床价值。
研究表明,血糖浓度的变化会刺激人体自主神经系统,引起心电(ECG)、光电容积脉搏波(PPG)等生理信息的改变,并考虑到ECG、PPG可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获取,具有使用快捷、成本低等优势,如图所示,提出了基于ECG及PPG多模态融合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该技术通过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及深度学习算法获取上述生理信息的时空特征信息,并采用基于可变权重的Choquet积分算法,实现不同模态的决策融合。科研人员利用该技术获取了21名志愿者共103天数据,在10折交叉验证中,所提出的多模融合算法在血糖监测中的MARD值达到13.42%,一致性误差网格的A+B区>99%。上述成果为基于穿戴健康设备和家庭用健康设备实现无创血糖监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STS计划-黄埔专项、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信息与健康工程学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健康细胞建设主题推进活动启动
2023-07-03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段梦兰)6月30日,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大会组委会、苏州市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促进委员会、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爱卫新征程健康中国行”主题活动在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举行。“爱卫新征程健康中国行”健康细胞建设主题推进活动同时启动,将开展市民健康公约定向赛、健康细胞调研、健康宣讲团进健康细胞、健康管理学术交流会等系列特色活动。
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示,推进健康细胞建设,一是要在“广度”上激励扩大健康细胞覆盖面,使更多健康细胞样板涌现,应继续营造健康氛围、强化责任意识、凝聚社会合力、创新激励机制;二是要在“深度”上抓住健康细胞建设痛点难点,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丰富健康细胞建设工作内涵。
据悉,全国爱卫办今年部署各地开展“爱卫新征程健康中国行”系列活动,以挖掘健康细胞、健康城市建设典型经验,全面展示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取得的成效,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革将试点
本报讯(记者吴倩)近日,国家药监局决定就老年患者常用的部分口服、外用药品制剂开展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革试点,解决“看不清”等问题。为此,国家药监局就《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及《药品说明书(简化版)编写指南(征求意见稿)》《电子药品说明书(完整版)格式要求(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确定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南、广东为试点省份,要求试点省份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管部门组织辖区内5~10个持有人参与试点工作,每个持有人确定5~10个药品进行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革试点。该征求意见稿提出,简化版药品说明书应原文引用目前实施的完整版药品说明书的部分项目和内容,只涉及字体、格式的调整,不对内容进行修改;简化版药品说明书应清晰易辨,方便老年患者用药;完整版电子药品说明书内容应当准确并与监管部门批准的最新版本药品说明书内容一致。
《药品说明书(简化版)编写指南(征求意见稿)》《电子药品说明书(完整版)格式要求(征求意见稿)》对药品说明书所使用的字体、字号、格式等提出了详细要求。此外,《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还提出,鼓励持有人提供完整版药品说明书和简化版药品说明书的语音播报、盲文服务,以满足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安全用药需求。
用再生硅修复疑难创面(创新故事)
2023-07-03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生活中,疑难创面治疗成本高、伤口恶化风险大、治疗费用高,对患者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再生硅这种再生医学材料外观很普通,看上去就像面粉。它的内部结构却很神奇:由无数纳米级的颗粒构成,每个颗粒表面都布满了纳米级孔洞。这些颗粒具有生物活性,遇到体液后,迅速进行离子交换,形成多孔规则网状结构。多孔规则网状结构就像火车车厢,能运输各种营养物质,促进人体营养物质(蛋白、生长因子等)聚集,增强血管修复能力。
据专家介绍,疑难创面难以愈合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受伤以后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出现障碍。难愈性创面患者的毛细血管、末梢神经被破坏以后,依靠自身很难恢复。再生硅释放的活性离子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形成,协同颗粒表面的三维网状支架结构,为新生细胞搭桥铺路,促进细胞黏附、增殖,提升细胞更新速度,加快血管形成,为后续营养物质运输、疑难创面愈合提供必要条件。
专家介绍,大约70%的慢性伤口含有细菌生物膜,细菌聚集并黏附在伤口表面,会导致伤口反复感染、难以愈合。再生硅可在体液中迅速形成微碱性环境,减少、避免细菌感染造成的伤口溃烂问题。
让医疗服务更高效贴心(人民时评)
2023-07-04人民网-人民日报
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回应群众期盼,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供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数据多跑路,患者才能少跑腿。善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助于让医疗服务更优质高效。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了网络预约诊疗、手术、住院等服务,但网络卡顿、设备陈旧、维护不及时等问题时常给就诊者造成困扰,网络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出现,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但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医院要更好发挥互联网医院的作用,推动科室服务和药学服务上网入“云”,把更多不必到门诊的复诊服务转移到网络上,减少患者异地奔波。
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体,精湛的医技和温暖的人文关怀都属于优质医疗服务,二者缺一不可。打造清新优美的环境,进行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建设儿童友好型医院……从患者角度来看,舒适的就诊环境、温暖的医护服务,对于病体康复和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帮助。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必须更加重视人文关怀。
健康是人民永恒的追求,改善就医体验没有止境。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不仅要看上病、看得好病,还要看病更舒心、服务更贴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优化诊疗流程,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公益性为导向,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推动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高质量发展
2023-07-0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月3日电(陈子源、闫妍)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应急体系。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推动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进基地和队伍建设,增强“硬核力”。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下一步还将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同时进一步扩充中毒救治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构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核心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大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的建设。到“十四五”末,计划将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由目前的40支增加至60至70支。在扩容的同时,还要积极提升相应的能力和水平。比如,配备必要的移动化的设备和治疗单元,使国家医疗应急队伍能够提质扩容,满足紧急医学救援的工作任务。此外,计划组建重大疫情救治队伍,提升重大疫情发生之后的重症救治能力。
“同时,通过省、市、县几个层面的医疗应急队伍建设,形成紧急医学救援网络,能够按照平急结合、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目标完成紧急医学救援任务。”郭燕红说。
二是进一步强化医疗应急机制建设,提升“软实力”。通过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医疗应急机制,推动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国家医疗救援力量的调动和相互支援机制,建设国家省、市、县立体化的医疗救援的指挥调度体系和信息系统,做到指令传递快速、系统反应有序、基层执行有力。同时,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的攻关,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强化日常培训和演练,努力推动我国医疗应急能力向着高质量、科学化、专业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为老年人撑起权益“保障伞”北京全面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
本报北京7月3日电(记者贺勇)为进一步规范养老机构合同监管,保障老年人权益,北京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截至目前,全市已网签合同6800余份。
据了解,今年以来,北京市民政局针对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养老服务合同签约问题,在前期修订推出《北京市养老服务合同(养老机构版)》示范文本的基础上,推动“线上签约”替代“线下签约。今年3月10日,《北京市养老服务合同(养老机构版)》示范文本网签版正式上线运行,实现养老服务合同签订全程留痕,有效解决了监护人不在身边入住签约难、纸质合同保存难、离开机构退费难、入住机构押金数额大等问题。
“政府和银行把我们的钱‘管’起来了。”一位完成网签合同的市民表示:“合同网签要求养老机构在商业银行建立预付资金专管账户,而且还有‘收取养老服务费用的金额上限不超过4倍’的内容。特别是合同和发票都会‘上网’,可以随时看、随时查。”
在机构中签约的一位市民说:“合同里收费价格一目了然,可以直接与网上或现场公示收费价格进行核对,还对违约责任、退费条款、争议处理等内容作了详细约定。民政局制定的合同很正规,替我们老百姓考虑得很周到。”
我国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启动
7月3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中心协办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项目启动会暨第一期课程培训开班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高等院校等单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等机构的第一期学员共计1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主持。
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教授介绍了项目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他指出,中华预防医学会将发挥科技社团的综合优势,以培养领导力和执行力兼备的公共卫生专业骨干力量为目标,注重专业(Professional)、前瞻(Perspective)、实用(Practical)和实效(Problemsolving)的4P价值,探索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
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简称公卫英才项目)通过开展疾控体系领军人才领导力提升项目(简称领军人才项目)和公共卫生青年精英高级研修项目(简称青年精英项目),为国家、省级疾控机构和高校公共卫生学院培养一批专业功底深厚,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能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和卓越领导力的领军人才和公共卫生核心技术骨干。
2023-2026年,公卫英才项目将开展三期领军人才项目(35名/期)和青年精英项目(30名/期)。每期学习时长1年,培训方式包括集中课程教学、机构参访/机构研修、部长报告、线上热点话题专题讲座与讨论、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经过单位推荐、资格审核、线上面试和专家审议等形式,第一期36名领军人才项目学员和30名青年精英项目学员分别来自国家级、各省级以及第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院校建设院校。
作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领域首个政府部门领导、科技社团牵头、企业公益支持的在职高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项目,公卫英才项目将积极探索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的模式、机制和方法,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老年人这样预防
2023-07-05人民网
近期,全国多地迎来高温天气。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不仅要面临中暑风险,对于本身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更要引起警惕,保护好心脑血管,避免意外发生。
“大多数人觉得数九寒天较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夏季会相对安全些。其实不然,老年人由于高温适应性较弱更易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副主任医师冯高科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至5倍,代谢加快,可能会加重心血管狭窄患者的心肌缺血。当气温高于32℃时,脑卒中(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加。另外,天气炎热血压容易波动,血流冲击血管内已经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血栓,进而堵塞供应心脏的血管,就会诱发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
“不当的解暑降温方法会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冯高科表示,一是冲冷水澡。高温天气,人的全身血管均处于扩张状态,如果身体突然遭遇寒冷刺激,会导致脑血管收缩痉挛,严重时可能引起颅内大出血。二是对着空调直吹。从高温的室外进入空调房,虽然身体一时会感觉舒爽,但血管和心脏很难适应过大温差,容易突发疾病。三是大口猛喝水。适当补水能降低血液黏稠度,但如果喝水太快,会加重心脏负担,患有冠心病的人群更是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梗。
冯高科表示,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建议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做好防暑降温,从而保障心脑血管患者的安全。
高温天气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做到饮食清淡,及时补充水分。中午温度高要减少外出,室内温度不宜骤升骤降,要经常通风换气。夏季天气闷热,傍晚时分有氧运动30分钟即可,老年患者可选择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尽量避免情绪波动以免造成心率、血压升高,产生不良影响。
字变大、可扫码药品说明书“转型”适老化
2023-07-04央视新闻客户端
说起药品说明书,相信绝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致的:字很小密密麻麻,让人看不清;内容又专业又冗长,让人看不懂。有媒体更是形象生动地在报道中展示,一个大拇指就能遮住药品说明书上的40个字。“字小如蚁”的药品说明书,年轻人看着很费劲,更何况是用药需求大的老年人?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近日,国家药监局公开征求《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意见。《方案》中明确,试点中涉及的持有人应当在药品包装或者药品说明书(简化版)上印制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可获得电子药品说明书(完整版);同时,要求纸质的简化版说明书正文用四号字,电子的完整版说明书正文用三号字。
放大字号、推出简版,简明扼要有助于用药安全。按照《方案》规定,比起现有药品说明书,改革试点后的纸质版说明书字号将明显增大,又补充了扫码可获取的电子版说明书,让老年人看清楚药品说明书将不再困难。而且因为有简化版,如何吃药、要求禁忌等重点内容将更加清晰可辨,对于老年患者来说,用药将更安全、更准确、更方便。
当然,药品说明书的字号、内容调整只是适老化的“第一步”。电子版药品说明书能不能尝试嵌入更清晰易懂的图片、视频用药指导?配合说明书,医院、药店能不能为老年患者提供更贴心细致的药事服务?这些都需要更贴心的具体细化与落地。
对药品说明书的优化调整看似是小事,实则却是关乎用药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事项。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达到19.8%。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从这个角度来说,优化药品说明书管理,是整个社会进行适老化改造非常重要的一环。
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还需要更多像优化药品说明书这样从细处着眼、解决实际困难的务实举动。适老化改造要走心、贴心,老年人及其家庭才能更安心、舒心。用适老化点滴“小改造”,托举老年人高质量晚年生活“大幸福”,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2023-07-06健康报
权威部门话开局|国家药监局:国家药品抽检总体合格率已从97.1%提升到99.4%
人民网北京7月5日电(记者孙红丽)国新办5日就“强化药品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举行发布会。国家药监局局长焦红在会上表示,这些年来,通过加强监管,国家药品抽检总体合格率已经从97.1%提升到了99.4%。
焦红介绍,国家药监局自成立以来,持续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强化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有效维护了药品安全形势的总体稳定,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有力保护和促进了公众健康。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服务支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有序推进,审评审批流程持续优化,一大批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近年来,累计批准了创新药品130个、创新医疗器械217个,仅今年上半年就有24个创新药、28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有力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出台《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审评技术标准体系,批准中药新药31个,助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扎实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目前已累计有615个品种通过了一致性评价工作,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三是坚持夯实基础,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药品监管科学化、法治化、国际化、现代化。全面完成了《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制修订工作,发布规章13部,颁布实施2020版《中国药典》,药品监管制度和标准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设立了长三角、大湾区4个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分中心,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的意见》,省级药品检查员队伍已经达到2万多人,进一步夯实了药品监管基础。全面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药监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国家药监局:我国中成药整体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
人民网北京7月5日电(记者孙红丽)国新办5日就“强化药品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举行发布会。会上,国家药监局副局长赵军宁介绍,2018年至今,我国已经批准31个中药新药上市,不断满足公众用药需求。另外,中药饮片抽检质量整体合格率由2018年的88%上升到目前的97%左右,中成药整体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
赵军宁表示,近年来,国家药监局持续深化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中药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我国中药监管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中药新药上市不断加速。今年2月份出台了《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调整中药注册分类,创新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在这些政策“加持”下,我国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和上市申请数量、批准数量同步增加。
二是中药标准体系日益健全。国家药监局积极构建以国家药品标准为主体、省级标准为补充的中药标准体系。颁布实施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标准2711个,其中新增117种,修订452种。还首次颁布了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目前收载61个品种规格。在稳妥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的同时,加快制定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目前制定发布国家标准248个,完成省级标准备案近7000个,涉及品种约700个。
三是中药质量安全底线越发牢固。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加强中药全产业链监管,持续开展中药饮片专项整治和生产专项检查,加强生产经营监管,强化抽检和不良反应监测,督促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开展上市后评价,修订完善说明书安全信息项等内容,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赵军宁说,下一步,将继续深入推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一是强化中药监管制度研究。构建符合中药特点的、更加有利于中药创新发展的审评审批制度体系。通过对中药创新药采取研审联动、靠前服务等方式,由以前的后端加速转变为全程加速,进一步激发中药创新发展新活力。
二是构建中药标准管理体系。在中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今年还研究制定《中药标准管理部门规定》,着力构建中药标准管理体系。针对中药特点,加强对中药标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是全面落实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方案。继续坚持严格监管不放松,严厉打击中药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以公正监管,规范净化市场竞争秩序,形成良好发展态势,坚守中药安全底线。
为未成年人构筑清朗网络生态(多棱镜)
2023-07-07人民网-人民日报
未成年人“触网”逐渐呈现出低龄化、常态化特征,应加快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为未成年人构筑清朗网络生态。
暑期来临,中央网信办日前发布通知,将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通过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上涉未成年人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学习类APP、儿童智能设备等专属产品服务信息内容安全标准,有效解决网络沉迷问题,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安全成长的网络环境。
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触网”逐渐呈现出低龄化、常态化特征。研究报告显示,小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达95.0%,28.2%的小学生在上学前就已经接触互联网。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各种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网络游戏、儿童智能装备等,早已共同构成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系统。这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加快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为未成年人构筑清朗网络生态,让孩子们更多汲取互联网带来的先进文明成果。
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未成年人群体的特殊性以及互联网信息海量、技术更迭快速等特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等各方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撑起未成年人的网络晴空。
为未成年人构筑清朗网络生态,还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全方位搭建网络保护平台。要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落到实处,提高监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一方面关口前移,坚持管苗头、管源头,及时发现网上涉未成年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另一方面则要持续加强日常监管,加大网络执法处罚力度,对违法违规的网站平台和账号从严处置,形成有力震慑。此外,也要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技术支撑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速度。
为未成年人构筑清朗网络生态,家庭、学校、媒体等的教育、宣传引导也必不可少。未成年群体心智尚不成熟,网络素养和上网习惯正处于形成阶段,大家都要担起职责,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网络、合理使用网络、提升网络素养,共同护佑青少年在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07日19版)
中暑送医过程中应使用冰袋等进行降温
2023-07-07北京青年报
中暑也好、热射病也好,最关键的就是尽快将患者体温降下来。如果发现有中暑先兆,要尽快将患者转移到凉爽的环境中。韩桢建议,市民如果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肌肉痉挛、意识障碍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在联系就医、送医过程中,周围人应尽快对病人采取物理降温,如使用冰袋、冰镇饮料瓶放在头部、腋下等位置降温,或采用凉水擦身体并用扇子扇帮助散热等方法,但不建议使用普通的退烧药。
1.老弱病幼人群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做好必要的防暑防晒措施。加强对高血压、心肺疾病患者的照料护理,如有胸闷、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5.高温天气下易发生车辆故障、爆胎、柏油路变形,交通安全风险高,司机应避免疲劳驾驶,加强对车辆的检查和保养,车内气温高,请勿放置打火机等易燃易爆物品。
6.城市和森林火灾风险加大,加强防火意识,注意防范用电量过高和电线、变压器等设施电力负荷过大而引发的火灾,特别要注意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的火灾风险。
7.高温天气避免到非正规游泳场所游泳,家长做好儿童看护,防溺水事件的发生。
8.高温天气注意食品安全,饮食清淡易消化,经常补充含有盐和矿物质的饮品。不要过多吃冷饮,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健康“医”点通今日小暑这些养生知识你知道吗?
2023-07-07人民网
今日,我们迎来小暑节气。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正值初伏前后,天气渐渐变得闷热潮湿。那么,小暑时节我们该如何养生呢?
“夏季大自然万物枝繁叶茂,人体气血充盛。”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郭迎树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小暑时节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起居有常
饮食忌生冷
小暑时节饮食的基本原则为清淡、有营养、易消化,宜进食温软食物,切忌大量进食生冷之品损耗人体阳气。推荐进食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等粥品,以养胃生津、益气消暑。
运动宜缓
静心养心
小暑时节天气闷热,易出现心情烦躁等情况,此时应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养生突出“心静”。中医理论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借助三伏天之阳气与药物、穴位的协同作用,通过中药内服,穴位贴敷、针灸、拔罐等治疗手段,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视频制作:实习生杨依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