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巴比而言,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个开加盟包子店的,但这其实并非他的本质,他的本质其实是一家供应链企业,建中央工厂、完善物流体系,再将整个生产、供应、乃至终端销售数字化、体系化。
供应链打造好了,最终既可以服务C端(体现形式是终端个体户加盟),也可以开放给B端(卖给企业/单位客户做团餐,这个团餐有直接卖大企业做员工食堂福利,也可以卖给711等便利店),本质都是一样的,反正都是售卖半成品/成品。
再或者,大家把巴比这样的企业理解成包子/糕点代工厂也可以,终端的个体门店情况如何并不直接影响他的业绩,与其业绩直接挂钩的,是整个工厂端的生产及出货量。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上半年巴比大本营上海疫情严重,很多终端门店无法开门,但人家业绩丝毫没受影响的核心原因。毕竟工厂一直在满负荷运转,C端生意做不动,B端可以弥补。
这种强供应链模式或者说代工厂模式最是讲究规模效应,店开得越多、团餐客户越多,相应的,企业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配送成本就越低,最终利润率也就越高。
妥妥地增强回路。
绝味食品
绝味的本质和巴比是一样的,不要把他看成单纯卖鸭货的企业,其本质也是一家供应链公司,或者换句话说,鸭货代工厂。
所以,绝味、巴比们的动作都是,建中央工厂,一个工厂只负责一个特定的区域半径送货,巴比目前在全国有广州、天津、上海三家工厂,还有南京、武汉两家厂在建。
而绝味呢,截止2021年,在全国拥有21个生产基地(含2个在建),单个工厂覆盖半径为300-500公里,未来三到五年内,绝味的工厂数量将提升至25个,并且实现向第四代全链路自动化柔性生产的升级。
甚至,为了把效率提升至极致,绝味还自建了同京东类似的辐射全国的仓配冷链系统。
截止2022年Q1,在强势供应链支撑下,绝味的门店数达到近14340家,即便近期疫情反复,开店速度也丝毫不减,同期的周黑鸭和煌上煌门店总数不如绝味,开店速度也远不如绝味。
在规模效应的加持下,绝味的净利率逐年走高与同为加盟且终端售价差不多的煌上煌差距越拉越大。
即便是鸭中贵族,一直走直营模式,终端均价是绝味1.5倍的周黑鸭,净利率也逐渐被绝味拉开了差距。
原因就在于,供应链企业模式是增强回路,规模越大、效率越高,利润率越高,而周黑鸭的直营模式,规模越大、管理成本越高,且终端门店店员为雇佣,远不如给自己打工的加盟店干活卖力。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周黑鸭的战略越来越像绝味了,从直营变成加盟,并进一步在供应链进行深耕,在终端服务并不重要(客人与门店互动不多,东西买了就走)的情况下,确实没有太大必要做直营。
供应链在鸭货行业做到极致的绝味,甚至把自己的供应链单独拎出来成立了名为“绝配”的配送公司,为其他餐饮同行提供配送服务,就和京东把自己物流开放给外界一样。
2021年,公司的供应链体系对外开放已经为公司贡献5.4亿营收,同比增长212%,其中,单四季度更是实现收入4.9亿,同比+705.7%。
典型如之前讲过的千味央厨,其股东深圳网聚就是绝味的子公司。
咱们C端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一大堆新兴餐饮品牌,如书亦烧仙草、廖记棒棒鸡、霸蛮湖南米粉、小蛮腰、盛香亭、蒸浏记、幺麻子、幸福西饼、精武鸭脖、辣妹子酱菜、巴奴火锅、墨茉点心局等,他们的背后都站着绝味。
最后
但他们背后都有共同点,即,走低端平民路线,实现强供应链+终端开放加盟,前端单个门店经营好坏无所谓,总体大盘在不断增长,公司就能源源不断的挣钱,并且,门店越多、供应链效率越高、整体成本越低,公司的利润相应也就越高。
反之,那些走中高端(不是卖富豪的绝对高端,而是靠中产白领),坚持自营,开直营门店的,周黑鸭喜茶奈雪,日子一个比一个难过。
尽管今年一季度由于国内疫情加剧,尤其公司较为强势的华南、华东地区受害严重,导致利润端惨不忍睹,2022Q1营收同比增长12.1%至16.9亿,净利润同比下滑62.2%至0.9亿。
但如果看疫情相对正常的2021年,全年实现营收65.5亿,同比增长24.1%;归母净利润9.8亿,同比增长39.9%,还是非常稳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