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食品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以食品组学、食品合成生物学、食品感知科学、营养学、材料科学等为基石,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颠覆性生物技术、革命性新材料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为食物供给和质量、安全和营养、方便和美味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多学科与新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相辅相成,既是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标志和必要条件,又为该产业的迅速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未来食品的蓬勃发展对世界食品科学基础研究的深化、食品领域创新技术的开发、食品新兴业态的构创,以及全球食品产业结构优化和健康持续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助推作用。
章节内容
全书共10章。第1章主要概述了未来食品当前面临的机遇挑战和产业发展动向;第2~4章分别介绍了食品组学、食品合成生物学、食品感知科学三大未来食品科学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以及在功能食品、细胞工厂、人造食品等领域的应用;第5章针对食品精准营养、结合组学等先进技术及企业实例,深入介绍了个性化精准营养的靶向设计、实现途径和制造技术;第6~9章从原理、方法、实际应用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分别介绍了食品纳米技术、食品增材制造、食品工业机器人、食品安全区块链四类未来食品先进技术;第10章重点介绍了未来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技术与策略。
作者简介
陈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人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农林学部副主任、江南大学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主任。
刘元法,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食用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粮油科技工作者。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合作课题等国家、部省级和企业课题12项,获部省级科技成果鉴定5项,201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4),2010、2012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排名第4、第3),获中国粮油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部省级科技奖励6项。
READING
本书目录
第1章未来食品发展背景1.1未来食品应对的挑战、
1.2未来食品发展的机遇
1.3未来食品发展趋势
1.4未来畅想第2章食品组学2.1食品组学定义及发展
2.2食品组学与系统生物学
2.3食品组学与食品安全
2.4食品组学与食品营养
2.5食品组学与功能食品第3章食品合成生物学3.1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与应用
3.2食品细胞工厂设计与构建
3.3食品生物合成优化与控制
3.4食品微生物群落的调控和优化
3.5食品原料的生物制造3.6人造食品生物制造第4章食品感知科学4.1食物刺激及其感知的物质基础
4.2食物刺激与情绪认知
4.3消费者认知驱动下的未来食品设计第5章食品精准营养5.1食品精准营养概述
5.2食品精准营养的实现途径
5.3营养靶向设计,食品精准制造
5.4食品精准营养制造技术
5.5我国精准营养的发展愿景第6章食品纳米技术6.1食品纳米技术的范畴与特征
6.2食品纳米加工制造技术
6.3食品纳米包装材料
6.4食品纳米表征方法
6.5食品纳米技术的未来方向第7章食品增材制造(3D打印)7.1增材制造理念与食品3D打印概论
7.2食品3D打印基本原理及主要方法
7.3食品3D打印过程及其模拟与优化
7.4食品3D打印前处理和后处理
7.5食品3D打印用于未来食品制造的优势、前景和展望第8章食品工业机器人8.1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
8.2食品工业机器人的类型与结构
8.3食品工业机器人的感知与控制
8.4食品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与发展第9章食品安全区块链9.1区块链技术概述
9.2食品安全区块链的应用
9.3食品安全区块链的挑战第10章未来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技术与策略10.1未来食品风险防范技术研究目的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