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浦江饭店一声锣响,敲开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彼时第一批上市公司仅有8家,人称"老八股"。当时恐怕没人能想到,随着矩阵股份和鼎泰高科的上市,A股上市公司在2022年11月22日已经突破5000家。事实上,A股市场由8家上市公司发展到5000家,某种程度上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根据11月22日的盘后数据统计,A股上市公司数量,从0到1000家用时9年7个月,1000到2000家用了10年4个月,随后上市公司数量增速便一发不可收拾,2000到3000家用了6年,3000到4000家只用了不到4年,如今突破5000家更是只用了2年2个月。
(根据Choice数据整理)
之所以说上市公司质地不可同日而语,其表现之一就是估值。根据统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已从开市之初超过400倍,回落至目前的15~17倍,其中国企的市盈率只有11倍,金融类公司的市盈率更是只有个位数。由此可见,与早年间"炒味颇浓"的市场氛围相比,眼下的A股至少在估值上已有吸引力。
根据财联社报道,证监会主席易会满11月21日晚间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发言时指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当时就有专家指出,我国亟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完善契合各类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特点的估值方法,扭转当前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大幅"折价"的趋势。可以想见,如果后期估值体系重构,优质低估值上市公司(尤其是国企)无疑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在估值优化的同时,上市公司的行业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按照证监会新行业分类,20年前总市值排名前十位的行业大多仍以制造、采矿、供电供热等为主,而在如今的十大行业当中,此前居于中后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已从第8位跃升至第3位,其他行业的整体座次更是出现颠覆。
科技类上市公司不只按数量计明显增加,按盈利水平计也在逐渐优化。截至2021年报,按照新证监会门类进行分类,全市场19个行业当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ROE已经排在第三,而在2001年报当中这一行业还是倒数第一。当然,联系到国家发展科技的一贯战略、以及科创板和创业板科技类企业近年大批量上市,上市公司"科技味"更浓可以说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