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马铃薯淀粉行业分析市场分析市场竞争力
一、马铃薯淀粉行业分析
马铃薯淀粉是以马铃薯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由多葡萄糖分子组成的一种白色粉状物,产品主要包括马铃薯精淀粉、马铃薯变性淀粉、马铃薯淀粉副产品三大类。马铃薯淀粉以其独有的特性,是纺织、造纸、化工、建材等众多领域的添加剂、增强剂、黏结剂等,具有十分广泛的工业用途。在造纸、食品、纺织、医药、铸造、建筑、农业、化工、石油等方面马铃薯淀粉已经广泛应用,其中造纸工业占最大比重(见表1)。
马铃薯生长在北纬40度至55度之间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喜沙质土壤及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气候冷凉的地区。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国家为:荷兰、德国、法国、波兰、波罗的海诸国、俄罗斯、中国和美国。目前世界马铃薯常年栽培面积1932.7万公顷,平均单产鲜薯16.8吨每公顷。2007年世界马铃薯产量已达到32530.2万吨。1990年以前,大多数马铃薯种植和消费都在欧洲、北美洲国家和前苏联的一些发达国家,从1990年以后,马铃薯的生产才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并逐渐发展起来。但随着世界马铃薯产量的逐年递增,发达国家马铃薯的产量在1993年以后一直出现递减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马铃薯产量持续递增。
马铃薯淀粉加工业在西方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在我国还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市场规模增速一直保持在10%左右。从全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欧洲企业受资源和环保条件制约,生产配额逐年减少,同时欧洲各国政府对农产品的出口贸易补贴也逐步降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其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将不会加强,该产业不会再有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对比,我国及亚太地区淀粉工业尽管起步较晚,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工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淀粉特别是高品质的马铃薯淀粉的生产应用量将有大幅度提高。据专家预计,“十五”期间,马铃薯淀粉应用量将增至50万吨每年,到2010年,不会少于100万吨。届时,不仅国内造纸、纺织、化工、食品、制药等各大应用行业普遍应用,世界市场也将向中国敞开大门。随着各发达国家农产品出口补贴的取消,遵循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并依托雄厚资源优势的中国马铃薯加工业,将昂首挺进亚太市场及欧美市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不可多得的优势产业。
二、我国马铃薯淀粉市场分析
国际马铃薯淀粉年产量约600多万吨,欧共体国家的产量占85%,其中:荷兰Avebe公司年产马铃薯淀粉80多万吨,行销全世界。目前国内马铃薯淀粉年需求量为70多万吨,我国现有淀粉生产5000吨以上规模的厂家只有10余家,达到一级品的产量仅5万多吨,约占国内需求总量的7%,我国每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口20多万吨,国内市场尚缺口40多万吨。目前,缺口部分主要由低档产品或其他产品替代。
但是,随着国家对马铃薯行业的重视和政策的实施,我国马铃薯淀粉贸易总量,出口增速大于进口增速,出口额以年均54%的速度增长,年平均出口贸易为4533.5吨,进口额以年均5.5%的速度增长,年平均进口贸易为25960.75吨。2006年马铃薯淀粉出口10141.6吨,出口额544.7万美元。同期,马铃薯淀粉进口量为68676.2吨,进口额2610.7万美元。
我国马铃薯淀粉主要出口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的集中度也比较高。韩国是我国马铃薯淀粉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图2为2006年我国马铃薯淀粉主要出口分布图。2006年我国出口韩国马铃薯淀粉5575吨,287万美元,占中国马铃薯淀粉出口额的60%;其次是泰国2736吨,150万美元,占29%;俄罗斯989吨,54万美元,占10%;日本20吨,11.6万美元,占2.1%;印度尼西亚14吨,8.6万美元,占1.6%。
三、我国马铃薯淀粉市场竞争力分析
1、竞争优势
(1)原料资源充足。马铃薯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生产方式上的特殊性――栽培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提高难度大、成本高,活劳动的消耗远远大于其他作物。同时由于马铃薯加工原料的出品率低、异地加工的原料运输成本高,原料无法大半径运输,决定了它的初级产品加工只能在资源产地进行。而发达国家的淀粉深加工企业欲从国外进口原淀粉维持生存受到本国政策的限制,因为淀粉属于粮食范畴,发达国家的粮食本身过剩,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这样,致使马铃薯淀粉业在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马铃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因适宜的冷凉气候和松软的黄土等条件,使马铃薯成为这一地区的优势农作物。加上我国城市化程度底、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裕,在马铃薯产业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生产成本低,具有价格优势。我国马铃薯价格相对较低,是发达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从而使马铃薯淀粉生产成本的降低有了基础。国际互联网搜索结果表明,国际市场马铃薯价格为330-530元每吨。而国内淀粉用马铃薯的价格为240-340元每吨,低于国际市场价格90元每吨。仅原料一项可使国内马铃薯淀粉单位成本至少低于国际上500元每吨。而我国的马铃薯淀粉质量与发达国家的马铃薯淀粉质量不相上下。因此,我国马铃薯具有较大的国际竞争力。
2、竞争劣势
(1)企业发展不平衡。在企业管理方面,有的企业应用了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企业管理手段,可与世界同行业先进企业接轨。而相当一批企业还处在常规管理水平,更有些企业还沿袭计划经济国有企业管理方式,远远落后于时展步伐,在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上差距很大。近年来新兴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基本上都是引进目前世界上先进的设备工艺。而80-90年代初建立的企业,其工艺技术装备和生产规模已经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工艺设备及生产规模比有很大差距。
(2)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淀粉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弱。目前我国马铃薯淀粉质量和品种已经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品种单一。各加工企业还没能做到按品种特性、市场需求分品种,单收、单贮、单加工,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产品的一些技术指标如白度、粘度、糊化温度等还不够稳定,满足不了食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对原料技术指标的要求。另外,我国淀粉深加工产品及变性淀粉生产较少。生产的副产品中除一少部分汁水,薯渣直接施入农田做肥料和作粗饲料外,大部分都废弃,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也给环境带来污染,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马铃薯淀粉业的发展。
3、发展建议
(1)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搞好社会化服务。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是马铃薯产业化大链条中的一段,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马铃薯产业化是一个集科研、生产、经营;基地、龙头、市场;产加销、农工贸为一体的庞大、严密、多科学、需要各个方面协调配合的完整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的启动实施没有政府的组织、管理协调、支持是不行的。因此,政府应遵循经济规律,加强领导和组织管理职能,加大扶持力度、搞好社会化服务,推动马铃薯产业化发展。
(2)提高马铃薯淀粉产品的科技含量,搞好新产品的科研开发。科研开发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和完善。第一要与农业科研育种单位合作,按照加工不同淀粉品种专用性对原料的要求,引进试验,选育、推广应用不同特性的专用原料品种。第二根据市场对马铃薯淀粉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研究开发出马铃薯淀粉新产品新品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和国外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基地建设和管理。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产、稳产、农田、道路桥涵、马铃薯机械配套,种薯仓贮等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不断完善和深化“公司+农民”的联结机制。通过这些使加工企业有长期、稳定、充足、价格合理、品种多样的原料供应,使企业能稳定持续发展,使基地农民的生产水平,原料品质产量,经济效益稳定提高。
(4)加强企业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管理。企业现代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科技进步的需要,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是走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就中国马铃薯淀粉加工业而言主要是向管理现代化和生产现代化方向发展。在管理现代化方面,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在生产、经营及全面,都要走上自动化,网络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现代化轨道。在生产现代化方面,在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内重点是:在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上一定要瞄准国际同行业最先进水平,建设中国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在产品质量品种上,要按照国内外市场对马铃薯淀粉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研制开发高质量新品种;在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要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工艺设备,在生产淀粉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发生产变性淀粉,有机化工产品,并充分研究和运用马铃薯无废料加工工艺理论,综合加工利用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副产品汁水和薯渣。使我国马铃薯淀粉加工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路子。
四、结论
【参考文献】
[1]孔俊英、苏艳娜:国外马铃薯生产及消费[J].中国农业信息,2004(7).
[2]王基敬:世界马铃薯生产现状及中国对策[J].世界农业,2001(12).
[3]彭中孝:中国马铃薯精淀粉生产与发展趋势[J].淀粉与淀粉糖,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