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美国:全球技术领军者,食品消费便捷化-品牌化-健康化路径清晰
美国食品加工行业的展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1)1900以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类疾病仍较为常见,解决温饱问题是该阶段主要诉求;食品行业工业化程度仍较低,食品类产品以原料形态的植物、畜牧业和渔业产品为主。
(2)1920s-1940s动荡增长期:该阶段由于受政治、战争等因素影响,社会经济环境较动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平缓,食品因具备刚需属性,行业整体规模增长较稳健。
(3)1950s-1970s发展提速期:经济进入繁荣发展期,食品工业快速扩张,居民对食品品质、便捷性重视程度提升,行业内品牌化进程加速,速食食品繁荣发展,行业龙头开始崛起。
(4)1980s-2000s整合转型期:食品加工技术密集出现驱动行业加速发展,收入水平提升驱动居民对食品需求向健康化转变,食品加工行业掀起整合并购潮,市场集中度再提升;
1.2.日本:东亚饮食文化样本,从泡沫经济时代到“宅”时代的变与不变
1.2.1.便捷性需求长期存在,健康化趋势显著
1.2.2.速冻食品、高附加值乳制品、复合调味品渐次出现
1.3.中国食品工业70年发展:从“吃得饱”、“吃得好”到“吃得健康”
食品工业化程度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同时也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变化。与美、日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起步较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早期对进口产品依赖程度较高。改革开放后伴随经济高速发展,我国食品工业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伴随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率提升,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以食品工业产值增速为依据,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可划分为三阶段:
(1)1949-1990年:产业规模增长较慢,进口依赖程度高,居民对食品诉求从解决温饱初步向追求品质转变;
(2)1990-2000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提速,物质供应极大丰富,食品工业技术创新焕发活力、生产效率持续提升,丰富食品品牌涌现;
(3)2000年-至今:食品工业稳健增长,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消费者对食品诉求由追求品牌向追求差异化、健康化、高端化产品转变。
从长维度看:1952年至2010年,我国人均GDP由119元增至30808元,CAGR为10.05%;食品工业产值由82亿元增至63080亿元,CAGR为12.14%;规模以上企业营收由1985年的545亿元增至11134亿元,CAGR为5.34%。
1985年-2019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行业企业营业收入由545亿元增长至19511亿元,CAGR为11.10%;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利润总额由35亿元增长至1789亿元,CAGR为12.27%。1999年-2019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数量由4871家增至8291家,增幅达70.2%。
2020Q3公募基金持仓市值中食品加工占比为3.23%,超配0.94pct,环比↑0.53pct,同比↑0.31pct,环比上升主要由于乳品仓位环比↑0.47pct,同比上升主要由于食品综合仓位同比↑0.30pct。
2020Q3公募基金持仓市值中食品加工占比为3.23%,超配0.94pct,环比↑0.53pct,同比↑0.31pct,环比上升主要由于乳品仓位环比↑0.47pct,同比上升主要由于食品综合仓位同比↑0.30pct;调味品板块持仓同比、环比均有上升,乳品及食品综合板块为超配主力,分别超配1.07pct/0.3pct;
肉制品板块:2020Q3公募基金持仓市值中肉制品板块占比为0.29%,低配0.04pct,环比↓0.07pct,同比↑0.16pct。
调味发酵品板块:2020Q3公募基金持仓市值中调味发酵品板块占比为0.56%,低配0.39pct,环比↑0.14pct,同比↑0.04pct。
乳品板块:2020Q3公募基金持仓市值中乳品板块占比为1.51%,超配1.07pct,环比↑0.47pct,同比↓0.20pct。
食品综合板块:2020Q3公募基金持仓市值中食品综合板块占比为0.87%,超配0.30pct,环比↓0.01pct,同比↑0.30pct。
3.1.赛道天然优势:乳品、肉制品、调味品刚需属性奠定国民消费重要地位
食品产业中,调味品、肉制品、乳品均具备偏刚需属性,具有消费频次高、客单价较低特点,在居民食品消费中占重要地位。2012-2020Q3,A股上市公司中肉制品、调味发酵品、乳品板块公司营收占比长期居于70%~90%之间。
20世纪60年代,安达新建我国第一个乳品机械厂,成为我国乳业兴起标志;20世纪70年代,全国调味品会议召开、行业卫生标准发布,我国调味品行业发展步入正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背景下肉制品加工企业迅速增加,1990年北京肉制品生产企业达800家,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乳品、肉制品、调味品三大行业占食品消费比重大,以A股上市公司板块20Q1-Q3营收占比计算,乳制品板块占比最高(35.07%),肉制品板块次之(32.34%),调味品板块占比为9.21%。从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看,乳品行业经历三聚氰胺事件后迅速出清,企业数量经历断崖式下跌;调味品行业与肉制品行业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在经历行业高速发展后增速皆呈放缓趋势。
3.2.发展驱动确定性强:人口经济双增长+技术渠道齐变革是核心动力
人口、经济双增长驱动需求向健康化、高端化转变。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增长速度较为稳健,食品消费体量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19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3万元升至3.07万元,CAGR达9.01%,城镇化率从53.7%升至60.6%,增长6.9pct,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叠加城镇化率提升,驱动需求向健康化、高端化转变。
技术发展驱动生产端品类创新加速、流通环节效率提升、消费场景日益丰富,多重因素打开行业成长空间。
1)乳制品行业:90年代末伴随UHT加工和无菌包装技术引入国内,乳制品保质期延长,液态奶销售范围扩大,鲜奶迎来需求高峰;2009年光明推出第一款常温酸奶莫斯利安,采用巴氏杀菌热处理技术,颠覆传统酸奶存储模式,常温酸奶迎来高速发展;冷链物流体系日趋完善,据中国冷链委统计,2018年我国冷链市场规模为3035亿元,同比增长19%,预计2018-2020年复合增速为24.4%,冷链基础设施完善助力低温奶销售范围扩大,低温赛道进入高增长阶段。
2)调味品行业:生物工程育种、高活性菌种培养等技术于90年代引入,多菌种发酵技术、多因子调控制曲技术等于2000年后引入,助力调味品生产中发酵、制曲、加工等环节效率提升,调味品企业规模效应提升成为可能。
3)肉制品行业:20世纪80年代滚揉出现,加快腌制速度;20世纪90年代悬浮技术出现,改善产品外观颜色;21世纪10年代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升食品风味;期间挤压膨化技术、超高压技术、脉冲强化技术相继出现,持续改进灭菌效果,推动产品品质不断升级。
3.3.行业趋势:龙头持续受益于集中度提升
3.3.1.看需求:多元化、差异化、高端化是主要趋势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带来消费需求增加,驱动各行业规模稳健增长,需求向多元化、差异化、高端化趋势发展。
1)调味品:据欧睿数据,2019年零售端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为1,281亿元,YOY+7.9%。回顾2007-2014年,调味品市场处于增速较快阶段(CAGR为14.1%)。2015-2019年调味品行业开始向偏成熟阶段演进(CAGR为6.5%),市场整体保持高个位数增长。人均调味品及发酵品消费额从2013年的170元左右提升至2018年的240元左右(13-18年CAGR7.3%),与调味品市场规模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从餐桌酱料的具体类别来看,酱油作为中式餐饮中的基础调味品,刚需属性强并且消费频次较高,是规模最大品类,2019年零售端市场规模约800亿元,其次为辣椒酱和蚝油,2019年市场规模分别为75/65亿元。
消费升级叠加餐饮需求旺盛背景下,技术持续升级提供支撑,带动调味品行业迅速发展;中国城镇化率(13-18年上升6.2pct)、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年CAGR为9.0%)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强,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餐饮和生活方式,餐饮行业需求旺盛(15-19年CAGR9.7%),推动调味品行业规模扩张。
肉制品:消费量增速放缓,但整体肉制品消费量仍有2.5倍以上发展空间。据欧睿数据,2019年我国肉类产品消费量为6241.2万吨,已连续两年下降。对标海外来看,2018年全世界肉制品占肉类消费比在45%以上,其中发达国家肉制品消费比超70%,而我国肉制品消费量占肉类比例仅不足20%,预计我国肉制品消费量仍有2.5倍以上的发展空间。
液态奶:常温白奶/常温酸奶受益于技术进步相继引领增长,低温受益于冷链普及有望成为行业新增长点。
1)UHT加工+无菌包装技术驱动常温白奶崛起。早期我国乳制品类型较单一,主要以奶粉为主;90年代末伴随UHT加工和无菌包装技术引入国内,乳制品保质期延长,液态奶销售范围扩大,乳制品类型由奶粉向UHT奶扩展;鲜奶迅速迎来需求高峰,1980-2008年我国牛奶年产量从119万吨增至3587万吨,CAGR为13%,截至2019年,行业规模已达1037亿元,远超其他各细分赛道;
常温液奶市场已步入成熟稳健增长阶段,增长点在于结构升级。
2)消费需求转变叠加冷链普及,低温产品或为未来新增长驱力。a)低温酸奶含有常温酸奶缺乏的活性菌成分,营养价值更高,顺应市场消费升级趋势,迎来快速增长,近年来低温酸奶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达到15.17%,2019年低温酸奶市场规模达422亿元,同比增14.36%;b)低温巴氏奶可最大限度保留鲜奶营养成分,其氨基酸、维生素、免疫球蛋白等成分比UHT灭菌奶保存程度更高,广受消费者青睐;据欧睿数据,2019年国内巴氏奶市场规模为343亿元,同比增长11.6%,预计18-24年CAGR为8.9%,增速或达到常温奶(预计18-24年CAGR为4.2%)两倍以上;c)冷链物流体系日趋完善,进一步扩大低温奶销售范围;据中国冷链委统计,2018年我国冷链市场规模为3035亿元,同比增长19%,预计2018-2020年复合增速为24.4%,全国冷藏仓库总容量2012年-2019年增长约150%,冷链运输车辆2017年达14万辆,2011-2017年复合增速约27.8%;全国各地的冷链物流与电商可为鲜奶跨区域流通提供有力支持,扩大低温业务销售范围,助力低温赛道高速增长。
奶粉:从量看,低人口出生率叠加低母乳喂养率,婴配粉整体需求量或稳中有升,预计2019-2024年行业销量年化增速1.6%。
1)出生人口数量预计将保持低位:2015年,国家施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16年出生人口增长至1786万人(+7.9%),短暂上升后重回下降趋势,2017/2018/2019年分别降低3.5%/11.6%/3.8%,随着生育意愿降低、生育年龄延后、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预计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将保持低位。
2)母乳喂养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未来稳定中有小幅回升可能: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9年2月发布的《中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个月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已从1998年的67.0%降至2018年的29.2%,远低于全球均值43%,在亚洲国家中也处于较低的水平,预计未来纯母乳喂养率保持稳定且有小幅回升可能。
3)预计2019-2024年行业销量年化增速1.6%:根据欧睿数据,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销量自2014年的53.4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68.3万吨,CAGR为5.1%。分段来看,1段占比24%/CAGR4.8%,2段占比27%/CAGR4.3%,3段占比46%/CAGR5.2%,4段占比3%/CAGR16.6%。根据未来出生人口下降趋势,假设人均消费量小幅提升,我们分段测算各段奶粉销量,预计2019-2024年1段+2段奶粉销量CAGR为1.1%,3段奶粉销量CAGR为1.5%,4段奶粉虽然增速较快但占比较低、对行业整体增长拉动有限;预计行业整体销量CAGR为1.6%。
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超2000亿,高端化、功能性需求是未来趋势。
1)根据欧睿数据,我国婴配粉零售规模从2014年的1,187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755亿元,CAGR为8.1%。根据前述销量1.6%、均价3%的复合增速假设,预计未来五年婴配粉零售规模增速4.6%,2024年达到约2,200亿元,其后持续走低乃至零增速。
2)消费升级背景下,市场高端化趋势或将延续: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4-2018年超高端婴配粉市场快速增长,CAGR达到39.5%,市场占比由6.8%提升至16.9%;高端市场表现亮眼,CAGR达到20.5%,市场占比由15.2%提升至21.0%。相较之下,普通市场CAGR仅5%,市场占比由78.0%下滑至62.1%。我们预计婴配粉市场或将延续高端化趋势,稳态市场格局超高端/高端/普通预计分别占比30%/35%/35%
3.3.2.看渠道:重视线下餐饮端+经销网点布局,全渠道发力是共同选择
调味品及肉制品渠道布局呈B端(餐饮端)+C端兼顾特征,行业内企业重视线下经销渠道网点布局,同时发力线上电商布局;乳制品及奶粉行业企业重视终端触达消费者能力,持续夯实渠道网络优势、积极开展电商新零售布局,整体看,各行业全渠道发力是未来共同趋势。
肉制品:以龙头双汇为例,餐饮及品牌终端仍为公司主要销售渠道。2018年底公司屠宰业餐饮、品牌终端、商超、团购占比分别约为30%、40%、10%、10%,工业客户和农贸市场小于10%。网点数量方面,2017年公司拥有生鲜网点约6.1万个,13-17年CAGR为24%,2018年公司提出将进一步推进商超网点建设、加快农批客户升级转型,2019年公司提出将充分发挥全国产业布局优势,深度开发区域市场,实现大产大销、快产快销,公司将不断加大鲜肉销售规模以实现规模优势,计划2020年覆盖10万个生鲜网点。
奶粉:母婴渠道成主流,电商快速崛起,商超持续萎缩。
2)2014年起电商平台崛起,目前占比约18%,未来或持续快速提升。电商渠道具有便利性强的特征,利于消费者便捷比较、购买国内外各品牌奶粉产品,但也为供应商有效管理线上线下价格提出新的挑战。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4年电商渠道占比仅10%,而2018年占比已增至18%,发展势头迅猛,预计2023年进一步增至26%。
3)商超渠道(KA+传统渠道)占比大幅降至30%,份额或将持续被挤压。2014年至今,随着母婴店连锁涌现、电商平台崛起,商超渠道在婴配粉市场面临较大压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14年商超渠道占比高达55%,而2018年份额已被大幅挤压至30%,预计2023年进一步萎缩至14%。
3.3.3.看赢家:龙头综合实力优势显著,有望持续受益于集中度提升
行业龙头持续通过并购实现纵向产业链延伸、横向多元化布局,提升产业链掌控度、增强综合实力。
从竞争格局看:各行业集中度均较高,呈现一家独大或寡头垄断格局;长期来看,行业龙头依托产品、渠道、规模、研发优势,能够更快适应并引领新消费趋势,以消费者为导向进行技术、产品、渠道的全方位升级和创新,伴随行业集中度提升,各行业龙头有望持续受益。
3.市场格局及空间:连锁经营不断发展、线上渠道逐渐打通(据Frost&Sullivan预测,2020年卤制品板块网上销售额有望达到135亿元)、包装技术持续进步(2015年我国包装卤制品的销售额为100亿元,市场份额为19%)、休闲卤味向餐桌卤味扩张成为卤制品板块新的增长点,据Frost&Sullivan,2019年我国休闲卤制品的市场规模为924亿元,预计2020年有望达到1,235亿元。目前我国卤制品板块行业集中度较低(2018年CR5为20.20%),伴随品牌连锁经营模式的逐渐推广,具备品牌建设、渠道铺垫等方面优势的龙头企业预计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4.1.自主生产控品质、线下门店拓品牌是主流打法
2)生产端以自主加工为主、委托加工为辅:龙头公司主要采取自主生产和委托加工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以绝味食品为例,公司鲜货产品采取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汇总各加盟、直营门店当日订单后安排各生产基地进行生产,而包装产品因受自身生产设备及产能限制,采用委托加工模式生产。
4.2.监管趋严推动行业出清,龙头携独特风味产品走向全国
4.3.技术赋能生产提效+产品提质,多渠道覆盖助力品牌建设+流通提效
连锁经营不断发展、线上渠道逐渐打通(据Frost&Sullivan预测,2020年卤制品板块网上销售额有望达到135亿元)、包装技术持续进步(2015年我国包装卤制品的销售额为100亿元,市场份额为19%)、休闲卤味向餐桌卤味扩张成为卤制品板块新的增长点,据Frost&Sullivan,2019年我国休闲卤制品的市场规模为924亿元,预计2020年有望达到1,235亿元。目前我国卤制品板块行业集中度较低(2018年CR5为20.20%),伴随品牌连锁经营模式的逐渐推广,具备品牌建设、渠道铺垫等方面优势的龙头企业预计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4.4.市场空间近千亿,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
预计2020年休闲卤制品市场规模超千亿。据Frost&Sullivan,2015年我国休闲卤制品的市场规模为521亿元,到2019年达到924亿元,实现翻倍增长。1)从量上看:在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驱动下,休闲卤制品需求旺盛;消费场景和渠道趋于多元化,包装卤制品的市场份额逐渐提升,休闲卤制品的消费频次有望提升。2)从价格上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节约运输成本,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品牌连锁经营逐渐成为休闲卤制品的主流销售模式,品牌化的产品价格一般要高于作坊产品,品牌卤制品市场份额的提升有望拉动行业均价提升。据Frost&Sullivan,2015-2020年休闲卤制品市场规模CAGR为18.80%,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