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醇,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常言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保障。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加工食品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广大人民群众都对食品安全也越发重视。

生活水平上来了,不光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质量严控、精准把关是大家印象中的一个行业常态

(图:壹图网)▼

最近,很多读者都对食品添加剂丙二醇究竟是何物感到好奇。

丙二醇是什么?

丙二醇,是一种无色、无臭、略带黏稠的液体,质地比水稍浓。它几乎没有味道,是一种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和乙醇一样,属于醇类物质。

另外,作为有机溶剂,它能比水更好地溶解一些有机溶质,也能很好地保持水分。由于这些特殊的化学性质,它被广泛应用在化妆品中。丙二醇通常可作为保湿剂、软化剂、溶剂等,且保湿作用与使用效果优良,几乎所有化妆品都可以用,尤其是水、乳、霜、面膜等产品。

是城市中产爱用的护肤品里的常客

除了在化妆品领域,在食品领域也少不了它的身影。它认识我们,我们却很少注意它。根据《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丙二醇的功能为:稳定剂、凝固剂、抗结剂、消泡剂、乳化剂、水分保持剂、增稠剂。

我国由于曾发生过的一些事件

对于食品安全的标准即使放在全球都是很高的

(图:《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

因此,它常被用作食品乳化剂添加到面包、奶油等产品中。另外,丙二醇还常被应用在啤酒加工和提取工艺中,作为香气物质的溶剂使用。

除此之外,对于喜欢烘焙的小伙伴来说,丙二醇是大家的常用品,可以帮助糕点获得更好的口感和风味。

不论是松软拉丝的面包还是细腻香甜的奶油

都少不了丙二醇的助力

(图:shutterstock)▼

丙二醇是我国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应用范围如此广泛,它到底有没有毒?根据国标规范,丙二醇的安全摄入量执行的是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组制定的标准,即每天每公斤体重的摄入量不超过25毫克。

要知道很多人每天吃的盐都比这多得多▼

对于体重为70千克的成年人来说,每天的最大摄入量不超过1.75克。目前,在蛋糕等面点食品生产领域,使用丙二醇作为添加剂时,采用的做法基本上是每公斤食品中含量不超过3克。

年轻的时候或许还能大吃一斤

年纪大了胃口不行了,想吃都吃不下那么多

丙二醇能被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通过了严格的安全评估,在“规范使用的场景和摄入量”下,“长期食用”不会对健康有危害。

事实上,丙二醇的毒性比同为醇类的酒精毒性还要低

而我们每天通过各种场合摄入的酒精或许时有超标

可以食用,但要严格使用范围

咱们平时吃的各种调制食品

都是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杰作

食品添加剂,即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作为现代食品工业中重要的一份子,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是无可被替代的。它不仅可以有效延长食品的货架保质期,还可以在保留食物风味的同时,更好地保留住其中的营养物质。

要是不用一些添加剂改善食品的特质

人们对于食物的选择会少很多

按照功能区分,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等。

但不是所有的食用添加剂都是安全的,有几类食品添加剂,需要我们注意。

苯甲酸/苯甲酸钠,主要用作食品防腐剂,如果长期过量摄入,会破坏人体的维生素B1,从而刺激人体胃肠道,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甜蜜素,它是食品生产中常用的一种甜味剂。若摄入过量甜蜜素,会危害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

柠檬黄,它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致泻性,若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柠檬黄超标的食品,会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伤害肾脏、肝脏。

糖精钠,作为较早出现的甜味剂,小时候常听长辈说不能多放。若一次性摄入量过大,轻则影响肠道消化,重则会中毒。

这几种食品添加剂,在用量上就需要格外注意▼

但我们不要谈“添”色变。在现代食品工业体系中,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是非常安全的。在家庭中,人们自己动手制作美食,也会使用到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并没有想象中可怕。

食品添加剂虽好,可不要贪多哦

国家标准中,出于对消费者安全的考虑,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应满足5点基本原则:

1.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2.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3.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4.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5.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添加剂用的省心,大家自然才吃得放心

现代企业只有做到以上5点,才不违背食品添加剂被研制出来的初衷。

只有当合法、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在规定使用范围、剂量内和操作下正确使用,大家才能放心地当个吃货。

THE END
1.食品标签上食品添加剂标识指南防腐剂着色剂增稠剂配料表营养...1.全部标示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食品添加剂的名称不包括其制法,如加氨生产、普通法、亚硫酸铵法生产的焦糖色,在标签上可统一标注为“焦糖色”;如果生产者愿意,可以按照GB 2760中的规定正确标示包含食品添加剂制法的名称。 2.全部标示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名称及国际编码(INS号),如果某种食品添加剂尚不存在相应的...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320ON00514EAHV.html
2.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一共有23类()更多“GB 2760-2014 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一共有23类()”相关的问题 第1题 根据GB 2760-2014和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按功能分,可分为()类。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根据GB 2760-2014和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按功能分,可分为()类。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https://www.shangxueba.cn/daxue/kp4g2svh.html
3.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二)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将食品添加剂按功能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食品用香料、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其他共23大...http://m.bzwz.com/newsdetail?newsid=14618
4.国标《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三是修改了部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如增加了阿斯巴甜、安赛蜜与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乙酰磺胺酸等在相同食品类别中共同使用时的总量要求;完善了饮料类别中液体饮料与相应的固体饮料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对应关系;修订了二氧化硫、卡拉胶、瓜尔胶、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等的使用规定;将原标准中归类为“其他类”的部分食品类别...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11796070105191
1.有危害吗食品添加剂的危害你知道吗?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给食品工业带来许多好处:1. 防止变质;2.改善食品感官性状;3.保持提高营养价值;4.增加...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869043/article/details/112705686
2.食品食品添加剂分类目录(2020版)依据: 市场监管总局2020年2月23日发布的《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修订公布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的公告((2020年第8号))》 1. 粮食加工品 食品、食品添加剂类别 类别编号 类别名称 品种明细 备注 粮食加工品 0101 小麦粉 1.通用:特制一等小麦粉、特制二等小麦粉、标准粉、普通粉、高筋小麦粉、低筋小麦...http://www.foodtest.cn/index/Article/detail/id/1564.html
3.标准2024版2760发布都有哪些变化,官方解读,伙伴网整理,网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等4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6项修改单。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GB 2760-202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使用标准 https://www.shifair.com/wap/article_details/index/id/235697.html
4.中国和欧亚联盟食品添加剂法规标准比较分析行业动态中国和欧亚联盟在食品添加剂如批准品种以及安全要求方面有较大差异。中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某些品种在欧亚联盟是未批准使用的。反之亦然,欧亚联盟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中也有一些品种在中国是未批准使用的。同时,欧亚联盟所实行的食品添加剂法规标准也与我国的法规标准存在着不统一的问题,这必然会给我国的进出口食品...https://www.zcqtz.com/news/233132.html
5.食品添加剂有哪些种类和作用食品添加剂还可按安全性评价等级来划分。CCFA(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曾在JECFA(FAO/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讨论的基础上将食品添加剂分成A、B、C三类,每类又细分为两类。因此,便有了A1、A2,B1、B2,C1、C2等六个类别。由于毒理学及评价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一些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https://www.chemicalbook.com/NewsInfo_2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