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6月18日讯“耸人听闻的食品安全谣言不仅影响消费信心,也对行业、产业带来直接的危害,强化科普传播遏制食安谣言,强化食品安全科普传播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在今日在京举办的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23部门主办,经济日报承办,中国经济网执行承办的2019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上,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
钟凯说,近年来,在社会共治理念的指导下,各方携手治理食品谣言。据不完全统计,2017—2018年,因食品安全造谣、传谣被公安机关打击的至少有169人,其中19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法律武器抵制谣言侵害,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究谣言生成传播的机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辟谣队伍,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对谣言有了一定警惕性。
钟凯表示,这些耸人听闻的谣言不仅影响消费信心,也对行业、产业带来直接的危害,例如“塑料紫菜”谣言导致农户损失亿元以上,“桃子喷防腐剂”的造谣小视频导致桃子价格暴跌,销量仅为之前的20%。强化食品安全科普传播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然而,科普并非易事,投入大、产出低、见效慢,公众参与度低,覆盖面上不去。在移动互联时代,新的技术、新的渠道能不能为食品安全科普赋能,让科学的声音成为流行,让学习变成乐趣?
钟凯表示,最近,国家市场总局和互联网平台开展了一次探索性的尝试,“答答星球”利用数字技术,引流海量用户,以趣味答题的方式开展知识普及。
“在‘答答星球’活动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咖啡和巧克力这两类食品中正确率最高的题目,也恰好是曾经热传的谣言——‘咖啡致癌’,但现在9成公众已经具备了识别这一谣言的能力。此外,在200多个涉及食品谣言的题目中,有20题,半数以上的人答错。它们当中多数是广为人知的养生‘常识’,比如菠菜补铁、喝茶排油、猪蹄美容、牛奶助眠等,这说明养生类谣言发泛滥对公众的影响之大。”钟凯指出,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我们的知识也需要更新了。显然,互联网技术给食品安全科普带来了强大动能和无限可能,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平台、更多的机构加入进来,形成多样化、常态化的科普传播格局,共同探索打造食品安全科普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