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2015年第一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部门新闻新闻

抽检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微生物污染问题。涉及产品主要是粮食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饮料等,不合格问题主要是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指示性指标超标。二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主要涉及肉制品、酒类中的甜味剂、色素等。三是部分保健食品产品功效(标志性)成分指标不合格问题。主要涉及总黄酮、总皂苷、粗多糖等。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部分生产经营者在生产、流通、餐饮环节存在原料把控不严、操作不当、清洗消毒措施不到位、卫生条件把控不严等现象,也存在以次充好、偷工减料、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

针对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及时依法查处,并责令违法生产经营企业及时采取措施,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认真落实主体责任,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消费者如果在市场上发现被通报的不合格产品时请拨打12331投诉举报热线进行投诉或举报。

小贴士

一、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并非致病菌指标。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菌落总数超标说明个别企业可能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或者包装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还有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

二、铝残留量

铝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个别企业为增加产品口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超限量、超范围使用含铝添加剂,或者其使用的复配添加剂中铝含量过高。

三、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进入人体内后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量二氧化硫进入人体不会对身体带来健康危害,但若过量食用会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二氧化硫不符合标准的原因可能有,个别生产者使用劣质原料以降低成本,其后为了提高产品色泽超量使用二氧化硫;也有可能是使用时不计量或计量不准确;还有可能是为增加香辛料的保质期,防止霉变生虫,违规对其进行二氧化硫熏蒸或添加。

四、过氧化值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虽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

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用油已经变质,或者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使得终产品油脂氧化。此外,植物油精炼不到位也可能造成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的过氧化值不合格。

五、脱氢乙酸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作为一种广谱食品防腐剂,毒性较低,按标准规定的范围和使用量使用是安全可靠的。

脱氢乙酸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个别企业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超量使用了该添加剂,或者其使用的复配添加剂中该添加剂含量较高;也可能是在添加过程中未计量或计量不准确。

六、挥发性盐基氮

挥发性盐基氮是动物性食品腐败变质的指示性指标。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越高,表明氨基酸破坏的越多,营养价值等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

挥发性盐基氮超标说明生产用原料肉可能已经不新鲜;也可能是肉制品在腌制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当,受细菌污染,导致超标。

七、纳他霉素

纳他霉素是一种食品防腐剂,基本无毒,进入人体内后很难被消化道吸收。

纳他霉素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个别企业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超量使用了该添加剂,或者其使用的复配添加剂中该添加剂含量较高;也可能是在添加过程中未计量或计量不准确。

八、酒精度

酒精度又叫酒度,是指在20℃时,100毫升酒中含有乙醇(酒精)的毫升数。酒精度是酒类产品的一个重要理化指标,含量不达标主要影响产品的品质。

酒精度不合格可能是个别企业生产工艺控制不严格或生产工艺水平较低,无法有效控制酒精度的高低;也可能是个别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故意标高酒精度,以提高销售价格,欺骗消费者;也不排除生产者的检验器具未准确计量,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的情况。

九、氨基酸态氮

酱油是调味品,氨基酸态氮是酱油的特征性品质指标之一。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的质量越好,鲜味越浓。氨基酸态氮不合格,主要影响的是产品的风味。

十、蛋白质和淀粉

蛋白质和淀粉含量都是衡量熏煮香肠火腿等肉制品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两个项目不达标,虽然不属于安全问题,但说明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情况,即减少肉类原料使用量的同时,用廉价的淀粉等非蛋白辅料代替。

THE END
1.降低水产品中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方法和水产品加工物与流程1.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水产品中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方法和水产品加工物。 背景技术: 2.在水产品的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由于受到酶、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腐败变质,导致新鲜度下降。在腐败过程中,因蛋白质分解而产生氨以及胺类等碱性含氮物质,所以常常通过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来反映...https://www.xjishu.com/zhuanli/02/202111138613.html
2.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项汇总中国食品挥发性盐基氮是指食品水浸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即在此条件下能形成氨的含氮物。挥发性盐基氮是动物性食品腐败变质的指示性指标,其含量越高,表明氨基酸破坏的越多,营养价值等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长期食用挥发性盐基氮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因食品腐败变质造成反胃、腹泻甚至更严重的健康危害。https://news.foodmate.net/2022/02/619397.html
3.GB5009.2282016挥发性盐基氮物测定.pdf中华人 民共和 国国家标准 — GB5009.228 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2016-08-31发布 2017-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布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械 器 合 凯 瓣 欣 : 中国标准在线服务网 位 单 买 购 标准号:GB 5009.228-2016 5 购买者:欣瓣凯合器械 0 8 订单号:...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401/5204313133004210.shtm
4.GB5009.228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挥发性盐基氨的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以肉类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动物的鲜(冻)肉、肉制品和調理肉制品、動物性水產品和海产品及其调理制品.皮蛋(松花蛋)和咸蛋等腌制蛋制品中挥发性盐基氨的测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Determination https://www.antpedia.com/standard/1517065141.html
1.挥发性盐基氮检测检测机构挥发性盐基氮检测 GB 5009.22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GB/T 32141-2015 饲料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本标准规定了饲料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动物性蛋白饲料原料和含有动物性蛋白饲料原料的饲料产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https://www.bjjcyjy.com/yw/qt/qtt/5771.html
2.“总挥发性盐基氮”是什么?–960化工网问答回答者:网友 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小分子含氮化合物具有挥发性,称为挥发性盐基氮。 食品水浸液在弱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的总氮量即为总挥发性盐基氮。 (食品越新鲜,TVBN含量越低,可用于判定食品的新鲜度,主要用于生鲜肉类的鉴定。 )我...https://www.chem960.com/ask/q-c2f40546d7f242e182f511357ec5b117
3.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学术百科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08期中国对虾感官指标菌落总数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 AI辅助阅读 下载 下载 2.贮藏温度和时间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鲜度的影响 通过感官评定、微生物和生化指标的分析,评价了贮藏温度和时间对南美白对虾鲜度的影响。降低温度能有效地延长南美白对虾的贮藏期,但也会降低其鲜度和损...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377612.htm
4.食品检测中常见不合格项目解读(一)挥发性盐基氮是指食品水浸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即在此条件下能形成的含氮物。挥发性盐基氮是动物性食品变质的指示性指标,其含量越高,表明基酸破坏的越多,营养价值等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长期食用挥发性盐基氮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因食品变质造成反胃、腹泻甚至更严重的健康危害。《食品安全...http://96490926.b2b.11467.com/news/2626390.asp
5.采用蒸馏法测定鱼类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TVBN(总挥发性盐基氮)是一种定量分析海洋或河流鱼类中含氮化合物(氨、二甲基和*基胺)含量的方法,揭示鱼类的新鲜度 新鲜和冷冻鱼中TVBN的测定 其中一个常规可以用来检查TVNB的方法是Conway and Byrne方法中描述的“微扩散法”(1933)。 样品用氧化镁(MgO)碱化。然后用蒸汽蒸馏滴定法测定TVBN: 自动蒸馏滴定...https://www.chem17.com/tech_news/detail/1941156.html
6.D最终得到结论,D-异抗坏血酸钠能有效抑制冷却牛肉中微生物的增长,减慢挥发性盐基氮的上升速度,延缓脂质的氧化,延长冷却牛肉的货架期。D-异抗坏血酸钠的浓度不同,保鲜效果也不同,在试验范围内,浓度越高,对冷却牛肉的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但经总体统计分析,浓度为1 .5%和2.0%的两组D-异抗坏血酸钠对肉样...https://www.chemicalbook.com/NewsInfo_20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