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党的革命历史文献选编》(第十卷)收录有《济南战役支前工作部署》《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紧急动员起来支援淮海前线的指示》《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淮海战役兵员补充计划》《三年支前总结》等重要文件,从中可以看到山东人民支前的历史记载。
1.《济南战役支前工作部署——一九四八年八月三十日华东局向中央的报告并告华东军区》主要内容有:
(二)战时第二线运输力及担架,尽量采取远区调剂办法。胶东小车一万辆(主要滨北出)、胶轮大车五百辆、挑子七千副、担架五千副、渤海小车五千辆(大部分三分区出,小部分二分区出)、担架五千副。鲁中南小车三千辆(主要滨海出)、担架四千副。
以上共计小车一万八千辆、担架一万四千副。连干杂在内约合整劳动力十三万人。以过去经验测,这次战争规模恐此人数不敷用,估计仅第二线即需人力十五万以上至二十万之间(随军担架运输及后方调运粮食尚不在内),且需善于组织与指挥。
(三)被服、弹药、器材运输两月内(至十月底)约计五百万斤,兵站及运输公司所有汽车、马车只能运一百五十万斤,余三百五十万斤仍用民力。
《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紧急动员起来支援淮海前线的指示》(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日)主要内容有:
第一,一切后方机关10轮卡、6轮卡、道奇汽车应服从后勤司令部调动运输弹药及其他军需供给,以保证前线供给。
第二,抽调大批地方基干团及大批县区武装,补充主力,并保证扩军及归队任务的完成,使主力得到源源补充。
第三,动员足够民工担架、小车、挑夫及民兵子弟兵团到前线服务。
第四,运输大批粮食供给前线,保证前线战士及民工不饿饭。
第五,抽调足够医院到前线接收伤员,予伤员尽可能地救护及照料。
《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淮海战役兵员补充计划》(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主要内容有:
(一)我们计划动员11万以上的人数补充主力,共分三期完成。
第一期:将现有基干团尽量调出。胶东三个团,5670人;鲁中南五个团,6230人;渤海二个团,2500人,共十一个团,14400人。加上渤海四个新兵团10000人及5500人的县区武装,总共29900人。
第二期:从各地县区武装中抽调平均数之一半,胶东8000人,鲁中南7000人,(渤海包括在第一期)及昌潍之两个警备团3000人。
第三期:即动员参军及恢复与充实县区武装,由升级过渡到后备兵团,共计65000人(其中拟以5000补充军区济南各警备部队)。
(二)以上三期之补充兵员,又因动员有先后、路途有远近,故分批出发。
第一批:鲁中南四个团(宁阳独团除外),十一月底前即可调补。
第二批:渤海1万新兵,四个团,十二月五日左右可到台儿庄。
第三批:胶东三个团和鲁中南之宁阳独团,十二月五日左右可集中(胶东可到临沂)。
第四批:渤海县区武装及两个基团组成之四个小团,十二月四日出发,二十日左右可到台儿庄。
第五批:胶东、鲁中南县区武装及昌潍两个警备团(新成立),十二月底可集中,明年一月初可出发,其余需到明年春分批补充。华中补充计划华中工委自定。
中央军委于1948年11月23日复电,同意华东局这一兵员补充计划,并指示保证这一计划的完全实现。
山东各地积极落实中央和华东局的支前安排。1947年1月27日,鲁南区党委作出关于支前工作的决定。区党委书记在次日召开的鲁南地、县委书记、县长会议上指出,目前的中心任务是支援前线,保证供给。3月上旬,华东局在沂水县坡庄召开了地方武装建设和支前工作会议。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发出《为争取主动努力支援前线的指示》和组织随军运输队、担架队的通知。4月9日,由于国民党集结重兵,向鲁中腹地重点进攻,沂蒙地委号召各级动员群众紧张战斗,坚壁清野、埋设地雷,稳定思想,保护资材。一切组织应适应战争的需要,精简机构,派出干部深入下层,领导战争与支前。
8月中旬,华东局在曲阜召开有关地委书记、专员联席会议,研究部署济南战役支前工作。会议号召全党、全民树立一切为着前线的思想,积极支援解放济南。接着,华东局、华东军区、山东省政府下达了《济南战役总动员令》。9月12日为了更有力地领导支前工作,华东局决定:鲁中南党政军机关分为前方和后方两部分。前方成立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兼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前方办事处委员会。各地依照区党委指示,地委设支前司令部,县设支前指挥部,区设支前站,村设生产支前委员会。
2.山东支前取得的巨大成就、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历史经验,在《三年支前总结(一九四九年)华东支前总结委员会》有充分体现。其主要内容有:
在参战民工完成任务方面,仅据淮海、渡江两大战役,山东43个随军民工团的不完全统计,即完成了如下数字:运粮15672518斤(前方运粮)。淮海战役部队进击敌人到萧县永城时,因后面粮食不能马上运到,即有2000余民工参加新区筹粮,4天内共筹粮3000000斤,供应了部队急需。运被服164955斤、152693件,鞋子197433斤、20700双、274包。运送弹药182423535斤、2016箱、100546发。其它军用物资53286629斤。转运伤员12006名。
《沂蒙精神志》也介绍了沂蒙老区人民支前的片段:
沂蒙民众支援莱芜战役。1947年2月20日,华东野战军集中7个纵队兵力,发起莱芜战役,沂蒙山区各县有50多万人参加支前。有7万人组成子弟兵团上前线,从事战地救护、看押俘虏和运输物资。有391个民兵连组成火线抢救团,往来抢救伤员。共出动担架1174副,小车2万多辆,推小车民工41280人,挑夫8150人。
沂蒙民众支援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13日,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兵力,发起孟良崮战役。沂蒙山区各县随军行动的一线民兵有7万人,负责火线抢救任务。二线民兵15万人,临时民兵69万人,负责运送伤员和运输弹药、物资。广大翻身妇女做军鞋50万双,碾米磨面6000万斤。
沂蒙民众支援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及地方武装共60多万人,以徐州为中心发起淮海战役,至次年1月10日,全歼杜聿明集团,战役胜利结束。在淮海战役中,鲁中南区共调用随军常备民工和二线转运民工34万人,临时民工140万人;供应军队粮食2.8亿斤,食油70万斤,食盐72万斤,猪肉86万斤,军鞋100多万双,军衣20万套,棉被1.6万床;出动常备担架24712副,临时担架9601副,有3.6万名青年参军,补充前线主力部队。
正如《三年支前总结》最后指出的:广大人民的支援,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之一。山东人民就在自己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贡献自己的一切,在万分艰苦条件下克服了一切困难,支援了战争,并使自己在战争中得到了教育与提高,这充分表现了“人民战争,人民支援”的特点。山东的党和政府就在这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中,领导人民,在组织上、领导上取得了丰富的宝贵的经验,增强了和平建设的信心。
党中央也关心山东支前,关心山东民众。1949年4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沂蒙山区在战争年代负担过重,让沂蒙山区部分支前民工、民兵返回家乡,休养生息”的指示,沂蒙随军担架团相继胜利归来。各县组织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