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行业组织形式多样,可根据业务模式/专业性/品牌所有权归属进行区分。会展按业务模式可分为自办展和代理展,代理展形式下,负责会展策划、招商、举办等工作的会展运营方不具备该会展的品牌所有权;而自办展形式下,展会运营方和展会品牌所有方同属一个主体;根据与其他参与的合作属性不同,自办展还可分为自有品牌展、合作展和展中展。基于举办地点区分,会展可分为境内/境外展:境外展是我国出口企业开拓海外渠道的重要方式,作为提供国际企业间商贸交流平台,对出口贸易起到有效推动作用。
二、商业模式
三、行业政策
2021年6月商务部发布《“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要求完善会展业协调机制,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展会模式;2023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2年成功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及首届消博会等重大展会,表明了国家对会展功能的认定;2023年7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推动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会展之都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强调放大会展带动经济的作用,构建会展经济新生态。利好政策的持续落地,体现国家对会展行业的高度重视,驱动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发展历程
我国会展业可大体分为建国前展览期和建国后展览期。建国前时期我国展会主要售卖农副产品、土特产及手工艺品等。自1851年起,中国官方和民间商人开始组团参展世界博览会,1935年中国首个境外展—艺术国际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促进了瓷器、绸缎、茶叶等产品的销售。1937-1949年中国进入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巨大破坏,该时期展会通常由政府组织,具备较强政治形式和宣传意义。
建国后,我国经济逐步恢复,会展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1951-2020年会展行业共经历三个阶段:起步期、发展期、爆发期,2001-2020年,伴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产业走出国门、融入全球价值链——会展业开始呈现专业化、细分化的特征,行业处于爆发期。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来袭,会展行业受创后逐渐恢复,虚拟、线上展成为线下展延伸,行业进入转型阶段。
五、行业壁垒
1、资源整合壁垒
会展项目是一个行业影响众多、人群积聚效应显著的公众活动。对于境外会展项目而言,不同国家的办展环境存在显著差异,一个境外会展项目的连续举办要求组展单位能够有效地把握国内外社会公众的心理,整合包括参展商和参展观众、国外政府机构、境外展馆、代理合作机构和展会配套服务机构在内的会展资源,这对组展单位的组展经验、组展能力和业务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资源整合能力的壁垒主要体现在:a.需要获得参展商和参展观众的认可;b.需要获得国外政府机构的良好支持;c.需要获得境外展馆排期;d.需要有效整合展会配套服务资源。
2、项目经验壁垒
3、品牌壁垒
会展品牌是会展行业的核心内容,品牌的影响力代表着特定展会的吸引力,也是特定展会得以连续举办的保证。以米奥会展为例,作为国内少数具备海外自主办展能力的企业,米奥会展自设立以来到已在13个境外国家累计举办了六十四场境外综合商品展,获得了展商和参展观众的信任,已经形成了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统计,米奥会展境外自办展的办展面积位列国内出境展览行业第一,境外自办展前十的展会中有5个是米奥会展主办,其中迪拜展、印度展及波兰展已进入当地国际区域市场前十。因境外办展涉及的地域、行业分散程度较高,新进入者想要在特定地区举办类型相似的展会并获得展商和观众的认可难度较大,很难将原有客户从现有的展会项目处争取过去。
4、展商资源壁垒
展商资源是会展公司在行业内取得优势地位的关键因素。由于会展公司提供的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参展商的参展效果,大型公司在选择会展品牌时均需要对会展公司的服务和品牌进行严格考查。此外,如果参展客户连续参展,会展企业会为该类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或进行二次客户开发,进而提升参展商的参展效果。如果出展客户临时更换会展企业,将对其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产生不利影响。
六、产业链
七、行业现状
1、全球会展行业现状
海外会展业整体复苏预期高,营收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根据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约38%的会展企业收入恢复程度超过2019年全年收入的75%,UFI预计2023年上半年有73%的会展企业达到该水平,整体对会展业复苏预期良好。分地区看,欧洲/北美会展业恢复速度较快,2023年上半年会展企业恢复至19年75%程度的比例分别为79%/80%,高于平均73%的水平,亚洲、中东&非洲恢复较缓,低于平均水平。分国家看,英国会展业恢复程度最高,2023年上半年有91%的会展企业恢复至19年75%的水平,紧随其后的为美国(82%)。我国会展业恢复程度较弱,2022年恢复比例仅有17%,2023年上半年会回升约为50%。
2、中国会展行业现状
从国内展览数量情况来看,2022年中国展览举办场次为2572场,较2021年展览总数减少2923场,同比下降53.2%。受疫情影响,全国境内举办线下展览的城市由2021年的183减至148,同比减少19.13%,同时作为全国展览业龙头城市的上海市,受疫情重创,全年办展规模大幅萎缩,自2022年3月起线下展停办,至年底仅举办17个项目。2022年国内展览举办城市中广州、长沙、沈阳分别以193、178、154场位列前三。
国内展览举办规模方面,2022年国内展览面积为4721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展览举办面积为1.84万平方米,较2021年展览总面积减少4463万平方米,降幅为48.6%,平均每个展览举办面积增加0.17万平方米,增幅10.18%。城市分布方面,广州、深圳、青岛分别以414.4、306.2、211.0万平方米位列前三。
八、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全球展览业普遍复苏回弹,国内企业出海参展踊跃
根据2023年7月UFI发布的《UFI全球展览行业晴雨表》数据,全球展会的运营水平明显上升,报告“正常活动”的展会公司从2022年12月的72%增加至2023年上半年的90%,营业收入与2019年相比从2022年的78%提升至2023年上半年的97%,这表明全球范围内的展览已逐步完全恢复过来。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国参展办展快速恢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根据中国贸易报《2023年二季度(Q2)中企海外参展数据简报》,2023年上半年,已经有超过20万家中国企业出海参展,参展企业数量大幅提升,中国企业出海参展踊跃。
(2)国内进出口贸易突破新高,一带一路市场、RCEP市场及新兴市场前景大好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规模在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其中出口11.46万亿元,同比增长3.7%。具体来看,我国对东盟进出口3.08万亿元,同比增长5.4%,东盟继续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同比增长9.8%,增速明显高于整体;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同比增长1.5%。总体来看,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取得新突破、结构实现新优化,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国内会展行业企业积极布局境外自办展览,紧紧跟随国家政策步伐,在外贸坚韧向前推进的局面下,行业欣欣向荣。例如米奥会展,2023年上半年公司在一带一路市场、RCEP市场及新兴市场办展数量占总体办展数量超90%。
(3)政策支持提振行业信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境外自办展会规模
2、不利因素
(1)国际一流会展公司加速进入我国市场,市场竞争加剧
国内办展企业在经验及品牌建设方面与国际一流办展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在品牌建设、展会宣传、展台搭建和现场运营等方面能力有限,对商家的吸引力有限。此外,随着国内会展市场对外开放,海外展览公司逐渐加快进入中国展会市场的步伐,例如英国ITE公司收购中国涂料展50%股权;塔苏斯(Tarsus)收购SIUF(内衣展)50%股权;博闻UBM收购上海天盛展览有限公司大部分股权等。境外会展企业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会加剧国内展览业的市场竞争风险。
(2)会展业自律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会展行业发展较为迅速,但行业自律体系建设远远落后于会展实际发展需要,行业缺乏统一协调和指导的机构。虽然近年来各地方会展行业协会不断成立,但由于起步较晚,行业协会并未完全发挥效果。行业各类服务标准建设滞后,行业诚信体系尚待加强。管理模式的落后导致行业经营秩序略显混乱,不利于中国会展产业健康发展。
(3)专业人才短缺
人才短缺问题是当前我国会展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的从业人员大多数都属于半路出生,业务素质一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我国会展行业人才战略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适当的筛选机制;二是缺乏教育培训机制。筛选机制主要通过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来实现,而教育培训机制主要通过高校的学历教育和协会的职业教育来完成。在这种背景下,能否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展会活动培训体系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已经成为能否提高会展业从业人员素质的关键。
九、竞争格局
中国会展企业独立上市始于2014年,至2022年年底,宣布摘牌的新三板展览公司有4家,中国会展企业独立上市总数为21家,与2021年保持一致。在展览企业上市公司中,A股上市的公司5家,新三板上市的公司16家,在上市公司总数占比分别为23.81%和76.19%。在上市公司中,公司注册地在北京的8家,在上海、深圳、杭州的各2家,在天津、武汉、广州、昆明、苏州、长沙、成都的各1家。
目前,在21家上市展览公司中,国有控股企业4家,民营企业17家,分别占上市展览公司总数的19.05%和80.95%。其中,从事展示工程业务的公司有12家,从事会务服务业务的公司有6家,从事展览主办的有3家,从事会展科技的公司有2家,从事展览全产业链的有1家,分别占上市展览公司总数的57.14%、28.57%、14.29%、9.52%和4.76%。另外,名洋数字、瑞美股份和励翔股份3家企业的主营业务互有交叉。
十、发展趋势
近两年,数字展览已经成为传统展览模式的重要补充,但随着线下展览的逐渐复苏,线下展会活动的价值逐渐凸显,线下展览仍然是促进贸易和产品展示最主要的手段,但是经过3年的沉淀,展商与观众的数字化习惯已经养成,“小现场+大线上”的混合展览活动正在重塑活动管理全链条,新的展示形式、业务模式、定价方式和盈利模式,将带来新的价值创造和服务创新。此外,国家推动绿色会展加上展商积极出海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国内高等院校自2002年创办会展专业以来,至2021年,全国29个省(区、市)的65个城市累计有280所高等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或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专科),同比2020年减少了18所,降幅为5.89%。
近年来我国展览行业迅速发展,成为了展示市场和经济的最大平台,2021年中国境内共举办展览5497场,较2020年增加了89场,同比增长1.65%,从境外自主办展来看,2021年中国境外自主办展总数为14场,较2020年的2场增加12场,增幅为600%,展览行业正在有条不紊的恢复中。
2021年中国境内共举办展览5497场,较2020年增加了89场,同比增长1.65%,虽然与2020年相比涨幅不大,但总规模及净规模皆有大幅增长,预示着中国境内线下展览正在有条不紊的恢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