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出土文物去印证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历史,甲骨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迄今已有120年。作为现存最早自成体系的汉字,甲骨文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明清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四大发现”,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汉字方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由甲骨文、商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汉魏的隶书及以后的行书、楷书,其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并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字喃,直到十五世纪时,字喃才完全取代了汉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节选自《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崔金泰宋广礼
选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稿(曾于1982年播出),有改动。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骨头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这些文字,直到一八九九年才发现。
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懿荣的官员得了病。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再送去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发现有许许多多好像文字一样的东西,他感到惊讶。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都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终于考证出这些“龙骨”并不是真正的龙骨头,而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在这些一片片的“龙骨”上,记载了殷代的宗教、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些“龙骨”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叫做竹简或木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五寸至二尺长),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毛笔写字,每片可以写八到十四个字。有的把竹简和木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策”,也写作“册”。这个“册”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了一条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东汉有个叫蔡伦的,改进了西汉时候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这种书也是一卷一卷的,轻巧适用,成本较低,保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写纸书很费事,后来又发展成雕版印刷: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刻板可以印几百部到几千部的书。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雕版书籍,是我国唐朝咸通九年的《金刚经》,现陈列于英国博物馆。
宋朝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弥补了这些缺欠。毕昇的活字印刷是用粘性胶泥做成薄片,刻上一个一个单字,用火把泥块烧硬。印书的时候,把一个个活字块,按照书稿的要求,放在一块铁板上,用松香、蜂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再用平板把字压平整,就可以用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完一部书,可以把版拆掉,活字块可以继续使用,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