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博物馆年度特展拉开帷幕,市民可免费观看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5月17日下午,备受瞩目的“世界文明”大展——《文明的眼睛——百件文物说叙利亚万年历史》在南京城墙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在一楼及负一楼展厅展出。南京城墙博物馆馆长马麟在揭幕仪式上表示,这是叙利亚文物首次走进江苏地区进行展览。
据悉,展览集合了近百件(套)来自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阿勒颇博物馆、代尔祖尔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的精品文物,讲述叙利亚从石器时代开始,历经青铜、铁器、希腊、罗马和伊斯兰时代,长达50万年的文化图景,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叙利亚历史图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更多的文物爱好者能走进叙利亚古老文明,本次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观众可通过南京城墙公众号预约参观。展期至10月18日。
来自50万年前的“一滴泪”
叙利亚北部奥伦特斯河谷的拉塔米涅遗址出土了一件距今50万至30万年的石器工具——手斧。它由砾石打制而成,一端较尖、较薄,另一端略宽、略厚,整体呈泪滴状。手斧两侧刃缘锋利,体现出高超的剥片技术。它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代表了古人类进化过程中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水平。
4000多年前人们用上了眼线膏
展览中的一件祭拜者雕像发现于马里。据考年代在距今4500年左右。1933年,一名贝都因人在马里挖出一尊残损的石像,消息传到了当时统治叙利亚的法国。法国人随即派出一支考古队前去发掘,就在这次发掘中,考古队发现了一尊雕像上刻着“兰姆吉-马里国王”,这一发现证实了马里古城的位置。
出土的还有同一时期的鸟形眼线膏容器。从祭拜者雕像雕像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画上了眼线。据考证可能是由于信仰或者减轻强光对眼睛的刺激。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楔形文字
展品中的楔形文字泥版来自于公元前2400年,也就是距今4000多年前。这件泥板上刻满了楔形文字,其中提到了农业分配中奶牛和禽鸟的数量。楔形文字由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所创,其外形形似钉子或楔子。最早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距今5500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铁斧用上黄金镶嵌工艺
这把仪式用斧来自青铜时代晚期(距今3500年左右),由阿勒颇博物馆发现于乌伽里特宫殿建筑群西北角,斧的头部装饰有两头狮子和一头野猪,野猪前肢从斧头一侧露出。斧的刃部夹在两个狮子头部之间,狮子张开嘴,作出吼叫状。斧头表面镶嵌黄金,描绘了玫瑰花环图案,这可能是模仿埃及中王国时期的镶嵌装饰技术。该斧为铁质,直到距今3000年左右,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才得到广泛应用。
羊首狮身的斯芬克斯
斯芬克斯的传说,大家都不会陌生。斯芬克斯源于古埃及神话中长有翅膀的怪物。在希腊神话中,赫拉派斯芬克斯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拦住过往的路人,用缪斯所传授的谜语问他们,猜不中者就会被它吃掉。传说斯芬克斯有三种,分别为人面狮身、羊头狮身、鹰头狮身。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哈夫拉按斯芬克斯的形象建造了一座石像,后世称为狮身人面像。
本次展出的雕件发现于阿勒颇省的哈达图,刻画的是两只羊首狮身斯芬克斯,二者面对面,中间是一株神圣的植物。
中国瓷器的“高仿”
展览的最后一板块,重点讲述中叙两国的交流历史。中国史书先后将在古代叙利亚地区建立的国家称为“大秦”“大食”等。后来的倭马亚王朝曾先后派出十多个使团来到唐朝的长安城。图中的这件瓷瓶采用了中国制瓷技术,类似于青花瓷。另一件蓝绿色釉陶碗的颜色与天空颜色相近,也可能是模仿中国制瓷技术的结果。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仲敏
摄影潘菲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该数字报电子版半年内的所有报纸版面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