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仓储和通信行业】广西某供应链公司-标准化智能化双提升,确保餐桌食品“生”与“鲜”
一、企业简介
广西某供应链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5年,现有员工38名,企业主营业务为农产品、海产品的“收购+流通加工+温控仓储+冷链输送”等食品供应链服务。2021年,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获得参与政府重要项目的投标资格,扩展了营销市场,成功获得政府部门、学校、幼儿园等多家单位的配送信任。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广西北海市生鲜配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
二、企业急需解决的质量管理问题
在开展体系认证以前,公司急需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的一条做大做强的方案和措施,又苦于没有方法。公司共有三个方面问题急待解决:一是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特别是产品产地源头的安全质量评估难以把控。二是供应链衔接不畅,损耗大,利润低,生鲜品类多、保鲜期短、不耐运输存储。供应链衔接不畅使产品损耗增加,导致公司经营成本攀升,同时存在着食品安全潜在风险。三是全员质量意识有待提升。特别是一线操作员工对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管理缺乏专业知识,不了解生鲜食品在安全配送服务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无法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发的进行持续改进。
三、提升行动主要做法
2021年,公司积极参与国家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通过质量、职业健康安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实现了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改进。
1.从源头化解食品安全风险
图1采购管理对比图
2.建立质量和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图2“从农田到餐桌”管理体系示意图
3.引入产品智能分拣系统
生鲜食品损耗高,食材保存和运输过程控制极为重要,企业需要建立专业冷链控制系统。公司依照质量管理标准要求进行管理,目前已在多处建设千吨冷库,并设立6处总面积5200平米的智能分拣与配送中心,同时配备30多人的专业配送服务团队,以及物流专用车辆30辆。针对过去供应链衔接不畅致使经营损耗大成本攀升的问题,公司创新引入智能分拣系统,优化各个物流节点,形成新的产品标准化供销体系。在新的智能分拣系统中,每一个运转环节都尽量采用标准化模块运作,以往用户下单的繁复流程得到简化,配送效率大幅提升。因为配送全过程都可以监控,提高了客户体验好感度。采用智能分拣系统还大幅度节省人力,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图3降本增效统计图
4.把好终端溯源质量关
企业依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健全订单标准化审批流程。具体包括:一是根据生鲜原料特性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及时和顾客沟通风险等级,有效降低原料风险。二是订单审核控制,包括订单沟通、订单确认、订单生产、订单完成各个环节。三是流程验收,具体到后期处理,服务退货规定等细则要求,落实到人,明确权责。四是实现终端溯源(如图4)。通过追溯标签,车辆和产品封条的收、发、使用,接货的验收规程,配送食材种类管控,配送标签和封条以及收货封条验收流程控制等手段,切实提升了运输过程中食品防护的有效性,提升顾客对食材运输过程防护的信任度。
图4终端溯源流程
四、企业质量提升成效
公司通过提高供应链全周期的质量管理水平,获得了用户和社会的信任。在目前新冠疫情防控的非常形势下,公司经营绩效仍然实现了逆市突破:一是品类提升,业务空间拓展。通过不断拓展新客户、新增合格供应商,公司的服务品类不断细化延伸,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涵盖多个食品领域、上百个优质农副产品的批发、配送、净菜三大业务板块。二是绩效提升,社会效益良好。从2020年起,企业与当地多个村镇的187农商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机制,目前年采购量已达80吨以上。同时企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如延安宜川苹果通过企业供销渠道总销售量已达300吨以上。
现在,公司每天为北海市内幼儿园、中小学、福利院、老年公寓等提供超过500公斤的安全食材,配送范围已覆盖北海市区内70%的公立幼儿园,覆盖人群3000人以上。公司供应链已经开始走出北海,服务区域向南宁和其它区域拓展;公司新的业务增长极——线上业务也已经展开,面向全国代发广西农产品,展现出公司发展后劲十足,潜力巨大。
五、专家点评
该公司以管理体系为载体,以生产/服务标准化和引进产品智能分拣系统为路径,进行“收购+流通加工+温控仓储+冷链输送”食品供应链全过程改进,确保了餐桌食品的生鲜度,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贯彻管理体系标准必须与企业生产过程改进深度融合,从提高全员意识、改进生产/服务全过程、引入先进生产设备设施等各个方面,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抓落实,才能真正取得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