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食品工业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曲折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在曲折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49—1957年是国民经济恢复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食品工业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年均增速为13.2%;1958—1978年间受大跃进、自然灾害、“文革”等影响,食品工业发展相对较慢,年均增速仅为4.7%。1978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比1952年增加了469.86%,主要大类食品的产量均大幅增加。
二、1979—1992年:经济转轨时期的调整发展
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食品工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1992年间食品工业总产值增加了3.72倍,年均增长率为9.84%,为保障食品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1993—2012年: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快速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我国食品工业进入快速发展的状态。1993—1998年间食品工业总产值由3428.66亿元增加到5900亿元,年均增长11.60%。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食品工业迎来了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2002—2008年间食品工业年均增速达到30%。尽管2008年爆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但在2008—2012年间我国食品工业仍然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产业。
四、2013年以来:新时代的转型升级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食品工业也进入了由数量保障向安全保障转变的新时期。2013年以来,我国食品工业投资增速持续下滑,总量规模的增速处于中等水平,粗放式的规模扩张逐渐终结,迎来了以质量安全为主导的新时代。
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给食物的供给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未来,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是食品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在这其中,基于多学科交叉的食品科技创新、数字化食品的产业诞生和发展将是未来食品产业满足产品需求与产业追求的必然发展趋势。
1.饮料向健康化、营养化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消费者首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健康、低糖、营养性饮料。此外,随着减肥人士不断增多,使用各种代糖生产加工的无糖饮料销量持续走高。
2.饮料向复合化、多样化发展
从汽水到果蔬饮料,国内饮料市场几经转型,单一口味的饮品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今复合型饮料更加畅销,果汁汽水等饮品迅速抢占市场。各大厂商不断进行饮料新口味的研发,汽水与果汁饮品相结合的产品逐渐增多,果汁、乳品、茶饮料的复合品,在未来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饮料分类向细致化发展
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对于饮料的需求不同,饮料分类逐渐细化。青少年更在意口感,中老年人群更重视健康,应运而生的儿童有机饮品、白领抗疲劳以及老年功能性饮品持续增多。不断开发新产品。细化饮品分支,满足不同人群个性化选择,是饮料的发展趋势,这也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数据说明:
3、报告核心数据基于公司严格的数据采集、筛选、加工、分析体系以及自主测算模型,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可靠。
4、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智研团队的专业理解,清晰准确地反映了分析师的研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