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训总结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生物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课程定位

1.1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医学营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掌握现代临床营养技术和公共营养、食品安全与检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从事临床营养实际操作能力、疾病筛查、社区疾病管理、营养调查的能力,还要有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操作能力。

1.2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定位

2课程目标

我们认为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具体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还在于其蕴含的科学思想、人文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要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实现三个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常规项目的检验原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②能力目标:熟练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和实操技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中最新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应用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③素质目标:具有无菌操作意识、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条件

3.1师资队伍

由6名专职教师和3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并配备2名高水平的实验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都很合理,并且100%为双师型教师,5人为食品检验工考评员,其中2人还是食品检验工高级考评员。因此,我们的师资队伍是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且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学队伍。

①校内实训基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组正在建设《微生物检验》省级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教学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分组配套齐全。现有微生物实验室5间,总面积540m2,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训、自行设计实验的需要,实验开出率按课程标准要求可达100%。②校外实训基地。医学营养专业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州现代妇产医院、福建明一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和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完成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食品中大肠菌群计数、食品中部分致病菌(沙门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和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等项目的的抽检工作。

3.3课程教学资源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四阶段实践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挫折教学法等。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核心都是启发式教学。

4.1.1项目驱动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项目交给学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到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负责。老师会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设计出各个任务项目的教学方案。

4.1.2四阶段实践教学法

4.1.3任务驱动教学法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4.1.4启发讨论教学法

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运用思想去解决、分析、批评、判断和归纳,因而可以触类旁通,使经验逐渐扩张,思想更为灵活。

4.2现代先进教学技术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除了应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并引入多媒体和网络手段,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实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考核的方案。

5课程设计思路

5.1依据需求定内容,依靠行业建课程

为保证教学内容符合企、事业单位岗位需要,《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基于“岗位知识体系”来进行课程设计(见图1)。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分别为微生物检验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且我们与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食品行业专家和高级研究人员定时来校兼职授课,共同建设与管理课程;共同制订课程大纲,编写实训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参与实践项目教学。行业专家的加盟使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比例达100%,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以及研发能力,学生技能训练模拟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5.2课程为社会服务,教学顺应市场项目化

该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技能训练期间,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承担福州亿达食品有限公司的海蜇皮质量指标检验,以及为贝奇(福建)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贝奇野菜汁”成品检验。一方面拓宽了专业教学和实践实训的途径,另一方面以社会为课堂,实现了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

5.3“阶梯式”的实践教学递进式模式

“早实践,多实践,课程实践不断线”。课程开始,就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半年;随后,到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微生物检验科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习4个月~6个月;最后,在第六学期分散到实习基地或其他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半年。此法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认可,且学生素质大大提高,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达100%。

5.4课程考核与国家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

本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考核,改革传统以理论笔试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3],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和校外实践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职业资格证是就业的“准入证”,为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课程的考核还与国家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分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严格课程考核是学生获取“双证”的保证。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实行“以证代考”,即以职业资格考试成绩代替课程成绩。

6教学内容设计

6.1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

教学内容以“体现国家标准、对接生产实际、融通职业标准”为原则进行选择,选好以后围绕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组织,每个项目由学生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单元综合实训共同完成。“理论(初步了解)实践(初步学习和模仿)再理论(理解)再实践(独立操作及完成)反复实践(掌握并熟练运用)”的认知与学习规律来完成各项目,如此反复操作可为学生奠定比较扎实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6.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食品微生物检验以微生物检验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出发点,按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将课程分5个教学模块,4个基本技能训练情境教学,7个典型工作项目教学。共80学时,安排于第二学年第4学期开设,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48学时。

6.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细菌检验基本技能;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验技术;食品中主要致病微生物生物学性状及其检验技术。②难点:对不同的食品样品和检验项目选择最佳的检验方法;如何正确判断各种检验结果,最终作出正确的食品卫生评价。

6.4课程教学评价

①后续课程任课教师评价:学生们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扎实,技能操作熟练。对于后续课程,我们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②实习单位评价: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营养专业学生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团队协作能力强。③学生评价: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学习,我们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操作本领、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7课程特色

①理实镶嵌的教学模式: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穿行,理实一体,使学生对内容更容易理解。②导引式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既注重老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逐步转化为主动学习。③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坚持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检验操作能力。实践证明,我们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探索是成功的。合理定位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选用和编写优质教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潜能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尚新彬,李超敏.医学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9):89-90.

[2]吴君艳.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食品检测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科技信息,2012,35(8):809.

【关键词】中职教育;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改革

1.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

1.1教材更新滞后,内容繁琐

随着食品检验技术的发展,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有食品微生物检验教材已相对滞后。目前国内中职学校所用教材《微生物学基础》当中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的还停留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水平;基本操作方法也比较陈旧,如制备检样的系列稀释液一节,仍取10g(mL)样品+90g(mL)稀释液,现国家检验方法已改为25g(mL)样品+225mL稀释液,而FDA的检验方法已用50g(mL)样品+450mL稀释液,大体量的稀释可以更好的保证稀释效果,保证准确性,代表了检验技术的发展方向;2010版、2012版食品微生物学标准检验方法已经面世,而教材中检验方法大多还停留在2003版老国标的水平,检验方法没有及时更新;现有教材在很多方面相比国际先进理念有较大不足,且对于已经广泛应用的快速检测技术,未有涉及。现有教材内容繁琐,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操作步骤之间缺乏衔接过渡,不利于理解,不方便记忆。

1.2重理论轻实践,实验课程教学成短板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作为中职学生,其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在课程的设置上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比例接近1:1,而传统教学方法往往重视理论课,实验课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没有得到积极足够的训练。

受实验条件的客观限制,一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一般都有三四十人,而实验设备有限,通常需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一部分内向、自律性差的学生在实验室“混”日子的现象屡见不鲜,分组固定,同组学生的分工固化,优者更优,弱者更弱。

2.中职学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改革探索

2.1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是教学活动的具体表现。为保证教学内容符合企业需要,教学内容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岗位要求进行设计。

首先,教材应该用发展的思维去采编,着眼于新的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及时吸收新的内容,甚至是超前的内容。人性化的教材应该有比较详细的方法注释,注意知识点的自然过渡,方便学生自学和理解。

其次,以“贴近生产实际、适应岗位需要”为依据严格选用和编写教材。应该在通用教材的基础上,支持学校本身采用符合标准的校用教材,教材可以校际交流,根据地区食品企业特点,按照企业现行的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编写相应的实训指导书。

最后,学生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还是需要学校提供专业扎实的理论教学,不能偏向“应用能力”而忽视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目前中职学生在学业的进升通道已经十分通畅,作为一个合格从业者,应有不断升华的潜力,学生需要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周期长,实践操作繁琐复杂,按传统方法教授,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验室,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听讲完即时进行实践操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对于普遍性的错误及时叫停并作补充讲解,使同学们所犯的错误得到及时的纠正。

受制实际条件,以实验设备不足为假设。学生的分组宜采用随机分配形式,打破固定组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减少学生“等靠看”的现象。应探索在中职教育中引入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即分小组设计实验,从实验的目的探究,方法设计,器材选择,独立实验,数据分析,报告总结等流程,让学生自己探索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实践课程更加全面的认识。

2.3考核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彻底改革传统笔试方式,学生成绩考核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结合平时课程表现;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实行以职业资格考试成绩代替课程成绩。该科目的最终考核与食品检验工(中级)资格证书考核为主,使学生毕业时不仅可拿到毕业证书,同时也得到社会的技能认可。

3.结语

实践证明,探索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改革是必要的。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大胆改革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潜能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当然该课程的教学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实训条件急待改善,专业教师的进修实训等等,需进一步推动中职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龚燕妮.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3):104-107.

[2]雷娟娟.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改革探索[J].StraitPha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12.043

Abstract“TheFlatCrossedSeparationof“SacharomycesCerevisiae”isusedastheparadigm,andtheimplementingofitsinstructionaldesignofinformationclassiselaboratedfromtheaspectsofinstructionalaims,instructionalcontents,instructionalmethods,instructionalstrategiesandinstructionalprocessdesign.Themainteachingcharacteristicsofitisusinginformationtechnologysuchasnetworkplatform,animationsimulation,videopresentation,real-timephotography.Throughvideosbyphonesandnetworkplatform,multi-assessmentmodelsarerealized.Therefore,thewholeprocessofpracticaltrainingcanbemonitoredandassessedmoreeffectively.

Keywordsinformationclass;instructionaldesign;theflippedclassroom

啤酒生产技术课程是基于我校厌氧发酵教学工厂模式,融生产和教学为一体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核心课程,笔者选取其中的一节课《啤酒酵母的平板划线分离》(45分钟)作为信息化课堂的范例进行了教学设计研究。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化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共享程度高,实时性好;(2)数字化保存,快捷方便,储存量大,连续性好;(3)信息流动性、完整性好,能双向交互;(4)能系统、全面、准确地反映信息全过程。①

该节课所授内容是企业进行菌种保藏和选育的必备技术技能,它的前接项目是《微生物的斜面接种技术》,后续项目是《啤酒酵母的连续稀释法》。《啤酒酵母的平板划线分离》曾获得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高职组“信息化课堂教学”赛项三等奖、天津市一等奖。

2教学设计思路

2.1教学目标

按照职业标准《啤酒酿造工》(编号:6-12-04-02)要求,制定的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平板划线分离实训器材的准备工作能力;(2)培养学生进行平板划线分离无菌操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进行平板划线分离的规范操作能力。制定的知识目标是:(1)掌握啤酒酵母划线分离的原理与单菌落形态;(2)掌握啤酒酵母的凝集性特性。职业素养目标是:(1)使学生养成进行微生物操作的规范意识;(2)使学生养成平板划线分离操作时认真严谨的工作B度。

2.2教学内容

按照职业标准《啤酒酿造工》要求,制定的教学重点是:(1)啤酒酵母单菌落形态和凝集性特性;(2)啤酒酵母单菌落的获得方法;(3)平板划线分离的无菌操作及步骤。教学难点是:(1)啤酒酵母单菌落形态和凝集性的认知;(2)在教师进行平板划线分离规范操作及技巧的现场演示过程中,无法使每个学生看清教师演示操作细节,达到规范学生操作的目的(如:接种环的规范使用、开合培养皿皿盖的正确操作、划线分离的技巧等)。

2.3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3D动画和视频将啤酒酵母单菌落形态清晰而明确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啤酒酵母在发酵过程中演变的3D动画强调了啤酒酵母的凝集性特性,使学生认识到纯种培养的重要性。另一种是通过学生利用手机互录操作过程,记录所有学生操作过程,实现全过程中的具体化、个性化的点对点评价,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点评笼统化、无法实现个体点评等教学难题,从而更加有效地对实训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

2.4教学策略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掌握学习”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造教学时空,实现传统教学环节的翻转,从而发挥班级授课制中学习者主体作用的一种新型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②本课堂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前录制微课,让学生通过教学网站课前课后学习;采用《啤酒酿造工》考工评分标准对每位学生操作视频进行自评、同组互评;通过学校厌氧发酵教学工厂、微生物实训室、精品课网站等进行全方位实训教学;采用实时摄像技术,突出细微操作技能的实时具体化展示,解决学生无法看清教师现场演示操作细节的教学难题;学生利用手机互录操作过程,记录所有学生操作过程,实现全过程中的具体化、个性化的点对点评价,从而更加有效地对实训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

3教学过程设计

在课前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网站,自学并了解:(1)国家职业标准《啤酒酿造工》;(2)本节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职业素养目标;(3)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4)复习知识点《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及啤酒酵母特性》;(5)采用微课预习《啤酒酵母的平板划线分离》,使学生提前对教学项目有一个形象具体的认知。

3.1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依次分为4步骤:(1)采用动画复习实训《微生物的斜面接种技术》,让学生分步揣摩消化上节课内容;(2)告知本节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职业素养目标,点出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3)采用在学校厌氧发酵教学工厂现场录制的课程导入视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采用图片给出啤酒酵母的平板划线分离最终效果,引出平板划线分离技术的重要性。

3.2实训操作的准备

实训操作的准备依次分为2步骤:(1)让学生讨论回答就有关原理和步骤的问题,教师分析给出结论,结合动画和板书详细讲解:划线稀释的原理,单菌落概念;(2)学生进行实训准备。

3.3示范演示与课堂指导

示范演示与课堂指导依次分为2步骤:(1)教师提出有关操作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2)采用企业技术人员操作示范视频演示,使学生对企业的微生物规范操作具有感性认知。

3.4学生分组实训

学生分组实训依次分为5步骤:(1)教师宣布操作注意事项;(2)每小组两人,其中一位同学先做,另一位同学用手机录像,然后再倒换;(3)学生实训时,教师同步播放划线操作动画,让学生复习熟知两种划线操作的整个流程;(4)教师现场指导实训,并在实时摄像技术下操作示范,让每个学生看清教师演示操作细节;(5)教师提议学生毛遂自荐现场操作,然后随机挑选一位学生在实时摄像技术下操作,最后随机挑选另一位学生和教师共同点评。

3.5总结及布置作业

总结及布置作业依次分为3步骤:(1)教师采用实时摄像技术边操作边总结错误操作案例,解答上述提出的有关操作的问题,让每个学生看清错误操作细节;(2)教师利用啤酒酵母在发酵过程中演变的动画,先让学生手机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再形象讲授知识点“啤酒酵母的凝集性特性”,解惑上面酵母和下面酵母的区别;(3)教师布置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将手机录像操作视频上传至课程网站;要求每个学生根据所给的考工评分标准对操作视频进行自评、同组互评,并撰写不少于500字实训总结;结合动画预习下节实训《啤酒酵母的连续稀释法》,让学生对下节内容产生兴趣,对该实训操作步骤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在课堂中使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1)3D动画6个;(2)2D动画2个;(3)微课1个;(4)视频2个;(5)实时摄像技术。

4总结

《啤酒酵母的平板划线分离》的教学特色主要有:(1)采用网络平台、动画模拟、视频演示等信息化技术,尤其是通过实时摄像技术实现教师现场操作和投影演示同步,突出细微操作技能的实时具体化展示,融平板划线分离操作和啤酒酵母的凝集性特性学习为一体,体现信息化技术手段服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做中学、做中教。(2)通过手机互录和网络平台,实现教师点对点评价、即时评价、生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点评笼统化、无法实现个体点评等教学难题,从而更加有效地对实训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

在该课堂信息化教学中,笔者尽量保持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要素的相互融合、优势互补。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的融合互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将传统书本教材与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内容进行融合互补,将抽象的概念利用信息化技术形象化。其次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的整合利用,传统教学中常常采用的板书,在强调重点、深度讲授时具有信息化教学所不具备的感染力,笔者在讲授“平板划线的原理和步骤”时,结合动画和板书双管齐下,达到了单一教学模式不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因此整合优化两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最后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及教师和蔼耐心地指导学生学习,可以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消除师生之间紧张对立的情绪,彼此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互动中,这在教学内容以实训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尤其明显。

注释

关键词:啤酒酿造微生物污染微生物防治策略

啤酒是一种古老的酒精饮料,以麦芽为原料,添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的低酒精度酿造酒,素有“液体面包”之称。[1]啤酒在酿造过程中,经过巴氏灭菌为熟啤酒,未经巴氏灭菌为生啤酒。宁工商500L自酿啤酒生产车间酿造不经巴氏消毒的生啤酒。该啤酒与熟啤酒的优势是未经过巴氏灭菌处理,保留了原有的麦汁酶和酵母活性,啤酒口感纯正,营养更加丰富。现就宁工商500L自酿啤酒生产车间在酿造生啤酒过程中,常见有害微生物及微生物的污染防治进行研究。

1啤酒酿造过程中常见有害微生物及危害

啤酒中除含有水、酒精外,还含有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不同的化合物,在啤酒酿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杂菌污染而影响啤酒的质量。

啤酒酿造中易受到细菌、野生酵母和霉菌的污染。污染细菌的机会较多,在糖化与麦汁分离过程中,易污染片球菌属、芽孢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等;在主发酵期间污染的杂菌多为野生酵母属、片球菌属、嗜发酵菌属、拉恩菌属、等;在灌装阶段,会污染梳状菌属、巨球形菌属、乳杆菌属等;在成品啤酒中,易污染乳杆菌属、片球菌属、梳状菌属、发酵单细胞菌属等。

(1)细菌。

①乳杆菌属形态各异,生长速度快,耐酸,可使啤酒严重混浊,变酸。其中乳杆菌属中被报道最多的短乳杆菌,由于发酵淀粉和糊精的能力较强,会引起啤酒的过度的发酵。林特奈乳杆菌为被报道第二多的,该菌对热、酒花树脂都具有较高的抗性,易于在加酒花啤酒中生长,能使啤酒呈丝光样混浊且变酸。

③芽孢杆菌属在麦汁煮沸过程中,也不能被杀死,但是麦汁中含有的酒花树脂和啤酒生产过程中低的PH能够抑制其发芽。芽孢杆菌虽对啤酒口味影响不大,但严重影响酵母繁殖,导致发酵液酵母数降低,正常发酵受到抑制。

④醋杆菌是啤酒最危险的败坏菌之一,生长适应力强,生长速度快。由于醋杆菌氧化代谢强烈,可使啤酒表面生成一层薄膜,使酒混浊、酸败、产生醋味。

⑥发酵单胞菌属在啤酒酿造过程中危害大,不易控,难排除。该菌使啤酒生成丝状混浊物,并产生硫化氢和乙醛,产生水果味或烂苹果味。

⑦梳状菌属污染啤酒后,可使啤酒产生过量的丙酸、乙酸、丁酮,也可引起啤酒混浊,使啤酒产生硫化氢、甲基硫醇和脂肪酸等混合味,严重影响啤酒的质量。

⑧巨球形菌属造成的啤酒污染占啤酒污染的3%~7%。该菌可引起啤酒的轻微混浊、沉淀,产生过量的丁酸和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啤酒产生臭鸡蛋味。

(2)野生酵母。

野生酵母指不为啤酒正常生产所用,在啤酒酿造过程中,易引起不正常发酵或产生病害的异种酵母。[2]野生酵母污染啤酒后,由于其不易从发酵液中沉淀,造成啤酒过滤困难,可使啤酒产生混浊。还可引起啤酒发酵度异常发酵时产生高级醇与异味醋类,污染严重时可使麦汁中存在的酸类转化为具有辛辣味的其它酸类而败坏啤酒口味。

①巴氏酵母的危害最大,可使啤酒变混浊,口味苦涩。

②魏氏酵母可使啤酒变混浊,并口味呈烂水果味、苦涩味。

③汉逊酵母在空气存在下生长很快,能同化硝酸盐,形成混浊、产生怪味。

④假丝酵母能同化硝酸盐,形成混浊,产生不良气味,还能污染麦汁。

⑤毕赤酵母在空气存在下氧化乙醇,无发酵能力或弱,形成菌膜、薄皮或颗粒状沉淀等混浊,产生异味。

⑥柠檬形克氏酵母能发酵葡萄糖、果糖。

⑦球拟酵母为好气酵母,由于发酵能力强,使酵母沉淀困难,啤酒变混浊。

⑨糖化酵母能使发酵度异常,从而啤酒变混浊、酒味淡薄。

⑩强壮酵母在啤酒中危害较大,可使啤酒变混浊。

糊精酵母因发酵糊精,使酒的发酵度异常高,啤酒变混浊,酒味淡薄。

啤酒酵母混浊变种在发酵啤酒厂经常遇到,使啤酒变混浊并伴有刺鼻难闻的气味。

酿酒酵母具有是酚类化合物脱羧的能力,可使啤酒中所含有的阿魏酸、反式肉桂酸等脱羧,可产生酚味,改变啤酒口味。

(3)霉菌或真菌。

霉菌或真菌无法在啤酒中正常生长,因为它们生长需要空气,均属于好氧微生物,但是霉菌能影响大麦的出芽能力,因此会在其他一些方面对啤酒产生很大影响。[3]因此对啤酒厂的卫生有一定的要求,以防止在地面、墙面、啤酒瓶、原料等表面产生霉菌,污染啤酒。

对于啤酒酿造过程中的微生物对啤酒的危害,结合500L自酿啤酒车间生产现状,分析微生物的污染途径,并介绍防治策略。

(1)空气。

空气可进行微生物的传播,是污染的第一源头。因为整个酿造系统都存在空气,如空气不洁,易造成啤酒污染,所以必须使空气达到无菌要求。空气应当在一定的高空采集,用0.45μm滤膜过滤除菌后,可用于酿造生产。

(2)酿造用水。

水在啤酒酿造过程中需求量很大,根据使用需求不同可分为一般用水和无菌水。在酿造过程中,用以洗涤设备、管路、瓶子等的水为一般用水,该水不需要严格无菌,只要达到饮用水标准即可。为了防止酵母染菌,设备、管路残留微生物,必须用无菌水洗涤酵母、用无菌水最后一次冲洗设备、管路、啤酒瓶等。

(3)原料。

好原料酿造好啤酒。为防止微生物污染原料,应该加强原料的采购、验收、存储等全过程管理。

②验收。应该严格验收进车间的原料、啤酒桶,不合格的不进入车间,进入车间后,应该严格进行出入库手续。

③存储。存储原料、啤酒桶的环境应该干燥、通风,以避免微生物的滋生。

(4)酵母。

酵母污染是指酵母在扩培、回收和保存过程中受到野生酵母和细菌的污染,使得啤酒黏度增加,过滤困难,促使啤酒变质混浊,从而改变了啤酒的质量。

(5)设备和管路。

设备、管路等处由于接触啤酒、麦汁和酵母,如果不进行彻底清洁灭菌,在各处可形成污垢,会滋生微生物,使得啤酒变质,所以需要对设备、管路进行灭菌。

首先应在设计、安装时保证不易成为污染源。管路设计应紧凑,管件、阀件应尽可能少,不安装不必要的辅件,在设计时应减少管路死角,使流动阻力减到最低。为了减少积垢,设备、管路表面宜采用不锈钢,并抛光处理。管路安装时应横平竖直,少拐弯,少交叉。管路在安装过程中使管路与墙壁、柱子、场面、其他管路等之间应有适当的距离,以便于安装、操作、巡查与检修[4]。在管路敷设中需有坡度,以免管内或设备内积液,坡度方向一般为顺介质流动方向。

其次是设备、管路的清洁灭菌。可先用80℃左右的碱水循环清洗20~30min,再用蒸汽清洗20min,再用不低于80℃的热水灭菌20~30min。在清洁灭菌过程中,对于污垢多的地方,可配制浓度偏高的洗涤剂,并可用几种灭菌剂交替使用来达到灭菌要求。各清洗剂、灭菌剂在管道内应以湍流状态流动,因为湍流具有较大能量,可起到擦洗管路的作用。

(6)啤酒瓶、啤酒桶。

因为500L自酿啤酒生产车间所酿造的啤酒瓶、桶是循环使用的,所以啤酒瓶、桶在再次使用过程中必须清洗灭菌,否则会对啤酒造成二次污染。

(7)周围环境。

啤酒酿造车间周围的环境如地板、墙壁、天花板等空间如不清洁也会造成啤酒的二次污染,所以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清洁灭菌。每天清洗地面、墙面,并保持地面干燥,定期对下水道、暗沟等死角进行清洗灭菌。一般可采用紫外线灯杀菌也可喷洒0.25%的双氧水,灭菌一般为8h/次。可在啤酒车间内安装纱门窗、消毒池等防护措施。

(8)操作人员。

500L自酿啤酒生产车间啤酒酿造过程中,主要操作人员并不是专业的生产工人,而是由教师带领着大学二年级学生组成的工作团队。如果不注意,操作人员的身上会携带多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随操作人员进出车间,影响啤酒质量。

②在啤酒酿造过程中,教师、学生要经常去生产现场,对关键控制点跟踪验证,如发现微生物污染,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来减少和消除污染。

③在啤酒酿造过程中,操作人员进入车间时需穿无菌服,操作前双手用酒精擦洗灭菌。

3结语

以上介绍了在啤酒酿造过程中被常见的有害微生物污染后,啤酒混浊、口味风味发生变化,严重时还会给生产车间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结合500L自酿啤酒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对有害微生物的污染途径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实际啤酒酿造过程中该如何防治微生物的污染,将防治策略用于指导实际酿造工作中。总之,宁工商500L自酿啤酒生产车间的啤酒生产将微生物防治提高了高度,为消费者提供质量优良、口感醇厚、口味纯正的生啤酒。

[1]袁雪萍.啤酒有害培养基和检测技术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2.

[2]李晓霞、刘新社.纯生啤酒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及控制技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关键词:高职;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开始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介于中等和本科医学教育之间,使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较难找到准确的定位,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对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取舍等诸多方面难以定夺,以致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新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应以医学应用及能力培养为中心,瞄准广大乡村和社区医疗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具备医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适应医疗、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以模块教学为中心的课程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水平

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进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对医药高职高专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生这时还沉浸在考入大学的幸福之中。如果一开始进度很快,很多学生还局限于中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就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快节奏打懵,从而自信心受挫,对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所以,课程刚开始时进度一定要慢,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

实操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显微结构的绘图和细胞病毒的辨认能力,显微镜和解剖镜的使用技术、临时制片等技术和技能,以及消毒、防腐、无菌等操作技能。在免疫学教学方面,有抗原抗体检测技能。

综合评价成绩各科的成绩不能仅以期中、期末成绩评定,必须综合评价,结合课堂纪律,平时学习态度,实验课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考试的考纪考风等综合打分。

以上是我院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改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时所做的改革,此项改革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达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路.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陈晔,陶劲松.多媒体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94-95.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强化实践环节,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实践方式。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岗位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学习与岗位工作完全一致,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适应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目前,省内外开办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院校比较少,在工学结合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由于受到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困扰和限制,导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实质性工学结合的院校较少,仅停留在探索或尝试阶段。

2研究目标

通过“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办学之路,创建特色鲜明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评”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功能齐全、设备一流、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

3研究内容

对2007级、2008级、2009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通过行业调研,确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建立课程体系;探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制并实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课程标准;建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4课题已经取得的成果

4.1探索了“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4.2构建了基于医学检验工作岗位的“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

聘请行业专家组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以行业专家为主分析医学检验工作过程中各具体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各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归纳总结出行动领域;以行动领域为课程开发平台,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及认知规律,淡化学科界限,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金字塔。

4.3建成了一批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4.4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评”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在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下,借鉴国家级精品课程《微生物检验技术》建设经验,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依据医学检验岗位任职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分别推行以检验项目、检验流程或检验技术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序化,并融入职业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任务高度统一。设计以校内仿真教学、岗位现场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方案,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辅助、答疑、评价等作用,教学活动融“教-学-做-评”于一体。

4.5建成了集教学、医疗、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医学检验实训中心

按照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相一致的原则,将校内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和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合二为一,科学设置教学区域和医疗服务区域,学生在教学区域完成虚拟实训和仿真实训后,在临床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医疗服务区域进行岗位训练;同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提供快速、准确的标本检测服务,目前,已经开展TCT宫颈细胞学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结核杆菌检测项目。

4.6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教学能力强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加强对专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教学能力的培训。本专业聘请了十多名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每年安排所有专业教师在企业中专业实践,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占80%以上。以“专业教师下医院,行业专家进课堂”为途径,以着力建设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团队、科研技能团队为抓手,整体提高教学团队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首席教授”、“楚天技能名师”和“襄江能人”岗位聘任,与襄阳市检验学会联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校院共享、素质精良、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双师”师资队伍,并将其建成了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5课题的创新及推广价值

5.1“医教结合,校院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校内学习两年,实习一年,三年学习期间全部由学校专任教师和医院在岗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从一年级的临床见习,到二年级的临床见习和岗位现场教学,再到三年级的岗位顶岗实习,均有校内校外教师全程参与,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行业要求的医学检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5.2以检验项目或检测技术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5.3国内率先与医学独立实验室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湖北省内第一家和医学独立实验室(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专业,近年又先后开拓了艾迪康、兰卫等实习基地。在校内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使本专业服务地方卫生事业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学校与公司合作开设“康圣达”订单班,为该公司培养独立实验室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1]吴芹,高璀乡.以能力为本位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7(19).

[2]王富伟,陈秀敏.关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师型"团队建设问题的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0,07(30).

[3]刘家秀,侯云华,杨学艺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02).

[4]姚春艳,张波,府伟灵.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现状及人才培养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02).

[5]黄泽智,曾铁功,马新华.高专医学教育考试模式的改革研究与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05).

[6]罗阳,高维寅,张波,黄君富,府伟灵.检验医学临床教学中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和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0).

关键词:专业课程;技能学习;高职院校;检验技术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7门专业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生化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化学检测技术,每门专业课程都有相对应的专业技能。训练这些专业技能主要是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所开展的实训项目都以“真实”为主设计学习过程,选用模拟临床标本,按照岗位操作程序,以医院检验科为主,校内实训室为辅的岗位教学,融学习工作于一体,实现校内学习与岗位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一、校内实训

每门专业课程都创建了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导向为主线的教学任务,并设计了各个学习情景和学习项目,以完成每个项目为主线实施教学。学生通过课内项目实训、开放实训、网上虚拟训练、自主开展项目等完成学习任务。

1.课内项目实训。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每一个项目由指导老师按照“项目理论学习—项目实训计划设计—技术指导—实施操作—观察结果—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六个步骤完成训练过程。在老师提出项目,并介绍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点,在观看教师的关键技术示范及实验技能操作视频的前提下,学生开始项目的实训操作,记录实训过程,总结项目实训的结果,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每个项目的完成不仅可以学会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

3.网上虚拟训练。这是除开放实训外自主学习的又一个途径,是利用网上设计的项目程序完成整个项目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新颖的学习方法。网上虚拟训练所设计的项目程序中,每一个项目的操作过程标记都很明确,按照标记的步骤一步步完成,直到整个项目操作完成,就像玩游戏,使人乐此不疲。网络的虚拟训练的学习方式不仅仅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方法,更是一个复习的好工具。网上虚拟训练是高职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一改一味死读书的旧学习方式。

4.科技文化活动项目。科技文化活动是学生在校期间丰富课外生活的又一重要形式,旨在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造发明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一般由指导老师带队和班级部分同学组成项目组,一起商讨项目的名称,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根据计划操作完成项目的过程,最后获得结果。科技文化活动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更提供了学生与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在此期间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还锻炼了心里素质,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反思—总结—再接再励,直至得到理想效果。

二、校外实训

三、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整个检验技术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到各级医院检验科通过10个月的实习,以获得医院所需要的检验技能。实习的过程是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技能在现实中验证和提高的过程,也是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必经途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责任心、生物安全意识,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为适应今后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1]方露燕,泮昱钦.职业技能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作用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5).

一、实施背景

(二)临床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自从学校主体校区从合浦县城搬迁至北海大学园区后,地理位置远离了医院,在新校区难以解决临床实训教学的问题。若新建仿真式实训室,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购买医疗检验设备,这是很难实现的。这种情况在广西,甚至全国,各中职卫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办学中基本存在设备短缺、与医院使用的设备脱节等情况。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脱节,导致学生不能满足顶岗实习医院尽快适应岗位需求的情况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二、主要工作目标

通过主动出击,走访调研,借助学校在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即老钦州地区)的影响力,强化学校与各医院的联系,在保障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前提下,了解合作医院意愿,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赠送部分检验医疗设备,合作共建与医院检验科工作场所贴近的实训基地,基本达到真实情景教学实训,对应工作岗位、工作流程,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为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到医院轮岗进行阶段见习,打下良好的实践技能基础,实现了“学校仿真临床实践学习——附属医院阶段见习——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无缝对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探索出一条医院赠送仪器共建实训基地的院校合作的新途径,创新了院校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三、实施过程

(四)以附属医院为试点,创新培养模式。为了更好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学校附属医院为试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产教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安排上推行弹性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内容对接医院检验岗位的动态机制。根据岗位对检验人员需求情况,安排学生到医院开展临床见习、实习,并根据医院人才需求及时调整相应的教学模块。在教学区域上实现“医院、学校”产教一体,根据教学模块内容及特点,安排学生在相应岗位开展阶段性见习及实训。得益于校内仿真实训室的建设成功并投入实践教学,学生到医院进行阶段见习及顶岗实习,学生更容易适应临床岗位,得到附属医院检验科带教老师的充分肯定。

四、保障条件

(一)院校合作基础深厚。学校建立于1958年,在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乃至附近的珠三角地区各医院,有着深厚渊源与传统的良好合作关系。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04年始设置,到现今有近三十多家合作良好卫生医疗机构作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另外,学校附属医院,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是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床位数达到四百多张,其规模在同类卫生学校中亦是屈指可数。功能齐备的附属医院,为我们开展阶段见习及“产教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为院校合作的后盾及试验基地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二)办学条件优越。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及雄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

(三)经费得到保障。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资金专项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学校领导的支持,这些强有力的支持为项目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五、主要建设成效

(一)形成良好的院校合作机制。学校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按计划相互履行义务和责任,一方面学生及时得到临床顶岗实习的机会,解决学校、学生后顾之忧;医院提供实习场所,解决工作人手不足问题,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合作共赢机制。

(二)全面提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能力。学校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建设以来,院校合作更加密切,我们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院校共编教材提供机遇。合作院方先后共有21人次参与到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近8本校本教材的编写。如北海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陈家坚主任、北海市中医院检验科李轶春主任、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严芝光主任、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刘春利主任、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张素华主任、浦北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吴勇主任等,先后参与编写《临床检验实训指导》、《微生物和寄生虫检验技术实训指导》等实训创新教材。这些教材的投入使用,使得我们的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岗位要求,培养出的学生更受医院的欢迎。

(三)学生技能得到全面提高。通过院校合作,专家指导学校建设校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及实训基地,使得学生有了贴近临床岗位的技能训练场所,学生更感兴趣,更愿意参加实训,检验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见表1。

2014年度北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操作比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30人次获一、二、三等奖。2015年5月学校派出2013级检验专业班业忠、詹艳怡、梁坤妹三名同学参加在河南信阳由国家行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中医药社杯”检验技能竞赛荣获团体二等奖、个人单项二等奖等十个奖项,实现历史性突破。

(四)为卫生类中职学校谋求医院合作探索新模式。通过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室,形成了良性的合作机制。医院无偿赠与学校医疗仪器,完善实训室的建设,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实训设备的生产性不够,二是实训教学的生产真实性不够。学校通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实训基地的功能,为本地区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实训场所的功能完善,学生能更好的对接临床医学检验岗位,进一步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

良好的合作机制,有着非常广泛的示范作用,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引领下,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引来了多家医院赠送医学影像设备。

六、结论

1.院校合作的关键在于寻求双方利益共同点,通过合作实现“双赢”或“共赢”乃至“多赢”,仅对学校有利的合作,医院不会愿意,仅对医院有利的合作,学校不会愿意长久地进行,都不利于院校合作。找到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平衡点是实现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关键。

2.通过医院免费赠送医疗设备的院校合作模式的探索成功,在节省学校对专业的硬件投入,解决教学与医院岗位脱节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专业建设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示范性,值得其他卫生类职业院校建设中借鉴。

关键词:中职;食品加工与检验;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是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实施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介质和依托。课程体系的结构是否合理、实施是否有效,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决定学生能否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我校2012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食品检验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基于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了食品检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食品检验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3.定位食品检验专业就业面向。通过对近3年食品检验专业近100名毕业生就业调查发现,食品检验专业毕业生有5大职业面向。一是面向食品生产企业品控、检测等岗位,从事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测与品质控制等工作;二是面向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领域的生产、销售等岗位,从事面包、糖果、酒类、粮油食品等标准化生产、销售与管理等工作;三是面向工商质检部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食品流通领域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检验岗位,从事食品安全卫生的检测工作;四是面向企业、科研单位及院校实验室管理岗位,从事实验室管理及教学辅助工作。

4.分析食品检验职业能力。在明确食品检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邀请食品行业、企业专家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议,由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用头脑风暴法对食品检验专业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食品检验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单项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出食品检验技能人才职业活动表和食品检验专业职业能力分解表。

5.提取食品检验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基础的重要依据。食品检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形式完成,会议参加人员包括北京市工商局、蒙牛乳品有限公司、龙徽葡萄酒有限公司等30家具有代表性的食品企业、质量检验部门的专家、技术骨干。通过专家技术骨干集思广益,总结归纳,明确了食品检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食品营养素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食品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检测、食品感官检测,岗位主要职业活动为样品采集与处理、感官分析、仪器分析、检验报告、实验室安全维护等。

二、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以“能力本位、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为指导,以职业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岗位能力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具有食品检验专业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1:实现1个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核心,搭建岗位课程支撑的专业课程网络,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检验专业技能人才;遵循2个原则,即食品检验课程体系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形成3个培养体系: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和食品检验技能人才职业特质分析,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培养体系、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夯实4个基础,专业调研为基础、职业分析为基础、校企合作为基础、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构建5个教学模块,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拓展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课程模块。

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构建5个课程模块。食品检验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理论知识是构成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食品检验职业特点,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娴熟的技术才能较好地完成检验工作。依据食品检验职业能力要求和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理论知识由简单到复杂技能形成有单项到综合的原则,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公共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为目的,培养学生基本的工作能力。通过公共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字能力、计算机搜集信息能力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单项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是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拓展能力模块以培养学生多口颈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分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两个阶段。校内以综合实训形式开展。学生在掌握了食品检验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后,通过完成综合检测项目,如啤酒的检测、糕点检测、饮料、粮油制品等常见食品的检测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进入企业以员工身份学习,完成综合职业能力提高。

4.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和基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与学校骨干教师一起共同制定了《食品检验技术基础》、《食品营养素检测》、《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感官检验》、《食品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检测》6门核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评价建议、师资、课程教学条件都提出明确的要求。

三、食品检验专业课程实施

1.配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课程实施的关键。食品检验专业对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科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食品检测技能,实践技能扎实,熟悉企业检验员管理。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一体化授课能力,掌握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将检测基础理论、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管理与企业员工管理有机地贯穿到教学当中。因此,需要从师资数量、职称、学历、双师比例进行合理配置,才能保障课程的实施质量。

2.强化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学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是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保障。根据课程要求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有选择地挑选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条件优秀的检验机构及龙头企业作为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输送后备人才、直接为企业培训员工等方式,密切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乐于接受专业学生实习就业,从而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树立专业思想、热爱专业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核心课程实施“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课程特点,选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以行动为导向、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以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分别实施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采用演示、图片、实训仿真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并应用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成果,实现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目标性。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水平提高为原则,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核心课程采用过程评价、多方评价、结果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目标。如《食品感官检验》课程评方式如图1所示。

四、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结果评价

为客观评价食品检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的效果,课题组分别对学生、教师、企业进行了调查。

1.教师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使我们对职业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具有岗位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一体化实训教室的职业情景,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到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转变,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更好,学习有了方向和目标,教学效能明显提高。

2.学生评价。学校的各种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使我们能够在做中学习;老师采用的过程导向的行动教学方式,使我们动手能力明显加强;学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高、操作能力强,并有外聘企业食品检验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使我们能够取得了食品检测四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对职业生涯发展有了信心。

3.企业的评价。从目前在企业工作的学生反馈信息来看,学生工作上手快,具备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工作中,学生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意识明显增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追求标准、卓越的创新精神明显增强;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感明显增强,从事高技能成就事业的信心明显增强。

[1]黄海燕,陈亮,马艳梅.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2,(62):15-16.

“3M”教学法”教学改革教学模型

一、“3M”教学法的构建

“3M”教学法的基本框架是以教学内容“模块化(Module)”为基础,以教学过程“活动化(Movement)”为主题,以师生关系“互动化(Mutualism)”为媒介。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学内容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为通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3M”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3M”教学法的立足点是为学生的独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创造最大的机会和最好的条件。“3M”教学方法是把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应用的模块化教学法、活动化教学法、互动化教学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3M”教学法突破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名老师,一群学生的教学方法。对“活动化、模块化、互动化”的教学法进行整合,充实提高,形成比较规范的“3M”教学法。通过3M教学法教学法,还原兽医临床的真实情景,把学生所学的抽象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精神。更好的为畜牧兽医行业输送应用性人才,为使教育多化的发挥其社会效益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教学模型:“3M”教学法在高职综合实训中综合应用的实践个案

本科教学的“综合实训”是对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检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一门专业课程。笔者采用“3M”教学法,把整个实训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把学生3~4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随机分配题目,然后每组的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准备、详细分工。整个实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师同时参与讨论,指导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内容。

1.选择对象

选择2008级动物医学专业45、46班(动物防疫检疫方向)本科班学生为试验班,2008级动物医学专业47、48班(兽医临床和预防兽医学方向)作对照班。

2.题目分配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块,针对模块设置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模块问题,并提前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以“鸡病的诊断与防治”实验项目为例,将实验项目分成四个模块,分别为“临床诊断”模块、“微生物学诊断”模块,“免疫学诊断”模块、“鸡病的防治”模块。

3.试验方案的实施

教师负责提供临床病例及提供病例基本信息,学生按照小组制定的试验步骤进行临床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各小组成员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制定防治措施。之后各小组对所制定的措施再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做总结汇报。

4.教师在实训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讨论,听报告的学生的试验设计并对设计内容进行提问,以完善试验设计。在分组间讨论中,对试验结果进行方案进行评估,同时把握讨论气氛的作用,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对所涉及的教学领域有较为广泛的知识面、较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善于从学生结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5.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1个月的实践教学,笔者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3M”教学法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这有利于师生间形成融洽的关系,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营造的这种氛围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果如同一副“增效剂”,有效地激发了师生追求更理想教学目标的新境界。由此“3M”教学法是一个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

6.“3M”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缺乏,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设计,在实训课程前教师需要各学科的知识进行引导复习,一定程度的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只能用于实训课教学中,案例须预先布置学生做好充分准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且讲解耗时长,不宜于课堂中使用。必须合理使用“3M”教学法,不能因为要使用“3M”教学法而造成理论教学内容的紊乱。

通过实践证明,“3M”教学法是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实训”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3M”教学法既提高了学生对各门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临床思维能力,同时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达到了教学相长、事半功倍、互利互赢的教学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一种教学模式,适应当前兽医临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培养新型动物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网络在线考试系统

问题与分析

过多的基础医学课程群各专业主导制定的课程体系中,每个专业有各自的基础医学课程群,以病原生物与免疫为例,设置的课程有护理专业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美容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医学营养专业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基础;公卫专业的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在强调自身专业特点的同时,忽略了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和认知规律,也忽略了有限的基础医学教师资源,导致了各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名称不同而课程目标基本一致,没有真正体现课程目标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导致了课程管理上的困难。

单一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大班教学是指教师直接讲授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对于部分理论性强的基础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过多的说教式教学,使学生变得被动和依从,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进程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教学情况评估《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与临床岗位密切联系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概述、细菌、病毒以及免疫基础,课程面向刚入学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在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反映病原生物内容繁杂零乱,免疫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学习压力大;而教师反映学生不重视基础医学课程,教得辛苦。

课程改革的实践

(一)改革思路

按照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取舍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内容;以职业活动为主线,按教育教学的认知规律编排课程内容,形成与工作过程相适应的课程组织形式;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案例教学、传统讲授教学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且横向以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完善主体教学,建立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改革实践

2.实践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学模式可直接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进度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病原生物的“总论”内容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而对于刚入学的95%以上(5%为三类生)具有形象思维为主的高职新生,在病原生物的总论教学中引入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内容与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内容重新组合,融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于一体,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可利用职场化的实训基地实验室,第一次就带学生进实验室实践“细菌分布检查与培养”,循着细菌在哪里,细菌长什么样,与人类如何相处等一系列的实践探究中达成基本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目前,“理实一体”主要集中在病原生物总论。

教学进入病原生物各论阶段时,教学内容点多面广、容易混淆。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形态和生理机能医学知识,在每周只有一次的教学安排等前提条件下,适时地引入案例教学模式。以岗位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铺展课程教学线路:真实的典型病例(图片或文字案例)问题展示学生思考由教师导出教材及辅助资料范围讨论分析(问题的根源、解决的方法等)点评讨论结果达到教学目标。可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案例论证,使学生触类旁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直接的作用,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目前,案例教学主要集中在病原生物各论。

而免疫内容主要是免疫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以多媒体辅助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学校的校园网资源构建辅助的网络自主学习资源,形成主体与辅助、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紧密结合起来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总结与反思

[1]王维金.运用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7):64.

[2]伍建桥.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8):91-92.

[3]李永芳,唐瑜菁,齐冰,等.细胞生物学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8,25(2):69-71.

[4]童旭红.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适用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9):39-40.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改革

一、理论教学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到“悟道、受业、生惑”的转变

二、实践教学实现学生从“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

(一)实验教学

(二)学生“助研”

“本科生助研”是我校经过数年的本科教育与实践凝练总结出的一条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学院在这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生物技术专业而言,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教师的科研方向,学生可以自行拟题,也可在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承担一部分工作,以子课题的形式参与进来,完成阶段性的任务。整个程序包括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项目实施、实验结果观察与数据记录、撰写论文、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分别在各个阶段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同时强调不要加入主观意愿,试验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是试验而非实验,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失败分析失败原因,与预想不同分析其可能性,要做到科学严谨。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初步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我院针对13级生物技术专业专门设置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内容之一。连续3周的生产实习,学生被安排在邢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邢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两个单位,参与采样、样品处理、测样、撰写质量报告等各个程序;指导教师在此期间主要负责住宿安排、安全教育、小组分工、专业指导等工作。整个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参与和完成各项工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了解了质检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切实懂得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结点,使学生的自主性、责任心得到锻炼,使其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培养与升华。总之,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助研和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为主,教师重在导”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从“会操作”到“会思考”再到“能实战”的转变。笔者认为在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实践教学。在转型发展的今天,希望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开设成以实验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技能训练课程。实验设置成连续性、开放性的大实验。教师教学过程必须要求学生做到: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组成员应根据实验安排积极参与,自觉进行各项操作,遇到问题积极思考,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向老师咨询等多种途径主动解决。

(2)加强实验耗材的管理。由于多组实验同时进行,需要比较多的实验器材,不能为自己使用方便,把其他组的器材拿来就用。公用的器材要放于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意摆放。将要使用完的耗材及时登记上报老师,以便及时购置满足后续实验的使用。

(3)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受实验经费、实验条件的限制,共用的器材比较多,小组间要相互协调,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4)注意保持清洁卫生。学生每次做完实验均要进行卫生扫除,养成个人产生的垃圾个人清理的习惯,如培养皿、三角瓶的清洗等,然后安排值日组,每天轮班进行全局的垃圾清理,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三、学生考核实现由“考生”到“学生”的转变

[1]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94-98.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7-70.

THE END
1.中国食品分类体系简介与食品分类精准定位质量管理综合质量管理目前,我国食品分类体系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的需求制定有不同的食品分类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同一种食品在不同的食品分类系统中类别可能是不同的。 本文中,食品伙伴网首先为大家介绍我国的各食品分类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举例给大家说明如何精准定位食品分类。 https://www.foodmate.net/zhiliang/guanli/171444.html
2.食品分类有哪几类1、食品分类系统是指科学规范食品的分类体系的一个标准性文件。有十六大分类,三百多个小类。是我国目前制定企业标准,食品安全认证主要的依椐性文件。 2、乳与乳制品 3、脂肪、油和乳化脂肪制品 4、冷冻饮品 5、水果、蔬菜(包括块根类)、豆类、食用菌、藻类、坚果以及籽类等 6、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http://m.15tqc.com/show3334702/
3.◇专题2019035◇餐饮油烟污染及治理综述与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法》第16条规定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目录由《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来详细规定,其中第115项的“餐饮场所”被明确纳入建设项目的环评管理当中,并需要以登记表的形式登记在案。餐饮单位以登记表的形式备案制有助于解决之前的环保部门面对数量众多的餐饮项目申请都要依程序审批导致的效率...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rdzt/201909/t20190930_430573.htm
4.食品加工行业定义及分类我国食品加工工业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加工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展,利用的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食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6万亿元,同比增长8.0%,以下是食品加工行业定义及分类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加工行业市场规模多年来保持7%以上稳健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https://m.chinabgao.com/k/shipinjiagong/51758.html
5.20242024-2030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烘焙食品行业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广泛的市场基础,涵盖了面包、蛋糕、饼干等多种产品。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品质的追求,全麦、无糖和手工制作的烘焙食品日益受到欢迎。同时,线上销售渠道的拓展和烘焙文化的普及,推动https://www.cir.cn/R_ShiPinYinLiao/83/HongBeiShiPinShiChangXianZhuangYuQianJing.html
6.分类考试专业介绍本专业主要培养能够掌握食品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营养指导等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在食品原辅料及成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领域从事食品营养指导、食品分析、卫生检验、质量管理、安全评价等工作,德技并修、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食品行业复合型人才。http://www.cqswxy.cn/info/1127/7378.htm
1.品牌食品有哪些,前沿解读说明铜版25.43.14软件开发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品牌食品行业将继续保持创新活力,不断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变化,我们期待着品牌食品在未来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满足,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https://mzix20.cn/post/843.html
2.食品安全评估报告(通用8篇)而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分类方法,食品行业包括采盐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五个部分。 2、发展现状及市场: 工信部数据显示,2009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7万亿元,增速为17.96%;食品制造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9039.3亿元,增速为19.95%;饮料制造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7301亿元,增速为20.71...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d6mkt43.html
3.有关食品安全问题论文3000字(精选10篇)(一)问题: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存在一些严重的超范围,超限量等使用添加剂的问题。 1、超范围使用的品种主要是合成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等品种。应用的食品主要是肉制品(合成色素,苯甲酸防腐剂),豆制品(苯甲酸防腐剂),炒货(石蜡,矿物油等),乳制品(山梨酸防腐剂,二氧化钛白色素,以纳他霉素作防霉剂),葡萄酒(合成色素...https://mip.ruiwen.com/zuowen/3000zi/593766.html
4.减肥调查报告8篇目前市场上的减肥保健食品销售价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遭到查处的“9块9”减肥茶,市场价不到10元,成本甚至低于2元,价差近5倍。减肥保健食品行业目前发展神速,全国已有900多家生产减肥保健食品的企业,占保健食品行业的一半左右,全国每年诞生30—40个专业减肥用品品牌,但同时也有20个左右的品牌被市场淘汰。https://www.yjbys.com/diaochabaogao/3066620.html
5.我国食品工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包括()大类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参考解析: 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 AI解析 重新生成最新题目 【单选题】如果将人眼比作照相机的话,则相当于暗盒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依据社会舆论、( )和内心信念,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意识、规范、行为和活动的总称。 查...https://www.shuashuati.com/ti/8f0cb2621b384cbf8befd1d78449d638.html?fm=bd8f0f035cdf29d7213af76bd5c8052bfb
6.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完整版Fazzle | 106页| 1.42MB | 2次下载 | 0.0 (0人评价) 我要评价: 投诉 举报 用手机看文档 下载 开通VIP 附录一 填表代码 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 代 码 门类 大类 中类 小类 类 别 名 称 说 明 A 农、林、牧、渔业 本门类包括 01— 05 大类。 01 农业 指对各种农作物...https://doc.mbalib.com/m/view/664a79205600631835b810b840fb5445.html?_t=t?_t=t
7.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竞争格局与消费行为分析报告(附下载...中国烘焙食品行业定义及分类 烘焙食品是以面粉、酵母、食盐、砂糖为主料,油脂、乳品等为辅料,经过一系列工艺手段烘焙而成的食品。从保质期看,烘焙食品可分为现制、短保、中保、长保四类,代表品牌有稻香村(苏州)、好利来、桃李等,其中稻香村(苏州)产品矩阵涵盖所有保质期类型。 https://www.iimedia.cn/c460/80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