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792字,看完大概需要6分钟)
虽然现在市面上的功能食品鱼龙混杂,但都抵挡不了人们对健康追寻的脚步。
想知道自己吃的这些功能食品到底靠不靠谱,不如来了解下功能食品是什么吧!
我国定义的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国标定义上的功能食品是指:具有一般食品共性,但能调节机体功能,且适合特定人群食用的不以治疗为目的的食品。
当我们的身体处于健康和患病的中间态时,即是我们所说的“亚健康态”。而功能性食品一般都是针对人体的亚健康态进行调理,从而促使其转向健康,达到健康的目的。
一般来说,功能性食品需满足这几点:
(1)目标明确(明确的保健功能);
(2)含有明确的功能因子(有效成分);
(3)功能因子具有稳定性,并有特定的存在形态和含量;
(4)口服有效;
(5)安全无毒副作用;
(6)作为食品为消费者所接受。
目前,我国功能食品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代功能食品
主要根据食品中的各类营养素和其他有效成分的功能来推断该类产品的功能性。这些功能未经过任何实验予以验证,仅根据经验基础和传统养生理论,包括多种强化食品和滋补品。
目前欧美各国都将这类食品列入一般食品,我国在《保健食品的管理办法》实施后不将这类产品列为保健品。
代表:高钙奶,蜂王浆,燕窝、中华鏊精等。
(2)第二代功能食品
经过人体及动物试验,证明该产品具有某项生理调节功能,但对其中具体发挥作用的活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不十分明确。
目前我国市场上大部分保健品都属于这类。如:各种口服液、蜂胶胶囊、脑白金等。
(3)第三代功能食品阶段
不仅需要人体及动物试验证明该产品具有某项功能,还要求经过毒理学验证其安全性,并阐明了功能因子的结构、含量、作用机理,以及功能因子在食品中应有的稳定形态。
(1)整体档次较低
我国市面上现有4000多种保健食品,其中仍以第一、二代功能食品居多,占比高达90%,其中2/3的产品都主打免疫调节、抗疲劳、调节血脂的功能。
这表明我国的功能食品整体档次较低,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而高水平、科技含量高的功能食品仍然相对欠缺。
(2)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严重
我国功能食品市场是假冒伪劣和虚假、夸大宣传的重灾区,部分企业科研资金投入不够、设备简单、产品质量差,大多数产品功能成分不明确、缺乏科学实验依据等,都严重损害了我国功能食品市场的整体声誉。
(3)更高水平的功能食品研发面临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传统功能食品(第一、二代)渐渐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效果、功能因子、作用机理更加明确的高水平功能食品必定成为新时代的健康“新宠”。
然而,有别于传统食品科学,功能食品科学涉及非常多的领域,包括植物学、食品工程学、营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分析化学等。
企业、研究机构不仅要发展高新技术从各种天然动植物资源中去寻找、提取、稳态化递送各种特殊功能因子,还需要从分子、细胞和器官水平上去研究这些功能因子的构效关系、量效关系、作用机理和可能的毒性作用,并在细胞、动物、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
可以说,第三代甚至更高水平的功能食品的出现,必定是建立在高端人才和长期研发上的。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累,亦是一项长期挑战。
营养基因组学的发展,无疑推动了人们对新型功能食品的更高要求。
第三代功能食品虽然知道了其中的功能因子的作用机理,并经过了实验验证其有效性,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第三代功能食品的功能性并非人人适用。
比如:人们都知道绿茶(茶多酚)有降低某些癌症发生风险的作用,但是有一部分人长期饮用绿茶却不起作用。这是因为这一部分人体内存在高表达COMT基因(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该基因会让进入体内的绿茶(茶多酚)在吸收后被迅速转化和清除,从而无法发挥作用。
因此,在以基因检测为基础的精准健康时代,新一代的功能食品(第四代功能产品)必定会是:
「以营养基因组学研究为基础,能从分子基因水平揭示食物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并进一步实现功能因子的稳态化保存及靶向递送,最终达到维持特定人群健康目的的个性化营养干预产品。」
通俗点讲,就是必需深入到基因层面来阐明功能因子的作用机制,并在明确基因型和疾病风险的基础上,对特定人群进行营养干预,从而降低其慢病发生风险,使其回归健康的功能产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叠加各种环境因素,未来我们将会面对更加严峻的慢性疾病井喷期。
从某种成分疑似有效,到实验验证其有效性,到明确其作用机理,再到以基因为基础的个性化功能食品,我们正在逐步回答着这些问题:“这些产品有效吗?”“这些产品为什么有效”“这些产品对哪些人群有效?”
因此,经过试验验证、阐明了功能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的第三代及其以上产品必定是我们健康调理的首要选择。
我们在挑选功能食品时,可以:
(1)看产品中有哪些功能因子;
(2)查询这些成分有没有经过临床验证;
(3)看包装及宣传册上有没有说明这些功能因子的作用机理及含量;
(4)看适用场景和人群。
需要注意的是,凡是说得天花乱坠、宣称能包治百病的功能食品,百分百是在夸大宣称或虚假宣传。
最后,对健康来说,功能食品只能发挥辅助健康的作用,最好的健康方式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四大健康基石:“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态平和,戒烟限酒。”
Reference
[1]吕晓莲.浅谈我国功能食品的现状与发展[J].食品科学,1997(2):3-5.
[2]赵澎,张欢.我国保健食品标志性成分含量与国外品牌的差异及其影响分析[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9,180(01):77-81.
[3]马毓霞,王勇,高阳.我国功能食品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4):32-34.
[5]桂婕,王友升,陈礼桂.我国功能性食品的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食品科技,2009,34(9):2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