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逐步成为健康食品的“标配”。
功能性食品系列报告|益生菌市场规模近千亿,未来五年有望突破国际垄断
即使你没吃过,也一定被安利过对肠胃有益的益生菌。
2018年由权威神经科医生珀尔马特博士联合撰写的畅销书《菌群大脑》中提及,大脑健康始于肠道,而想要促进肠道健康以保持大脑健康,其核心就是养好肠道微生物组,对应的饮食关键就是服用富含益生菌的食物。
根据权威战略咨询公司Euromonitor(欧睿)统计及预测,2017年,全球益生菌产品(包括益生菌补充剂、益生菌饮料、益生菌酸奶等)市场规模约为360亿美元;2017年,中国益生菌产品(包括益生菌补充剂、益生菌饮料、益生菌酸奶等)市场规模约为455亿元,预计到2022年可以增长到896亿元。
中泰证券分析师范劲松认为,对比美国和日本,中国益生菌补充剂市场有8-16倍成长空间,预计会继续维持高增长。背后的推动因素包括:益生菌的产品功效满足消费者肠道保健需求;龙头的加入和品牌的增多,从产品和渠道驱动共同做大益生菌市场;国内益生菌管理法规与标准足够健全,利好益生菌品类的规范化和长期稳健发展。
市场规范程度较低,国际巨头主导国产益生菌产业仍在起步期
益生菌是指对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之定义为“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
另一方面,益生菌产业的核心是上游的优质菌种研发及规模化生产。这也是产业发展中可以建立起核心壁垒的关键部分。
但我国益生菌上游产业仍被国际研发巨头垄断,尤其是益生菌原料生产及工业化方面。据天风证券数据,国外厂商美国杜邦(50%)与丹麦科汉森(35%)为国内益生菌原料占比最大的两家公司,光这两家国外公司就占到国内整体原料市场的85%左右,其余厂商约15%。
因此,益生菌的产业化开发和规模化生产均需要长期的科研转化及技术积累。我国益生菌产业起步较晚,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技术差距。不过,在适合中国人肠道菌群分布的益生菌菌种分离、筛选、评价、培养等科学研究方面,国内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天风证券认为,随着我国益生菌市场的不断发展,分离自中国人肠道菌群以及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中的益生菌,将凭借着更为适合中国人肠道菌群特点的这一优势逐步取代进口益生菌菌种。
下游应用遍地开花益生菌成为健康产品差异化手段
早期消费者对益生菌的认知多停留在乳品或奶制品层面。比如需要乳酸菌(多为保加利亚杆菌与嗜热链球菌)发酵的酸奶,或者近年来销量极高的养乐多。
以养乐多为例,这一诞生于1935年,由干酪乳杆菌代田株活菌(LcS)添加制成的“活菌型乳酸菌乳饮品”已经进入了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益生菌行业的跨国巨头。据其2019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全球销量近150亿瓶,平均每天四千多万瓶。
首先是以冲剂、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等产品直面终端消费品,这也是现今益生菌市场的主流产品。据了解,这些终端消费品具有益生菌存活率更高,补充益生菌更直接、有效,更易于储藏、运输等明显优点。
在这一领域中,产业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包括合生元、江中药业、无限极、丽珠、汤臣Life-space益生菌等。此外,由于近年来跨境电商及海外功能性消费品市场的崛起,一些海外营养品牌也获得了相应的市场份额,在这一领域,澳洲营养品牌Vmores得益于“姐姐”李斯丹妮在小红书中的推荐出圈儿;拜耳达益喜主打适应中国消费者肠道环境而获得国内消费者认可。
如今,添加了酸奶干、主打益生菌概念的谷物麦片包括日本知名品牌卡乐比(Calbee)、澳洲品牌Sunsol、国产滋补品牌固本堂等。
比如,代餐奶昔品牌Wonderlab在此前推出两款益生菌冻干粉产品——调理肠胃的“小蓝瓶”和女性私处调理“小粉瓶”。这与其针目标客户——减脂塑形、控制体重、爱美女性——的标签匹配程度极高。Wonderlab天猫旗舰店中显示,其售价159元一份的三合一小蓝瓶益生菌已有12万人付款,对比店内热销的代餐奶昔,这个数据显然也不算低。
国产替代速度加快,终端产品依赖品牌影响力
市场需求大、增速较快。但国产益生菌崛起之路还需更多努力。
不过,考虑到中国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差异化对体内外菌群结构的影响,国人更需要符合自身体质的益生菌产品。故而,国内益生菌产业仍大有可为。
截至目前,我国头部益生菌研发企业也已在菌株开发方面有一定阶段性成绩。
以创业板上市公司科拓生物为例,业已形成了“两个基础,三大系列”的发展布局,并拥有国内最大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之一,包含10,000余株乳酸菌(含益生菌)菌株,包括乳酸菌的8个属98个种及亚种,其中已产业化的益生菌达68株。
老牌保健品上市企业上海昂立则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自主研发了植物乳杆菌LP-ONLLY、嗜酸乳杆菌LA11-ONLLY、长双歧杆菌BL88-ONLLY三款明星菌株,其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合作研制的9株益生菌配方合剂ProMetS也正在申请多国专利。
除上游菌株培育及规模化创新外,增速的益生菌消费市场也驱使产业走向品牌化、市场化的产品创新。从入局企业来看,终端消费品创新中,包括益生菌菌种研发厂商、药企、保健品牌、食品品牌、日化品牌等多个不同产业的公司。产品形态除食品饮料外还包括日化品,品牌调性则均以“健康”为产品核心。
从市场反馈来看,也证明了这点。天风证券研究报告显示,从市场集中度看,专注母婴健康市场的合生元市场排名第一,其次江中药业、无限极等也是已经在国民心中树立起品牌形象的大公司。
但是对于优质菌株量产能力沉淀仍然不足的中国益生菌产业而言,想要实现进口替代,仍任重道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