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描述鲁滨逊身处孤岛,为了驯服岛上的野生山羊,想到了一种方法,“就是一头狮子,也可以用饥饿的办法把它驯服”,何况一只小小的山羊呢!由此可见,食物对生物何其重要!
秦汉时,除了“五谷”外,还有很多杂粮充代主食。麻、苽米、芋艿等。麻曾经长期是古代人们主粮,后来逐渐被产量味道更好的主食替代后,成为祭祀中的主要祭品。人们经常说的“披麻戴孝”的麻,便是它的躯干纤维做成的。苽米其实就是茭白的果实,在唐代它的名气很大,李白杜甫都曾经赞美过它,唐以后,不再成为主食。而芋艿其实就是“芋头”,状如红薯,当时盛产于两湖四川一带,甚至成为川西的主食,直到现在,菜市场都有罗列出售。
此处不得不提马铃薯,也就是土豆,它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食物,其实很晚,据有些学者考证,明朝万历年才传入中国,也有人认为可能更晚。四川人到现在称呼马铃薯为“洋芋”,一个“洋”字说明了它的来历!马铃薯耐寒耐旱,产量大,当欧洲人口膨胀时,它作为主食的作用凸显。不过,也因为它的一场绝收,爱尔兰十九世纪中期遭受过一次严重的大饥荒,死亡人口超过一百万。
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虽然以谷物为主,但是肉类也是重要的补充。所谓“菜肴”的肴便指鱼肉之类的荤菜。古代的肉类主要来自畜牧业、狩猎和渔猎。畜牧业从商周开始具有一定规模,当时有“六牲”之说。六牲指牛、羊、豕、马、犬、鸡,在加上鱼就成了古代肉食的主要部分。
现代社会进步,食物丰富,狗肉不在成为食物,人们对待狗不仅仅当成宠物,还当成朋友,吃狗就变得让很多人无法接受,此中道理说来复杂,其实也很浅显,谁能忍心吃自己的朋友呢!
只是有些保留传统的地方,例如像因纽特人每年还有定量的捕鲸权。少数民族地区,狗肉依旧是他们传统习俗的一部分,吃不吃,还真不是道德说了算!
中国古代食物的种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加工粮食的工具是石磨盘、石磨棒,加工的方式主要是碾压。加工出来的粮食,只能是籽粒或颗粒状。后逐渐发展为石磨,加工的方式也变为碾磨。加工出来的粮食就呈细粉状。粮食加工工具和方式的改变,对食品的制作必然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古代的食品加工制作也从原始到精细,品种逐渐增多。古人制作和加工主食的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有煮、蒸、烤、炸等。
糗,是古代最原始,也是常用的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即将米、麦、豆等谷物,放在火上焙熟,称为糗粮。或将焙熟的谷物碾成粉状,亦称糗。由于这种加工的粮食便于贮存和携带,所以多作为出门远行或军队出征时携带的口粮。且因其己经不含水分,故称干粮。此外,还有一种饵,是将稻米煮熟后,捣烂制成饼状的食品。
古代的饼,最初是泛指各种粮食捣成粉状后,加水和成面团制成的饼状食品。“饼,面瓷也。”(《说文解字}))饼有多种制作的方法,如蒸饼、汤饼等。蒸饼,即用甑(一种平底带孔的蒸具,后演变为蒸屉)蒸熟的面饼。最初是不发酵的死面饼,大约在汉代又有发酵的蒸饼,称为“面起饼”。古人将发酵技术运用于食品制作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食品的种类。诸如后代出现的馒头、包子等食品,就是借助于发酵技术。
汤饼,则是放入沸水中煮熟的饼状食品,这也是今天面条、面片的雏形。
在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述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饼的制作方法。其中有白饼、烧饼、髓饼、鸡鸭子饼等。用火烤、烙而成的饼,称为烧饼,也称炉饼。因饼上常撒上胡麻(西北地区种植的一种油料作物,籽粒亦可食用),故又称胡饼或麻饼。“胡饼……亦言以胡麻著上也。”(《释名释饮食》)关于这种食品的由来,有学者认为是由西域传入。烧饼在宋代已成为一种主要的食品。北宋都城开封(今属河南)内就有许多烧饼铺,一些大的烧饼铺有多达数十座烧饼炉。每座炉都有一班人,分别完成合面、擀剂、压花、烙烤等道工序。可见当时这种食品已深受市民的喜爱,销量很大。
至于《水浒传》中提到的“炊饼”,并非今天的煎饼。有学者认为,这种饼还应是蒸饼,只因避宋真宗赵祯的名讳而改称炊饼。
馄饨,最初也属于饼的一种,“馄饨,饼也。”(《广雅》)。不过,古今馄饨在形状上有很大的差异。“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北户录》注引颜之推语)即馄饨形如半月状,这绝非是今天馄饨的形状。由于馄饨是在面片中包馅,味道鲜美、爽口,所以流传很广,成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食品。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
欧洲古代饮食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古罗马。古罗马奠定了中世纪欧洲饮食的味道基础,同时也奠定了西餐的食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