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应用
食品安全对人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重视,但为了获取更好的利润,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食品安全需要靠食品安全检测进行验证,通过检测的方式防止有问题的食品进入市场,规范我国的食品安全市场。通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食品质量,目前食品快速检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因此需要认真研究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
1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概述
食品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如果人离开食物则不能生存,但食品安全存在问题,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只有通过食品快速检测方法来辨别食品是否安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是广义的说法,其还有复杂的分类,在检测过程中常用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快速检测法、酶抑制快速检测法和传感器法,以上三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检测食品安全的状况。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在食品市场中,需要加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受威胁。
2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方法
2.1酶抑制快速检测法
2.2免疫快速检测法
2.3传感器法
传感器法是目前食品安全检测中常应用的方法,原理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将被检测的食品转换为信号,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分析该信号,得出被检测食品的质量。传感器法的优点是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缺点是被检测食品的重现性较差,稳定性也不如其他检测方法,因此本方法检测所得结论需要进行验证。目前传感器法主要应用在食品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中,因该类食品的特殊性,其选择的传感器多为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按感受器类型分为:细胞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和免疫传感器等;按换能器对传感器分类包括:电化学传感器、光学型传感器和电导型传感器等。免疫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的一种,利用抗原体结合免疫反应,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较广,目前研究人员对免疫传感器的研究也越发深入,主要研究传感器自动化和传感器再生等。酶传感器则多应用在食品残留检测中,酶传感器分为:有机磷水解酶传感器和胆碱酶传感器,这两种传感器分别适合不同的领域。还有一些传感器也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目前大量的科研人员对其进行研究,让传感器法在应用中的领域更加广。
3结语
作者:王靖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测试化验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泽庆,张清安.浅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02).
关键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生命健康;监督
1.对食品进行快速检测的作用
2.对食品进行快速检测的特点
2.1快速检测的特点
2.2对食品进行快速检测的优点
3.食品检测经常用的快速检测方法
3.1免疫速测法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出现了多种新型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免疫快速检测法的原理是根据抗体和抗体之间的异性反应的结果不同,从而判定被检测食品的物质成分和含量,继而得出被检测食品是否安全的结果。比如说,酶联免疫法。酶联免疫法可以快速的检测出食品中的对人体有害的有害物质,对食品的安全指标进行快速识别,继而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达到标准指标。这种检测法同放射性免疫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所采取的标记物对实验结果判断标准不同,酶联免疫法是在检测过程中采取间接法、标记法等。现如今,这些方法已经在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酶联免疫法的操作非常简便,而且检测的数据精确度高,快速方便,值得推广。
3.2化学比色法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保障著人们生命健康,所以我们应该把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放到第一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拓宽我们的食品产业经济,创造出更安全、更放心的健康环境。有这样一系列的微生物测试片,可以对很多微生物进行检测,比如说:大肠杆菌、酵母菌、霉菌等。在对这些菌类进行检测时,会有很明显的抗生素和显色物质特性,从而能够精确地测出该食品的安全指标。化学比色法是比较针对那些添加了化学产品的食品,希望能够减少有害食品对人们身体健康的伤害。
3.3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法也实现了通过技术进行检测。传感器检测法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个方法就是将生物传感器置于食品安全检测系统中,以获得比较准确的食品号,进而利用生物传感器元件对食品结构以及成分进行评价,从而知晓该食品的安全指标。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检测手段,它将能够产生浓度比信号的传导器与生物感应元件进行结合,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强、成本低、性能强的优点,可以对现场的食品进行及时的检测,得出食品安全指标是否符合食用标准。
3.4生物发光检测方法
一般来说,可结合生物学理论分析高能化合物,通过综合检测抽样研究分析知晓食品内部成分,加以研究,即可判断此食品的安全指标。采用生物发光检测法,利用细胞分裂时释放的ATP这一特性,可以使用萤光虫和相应的霉使其产生能量,并且释放磷光,磷光的强度代表着ATP的量,所以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菌落的总数,继而推断出该食品的安全指标是否符合食用标准。
3.5基因芯片检测方法
基因芯片检测方法主要是针对食品或者是水中常见的致病性菌素、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它是按照固定的核酸分子组成面积很小的微点阵阵列。比如说,在公共餐饮食品的快速检测中,可以选择这个基因芯片检测法进行检测,通过检测的数据结果进行预测,找出公共餐饮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提出可靠的食品改良方案,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指标符合食用标准。
4.结语:
参考文献
[1]赵龙,廖新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和不足[J].现代食品,2016,(11):62-63.
[2]杨菊芬.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16,(24):31-32.
[3],肖钢军.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6,(18):16-17.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
1前言
3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食品检测气相色谱技术反式脂肪酸
在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中,气相色谱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检测技术之一。由于气相色谱技术具有技术成熟、易掌握、灵敏度高、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方便快捷以及特别适合易挥发的物质检测等特点和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酿酒发酵工业。因大多数食品中对人体有毒有害物质的组分复杂且是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所以,气相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1.气相色谱技术的概述
1.1气相色谱技术的概念
1.2气相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1.3气相色谱技术的特点
1.3.1高灵敏度很容易检测浓度≤1ppm(10-6)的物质,环境检测、农药残留检测可达ppb(10-9)~ppt(10-12)。
1.3.2高分离效率一根1~2米填充柱,可有几千个理论塔板,毛细柱可达105~106个理论塔板(最高效的分离技术)。
1.3.3高选择性以混合物中某一物质有特殊灵敏的响应;对性质十分相近的异构体可分离检测。如氢的同位素,有机物的异构体。
1.3.4快速分析很复杂的样品,一般均可在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完成分析,并十分容易实现自动化。
1.3.5应用范围广主要用于分析各种气体和易挥发的有机物质,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分析高沸点物质和固体样品。应用的主要领域有石油工业、环境保护、临床化学、药物学、食品工业等。
另外,气相色谱技术还具有样品用量少、定量精度高等特点。
1.4气相色谱系统的组成
气相色谱系统一般由分离系统和检测系统组成。(1)分离系统主要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和色谱柱(GC常用的色谱柱一般有两种:一是填充柱,另一种是毛细管柱)组成,其核心为色谱柱。(2)检测系统主要为检测器,检测器将色谱流出物转变为电信号,由数据记录部分将图谱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数据处理。
2.气相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1农药和其他药物残留与污染检测分析
2.2多环芳烃、添加剂及丙烯酰胺含量检测分析
2.3发酵饮料产品中风味组分的质量控制分析
(1)白酒中甲醇、杂醇油是酒类卫生监控指标中的两项重要指标,GB2757和GB10345对甲醇、杂醇油的含量和检验方法作了严格的规定。采用GC/FID气相色谱可直接进样,并可快速、准确地测定出白酒中甲醇和杂醇油的含量。(2)啤酒、葡萄酒和发酵饮料中有许多挥发性化合物和风味物质,可以直接反映产品的质量状况。可采用顶空进样的气相色谱分析(Hs―GC)技术监控啤酒中的硫化物等有害组分、有害色素及挥发性气体,通过检测这些化合物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可以控制啤酒、葡萄酒等发酵饮料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确定发生在发酵酿造过程中影响饮料产品最终味觉和质量的关键问题。
2.4食品塑料袋有害物质的检测
3.结语
[1]胡彩虹,许梓荣.气相色谱法测定猪肉、鱼和虾中三甲胺的含量[J].食品科学,2001,22(5):62-64.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食品安全
1常用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1.1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
对于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需要加强销售前的检测工作,而常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这种技术在现有技术中最为成熟,主要有化学检测法、免疫法和酶抑制法。近年来一些传感器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不过还需要加强完善和改进,目前主要是用来弥补酶抑制法的缺点,通过这种技术的有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效率,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1.1.1化学检测法
化学检测法仅适用于有机磷含量的检测,通过使用金属催化剂让有机磷分解,使得检测液褪色,这种检测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酶不易保存和不稳定的缺点,不过由于这种检测方法灵敏度相对要低,仅仅对果蔬中的有机磷起到效果。
1.1.2免疫法
1.1.3酶抑制法
酶抑制法主要是根据乙酰胆碱酯酶对酯类农药和有机磷农药的高灵敏性反应来进行食品质量检测技术,是将生物学中的酶抑制应用进来的一种检测技术,其具有专业性、高特异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所以仅仅适用于小范围的检测,如蔬菜、水果等,并且这种检测技术无法算出定量结果,只能做定性分析。
1.2检测微生物的方法
微生物是食源性危害的之一,其主要包括原核细胞微生物、真核细胞微生物以及非细胞微生物,微生物检测法在2010年左右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成熟,并且应用较为普遍,常用的方法有免疫学技术检测法、试剂盒检测法以及DNA检测法。
1.2.1免疫学技术检测法
目前,免疫学技术检测法在市场上常见的主要有测流技术的抗原抗体技术和自动ELISA系统检测技术两种,对于测流技术的抗原抗体技术,其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有着特别的敏感度。自动ELISA系统检测技术具有费用低、灵敏度强、可以实现自动化检测等优点,在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中被广泛的应用,也被业界的人士所接受,不过这两种技术方法都会因为交叉反应而出现较高的假阳性现象。
1.2.2试剂盒检测法
试剂盒检测法在市场上的应用最为广泛,主要以微生物试剂盒和自动化仪器为主,虽然这种技术方法具有反应快等优点,不过其检测对象较为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假阳性现象。
1.2.3DNA检测法
1.3检测兽药残留的方法
对于畜牧食品而言,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兽药残留问题,如近年来出现的瘦肉精事件等,这些食品对人们的饮食都有着不良的影响,为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检测,在这方面,主要采用胶体金试纸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放射免疫法。
1.3.1胶体金试纸条法
1.3.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该法是定量分析法,能较精确地给出兽药残留值,而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单个检测成本也很低,并且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也认可此法和推荐它。
1.3.3放射免疫检测法
2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农产品所采取的检测方法也有所不同,要想提高有害源的检测效果,需要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方法,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对农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提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确保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1]冯会胜,李碧兰,翟焕新.基于web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系统[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38):85-86.
[2]赵芸,方献平,柳爱春.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几种新型检测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2(29):75-77.
关键词:新形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应用
1食品检验检测概述
2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应用现状
3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的应用
4结语
[1]吴飞.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技术应用分析[J].现代食品,2016(17):39-40.
[2]王欢,刘晶.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与方法[J].现代食品,2016(23):71-73.
[3]高涵.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技术应用分析[J].民营科技,2014(1):78.
[4]石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技术应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7(19):127.
[5]钟春光.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技术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6):172.
[6]贾晋博.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6(12):99.
关键词: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食品检测;应用情况
食品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质量,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针对食品安全的分析检测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开发与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本文就是关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应用情况的分析。
一、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分析
胶体金是一种氯金酸的水溶液,在柠檬酸三钠、白磷等还原剂的作用下,氯金酸聚合成大小特定的金颗粒,再在静电的作用下形成一种稳定的胶体溶液。胶体金颗粒本身就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点,当其颗粒的聚集到达某一特定密度时,就会产生能够通过肉眼看见的粉红色斑点,这就是可以将其作为免疫层析试验指示物的原因[1]。不同的还原剂可以制作不同的胶体颗粒,并在食物检测中发挥出显著的效果。
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是最多的,在食品检测行业中的应用是在近年来才出现的。从目前来看,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检测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在食品质量控制领域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这两大领域中得到了大力的应用。
(一)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质量控制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水分、脂肪、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是食品的主要成分,其中大部分成分都是有机高分子物质,可以使用免疫学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对于一些需要快速得到检测结果而不需要进行精确定量检测的成分分析而言,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使用起来最为合理的一项技术,这类检测一般都只用进行半定量分析[2]。
例如通过SMZ―HAS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得抗体,选择胶体金来标记,包被在结合垫上。利用SMZ―OVA固相化在检测带之上,试纸条不存在质控带,样品中的SMA和SMZ―OVA竞争结合抗体,这种方法对于SMZ标准溶液的灵敏度可以超过50mg/ml,整个检测反应都是在10min内完成。
(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在食品行业中有一些不法商家通过不正当甚至违法的手段来生产与加工食品,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愈来愈严重。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操作起来十分简便,检测用时短,在现场进行操作的时候非常方便,能够为食品安全问题的现场执法带来很多科学依据。
1、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有害微生物中的检测
食品的卫生质量不过关,会引起食品中有害微生物超标的问题,食品中比较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布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在对食品中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的时候,生化鉴定分离是最常规的方法,但是该方法操作起来十分复杂,不仅特异性低下,而且灵敏度也不高,在提早预防与即时监测中的作用也十分有限。而使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能够解决这些不足,可以实现对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2、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中生物毒素、农药、兽药残留物中的检测
很多食品中都会有生物毒素、农药等的残余物质,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食品中,其残留的农药、兽药等物质多是一种半抗原的小分子物质,在制备抗体的时候要将其和大分子蛋白进行偶联来制备人工抗原。
3、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中违禁药物中的检测
使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对胶体金进行制备,并将胶体金标记方法来检测出牛还和猪肉中的磺胺二甲嘧啶残留样本,样本中的磺胺二甲嘧啶检测上限为20μg/kg,将这种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运用在检测牛奶和猪肉样品中,试条检测范围之内得到的结果和HPLC结果一致,这一检测在10min完成。
结语:
综上可知,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标记技术,其凭借着无污染、简便、快速、结果准确率高等众多优点,在社会众多行业中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免疫层析分析方法的多方面要求,让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今后必须要加快提高检测的敏感度与特异性,推动免疫层析在食品检测行业中得到更加合理的应用。
[1]祁光宇,智晓莹,任维维,黄银军,牟克斌,刘学荣,王宇,蒋韬.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04:156-160.
[2]张道宏,李培武,张奇,张文,丁小霞,王秀嫔,姜俊.污染粮油食品的主要真菌毒素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0,04:577-582.
[3]李宏,付冠艳,付淑君,钟菲菲,刘佩,曾林,杨丽霞.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13,03:261-264.
关键词:食品,快速检验技术,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F416文献标识码:A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检测成为有关部门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食品快速检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
1.食品快速检验技术的应用的重要性
快速检验法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食品安全工作者对食品质量的评判能力。这种方法主要针对食品的部分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在对食品质量进行定性的时候相较于以往的感官判断更准确、合理。借助快速检验法,食品安全监督工作者可以准确理性的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判断。如此,避免了感官判断准确率低的问题,是食品安全监督朝着优质、高效目标发展的重要表现。随着快速检验方法的广泛使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上的不合格的食品可以快速准确的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者准确识别,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安全的食品环境。该方法的实施也对那些非法食品经营者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检测箱只是一个小小的箱子,但是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有效地降低了市场上食品的危险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2食品快速检验方法的形式及应用
2.1试管法
试管法可用速测管显色半定量或定性对样品进行快速检测,可用于亚硝酸盐、二氧化硫、鼠药、甲醇等的测定。目前试剂盒也被广泛应用于现场快速检测中。如酶联免疫(ELISA)快速检测试剂盒应用于食品农药残留免疫检测,将会成为食品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有效快速检测手段。目前大多物质的检测方法都可以试剂盒形式存在,如慢抗试剂盒(如β内酰胺酶检测试剂盒和总抗生素检测试剂盒)以及环丙沙星等药物试剂盒的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市场中。
2.2便携式仪器法
便携式检测仪在食品检验工作中被广泛应用,适用于农产品监测站、田间地头果蔬的检验以及商贸批发市场、酒店等处果蔬的检测。以李培武研究员为首的研究组在国内外首创了黄曲霉毒素B1亲和微球快速检测技术,研制开发出黄曲霉毒素B1专用定量荧光避测仪,该测试仪测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最低检测限达到0.3μg/kg。便携式仪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快速检测等优点,也是当前被广泛应用的快速检测方法之一,可结合不同技术制备得到检测仪,应用于各种食品检测中。
3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快速检验方法中的应用
3.1免疫学技术
3.2分子生物学技术
3.2.1DNA探针技术DNA探针技术又称核酸探针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是指能与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特异互补杂交,杂交后又能被特殊方法检测的已知被标记(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标记)的核苷酸链。广泛用于食品中致病菌和病原体检验等方面。基因探针法具有准确性和灵敏度高,针对性强,检测快速等特点。
3.2.2PCR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简称PCR(PolymeraseChainReaetion)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生物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方法,早期应用于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检测,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快速检验中,并且被认为是食源性致病菌快速和准确的检测方法。PCR技术可用于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及其他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PCR技术结合其他技术形成一种稳定、灵敏、易操作且成本低廉的技术。
3.2.3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又称生物芯片技术,是指将大量DN段(即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标记的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探针分子上杂交信号的强度检测出样品分子数量及序列信息。主要用于基因检测工作,可用于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检测。
3.3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是由生物识别系统和信号转换器组成,通过酶、抗原、抗体、微生物、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作为识别元件,电化学、信号放大装置或场效应管、压电晶体等传感器把待测物浓度转为电信号,再根据电信号测出待测物浓度。该检测方法经济、简便,不需要预处理;具有专一性强、灵敏度高、选择性及抗干扰能力强;体积小,方便携带,可实现现场检测和连续在线监测;操作系统简单、容易实现自动分析,准确度高;样品用量小,响应快,敏感材料可反复使用;此外生物传感器可得到的信息量大。生物传感器可用于食品中蛋白质、糖、氨基酸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多方面领域。
3.4代谢学技术
3.4.1电阻抗技术
生物电阻抗测量,简称阻抗技术,是通过测量微生物代谢引起的培养基电特性变化来测定样品微生物含量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生理代谢作用使培养基中的电惰性物质,如碳水化合物、类脂、蛋白质等转化为电活性物质,如乳酸盐、醋酸盐等,使培养基的电阻发生变化,电阻性增强,电阻抗降低,由此可判定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情况。陈广全等人采用该法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
3.4.2微热量计
技术微热量计技术是通过测定微生物生长时产生热量的变化检出和鉴别微生物。微热量计具有恒温精度高、检测灵敏、操作简单等特点,特别适用于热效应小和缓慢的生物过程的研究和检测。
3.4.3放射测量技术
放射测量技术是用14C标记微生物生食品快速检验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长繁殖过程中所利用的碳水化合物等代谢底物,并测量微生物代谢产生的14CO2含量,从而判断微生物的量。该方法用于检测细菌,具有快速、准确等特点。
4总结
综上所述,食品快速检验方法种类繁多,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高效性和准确性,且检测快速等优点,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检测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生物检测方法,不具有特异性操作相对生物检测法复杂等缺点;生物检测法虽然生物特异性高,操作方便简单,但其成本相对较高,且当待测物中含有与目标菌竞争性物质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等缺陷。因此,若要达到食品快速检验技术的完善,就必须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现有的技术综合利用的研究,以使食品检测技术达到理想的效果。
[1]武中平,徐春祥,高巍,等.酶联免疫分析法及其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07,1:198-201.
[2]李培武.特大喜讯:饲料查毒添“金睛”动物安全有保障:农产品黄曲霉毒素亲和微球速测技术及速测仪诞生[N].中国畜牧兽医报,安全饲料专刊,2005年8月21日.
[3]何永盛,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C].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2010,9,7:188-191.
关键词:食品安全快检技术综述
引言
食品安全(foodsafety)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加了吊白块的面粉,有毒的大米,注了水的鸡肉,掺了石蜡的火锅底料,硫酸泡过的荔枝,以及假酒假烟假蜂蜜劣质奶粉充斥着市场,真让老百姓担心起这片“天”。因此,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实施监测监控势在必行,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传统的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技术主要是指化学分析法和大型仪器检测法,相对成熟。但它们的操作只能局限于实验室,操作复杂,耗时长,不能满足对食品质量安全实时监督掌控的需求,尤其在突发事件时,快速检验检测技术以其简捷性和便携性两大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
1、食品快速检验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1化学速测技术
化学速测技术主要是根据待测成分的某些化学性质,将样品与特定试剂发生水解、氧化、磺酸化或络合等化学反应,通过与标准品的颜色比较或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比较,以获得检测结果,通常也成为化学比色分析法。
利用普通化学原理的速测法主要包括检测试剂和试纸,随着检测仪器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均已有与测试剂相配套的微型光电比色计。针对试纸检测的仪器也有报道,如硝酸盐试纸条[1],主要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在弱酸性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和N-1-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染料,试纸变色,插入检测仪读数即可。德国默克公司生产的与试纸联用的光反射仪技术相对成熟,国内尚无商品化仪器问世。
利用生物化学原理的速测法主要应用于微生物的检测,商品化成品以美国3M公司的PerrifilmTMPlate系列微生物测试片为代表,在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只需要测试片与确认片配套使用即可。测试片有上下两层薄膜组成,下层的聚乙烯薄膜上印有网格,便于计数,同时覆盖着含有特异性显色物质和抗生素的培养基,若样品中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无须增菌,直接接种纸片培养24h后便可观察到显示出特殊颜色的菌落;确认片与测试片相似,只是含有不同的特异性显色物质,将有疑似菌落的测试片影印到确认片后,培养1-3h即可观察,不需进行繁琐的生理生化鉴定。而常规的Baird-Parker平板计数法耗时长达78h。
1.2酶抑制速测技术
酶抑制速测技术主要用于食品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快速检测。这些物质可通过键合作用造成酶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的改变,产生的酶-底物结合体会发生颜色、吸光度或者pH值的变化,通过测定这些变化以达到定性或定量检测的目的。根据检测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试纸法、pH计法和光度法。相比而言,试纸法成本低、操作简单,更易于推广。它主要是将酶和底物分别固定在两张试纸片上,当样品中有待测组分时,会对酶产生抑制作用,两张试纸片接触后,酶和底物结合便会发生显著地颜色变化,比较适合农贸市场和超市等一些食品集散地的实时安全监管。由于该方法的检出限和保存性等方面的局限,只适用于初筛检测[2]。
1.3生物传感器速测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利用生物感应元件的专一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被测量转换成可用信号,使这种信号强度与待测物浓度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具有快速、灵敏、高效的特点,是目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热点,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方面的检测,与传统的离线分析技术相比,它更适应于在复杂的体系内进行快速在线连续监测,在现场快速检测领域有着不可逾越的优势,按照传感器类型又可分为免疫传感器、酶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等等。
免疫传感器是在抗原抗体结合免疫反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传感器。利用压电免疫传感器检测食品中常见肠道细菌时,通过葡萄球菌蛋白A将肠道菌共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宝贝在10MHz的石英晶体表面,以大肠菌群为例,响应值可达10-6-10-9。
1.4免疫速测技术
免疫速测是利用抗原抗体的专一、特异性反应建立起来的方法,根据选用的标记物可分为放射免疫检测、酶免疫检测、荧光免疫检测、发光免疫检测、胶体金免疫检测等。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免疫速测技术。它将酶标记在抗体/抗原分子上,形成酶标抗体/抗原即酶结合物,抗原抗体反应信号放大后,作用于能呈现出颜色的底物上,可通过仪器或肉眼进行辨别。目前,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试剂盒已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中。
1.5分子生物学速测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中迅速发展并运用的一种技术,在食品检测中主要用于微生物的检测。它利用是否能从待测样品所提取的DNA序列中扩增出与目标菌种同源性的核酸序列来判定是否为阳性,该方法从富集菌体、提取遗传物质、PCR扩增到电泳、测序鉴定,可控制在24h,而致病菌的传统培养检测至少需要4-5天。
随着研究的逐深入,由PCR技术派生出的实时荧光PCR法、DNA指纹图谱法、免疫捕获PCR法、基因芯片法等也逐步得到了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在很小的面积内预置千万个核酸分子的微阵列,利用细菌的共有基因作为靶基因,选用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利用特异性探针检测这些共有基因的独特性碱基,从而区分出不同的细菌微生物。该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实现微生物检测的高通量和并行性检测。
2、食品快速检验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食品安全快检法以其简捷性和便携性两大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缺点也显而易见,需要完善的地方依然很多:
2.1简单速检验检测技术往往是由一些非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因此,检测方法采样、处理、检测、分析等各个环节简单、易行是该方法的一大发展趋势。
2.3便携着微电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芯片技术的发展,检测仪器应向微型化、集约化、便携化方向发展,以满足更多的现场、实时、动态的检测要求。
2.4经济测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检测技术能否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如何在确保又好又快的检测基础上,尽最大可能的降低成本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1实验资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实验设备:紫外分光光度计(UV2300型,上海天美科技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2010型,日本岛津公司);磁力搅拌加热器(C-MAGHS7型,德国IKA公司);纯水机(Aquelix5型,美国Millipore公司)。
实验试剂:苯甲酸钠(C6H5CO2Na)(汕头市西陇化工有限公司提供);山梨酸钾(C6H7KO2)(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提供);乙酸铵(CH3COONH4)、亚铁氰化钾[K4Fe(CN)6·3H2O]、乙酸锌[Zn(CH3COO)2]、磷酸氢二钾(K2HPO4·3H2O)、乙醚(C4H10O)、浓盐酸(HCl),均分析纯,可以直接投入实验,配制溶液;超纯水(纯水机制备)。
1.2溶液制备
1.2.1苯甲酸钠溶液[2]
制备5.0g/L的苯甲酸钠溶液,取0.5g苯甲酸钠,加水溶解后置入100mL的容量瓶中定容,实验时根据需要稀释。
1.2.2山梨酸钾溶液
山梨酸钾溶液按照4.0g/L制备,取0.4g山梨酸钾,加水溶解后置入100mL的容量瓶中定容,實际实验时根据需要稀释[3]。
1.3样品处理
1.3.1液态食品样品处理[4]
饮料样品直接萃取,调色酒以及汽水样品首先排出二氧化碳(CO2),之后加入1∶1的盐酸(HCl)1mL,进而酸化样品,并加入乙醚20mL,反复萃取3次后合并乙醚,再加入5%的磷酸氢二钾溶液20mL,反复萃取3次后放入锥形瓶,水浴蒸馏,将溶液加热到大约70℃,除去乙醚,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线。
调色酒和饮料做加标实验时,取饮料3份,每份5mL,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苯甲酸钠标准溶液和山梨酸钾标准溶液中,添加后将溶液置入125mL的分液漏斗中,排出二氧化碳,加入1∶1的盐酸1mL,对样品酸化,并加入乙醚20mL,反复萃取3次后合并乙醚相,再加入5%的磷酸氢二钾溶液20mL,反复萃取3次后置入锥形瓶,水浴蒸馏,将溶液加热到大约70℃,除去乙醚,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线。
1.3.2固态食品样品处理[5]
固体类食品样品首先溶解、离心,之后萃取、定容,获取待测试液之后开始加标实验。①将山楂片、蜜饯和花生酥等食品样品粉碎均匀,之后取2~3g粉碎样品,放入50mL的烧杯中,并向烧杯中加入超纯水,再超声加热提取,持续10min,之后将样品置入50mL的离心管中,以4000r/min离心处理8min,离心完成后吸出上层清液,将样品装入125mL的分液漏斗,之后加入1∶1的盐酸1mL,对样品酸化,并加入乙醚20mL,反复萃取3次后合并乙醚相,再加入5%的磷酸氢二钾溶液20mL,反复萃取3次后置入锥形瓶,水浴蒸馏,将溶液加热到大约70℃,除去乙醚,转移至100mL容量瓶,定容至刻度。
1.4实验原理[6]
1.5实验方法
1.5.1绘制工作曲线
按照逐级稀释的方法,将配制好的苯甲酸钠标准贮存液、山梨酸钾标准贮存液稀释成不同浓度,采用紫外线分光光度计,在200~350nm的波长内,依次检测不同浓度样品中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的含量,用水做空白实验,在224、252nm波长下记录不同浓度样品中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的吸光度,进而绘制工作曲线。
1.5.2防腐剂预报模型
采用正交设计,配制不同浓度的苯甲酸钠、山梨酸钾混合溶液,共25份,用紫外线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下检测吸光谱,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变量筛选法处理矩阵数据,从而建立预报模型。
1.5.3混合样品检测
随机配制不同浓度的苯甲酸钠、山梨酸钾混合溶液12份,每份10mL,在选定波长下检测吸光谱,用水做空白实验,进而分析预报模型检测的准确性。
随机选取苯甲酸钠、山梨酸钾混合溶液1份,重复检测11次,用水做空白实验,之后采用防腐剂预报模型处理检测结果,进而观察预报模型检测的精密度。
2结果分析
2.1工作曲线
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对紫外光的吸收性强,因此在200~350nm波长下扫描样品,得出的吸光谱如图1所示。
2.2液体食品检测结果分析
对比该方法测量液体食品的结果与国际上通用方法的检测结果,苯甲酸钠检测结果的平均偏差为2.9%,山梨酸钾检测结果的平均偏差为4.7%,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检测结果的平均偏差均小于规定标准5.0%,证明该检测方法检测食品中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含量的准确性良好。
此外,对样品重复检测11次,苯甲酸钠检测结果的标准偏差为0.4%,山梨酸钾检测结果的标准偏差为2.2%,均在规定标准之内,说明证明该检测方法检测食品中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含量的经精密度较高。
2.3固体食品检测结果分析
对照该方法检测固体食品的结果与国际上通用方法的检测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相符合,证明该检测方法检测食品中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含量准确可靠,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1]魏文华,徐辉.荆州市四类食品中苯甲酸和山梨酸含量的检测与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1):100.
[2]田月,张陆兵,曹丽华.46批次酱腌菜中苯甲酸、山梨酸含量检测分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4):134-135.
[3]丁淑珍,郭勇.色谱法检测乳酸菌饮料中苯甲酸山梨酸含量的探讨[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4):280.
[4]周桂友,侯艳芳,赵芳,等.果汁中苯甲酸山梨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广州化工,2011(23):109-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