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又名青鲩、黑鲩(两广)、螺蛳青(江、浙)、青鯶(安徽)、青根鱼(东北),天然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南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
青鱼为我国传统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肉味鲜美的特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养殖对象。
1营养需要
1.1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量
杨国华以酪蛋白为蛋白源,采用梯度法求得青鱼夏花阶段的适宜蛋白质需要量为41%。
当蛋白质含量在29.54%~40.85%时,增重率缓慢上升并达到最高值;
当超过40.85%时,增重率下降,从而认为青鱼鱼种对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为30%~41%,这与青鱼的天然饵料螺蛳、黄蚬的粗蛋白含量相近(分别为38.8%和32.2%)。
一般认为青鱼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在夏花阶段为40%,鱼种阶段为35%,食用鱼阶段为30%。蛋白质的营养实际上为氨基酸的营养。
青鱼同其他鱼类一样,10种必需氨基酸为赖氨酸(Lys)、色氨酸(Trp)、蛋氨酸(Met)、异氨酸(Ile)、亮氨酸(Leu)、精氨酸(Arg)、组氨酸(His)、苯氨酸(Phe)、缬氨酸(Val)、苏氨酸(Thr),其需要量见表1。
1.2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
饲料中适宜含量的脂肪,既可用作供能以节约蛋白质,也可提供必需脂肪酸。
以马面鲀鱼油为脂肪源,二龄青鱼鱼种(体重44.23-59.69g)和当年青鱼鱼种(体重10.25-13.73g)对脂肪需要量的最佳点分别为6.2%和6.7%;
当饲料脂肪含量在3%以下或9%以上时,青鱼均表现出鱼体消瘦、生长不良和增重率下降。
彭爱明以回归法求得一龄青鱼种对脂肪的最适需要量为6.03%,与上述研究结果致。
鉴于成鱼阶段对脂肪需要量低,建议1冬龄鱼种和成鱼饲料中脂肪含量以6%和4.5%左右为宜。
不同脂肪源对青鱼生长的影响不同。以鱼油(马面鲀鱼油)、牛油、豆油、玉米油为脂肪源配制脂肪含量为7%的四种饲料,饲喂1龄青鱼种,结果发现添加鱼油组青鱼的增重效果最佳,牛油组优于豆油组和玉米油组。
不同脂肪源作用效果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必需脂肪酸含量的不同。
淡水鱼类的必需脂肪酸有四种:亚油酸(18:2n-6)、亚麻酸(18:3n-3)、二十碳四烯酸(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
王道尊等进行了必需脂肪酸对青鱼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当饲料中缺乏脂肪(无脂肪组)或缺乏必需脂肪酸(仅添加5%月桂酸)时,表现出眼球突出、竖鳞、体色变黑、鱼鳍充血和死亡率较高等现象;
添加6%鱼油组青鱼的增重效果最佳;单一添加1%亚油酸或1%亚麻酸,生长情况良好;而添加1%亚油酸+2%亚麻酸,或2%亚油酸+1%亚麻酸,或1%花生四烯酸(20:4n-6)时,生长均不理想。
1.3对碳水化合物(糖类)的需要量
碳水化合物(糖类)按其生理功能可分为可消化糖类(或称无氮浸出物,NFE)和粗纤维(CF)两大类。
饲料中的可消化糖类主要为淀粉,在精制饵料的研究中也采用糊精、葡萄糖等作为糖源。
在不同含量蛋白质和糖(糊精)对青鱼鱼种(平均体重48.32g)生长影响的试验中,当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7.0%-43.3%,糖(糊精)含量在9.5%-18.6%时,青鱼鱼种生长最佳;
当蛋白质含量在27.15%-41.3%,糖含量在10.17%-36.83%时,青鱼各组间增重率无显著差异;当饲料中糖含量提高到36.83%以上时,青鱼生长明显减慢。
根据上述结果,王道尊等认为青鱼鱼种饲料加入20%左右的糖是适宜的(饲料蛋白质含量30%-41%)。
周文玉等以增重率、饲料系数、PER为评定指标,得出青鱼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适宜含量为25%-35%。因此,可以认为当年青鱼鱼种、二龄青鱼鱼种和食用鱼饲料中可消化糖类的适宜含量分别为30%、30%和35%。
当饲料中不含粗纤维或纤维素含量较高(24%)时,青鱼生长速度均不理想;
当纤维素含量为8%或16%时,青鱼均可表现出良好的生长速度,其中8%纤维素组具有较低的饲料系数和较高的蛋白质效率。因此建议青鱼饲料中纤维素含量以不高于8%为宜。
1.4对能量的需要和适宜能蛋比
戴祥庆认为青鱼饲料蛋白含量为35%-40%时,其总能量为13377-15288kJ/kg,能蛋比为38.2kJ/克蛋白质较为适宜。
王道尊等的研究表明,青鱼饲料的可消化能为14952-16426.2kJ,能蛋比(DE/P)为41,034~49.56kJ/克蛋白质,这与青鱼的天然饵料一螺蛳、黄蚬的能量为14330.4~17682kJ/kg(去壳干物质)较为接近。
1.5对矿物质的需要量
关于青鱼对矿物质需要量的研究不多。周文玉等对青鱼配合饲料中5种矿物元素的适宜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磷的含量为0.57%,钙为0.68%,镁为0.06%,铁为41mg/kg,锌为92mg/kg。
另外的研究表明青鱼对钙、磷的需要量为0.58%~0.78%、0.42%~0.62%(水中含钙、磷为39.1mg/kg和0.005mg/kg);对铜、镁的需要量为3mg/kg和0.04%。
王道尊等结合有关资料,配制了4%添加量的无机盐添加剂用于养殖生产,取得了良好效果。无机盐添加剂配方组成见表2。
1.6对维生素的需要量
目前尚缺乏青鱼对各种维生素需要量的系统研究。仅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和不同VC剂型的利用性进行过研究。
研究表明青鱼对VC-2-硫酸酯的利用率很低,即便饲料中添加VC-2-硫酸酯2083.3mg/kg(含VC1000mg/kg),青鱼仍表现出体表出血,脊柱侧弯等VC缺乏症状。
若采用VC-2-多磷酸酯,则鱼种饲料中VC适宜添加量为200mg/kg。
2饲料配制技术
2.1青鱼对部分饲料原料的消化率
表3列出了青鱼对部分饲料原料中主要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供配制饲料时参考。
2.2饲料配制和配方举例
在青鱼食用鱼低动物蛋白饲料的配制中,可采用下列营养指标:粗蛋白28%~30%;粗脂肪4.5%~6%;可消化碳水化合物35%;粗纤维在8%以下。
动物性蛋白源的用量为5%~10%,占饲料蛋白质水平的15%,可考虑选用的动物性蛋白源有鱼粉、血粉、蚕蛹(血粉、蚕蛹的用量以2%~4%为宜)等;
植物饼粕类豆饼、菜粕、棉粕等)的用量可达50%~70%;根据饲料原料的脂肪水平,可考虑添加少量植物油;表4列出了一些青鱼饲料配方供生产中参考:
2.3饲料加工工艺
原料粉碎粒度需通过40目筛,否则水中稳定性下降,也降低饲料消化率。
调质温度以90℃左右为宜,温度较低,糊化效果不好,影响颗粒的水中稳定性;
温度过高,对提高饲料稳定性不明显,且过高的温度会加速对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破坏。
蒸汽压力的大小与原料配比、含水量和粉碎细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控制在0.2~0.4MPa;蒸汽量一般为5%左右,使通蒸汽后原料水分为17%~18%。
饲料制粒后,应有后熟化过程,以进一步提高颗粒的水中稳定性。后熟化设备可分为两大类:
被动保温式后熟化器和主动加热式后熟化器。通过充分的调质制粒及后熟化过程后,淀粉的熟化度可达50%~60%以上,所生产的颗粒饲料水中稳定性达1~2h。
青鱼饲料加工工艺流程为:原料一配料一粉碎-微粉碎混合(添加微量添加剂及喷油脂)调质糊化一制粒一>后熟化一冷却一分级筛一成品量包装。
附录:饲料加工质量与检测指标
(1)原料粉碎细度:通过40目圆筛孔(鱼种饲料)或30目圆筛孔(食用鱼和亲鱼)。
(2)混合均匀度:以变异系数表示,饲料≤10%,预混料≤5%。
(3)饲料颗粒直径:当年鱼种前期≤2mm,后期≤3mm;1冬龄鱼种≤4mm;食用鱼≤6mm。
(4)饲料颗粒径长比:颗粒直径与长度比限制在1:2以内。
(5)饲料颗粒感官:颗粒均匀,色泽一致,表面光滑,无霉变。
(6)水中稳定性:饲料盛杯入水30min,轻轻摇动而不崩解。
(7)饲料含水率:不高于12.5%
表5列出了青鱼配合饲料主要养素的含量:
END
投稿
中国水产门户网,志创渔业信息第一品牌;运营二十余载,用心感悟行业发展的点滴;水产人,就上中国水产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