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十大死亡原因排名出炉,近一半与饮食有关,可每天我
们就是爱吃
高血压的危害有多大?
扫码观看完整视频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教育人的话,这句话虽然是在调侃,但我们吃的盐确实还真不少。
不过,这并非一件好事。在饮食导致死亡的统计表中,位列第一名的就是高盐。
所以我们还能不能好好吃盐?又是怎么把盐从调味品吃成“毒药”?小编和大家一起来深扒下关于盐的那些问题。
一、大家的“盐”值,怎么越来越高?
时至今日,我们又是如何对盐爱得更深沉?
1.
细心的人应该会发现,偶尔回家吃一顿饭,却总感觉家里的饭菜似乎越做越咸了,于是就有了饭桌上这一灵魂对话。
“妈,咱家的菜怎么越做越咸呀?”
“咸吗?我觉得一点都不咸呀!”
其实,你的感觉没错,但这事儿也不能怪咱爸妈。
人感受味道主要是舌头上的味蕾和味觉神经在起作用。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味蕾会变小、甚至萎缩,再加上味觉神经退化,这就造成了很多老年人渐渐“食不知味”。
从地域广度上看,我们的饮食习惯形成了“北咸南甜”的阵营,可南方人吃盐也不少。
据调查,我国北方地区食盐量为每人每天16~18克,而上海的食盐量为每人每天10~12克,广东则低一些。
但中国人均食盐量在全球范围内依旧位居榜首。
2.
也许有人会说,我口味不重,吃的东西也不咸,盐肯定没超标。
其实高盐饮食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点点滴滴的日常中。除了我们做饭看得见的盐粒,我们还会吃到大量的“隐形盐”。
好比各式各样的调味品:酱油、蚝油、豆瓣酱等;
看似味道很淡的主食:包子、馒头、挂面等;
让人欲罢不能的甜食:冰淇淋、奶油蛋糕等;
它们都是藏盐大户,表面上看不见盐的踪迹,却几乎让人吃掉一天的盐量。
盐有这么多神奇之处,并不只是因为它可以调味。
食品加工者们发现了它能让糖尝起来更甜,让饼干吃起来更脆,能让华夫饼凝固,能让面条变得更劲道......你不想盐值高都不行。
二、“盐”多必失吗?
盐的主要成分是钠离子,而我们人体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盐,保证足够的钠含量,才能维护体内物质的平衡。
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在食盐摄入过量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脸变大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觉睡醒竟然发现脸肿成“猪头”了。
一般人肯定会反应是昨天晚上喝水喝太多了,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你吃了太多盐。
为了稀释过高的盐浓度,钠离子们就会潴留住血液里的水。
水不能正常排出去,人就会肿起来。更气人的是,肿起来后一时半会儿还消不了。
●人变胖
一时口重,一时爽,未来全靠体重扛。
吃得太咸,也成了肥胖和超重的危险因素。
长期吃过咸的食物,会让人的味觉变得麻木,口味变得越来越重。久而久之,就可能习惯于吃高糖、高盐和高脂肪食物来满足自己的味觉,导致热量摄入过剩,引起发胖。
而当自身过于肥胖时,身体代谢,血液循环等各个方面的功能都会开始下降,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头变秃
钠离子过多,会使细胞失水、活性下降,皮脂腺和毛囊受到影响,头发的供养渠道受到破坏,头发枯黄易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代谢性脱发。
接下来要谈的这个问题,每个人都该提高警惕了。
据统计,中国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是中风,而不是我们以为的癌症。
高盐饮食可是给国民第一杀手“中风”养成了一支庞大的高血压储备军。
很多研究都证实:
钠摄入量和血压的高低关系非常密切,食盐摄入高的地区,高血压、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高。
据2022年最新统计,中国高血压患病人群已经高达2.45亿,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9%,中国每10名成年人中就有3人患有高血压。
可我国的高血压知晓率、控制率都让人堪忧。
三、盐也该进入“5G”时代了
最重要的是,减盐是全球公认的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慢性病干预策略之一,你的盐值真的不能再高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高了“限盐”标准,建议11岁以上的中国居民,每人每天摄入不超过5克的盐。
这比旧版指南的6克,又少了1克。
日常吃盐,5g量化是有技巧的。
小编建议通过使用盐勺,来学习量化用盐。可以根据盐勺的规格(一般是2克)掌握每天烹饪时加入的食盐量。
另外,考虑到酱油、蚝油、味精等调味品含盐量也不低,食盐摄入量还需要再适当减少。
减盐道路上的一大步,还要学会辨认隐形盐。
首先,盐和钠之间的换算比例要明白:
1克盐≈400毫克钠
那么5克盐≈2000毫克钠
接着拿到食品时,先翻到食品包装背面的营养成分表,找到钠的营养参考价值%(英文简写NRV%)这一栏的数据。
固体每100克超过30%,液体每100毫升超过15%,就是盐值大户了。
不管是饭馆的饭菜,还是便利店的半成品便当、超市的半成品披萨、速食、罐头,都是钠的重灾区,能少吃就少吃,能自己做饭就自己做饭。
另外像酱油这些调味品本来含盐、含钠量就高,可以在超市多对比,尽量选用钠含量比较低的。
而5g盐更多是一个低盐饮食的态度和习惯,这是关乎一辈子健康,不要等到身体出现问题,已经养成的口味很难改变时,才想起减盐、开启低盐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