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超强阵容,值得你来!会议转化医学网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肿瘤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多因子诱导的复杂过程,探索其机理是有效防治的关键所在,也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新技术新方法不断革新,癌症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了进一步推动癌症诊治技术、方法创新,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和产业转化,延续首届会议“传承,创新,卓越,引领”的主题,第二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将于2019年10月11-13日在上海召开。

演讲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ReneBernards

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荷兰癌症研究所资深科学家。Bernards教授是第一个抑癌基因Rb的共同发现者;他的实验室开发了第一个用于哺乳动物细胞基因沉默的shRNA载体,并利用该载体创建了第一个shRNA文库,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实现了全基因组的功能筛选;他还开发了用于鉴定乳腺癌复发风险的MammaPrint70基因检测系统,MammaPrint是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被美国FDA批准的乳腺癌预后诊断检查方法。目前他还有5个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其中包括两个全球III期注册试验:BRAF抑制剂与EGFR抑制剂联合治疗用于BRAF突变的结肠癌(NCT02928224和NCT02164916)。Bernards教授的一系列杰出研究工作对肿瘤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医学生物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在Cell(6篇)、Nature(6篇)、Science(1篇)、NewEnglandJ.Med(1篇)及CNS子刊等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了100余篇高水平科研论文,累计引用5万余次,H指数74。曾荣获安德森癌症中心ErnstW.Bertner奖,乳腺癌转化医学ESMO终身成就奖,荷兰癌症协会威廉敏娜女王研究奖、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学术成就奖等多项重要科技奖项。在癌症机理和肿瘤诊疗研究领域RenéBernards教授有着卓越成就。

林东昕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遗传学及分子流行病学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88-1994年在法国里昂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和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学习和工作。现任中国医学科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领域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易感性。主要学术贡献是揭示我国食管癌、胰腺癌、肺癌等重要肿瘤的遗传易感基因,易感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遗传变异对肿瘤放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已在NatureGenetics等期刊发表科学论文260余篇,被引用14000余次,H-指数68。已培养肿瘤学博士30余名,其中4名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WarrenLeonard

美国科学院院士

ImmunologistWarrenJ.Leonard,atthe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inBethesda,Maryland,hasdedicatedmuchofhiscareertostudyingthemolecularaspectsoftheimmunesystem,inparticular,cytokines.Leonard’searlyworkoncloningacomponentofthehumanreceptorforthecytokineIL-2wasthefoundationforhislaterworkdissectingcytokinepathways,andledtothediscoveryofthegeneticfactorsunderlyingtheimmunedisorderX-linkedseverecombinedimmunodeficiency(XSCID),or“BubbleBoy”disease,aswellasotherformsofhumanimmunodeficiency.Moreover,italsoservedasthebasisforarangeofotherfundamentalcontributionsbyhislaboratoryovertheyears.Leonard’sresearchhasearnedhimmultipleawardsandaccolades,includingelectiontotheUS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in2015.

邵峰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资深研究员。1996年邵峰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回国后进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资深研究员;2011年入选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工程;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作为首位大陆本土科学家获得国际蛋白质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7年获得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邵峰主要从事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在病原菌毒力机制和抗细菌天然免疫领域取得系列重要原创性发现。

谭蔚泓中国工程院院士

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专家,密歇根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获得者,湖南大学副校长,湖南大学生物学院创院院长、教授,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科学前沿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院长,佛罗里达大学DistinguishedPorfessor、V.T.andLouiseJacksonProfessorofChemistry,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主任,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分室主任,化学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带头人,化学与分子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分析化学前沿》(AnalyticalChemistryFrontiers)主编,《美国化学会志》(JACS)副主编,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省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院士联谊会会长。入选2014、2015、2016、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王红阳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授、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专家。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精准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主任。

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医学部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专家,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健康管理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海外医师协会会长,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创新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了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阐明多个重要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细胞癌变和肿瘤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在基因组水平全面系统的揭示了食管癌的遗传突变背景,为了解食管癌的发病机理、寻找食管鳞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确定研发临床治疗的药物靶点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主编学术著作5部,发表SCI论文220多篇,SCI他引超过12000多次。

DongshengCai

DongshengCai,MD,PhD,isProfessorinDepartmentofMolecularPharmacology,DiabetesResearchCenter,andInstituteofAgingatAlbertEinsteinCollegeofMedicine.HereceivedhisDoctordegreeat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andpost-doctoraltrainingatJoslinDiabetesCenter,HarvardMedicalSchool.Hestartedhisfacultypositionin2005asAssistantProfessorat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andmovedtoAlbertEinsteinCollegeofMedicineasAssociateProfessorin2009,andwaspromotedasProfessoratEinsteinin2012.Hisresearchinterestisfocusedonunderstandingtheroleofcentralnervoussysteminthedevelopmentandinterventionofmetabolicsyndrome,agingandrelateddiseases.

陈佳艺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副会长,上海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抗癌协会第一届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兼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放射治疗执笔人),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离子治疗学组副组长。长期致力于肿瘤放射治疗的临床和转化型研究,尤其擅长乳腺癌的放射治疗和综合治疗的研究以及粒子放射治疗研究。是国内首批提出“肿瘤心脏病学”概念的学者,对该新兴交叉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陈震教授

邓初夏教授

生命科学领域顶级美籍华人科学家,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院长。曾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高级生物医学研究员、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病与肾脏疾病研究院(NIDDK)哺乳动物基因学研究组组长、NIDDK发育与疾病遗传学实验室研究员、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以及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博士后研究员。邓初夏教授在学术研究和管理拥有非凡的成就。他是研究癌症与代谢疾病、癌症与老化、癌症干细胞、以及易感基因BRCA1致癌机理的研究专家,尤其在乳腺癌发病机理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今邓教授已发表超过三百一十篇研究论文,其中多篇论文分别在《Cell》(IF:35)、《Science》(IF:30)、《NatureGenetics》(IF:27.9)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这些论文的总引用次数超过三万次,H指数达九十六。邓教授现为NIDDK终生研究员以及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邓教授凭杰出的教研成就屡获殊荣,包括获美国NIH颁发的NIH亚洲太平洋地区华人优秀成就奖、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颁发的杰出海外学者奖、NIDDK所长奖等。

丁广进博士

丁显廷教授

董金堂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特聘专家。1980至1984年,在南开大学生物系就读,获学士学位。1984至198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就读,获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4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行做博士后。1994年至1996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肿瘤学中心做博士后。1996年10月至2002年3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和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系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2年4月开始在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肿瘤学系和泌尿学系先后任副教授、正教授、研究部门主任、肿瘤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项目共同主任。迄今已承担许多项中国和美国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和重点等项目、科技部973项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防部等)。已在包括Science和Nature系列杂志在内的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

GourisankarGhosh

Biochemistryandbiophysics:transcription,signaling,pre-mRNAsplicing,mRNAtransport,protein-protein,protein-DNAandprotein-RNAinteractionsOurresearchfocusesprimarilyonthedetailedmechanismsofsignalingpathwaysthatleadtotheregulationofgeneexpressionbynuclearfactoroB(NF-oB).WehaverecentlyinitiatedasecondprojectthataimstounderstandmRNAprocessingandtransport.Thefoundationofourresearchrestsuponhighresolutionx-raystructuresofproteinsandproteincomplexes.Hypothesesderivedfromthesethreedimensionalstructuresaretestedthroughbiochemicalandbiologicalexperimentstoprovidegreaterfunctionalunderstandingoftheseimportantregulatoryprocesses.

SankarGhosh

ChairmanandSilversteinandHuttFamilyProfessorofMicrobiology&ImmunologyPh.D.,AlbertEinsteinCollegeofMedicineInflammation,immuneresponsesandcancerResearchGroundbreakingdiscoveriesovermanydecadeshaveconfirmedandelaboratedonthecloseconnectionbetweentheimmunesystemandahostofdiseasesofmajorimportancetopublichealth,includingcancer,sepsis,rheumatoidarthritis,asthma,diabetesandceliacdisease.Recenttechnologicalbreakthroughshaveallowedustogainunprecedentedinsightintotheregulatorynetworksthatgovernimmuneresponses.Medicalinterventionsthatmanipulatetheimmunesystemtotargetcancer,so-calledcancerimmunotherapies,haveseenspectacularresultsinthetreatmentofcertaintumors.Andthisisjustthebeginning.

高绍荣教授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中国动物学会细胞及分子显微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学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再生细胞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发育遗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干细胞工程技术学会理事。是J.Biol.Chem.,J.Reprod.Dev.,CellularReprogramming,CellRegeneration等四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和JournalofAnimalScienceandBiotechnology副主编。研究领域:干细胞与体细胞重编程。研究方向:1、体细胞重编程的分子机制;2、利用疾病特异iPS细胞研究疾病发生机制;3、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

StevenGerondakis

PROFESSOR(RESEARCH),Biochemistry&MolecularBiology.MonashBiomedicineDiscoveryInstitute.HeadoftheImmuneandCancerCellSignallingLaboratory.TheNuclearFactorofkappaB(NF-KB)signaltransductionpathwayplaysakeyroleintheimmunesystemandfeaturesprominentlyindisease-associatedpathology.OurgroupfocusesontheuseofgeneticallymodifiedmicetounderstandhowNF-KBregulatesnormaldevelopment,differentiationandcellularfunctionsparticularlyintheimmunesystem,aswellasitsrolesinautoimmunediseaseandcancer.Thelong-termgoalofourresearchistoidentifywaysofmanipulatingNF-KBtranscriptionfactoractivitiesfortherapeuticpurposes.

耿美玉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研究员、课题组长;国家“973”计划“糖化学糖生物学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主要从事抗阿尔茨海默病和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研发和生物标志物研究,领衔研发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正在临床III期研究,3个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正在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评价。系统阐明了数十个自主研发的分子靶向药物的新作用机制,发现了数个疗效预测与疗效监控生物标志物。在TiPS、JNatCancerInst、CancerRes、IntlJCancer、Oncotarget、MolPharmacol、JBiolChem、JMedChem等SCI学术杂志上发表了100余篇论文。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项(第五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五一巾帼创新奖”等多项奖励。2009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2010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何明亮研究员

胡夕春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教授,肿瘤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擅长乳腺癌和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试验研究。1988年于苏州医学院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得肿瘤学硕士学位,2001年于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经在美国Rochester的MayoClinic参加临床试验培训,主要致力于肿瘤化疗,尤其是乳腺癌内科治疗的研究。目前担任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rkers、JournalofBoneOncology、中华乳腺病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和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编委。获得过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目前已经发表论文160多篇。

胡泽平研究员

AlexanderHoffmann

AlexisPIoftheSignalingSystemsLaboratory,firstatUCSD(2003-2013)andthenatUCLA(since2014).AtUCSDhewasProfessorofChemistryandBiochemistry,andDirectoroftheGraduatePrograminBioinformaticsandSystemsBiology,wasPIoftheP50CenterofExcellenceforSystemsBiology(SDCSB)andco-foundedtheBioCircuitsInstitute(BCI).AtUCLAheistheAsherProfessorofMicrobiologyintheDepartmentofMicrobiology,ImmunologyandMolecularGenetics(MIMG),andthedirectoroftheInstituteforQuantitativeandComputationalBiosciences(QCBio).

贾立军研究员

江泽飞教授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腺肿瘤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秘书长,St.Gallen国际乳腺癌治疗专家共识专家团成员,中国《c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专家组成员、执笔人。

李斌教授

余学者、上海交大特聘教授、上海交大医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免疫学杰青、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A类);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科研副所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免疫细胞生物学分会副会长ScientificReports编委;ScienceBulletin生命科学编委;NatImmunol、CellRes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免疫调节;FOXP3+Treg;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移植免疫;抗感染免疫等承担国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杰出青年基金,医学部重点项目和973子课题等;2009年回国以来,在国际学术刊物如IMMUNITY、PNAS、NATCOMMS、JBIOLCHEM、JIMMUNOL、JVIROL、PLOSPathogens等发表通讯及共同通讯作者40余篇。

李党生研究员

研究员,CellResearch常务副主编,CellDiscovery执行主编。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至2004年在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做博士后。2004年至2006年任Cell杂志的AssociateEditor。2006年至今担任CellResearch常务副主编,2015年负责创办CellDiscovery并担任执行主编。曾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身份在Cell,CellHost&Microbe,CellResearch,CellStemCell,DevelopmentalCell,EMBOJournal,Genes&Development,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MolecularandCellularBiology,Nature,NatureImmunology,ScienceSignaling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或评述50余篇。2007年入选上海浦江人才计划;2008年入选首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9年至2010年获中科院文献情报与出版行业引进人才择优支持;2011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2年获“上海出版人奖”,2012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

李进教授

同济大学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长,亚洲临床肿瘤学联盟(FACO)主席,亚洲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继续教育委员会(MTTC)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CSCO药物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CSCO基金会秘书长

李宗海研究员

林树海教授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研究兴趣是基于代谢组学的精准医学研究,基于代谢流的肿瘤代谢和免疫代谢研究。2011年博士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并先后担任博士后与研究助理教授等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项目等多种研究基金。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Theranostics,JournalofCellBiology,PNAS,Oncotarget,ScientificReports,Carcinogenesis,Analyst,AnalyticaChimicaActa等杂志,涵盖质谱分析与肿瘤代谢两大领域。

XinLu

ProfessorofCancerBiologyatNuffieldDepartmentofMedicineandDirectoroftheLudwigInstituteforCancerResearchattheUniversityofOxford,andaSupernumeraryFellowofMagdalenCollege.Themaingoalofherresearchistoidentifymolecularmechanismsthatsuppresstumourgrowthandmetastasis.ProfessorXinLu,whorecentlyspokeatthe‘Healthcare2030’panelduringtheOxfordAlumniWeekendinAsia,isengagedinanumberofresearchcollaborationswithscientistsinChina.SheisanHonoraryFellowoftheRoyalCollegeofPathologists,aMemberofEuropeanMolecularBiologyOrganisation(EMBO),andaFellowofboththeBiologicalSocietyandth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

陆劲松教授

陆舜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肺癌研究会官方杂志JournalofThoracicOncology副主编,TheOncologist杂志编委,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重点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希斯科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姑息治疗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科分会副会长,肿瘤内科规培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理事,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吕志民教授

肿瘤学和细胞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国际知名的杰出科学家,对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系统性的重要成果,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受体酪氨酸激酶促进有氧糖酵解Warburg效应的分子机制,首次揭示了肿瘤代谢与epigeneticgeneregulationand细胞周期调控的联系机制,揭示多种代谢酶具有蛋白激酶活性,揭示代谢酶在细胞活动调控中可具备非代谢功能,发现了多个基于肿瘤特异性能量代谢机理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吕志民教授先后在世界一流杂志Nature,Cell,CancerCell,NatureCellBiology,MolecularCell,Cancerdiscovery,等发表论文91篇,同时担任CellResearch,Neuro-Oncology,JBC等十余个杂志的编委;此外还为Nature,Science,Cell40多个杂志审阅稿件,主持科研基金25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美元。2016年获MDAndersonCancerCenter研究成就奖。2017年被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

莫雪莉教授

YinonBen-Neriah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哈德萨医学院课题组长。主要研究癌症的动物模型,了解肿瘤发展的基本规则和预防或抑制肿瘤发展的方法。对免疫系统和癌症之间的关系尤为感兴趣。

DanielPeeper

Prof.DanielPeeperistheHeadoftheDivisionofMolecularOncology&Immunology,ChairoftheScientificFacultyCouncilandChairoftheTranslationalResearchBoardattheNetherlandsCancerInstitute(NKI).HealsoholdsaProfessorshipinFunctionalOncogenomicsattheVUUniversityMedicalCenter(VUmc).ThePeeperlaboratoryisinthebrand-newDivisionofMolecularOncologyandImmunologyatNKI.Weusefunction-based,genome-wideexperimentalstrategiestodeveloprationalcombinatorialcancertreatment,targetingbothcancerandimmunecells.Byscreeningfornoveltherapeutictargetsandpredictivebiomarkers,weaimtoachievemoredurableclinicalresponsesforpatients.

秦骏研究员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微环境重点实验室,肿瘤细胞可塑性课题组组长。2017-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2014-201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12-2014年,美国贝勒医学院助理教授;2005-2012年,美国贝勒医学院博士后;2000-200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围绕肿瘤细胞可塑性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在肿瘤恶性转移、肿瘤细胞转分化以及正常干细胞恶性转化为肿瘤起始细胞中起关键作用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阐明其在相应病理转化过程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秦樾教授

任秀宝教授

邵志敏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特聘教授。现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St.Gallen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已发表有关乳腺癌研究的论著近350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被世界医学文献引用逾3000次,主编专著4本。并多次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领衔团队分别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及上海市教委“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B类”项目、上海市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先后主持国家杰青基金、国自然、十五攻关课题,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211工程II、985、973课题及其他省部级项目30余项。

LouisStaudt

M.D.,Ph.D.Co-Chief.LymphoidMalignanciesBranch.NIHDistinguishedInvestigator.Director,CenterforCancerGenomics.Dr.Staudtpioneeredtheuseofgeneexpressionprofilingtodiscovermolecularlyandclinicallydistinctcancersubtypesandtopredictresponsetotherapy.HedefinedmolecularsubtypesoflymphomathatwerepreviouslyunrecognizedbutarenowviewedasdistinctdiseasesthatarisefromdifferentstagesofBcelldifferentiation,utilizedifferentoncogenicmechanismsandoffernewtherapeutictargets.Todevelopnewtreatmentsforlymphoidmalignancies,Staudt’slaboratoryusesvarioushigh-throughputapproaches,includingcancergeneresequencing,RNAi/CRISPR-basedgeneticscreens,andcombinatorialsmallmoleculescreens.Thelaboratoryalsoconductsgenomicinvestigationswithintherapeutictrialsoftargetedagentsinlymphomatodefinemechanismsofresponseandresistance.

RanjanSen

Professor,Medicine(Adjunct)NationalInstituteonAging/NIHLaboratoryofCellular&MolecularBiologyWeareinterestedingeneregulationinlymphocytes.Immunoglobulinheavychain(IgH)andTcellreceptorchain(TCR)genesareusedasprobesofearlyBandTcelldifferentiation,respectively.

StephenSmale

ViceDeanforResearch,DavidGeffenSchoolofMedicineatUCLA,Dr.SmalepreviouslyservedasViceChairoftheDepartmentofMicrobiology,Immunology,andMolecularGenetics,DirectorofBasicandTranslationalResearchfortheUCLAJonssonComprehensiveCancerCenter,DirectoroftheHowardHughesMedicalInstituteScienceEducationProgram,Co-DirectoroftheUCLA-CaltechMedicalScientistTrainingProgram,andfoundingChairoftheSchoolofMedicine'sResearchInitiativeinImmunity,Inflammation,infection,andTransplantation(I3T).HecurrentlyservesasViceDeanforResearchintheDavidGeffenSchoolofMedicineandastheSherieL.andDonaldG.MorrisonChairinMolecularImmunology.TheresearchinDr.Smale'slaboratoryfocusesongeneregulationduringinflammatoryandinnateimmuneresponsesandduringlymphocytedevelopmentandleukemogenesis.

宋尔卫教授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乳腺外科主任医师,肿瘤学专家。广东鹤山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1995年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硕士毕业,2000年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外科学博士毕业。国家杰青(2005)、“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全国百篇优博指导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委;BMCCancer和CancerScience副主编、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编委。发表SCI期刊论著121篇,他引总数6235次,包括通讯作者在Cell、CancerCell、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等58篇(SCI他引共3106次,其中单篇最高1021次,9篇他引超100次;第一作者在NatureMedicine等12篇。以第一完成人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何梁何利奖等。

苏冰教授

Shao-CongSun

Professor&DeputyChair,Immunologydepartment.Director,CenterforInflammationandCancer(CIC).MosheTalpazEndowedChairinImmunology.ResearchintheSunLaboratoryconcernssignaltransductionthatregulatesimmunecellfunctions,withafocusonTcellactivationandtolerance.Tcellsplayacentralroleinimmuneresponsesagainstpathogensandcancer.Undernormalconditions,Tcellsmountrobustresponsestoforeignantigenswhilemaintainingtolerancetoself-antigens.Whiletoleranceisanimportantmechanismtopreventautoimmunediseases,italsoposesamajorobstacleforimmuneresponsesagainstcancer.OurgoalistobetterunderstandthesignalingmechanismsthatregulateTcellactivationandself-tolerance,therebyimprovingimmunotherapiesforcancerandautoimmunediseases.

孙晓东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一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眼科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上海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学会委员、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国眼科医师协会委员、中华眼科学会专家会员、美国眼科学会(AAO)美国视网膜学会(ASRS)国际会员以及中华系列6本专业学术期刊编委等。主要从事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等眼底疾病诊治与显微外科手术,在研究上围绕眼底病关键致盲机制展开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国家级课题,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2完成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第1完成人)等共10项科技学术奖励。由于在医教研杰出成就,2010年获得中华医学会和中华眼科学会联合颁发的“中华眼科学会奖”,上海市青年科技创新奖、国家八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多项荣誉和人才称号。

孙新臣教授

Tse-HuaTan

特聘研究员兼主任,国家卫生研究院免疫医学研究中心,国立清华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合聘教授。

王宝成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第960医院(原济南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原济南军区肿瘤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CSCO药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CSCO肝癌专家委员会委员、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军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医师协会副会长、国家药物临床验证机构主任、《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主编等。

王传贵教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曙光学者,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主攻肿瘤及糖脂代谢紊乱疾病,先后承担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上海市科委教委等课题10多项。已在顶级刊物NatCellBiol、CellMetab、MolCell、NatureCommun、EMBOJ等发表SCI论文40多篇(他引~2000次),专利2项。近5年SCI论文25篇,参与全球自噬标准制定,代表性通讯作者论文分别在顶级刊物CellMetabolism(2013)、NatureCommun(2015、2016)发表。

王红霞教授

王建华教授

王理伟教授

王平教授

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微环境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发生、转移及复发过程中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寻找新诊疗标志物及手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等人才称号。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973”计划等多个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在Immunity,Mol.Cell,CellRes.,Nat.Communations.,J.Exp.Med.,CellReports,CancerRes.,Gut.,JClin.Invest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

王晓稼教授

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院长助理、科教科长、乳腺内科主任、党委委员、妇化总支书记等,兼省中西医结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转化医学学会精准医学分会会长等职。

肖智雄教授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四川省第一批“百人计划”入选者,四川省华人华侨专业人士联谊会副会长,四川大学生长代谢衰老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委员会委员,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正教授,博士招生委员会主席,博士指导委员会主席,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ancerResearch)会员,美国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协会(AmericanSocietyof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会员,美国微生物协会(AmericanSocietyforMicrobiology)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AdvancedSciences)会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任美国NIH,美国国防部,意大利,法国,英国,香港等基金会基金申请评审人,为Nature,Cell,MCB,Oncogene,JCB,CancerResearch,TrendsinCellBiology等杂志特约审稿人,创建并担任美中生物医学专家协会(ACPB)以及波士顿生物技术协会(BBB)主席(1995-2000),名誉主席(2000-)。美国大波士顿地区川大校友会主席(2006-2008)。

邢金良教授

薛红教授

殷咏梅教授

临床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临床肿瘤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南京医科大学肿瘤教研室副主任,江苏省肿瘤学会化疗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肿瘤生物诊断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业务专长:长期从事临床肿瘤疾病的诊治,主要专业方向是消化道肿瘤和乳腺肿瘤的内科治疗,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科学研究:2006年-2007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进修肿瘤学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晚期肿瘤侵袭转移机制研究。先后发表论文共二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江苏省自然基金一项,江苏省教委自然基金一项。主编专著3部,获省厅级科技成果一次。

HuaYu

AssociateChairandProfessorofCityofHope,DepartmentofImmuno-Oncology.Co-leader,CancerImmunotherapeuticsProgram,ComprehensiveCancerCenter.Dr.Yu'slaboratorywasthefirsttovalidateSTAT3,acriticalregulatoroftumorcellsurvivalandproliferation,asamoleculartargetforcancertherapyinanimalmodels.Yu'steamalsounraveledacriticalroleofSTAT3intumorangiogenesisandtumorimmuneevasion.

俞立教授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于北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后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被聘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自成立实验室以来,一直从事细胞自噬领域的研究。2010年首次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的自噬性溶酶体再生过程以及其调控机制。最近,俞立实验室发现了依赖细胞迁移的新细胞现象migracytosis和介导这一过程的新细胞器迁移体(Migrasoem),目前对其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俞立于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研究成果入选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3年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5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张宏权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UniversityofTexasMDAndersonCancerCenter和美国UniversityofVirginiaCancerCenter博士后(1994-1998),瑞典KarolinskaInstitutet,DepartmentofLaboratoryMedicine,DivisionofPathology助理教授、副教授(1998-2008),北京大学教授(2008-)。现任北京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主任、肿瘤研究中心副主任、基础医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作为课题组长,获瑞典卡罗琳斯卡医科大学、瑞典医学会、瑞典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瑞典研究委员会和北京大学985II期工程等的多项科学基金资助。目前担任国家科技部973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重点项目的负责人、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1992年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军事医学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2006年获瑞典卡罗琳斯卡医科大学癌症研究年度一等奖。

张俊教授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主任,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卫计委肿瘤规范化诊疗专家委员会肿瘤化疗组委员,国家卫计委《胃癌诊疗规范》专家组成员,国家卫计委合理用药专委会消化肿瘤专家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CACA)胃癌专委会青年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学分会青委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协作委员会(CSCO)青委副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和肿瘤MDT专委会副主委,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委会副主委,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主要研究重点为胃肠肿瘤的靶向治疗与化学治疗。

张令强研究员

博士,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室副主任,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北京市科技新星,2011年获得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和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

郑利民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导师。1984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1988年获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医学硕士;1994年获荷兰莱顿大学(LeidenUniversity)免疫学博士。2002年作为“百人计划引进人才”被聘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任科技部“973计划”课题组长。2009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起,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调控人免疫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总影响因子600余点,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发表在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JournalofExperimentalMedicine、Hepatology、JournalofHepatology和Blood等知名期刊。

周雷教授

博士,在新加坡眼科研究所任职高级主任研究员及眼科蛋白组学实验室主任。周博士于1998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取博士学位后加入新加坡眼科研究所。他致力于运用最前沿的高分辨生物质谱技术,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在眼科及生物医学的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ProgressinRetinalandEyeResearch,Diabetes,AnalyticalChemistry,JournalofProteomeResearch,JournalofProteomicsandProteomics等专业期刊。同时也拥有疾病生物标志物及抗菌多肽等多项国际专利。周雷博士是现代人类泪液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研究,泪液化学成分分析的先驱及奠基人,极大推动了泪液生物标志物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周博士的研究领域还涉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近视眼等眼科疾病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他还曾兼任新加坡质谱协会常务理事。

朱波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军军医大学全军肿瘤研究所主任,国家优青获得者。长期以肿瘤免疫为主要研究方向,围绕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和免疫治疗开展了系列深入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在NatureMedicine,NatureCommunication,JExpMed、ClinCancerRes、StemCells等国外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50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论文共25篇。

Wei-XingZong

Professor,DepartmentofChemicalBiology,RutgersUniversity,Piscataway,NewJersey;Co-Leader,CancerMetabolismandGrowthProgram,RutgersCancerCenterofNewJersey(CINJ)

邹强研究员

博士,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课题组长,2016年入选中央组织部“青年千人计划”,2016年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主要从事调控肿瘤免疫与T细胞免疫分子机制的研究,鉴定肿瘤治疗的重要分子靶标,为开发肿瘤治疗药物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我们将采用分子、细胞和生化等多种技术手段,筛选参与调控肿瘤免疫的关键蛋白,并通过基因敲除、转基因小鼠以及不同肿瘤模型研究这些蛋白在肿瘤免疫与T细胞免疫过程中的功能与分子机制,进一步与相应的专家合作筛选基于特定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开发肿瘤治疗药物。

大会主席

大会名誉主席:

陈国强,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

谭蔚泓,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

林东昕,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王红阳,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

耿美玉,教授,上海药物研究所

江泽飞,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Hsing-JienKung,教授,台北医学大学讲座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杰出教授

李进,教授,同济大学

宋尔卫,教授,中山大学

郑兴东,院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大会主席:

黄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

苏冰,教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执行主席:

李斌,教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王红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

报名注册

现在扫描二维码报名,可享八折优惠

类别

优惠阶段(8折)

(9.1日之前)

正常阶段

(9.1日之后)

常规注册

1200元/人

1500元/人

学生注册

960元/人

联系我们

参会咨询

张琴:17721325659

zhangqin@360zhyx.com

赞助合作

(大会还剩少量展位招募赞助,有意者速联系)

刘世豪:18501604437

liushihao@360zhyx.com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本次大会,共同努力打造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海内外同道们搭建肿瘤基础、临床与转化协作和友谊的桥梁。期待10月,我们上海见!(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THE END
1.曾晓成教授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心成员、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Ameritas 杰出化学教授曾晓成博士最近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是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学会之一,只有在化学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和为推动化学科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才有资格被...https://icqd.ustc.edu.cn/2013/0805/c9116a106515/page.htm
1.福建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办法(试行)申报手册美国计算机协会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SIAM) 美国航天航空学会(AIAA) 英国皇家化学会(RSC) 国际儿科肿瘤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ediatric Oncology) ...http://www.zherong.gov.cn/ztly/jycy/rcyj/pdbz/202309/t20230915_1854734.htm
2.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新闻林励吾院士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日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收到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通知,林励吾院士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成立于1841年,历史悠久,是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学会之一。英国及国际上在化学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和为推动化学...https://www.instrument.com.cn/zhuti/n-175654/news.html
3.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区别有哪些《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发表论文的道德准则》 As a minimum, authors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a particular section of the study. The award of authorship should balance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ception, design, analysis and writing of the study against the collection of data and other rout...https://www.cnfla.com/wenxuechangshi/239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