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通过手机号码找回密码、验证身份。
企业请输入与营业执照完全一致的、准确的单位名称,我们将自动为您查询贵司是否已认证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买产品
克难题
找技术
求职招聘
发定制
项目整合
园区推荐
行业资讯
入驻智库
VIP企业
雷爱文,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2000: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博士。指导老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陆熙炎院士;2000-2003: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化学系张绪穆教授实验室博士后;2003-2005.3: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James,P.Collman教授实验室研究助理;2005.3-: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属有机化学,小分子(如O2,N2O,H2O2,NH3,ClO2-等)的活化,旨在发展高效、绿色和环境友好的合成方法学;发展过渡金属催化的高选择性、高效性的碳—碳、碳—杂原子键形成的不对称合成方法。
李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9-1987.7山东大学化学系读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9-1990.7山东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1990.9-1993.6北京大学化学系读博士生,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7-1995.6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1995.8-2002.7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2002.8-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2016.1-2016.2日本东京大学访问教授;2016.8-2019.7日本东京大学杰出访问教授(聘期每年2个月)。学术兼职和社会服务:美国化学会ACSNano副主编(2016至今),英国皇家化学会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副主编(2013-2016)
英国皇家化学会MaterialsHorizons顾问编委(2016至今)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icalSocietyReview顾问编委(2018至今)NanoResearch编委《科学通报》编委《无机化学学报》编委美国材料学会奖励提名委员会委员(2017至2018)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2014至今)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2018至今)国际碳纳米管系列学术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年至今)
2018年,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杰出科学家奖2017年,教学部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16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北京大学十佳导师2015年,中国分析测试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14年,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3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08年,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04年,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
本课题组主要从事碳纳米管的制备、修饰、表征和应用的研究。发展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方法,通过化学修饰和复合对碳纳米管进行进一步的性能调控,同时发展相应的表征技术以满足可控制备和修饰研究的需求,并探索基于碳纳米管的材料在纳电子、能源及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
卿凤翎,1964年3月生,湖南新邵人。理学博士、教授。东华大学副校长。1990年12月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1月至1992年3月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2年11月至1995年4月美国WyethResearch(PearlRiver,NewYork)博士后;1992年4月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2年5月至1996年12月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97年1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4月至1999年9月任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元素有机研究室副主任,1999年10月至2009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0年9月起,任东华大学教授,2004年9月起,历任东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东华大学校长助理、民用航空复合材料东华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2016年1月任东华大学副校长。
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2005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2005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有机氟化学和有机含氟材料研究。自1995年独立开展科研工作以来发表研究论文220余篇,2007年3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有机氟化学》著作,在国际氟化学和有机氟材料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40余次,在东华大学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已培养了40余名博士。2000年起任国际刊物JournalofFluorineChemistry编委、国家氟化学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国际Moissan氟化学奖评委。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Bayer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获中国化学会黄维垣氟化学奖,以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7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研究方向:
高灵敏生物分析与遗传/表观遗传毒理研究
招生方向:
生物分析、遗传毒理与表观遗传,欢迎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环境毒理,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学生报考
专家类别:
研究员
社会任职:
杨振忠
1968年5月出生,辽宁省开原人
锡伯族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86.9-1991.7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化工专业,本科
1991.9-1994.7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
1991.9-1997.7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1997.8-1998.9德国BASF公司高分子中心实验室,博士后
1998.10-1999.4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9.4-2003.4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3.4-2018.4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8-2012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2013.3-2018.4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8.4-至今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学术兼职
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全国高分子专业委员会委员
《化学通报》副主编
《高分子学报》编委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编委
《高分子科学》(英文版)编委
《Chemistry–AnAsianJournal》编委
《SCIENCECHINAMaterials》编委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厦门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浙江大学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2012年IUPACWorldPolymerCongress(VirginiaUSA),Co-organizer
2015年InternationalChemicalCongressofPacificBasinSocieties(HonoluluUSA)——Janus材料分会,Organizer
奖励及人才计划
2000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
2001年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物理创新论文奖
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结题特优)
2003年获柳大纲优秀青年科学奖
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2005年获中国化学会-BASF(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
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Bayer(拜耳公司)启动基金奖
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GM(通用汽车)科技成就奖
2009年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3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5年获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
2016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POPs环境行为与污染控制
POPs环境行为与污染控制,欢迎环境化学,分析化学等专业学生报考
职务: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监事,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毒理学会生态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合作项目:“全球POPs监测与成效评估关键技术与方法”(2014.01-2018.12)
国家973项目:“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区域特征、环境风险与控制原理”(2015.01-2019.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典型工业过程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成机制与控制原理”(2011.01-2014.12)
获奖及荣誉:
1.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参考资料
化学加APP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黄埔东路266号怡港大厦A栋606-607室、B栋708-709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