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二三岁的孩子哮喘患病率已经由3.8%上升至了6%。一些家长以为孩子只要不喘就说明哮喘治好了,钟南山解释,这种情况只是哮喘的症状减轻了而已,并不代表哮喘得到了控制。
哮喘的症状不仅仅是喘,它还有很多不同的表现。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哮喘的突出表现是持续的干咳,或者平常无症状,一旦上楼梯或打球之后就开始咳嗽。少数人哮喘发作还有胸闷的现象,家长很容易把其当作心脏病或其他疾病看待。
积极治疗控制哮喘
自我监测至关重要
很多病友认为,只要哮喘没严重到需要看急诊的程度就足够了。事实上,目前80%的哮喘都可以控制得非常好。
钟南山表示,“哮喘控制得好”是指病友晚上不会因为发病而醒来,平常生活不需要支气管舒张器,工作、学习也不受哮喘的影响等。病友通过积极治疗,完全可以恢复到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状态。
钟南山建议,哮喘的治疗需要推广自我监督。病友在家中可每天早晨和下午通过峰流速仪自我监测,早期的异常用药物就可以控制。若等到身体不舒服再去医院,可能已经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治疗哮喘勿陷入误区
过敏性鼻炎不可忽视
一些病友,甚至是医生,认为得了哮喘之后,仅治疗哮喘即可治愈疾病,却忽略了哮喘的孪生兄弟——过敏性鼻炎的存在。钟南山说:“鼻子和气道相通,若鼻炎不治疗,哮喘怎么治都不会好!”
还有一些家长对小孩用药有顾虑,能不用药时就不用药。钟南山认为这也是一种误区,并解释道:“其实小剂量抗炎药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很多小时候有驼背、长得很慢的人,经过治疗后照样能正常生长。”
哮喘和空调关系密切
多清洗过滤网除螨虫
另外,钟南山特别强调了空调和哮喘的关系。在广州,一些家庭现在就开始用空调了,而空调中的螨虫是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有的病人夏天一开空调就开始打喷嚏。因此,如果家中有哮喘病人,最好每周都清洗一下空调过滤网,防止螨虫引起呼吸道过敏。
当病人怎么治疗都不见效时,就需要同医生好好讨论交流。钟南山称,自己接诊的病人中,一些人出现喘的症状却并没有得哮喘,而是由于嗜酸性细胞增多或其他病引起。因此病友在治疗前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病情,确诊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使中国食品产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4月22日,在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作报告时说,这不仅表现在中国人全球抢购奶粉的“内需变异”,还表现在中国食品在全球市场的“失位”。
有企业反映,一些中国优质的辣椒产品非要贴上印度的标签方能出口。中国食品产业的全球竞争力由此可见。孟素荷表示,正是从2008年起,中国食品产业才真正开始了自我修复过程,或者说被迫进行了自我修复。
食品产业30年来最艰难转型期
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增加值)从1998年的5780亿元到2014年的10.89万亿元,16年间增长了18.84倍。孟素荷说,这种世界罕见的高速成长缘于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和三个不同需求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2014年,中国37607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创造了10.89万亿元的产值,保持了8%的增速。但这一增速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低0.3个百分点,这也是中国食品工业增速首次下跌到个位数。
事实上,中国食品工业增速已经连续3年下跌,利润率也在不断下跌,从2012年的8.6%,到2013年的7.4%,再到2014年的7%,三年下跌了1.6个百分点。就10.89万亿元的行业体量而言,每年减少了1742亿元的利润。
孟素荷说,中国食品产业正面临着近30年来最艰难而相对漫长的转型期。其中最重要的转型,就是食品行业逐渐从以“价格战”为主的终端竞争,转向以诚信与创新为主的品牌竞争、以产业链安全为主的价值竞争。因此,食品安全已成为产业竞争力的根基。
孟素荷说,在这种情况下,不论这种深度调整是被迫还是主动,随着进入调整期,以前没有显现的矛盾将逐渐显现。这并不是说现在不如以前了,而是以前没有发现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尤其食品安全问题逐一显现,需要我们一一化解。
她说,尽管如此,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食品产业的活力依然在释放中,我们依然可以把目前定位于中国食品产业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只是“我们要打硬仗”。
食品行业新趋势
如何分析中国食品产业的现状孟素荷说,首先,中国食品产业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都和以前不一样了,而且食品产业的区域分布正逐渐走向均衡。原料优势正在形成产业的优势,全国食品工业居前五位的省份都是原料资源的优势大省。
其次,从科技界的角度看,必须对政府的工作给予好评。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思路日趋科学有序,对危机的处理更加从容,食品安全的管理逐步和世界接轨。
2014年发现的诸多食品安全隐患基本上是政府部门大规模排查之后首先发现的。发现之后,向行业发出预警、提出解决方案,这种链条的衔接相对完整,而不仅仅是处理危机。
孟素荷说,2014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执法,比起以往,显得从容有序,而且召回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国食品安全的管理逐渐与世界接轨。
第三,中国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在稳步提升。2004~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人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孟素荷说,比起交通事故(2014年死亡2.8万人),尽管食物中毒死亡人数(2014年110人)少得多,但食品安全事故引起的轰动效应更大,这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