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香精大米”,“硼砂”浸泡海鲜,腐烂原材料制作汕头橄榄菜,再次曝光的汕头工人脚踩腌菜,蓝蛙餐厅使用过期食材,北京吉野家饭菜混入蟑螂……令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一次一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警钟。市场准入不严格,监管手段不充分,企业经营不道德等,都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导火索,这就需要对症下药,更加积极地寻找提高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
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食品安全监管进入全所未有的“互联网+”时代。依托各项技术及海量数据,运用“互联网+追溯”和“互联网+检测”手段对食品安全各环节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监管,可更加准确和有效地甄别各环节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构建食品安全“防火墙”和“过滤网”,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互联网+追溯”——食品安全“防火墙”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如何快速、准确、高效地识别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关键点并进行监管,是保障食品安全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而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各环节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开展全程追溯,筑起食品安全“防火墙”,可以给消费者真实可感的安全感。
“互联网+追溯”食品安全监管案例
覆盖九大类20项食品及食用农产品,以“合格证”、“追溯单”、“一物一码”、“一店一码”等为载体,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打通生产、流通、餐饮等上下游企业追溯信息,平台注册企业8万多家,采集追溯数据约16亿多条,年度各渠道追溯信息总查询量约70万次。
“互联网+检测”——食品安全“过滤网”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能有效规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行为,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同时也是严厉打击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的重要举措。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提质增效,提高其精确度、高效性和全面性。
“互联网+检测”食品安全监管案例
嘉兴市秀洲区全面对接“浙食检”数字化平台,确保从接样、制样、检验、报告、审核到签发等全周期保质保量完成数据上传,积极推动食品抽检承检机构提升改造。建立全区食品生产企业、食品销售单位、餐饮服务单位等监管对象数据库,通过食品抽检对象、执法抽样人员随机确定,实现100%“双随机”,同时依托“浙食链”平台中上链企业名单,运用“互联网+监管”平台随机摇号锁定抽检对象,进一步促进抽检公平公正。
依托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系统抽检数据及食品协同应用平台搭建的数据分析,针对秀洲区行业性风险、区域性风险、舆情热点、案件查处、投诉举报等各维度模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定科学的抽检计划,实现精准抽样,提高抽检质量。通过平台提供的各项抽检数据,对基层单位实施每月一次考核数据通报,进一步落实风险治理措施。
食品安全事关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互联网+追溯”、“互联网+检测”等智慧化手段多管齐下,对食品安全各环节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监控,构建食品安全的“防火墙”和“过滤网”,全面提高了监管效能,极大增强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从“被动整治”走向“主动防控”,从“两头监管”走向“过程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