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是一种准中性气体,被称为物质的第4种状态,一般由气体放电产生,其含有各种活性粒子,如电子、离子、自由基、亚稳态激发物质和真空紫外线辐射。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灭菌技术,冷等离子体具有高效、温度低、耗时短、效率高和无污染等优点。可是,由于受样品形状的影响,等离子体技术存在处理不均匀的问题。冷等离子体能够有效杀灭牛肉干、火腿等即食肉制品中的致病菌,延长即食肉制品货架期。在冷等离子体作用下,微生物受到臭氧和活性物质的氧化,以及自由基和带电粒子的攻击,细胞或DNA遭到破坏后死亡。影响冷等离子体杀菌的因素主要包括工艺参数(如等离子体产生方式、载气类型、频率、输入电压和接触距离)、环境因素(如相对湿度、pH值、样品性质)和微生物种类。
NO.5
臭氧杀菌技术
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是一种淡紫色气体,在水中很不稳定,时刻发生还原反应,产生十分活泼具有强烈氧化作用的单原子氧(0),在其产生的瞬间,与细胞壁中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受到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物质外流,使细胞失去活性。同时臭氧能扩散进入细胞里,氧化细胞内的酶或RNA、DNA,从而致死菌原体。臭氧杀菌具有高效、快速、安全、便宜等优点,作为一种气体杀菌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运输与贮存及自来水、纯净水生产等领域。
NO.6
辐照杀菌技术
辐照就是利用X射线、γ射线或加速电子射线对食品的穿透力以达到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和害虫的一种冷灭菌消毒方法。受辐照的食品或生物体会形成离子、激发态分子或分子碎片,进而这些产物间又相互作用,生成与原始物质不同的化合物。还会发生一系列生化效应,导致害虫、虫卵、微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核酸及促进生化反应的酶受到破坏、失去活力,进而终止食品被侵蚀和生长老化的过程,维持品质稳定。
NO.7
微波杀菌技术
用于食品杀菌的微波频率常为2450兆赫兹。微波对微生物致死效应有两方面的因素,即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热效应是指物料吸收微波能,温度升高从而达到灭菌的效果。非热效应是指微波形成的电磁场使生物体的极性分子产生强烈的旋转效应,使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失去活性或破坏微生物细胞内的酶系统,造成微生物的死亡。微波杀菌具有穿透力强、节约能源、加热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而且微波杀菌便于控制,加热均匀,食品的营养、成分及色、香、味经杀菌基本接近食品的天然品质。微波杀菌主要用于肉、鱼、豆制品、牛乳、水果及啤酒等。
NO.8
紫外线杀菌技术
当微生物被紫外线照射时,其细胞的部分氨基酸和核酸吸收紫外线,产生光化学作用使细胞变质,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紫外线最强的杀菌波长是2537A。紫外线杀菌广泛用于空气、水及食品表面、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加工车间、设备、器具、工作台的灭菌处理。
NO.9
磁力杀菌技术
磁力杀菌技术是把需消毒杀菌的食品放于磁场中,在一定磁场强度作用下,使食品在常温下起到杀菌作用,由于这种杀菌方式不需要加热,具有光谱抗菌作用,经处理后的食品,其风味和品质不受影响,主要适用于各种饮料、流动食品,调味品及各种包装的固体食品。
NO.10
高压电场脉冲杀菌技术
NO.11
欧姆杀菌技术
NO.12
膜过滤除菌技术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各种可用于物料分离的膜相继出现,膜分离技术已在食品、生物制药等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生化物质的提取、纯水的制备、果汁的浓缩等。膜分离过程根据推动力的不同,大体分为两种。一类是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过程,如超滤、微空过滤、反渗透;另一种是以电力为推动力的膜过程,称为离子交换,如电渗析。膜过滤除菌技术具有耗能少、在常温下操作、适用于热敏性物料、工艺适用性强等优点,其应用前景广阔,现已广泛用于食品、生化、制药、乳品、果汁等的过滤除菌。食品工程中的杀菌技术还很多,如二氧化氯杀菌技术、氯气杀菌技术、电子灭菌技术、加热与加压并用杀菌技术、加热与化学药剂并用杀菌技术、加热与辐射并用杀菌技术、静电杀菌技术等,这些技术正在得以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