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发展趋势(精选5篇)

关键词: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现阶段,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主要表现为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根据获取信息的尺度和获取信息的属性,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技术可分为知识挖掘技术,传感网络技术和遥感技术三个方面。

1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技术

1.1知识挖掘技术

众所周知,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比如查阅文献、参考养殖日志、问卷调查等等。当人们通过这些方式获取到信息后,就会进行信息录入,再经过知识挖掘这项技术,转换成计算机的应用和它的自动识别。在水产养殖业中,此项技术应用研究较早,现阶段在水产养殖信息化技术领域应用成熟。

1.2传感网络技术

1.3遥感技术

同参数信息获取的技术相比较,应用水产养殖信息化的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的水质参数非常有限,但是此项技术却能实现区域的信息采集,通过结合该地区的地理信息,实现多种信息的获取。遥感技术能对水产养殖实时信息进行合理的预处理,为未来多种更加先进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业发展信息化技术现阶段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渔业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内涵,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作为设施养殖的前提,也为其他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提供了有效载体。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1信息获取的方式

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渐由人工获取发展到自动化获取,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人工获取的缺点。水产养殖业的环境参数变化具有多元性和周期性,发展信息建模的方法和参数处理的能力非常有必要。与此同时,发展传感技术也对智能化、集成化获取信息的程度不断提高。

2.2信息化技术应用

2.3信息处理方法

未来信息处理方法将向着智能化以及多元化和模型化的方向发展。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对于信息处理中传统的方法更加高效,准确率更高,并且解决了水产养殖业的多种复杂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模型,使其更加多元化。

2.4养殖管理决策的改变

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使养殖管理的决策向着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现代科学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使水产养殖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的养殖系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控制方法,向着现代模型控制方法开始转变,从而使管理更加高效。

2.5信息化思维及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金有,等.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农业机械学报,2015(7):251-263.

[2]高月红,等.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4(2):72-74.

[3]李亮斌,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产养殖水质重金属监测组网系统设计[C].“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工程与学科创新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关键词:吉林渔业;现状;发展

吉林省河流众多,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有987条,100km以上的河流有33条;流域面积在5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条,它们分属松花江、辽河、图门江、鸭绿江、绥芬河五大水系。全省主要江河有松花江、嫩江、牡丹江、辉发河、伊通河、拉林河、洮儿河、噶呀河、布尔哈通河、海兰江、珲春河、鸭绿江、浑江等19条,淡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渔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自然的水域条件使吉林省成为我国内陆渔业的主要省份之一。进入“十一五”以来,吉林省渔业得到迅速发展,渔业产量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经过调整明显优化,使渔业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全省的渔业正沿着健康轨道迅速发展。

1渔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渔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在优化结构、改善环境、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由“传统型渔业”向“现代型渔业”转变。渔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使水产品总产量逐年提高,渔民收入在原有基础上更快增长,渔业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产业层次、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实现了重大突破。

吉林省渔业主要是利用内陆水域从事的渔业活动,全省约有64万hm2水面,其中可供水产养殖水面约25万hm2[1],渔业生产主要包括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两大方面,主要以水产养殖为主体。根据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2]报道,2008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15.5万t,其中水产捕捞产量为2.0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13%,水产养殖产量为13.5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87%。在水产养殖产业中体现了多元化生产的良好局面,包括池塘、湖泊、水库、稻田、集约化(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多样化养殖生产,其产量分别为池塘养殖6.1万t、湖泊养殖2.5万t、水库养殖4.2万t、稻田养殖产量0.018万t、集约化养殖(围栏、网箱、工厂化)0.4万t、其他养殖0.4万t,占当年水产养殖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45%、18%、31%、0.15%、3%、3%,从养殖产量方面看,池塘、水库、湖泊养殖成为水产养殖生产的主体。2008年,水产养殖水域的总面积约22.6万hm2(池塘2.6万hm2、湖泊5.5万hm2、水库12.2万hm2、稻田0.037万hm2、其他2.3万hm2)。集约化养殖中,围栏养殖面积11.9万m2、网箱养殖水体2.9万m3、工厂化养殖水体13万m3。

2渔业发展状况

据中国渔业年鉴对各地渔业产量的报道,吉林省历年渔业总产量、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如图1、图2所示。综合渔业现状和渔业产量情况分析,全省的渔业发展概况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

2.1渔业总产量呈上升的趋势

2002-2008年,全省的渔业总产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02年渔业总产量为10.5万t,2008年渔业总产量达到15.5万t,比2002年增加47.6%,平均年产量增加7.9%。

2.2水产捕捞业保持稳步发展

2002-2008年,全省的水产捕捞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捕捞年产量呈略为降低趋势,基本上在1.9-2.8万t范围内波动。2002年捕捞产量为2.3398万t,2003年产量降至最低点为1.9298万t,2004年产量达到最高点为2.7783万t,之后,产量逐年降低,至2008年产量下降到2.0130万t,年均下降2.33%。

2.3水产养殖业呈多元化形式发展较快

水产养殖总产量呈逐年上升。2002年水产养殖的总产量为10.5142万t,至2008年达到13.487万t,产量提高28.3%,平均年产量提高4.7%。池塘、水库、湖泊养殖三个主体产业的产量也分别逐年提高。池塘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4.04万吨t增加至2008年的6.10万t,水库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2.72万t增加至2008年的4.26万t,湖泊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1.25万t增加至2008年的2.58万t,产量增加的幅度分别为515%、56.6%、100.1%。

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在逐年增加,2002年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为0.45t/hm2,至2008年达到0.60t。2002年池塘、湖泊、水库养殖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2.0t/hm2、0.21t/hm2、0.26吨/hm2,至2008年分别达到2.3t/hm2、0.47t/hm2、0.35t/hm2。

水产养殖产业呈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池塘、湖泊、水库养殖以外,开发了稻田等其他养殖产业。从2005年开始,发展了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集约化养殖产业,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使水产养殖行业体系更为完善。

2.4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

全省渔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在逐渐改变。由自然捕捞为主向人工增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调整了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业结构,降低了水产自然资源的捕捞强度,加强了水产养殖力度,由粗放型养殖方式逐渐向集约化、工厂化等设施渔业方向发展,使天然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02-2008年,水产捕捞产量比例在逐年减小,而水产养殖产量比例则逐年增大,2002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22.3%、77.7%,2008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13.0%、87%,水产捕捞产量降低了9.3%,水产养殖产量增加了9.3%。围栏、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设施初具规模,但产量所占比例不大,今后有待于进一步持续发展。

3渔业前景展望

我国的淡水渔业在国内和国际的渔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统计年鉴》第100/1卷和第100/2卷报道,2005年全球内陆渔业总产量为3830万t,我国2005年淡水渔业产量已达到2263.5万t,约占全球内陆渔业产量的59.1%,所以,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球内陆渔业的发展。全国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渔业发展的四大基本任务,(1)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2)确保渔(农)民持续增收;(3)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4)促进农村渔区社会和谐发展。

吉林省具备天然的内陆自然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渔业的发展现具有良好的前景。现在的渔业是由传统的捕捞和粗放养殖向生态渔业、设施渔业、生物技术渔业、市场渔业、信息渔业发展[4],因而需要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促进渔业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优势的地理环境进一步发展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引进新的名优鱼类品种、提高水产品质量,开发渔业的第二、第三产业。以达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保证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张忠.实施吉林渔业健康养殖的思考[J].水利渔业.2005.

25(l).46-47.

[2]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19-227.

[3]罗相忠,等.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长江大学学报.2005.2(5):98-102.

关键词:互联网;水产养殖;应用优势

互联网以信息数据的快捷处理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于互联网。水产养殖业作为我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水产养殖业在现代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先进的手段和方式。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成为当前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最佳手段。

一、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水产养殖是时展的要求

(二)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不足

二、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云南滇池的“互联网+水产养殖”情况

(二)水产养殖业中互联网的应用

三、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面临和存在的问题

四、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对策

五、结语

“互联网+”为当前各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旦利用好互联网,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然是显著的。因此,水产养殖业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逐步实现“互联网+水产养殖”,使水产养殖业更加良性、更加健康地发展。以上关于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探讨,实际上还有不全面之处,但从该行业的发展趋势看,其前景和市场潜力非常大,因此该行业应当紧抓机会迎刃而上。

作者:杨瑞林单位: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万学.互联网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产,2016(5):9-11.

[2]高月红,陈爱华,吴杨平,等.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4(2):72-74.

[4]肖乐,李明爽,李振龙.我国“互联网+水产养殖”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6(3):7-11,28.

[5]杨宁生,袁永明,孙英泽.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发展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16(3):57-61.

一、理论教学课程建设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除了能够做到生动、形象地讲授有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外,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1、积极改革教学内容:

在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按照高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积极补充水产养殖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技能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技能,充分体现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高职层次的办学特色。

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4、实验条件不断完善

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生产实习教学是水产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生产实习是学生在生产实习基地,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它是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中心课题。学校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

水产养殖行业实践性和季节性很强,作业条件相对艰苦,而且管理非常严格。学生进企业实训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稚嫩走向成熟。经过在企业艰苦的磨炼,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认识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消除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尤其是刺参人工育苗生产过程中学生们参与育苗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工作。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鼓励和指导下,团队意识、主人翁精神、心理素质、协调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对从事水产行业充满信心,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职业岗位上顶岗训练,接受企业化管理,绝大部分表现优秀,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企业的首肯,为学院赢得了声誉,扩大了学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影响,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对企业生产情况、岗位要求、工资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有些学生通过实习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三、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专业人才规格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对教师教学及实践做出明确任务,提出要求。一方面鼓励教师不断增强专业理论学习,一名教师已考取了全国水产执业兽医师资格。另一方面鼓励大家积极深入生产实践。由于教研室青年教师数量较多,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必须跟班下企业蹲点,必须对学生实习方案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同时在生产车间收集教学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用以指导课堂教学。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THE END
1.现代海水养殖模式——流动的“深海粮仓”为什么要发展深海水产养殖业?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颗“蓝色星球”,地球表面的70.8%被汪洋大海覆盖。海洋资源是丰富的,但不是无限的。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世界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的对比数据看出:未来渔业发展需开辟新空间,各国都在向深海和大洋进军。 http://aoc.ouc.edu.cn/2024/0301/c15171a455605/pagem.htm
2.2024年广东省水产养殖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到十年行业发展趋势...(四)、细分广东省水产养殖行业产品将具有最大优势 随着各个行业和部门应用的不断深入,用户类别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越来越丰富。包括广东省水产养殖行业管理模块的行业管理系统在内的“大而完整”或“小而完整”是统一的。模式最终将被打破,专业化细分将成为与广东省水产养殖行业相关的项目建设的总趋势。各种行业信息系统中...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209/8064107040006014.shtm
3.黄海水产研究所2022年度科研重大进展图2.对虾亲虾强化配合饲料 2.培育耐高温、快速生长大菱鲆“多宝2号”新品种 黄海水产研究所大菱鲆和石斑鱼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利用规模化家系选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配套系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速生耐高温大菱鲆“多宝2号”新品种(GS-02-004-2022)。以优良品种推广为主线,配套适宜网箱和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实用技术,...http://www.ysfri.ac.cn/info/1115/38575.htm
4.当下中国水产生态养殖模式的发展趋势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产品总产量和人均增长量在世界位列前茅。政策放开了市场,市场倒逼科技,科技创新模式,最终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水产养殖的发展是世界关注的重点,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科学美国人》杂志曾指出中国水产养殖为解决未来几十亿人口粮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养殖带来的污染、浪费对环境造成很大...http://www.fishfirst.cn/article-88139-1.html
1.中国草鱼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生态养殖是未来发展趋势「图」健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基层病害防治技术服务队伍;做好规范化管理和使用水产养殖投入品的宣传引导工作,严防违法违规投入品流入水产养殖环节,严厉查处非法使用水产养殖投入品行为;加大对渔用疫苗、中草药制剂、微生物制剂和生物渔药等绿色投入品研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优化渔用疫苗的审批流程,并加快疫苗的推广应用。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306471/article/details/123472236
2.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水产养殖新常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作为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反应了水产养殖从农业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国际上称之为RAS(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具有节能减排、占地少、密度高、可控性强等优点,符合国家提出的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需求,也是集约化养殖未来的必由之路。 https://www.21h2o.com/archives/155
3.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阳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根据本地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结果和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需求,形成本区域养殖水域滩涂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体思路,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将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生态保护或公共安全“红线”和“黄线”区域作为禁止或限制养殖区,设定发展底线,明确划定养殖区,按照不同养殖模式分区,并标明各区域范围。养殖水...https://www.deyang.gov.cn/gk/zcfg/zfwj/fzfbf/906471.htm
4.2024年水产品未来发展趋势2024年中国水产品行业发展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水产品养殖业正经历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生态友好型转变的过程。养殖技术不断提升,品种改良加快,优质高效的水产养殖模式如循环水养殖、深海网箱养殖等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食品安全和品质标准不断提高,水产品https://www.cir.cn/R_ShiPinYinLiao/91/ShuiChanPinWeiLaiFaZhanQuShi.html
5.20232024年中国水产行业现状及消费趋势洞察报告(附下载)中国水产养殖企业多以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为主,大型企业较少。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水产行业将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和扩张。未来,中国水产品生产将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智慧水产养殖,大力发展优质、生态、绿色的水产品,行业逐渐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智能化。 https://www.iimedia.cn/c400/93961.html
6.农村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精选7篇)参考项目二:利用现有的水田挖水潭养殖清水鱼、淡水鱼,甲鱼,等水产养殖 参考项目三:引入立体休闲山庄模式。 4、围绕养殖场及现有空余土地种植名优果树,如梨、板栗等种植项目,形成生态循环。 三、现状/市场分析 农业现状及政府政策: 农业现状主要以手工农业为主,难以规模化生产,生产成本较高,效率很低。 https://www.ruiwen.com/word/nongcunchuangxinchuangyexiangmujh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