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除了基础的食物需求外,他们更加注重食物的保健功能和养生效果。因此,药食同源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味蕾需求,也满足了他们对健康的需求。
用户画像
中老年人滋补养生渗透率高;54-64岁人群滋补养生渗透率达29%,24岁以下人群渗透率达19%;男性养生意识增强;年轻人传统养生需求成为市场新驱动;女性人群占比略高,占整体用户的54.2%;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药食同源产品需求旺盛,占整体七成左右。
市场趋势
市场呈阶段性上升趋势,传统滋补需求上涨,行业发展迅速。淘宝天猫药食同源市场近一年规模超200亿元,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2.3%。
价格段及成分
500元以上价格段产品占比增加一倍,百元以下中低端产品被挤占明显。除中药材原料涨价影响定价外,药食同源传统滋补高端化需求增加。昂贵中药材市场教育成本低,品牌通过加工、包装、成分复配等操作不断丰富品牌产品矩阵。
品牌竞争
品牌数量由1.08万家增长至1.22万家,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竞争激烈。top品牌中同仁堂市占最高。当前国产品牌均价普遍集中在150元以下,海外品牌注重原料产地,精细化工艺溢价能力高。各品牌均在意产品包装,依据品牌调性确认品牌产品包装风格。
药食同源产品创新趋势
药食同源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根据魔镜市场情报洞察:轻养生与即食化已然成为全新的发展趋向。当前市场上涌现出众多便于携带的轻养生产品,此类产品不仅食用便捷,而且能够适配多种生活场景,为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养生体验。
伴随社会的不断演进,民众对于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养护肝脏以及促进睡眠等方面功效的需求呈现出与日俱增的态势。药食同源类产品正凭借其多元化的功效,切实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健康的需求。
例如,在预防三高方面,一些产品含有特定的成分能够调节血脂、血压和血糖水平;在促进睡眠方面,有的产品运用了天然的助眠成分,帮助人们改善睡眠质量。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药食同源产品在满足健康需求方面的显著作用。
绿色健康、即食化、零食化成为主流。在健康消费的浪潮下,绿色健康的食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药食同源产品以其天然、健康的特性,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草本植物类药食同源成分中,燕窝、枸杞、阿胶、人参、蜂蜜、灵芝、冬虫夏草、花胶、西洋参、石斛、茯苓、山药、黄芪等传统中药材,因其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而被广泛用于药食同源产品中。
1.小众成分强势走红
一些小众药食同源成分呈现出强势增长,如茯苓、葛根、桑葚、黄芪、当归、罗汉果、桂圆、百合、酸枣仁等。
葛根
具有护肝功效,在养肝护肝市场累计销售额同比上升超260%的背景下,其同期销售额达4.2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114.9%。它可提高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酒精性肝损伤引起的组织氧化应激,被应用于保健食品及其他功能性食品中。
桑葚
近几年讨论度和认知度不断提升,2022年初自媒体掀起桑葚干泡水的热潮。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助消化、抗氧化等功效。除了桑葚干,桑葚产品品类不断丰富,多家茶饮品牌推出桑葚饮品。2023年桑葚干的销售额同比增速超100%。
罗汉果
酸枣仁
《2021-2025年全球助眠原料行业深度市场调研及重点区域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睡眠经济稳步增长,含酸枣仁的助眠产品近12个月持续保持较高的同比增速,累计增速达到76.1%。其与茯苓、百合等药食同源原料复配的茶剂等滋补品价格低廉且便于携带,市场教育成本低,助推酸枣仁有成为助眠“新贵”的趋势。
2.明星成分增长受阻
人参、蜂蜜、黑芝麻和西洋参等明星药食同源成分仍占据药食同源的主市场,但销售额增速呈负增长。
大健康食品产业迎来新机遇
1.市场需求增加
2.技术创新
科技的不断进步为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和分离药食同源成分,提高其功效和稳定性;利用纳米技术改善药食同源产品的口感和吸收性等。
3.多元化发展
药食同源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中药材和滋补品外,还出现了许多以药食同源成分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饮料、保健品等。这些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了药食同源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4.品牌化和个性化
消费者对品牌和个性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一些知名的药食同源品牌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一些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开发出定制化的药食同源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特殊需求。
5.政策支持
6.中药饮片放宽限制
总之,在药食同源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大健康食品产业也将迎来新的机遇。一方面,大健康食品产业可以借助药食同源的理念,开发出更多具有营养价值和功能性的食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药食同源产品的发展也将促进大健康食品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然而,大健康食品产业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药食同源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需要得到保障;行业标准和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也将日益激烈等。因此,大健康食品产业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规范市场秩序,以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