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逐一分析其原料功能与评价、原材料加工成合格产品作用与评价。
1.丁香
丁香本身是两性花,人们说的公丁香和母丁香,不是学术概念,也没有性别之分,而是在香料的干货市场上根据外形特征,而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而已,在植物学上的解释如下:
公丁香,指的是没有开花的丁香(Syzygiumaromaticum,桃金娘科蒲桃属),花蕾晒干后作为香料。
母丁香,指的是丁香(Syzygiumaromaticum,桃金娘科蒲桃属)的成熟果实,也是晒干后作为香料使用。
公丁香被用作香料和中药,是桃金娘科蒲桃属的热带植物,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群岛上。现在网上流传的拉丁学名“Eugeniacaryophllata”是错误的,正确的是“Syzygiumaromaticum”。一般种植5—6年后开花,25—30年为盛产期。
“药食同源”物质食疗效果安全评价:
2.八角茴香
八角茴香,正名为八角,为乔木,高10—15米;树冠塔形,椭圆形或圆锥形;树皮深灰色;枝密集。主产于广西西部和南部。
八角茴香的果实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等。对于治疗小肠气坠、疝气偏坠、腰重刺胀、腰病如刺、大小便皆秘、腹胀如鼓、气促、风毒湿气、攻疰成疮、皮肉紫破脓坏、行步无力、皮肉燥热等有显著效果。
八角茴香每年可采收两次,鲜果为粉绿色,烘干后呈棕红色。人工栽培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广西容县石头水口村的主要特产。
果实与种子可作调料,还可入药。有健胃止呕等功效。可作调味品,还可作香水、牙膏的原料,也可用在医药上,作驱风剂及兴奋剂。
3.刀豆
刀豆[Canavaliagladiata(Jacq.)DC.]为豆科刀豆属缠绕草本。主产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嫩荚和种子供食用,但须先用盐水煮熟,然后换清水煮,方可食用。该种亦可作绿肥、覆盖作物及饲料。
种子:温中,下气,止呃,益肾补元。散寒止呕,定喘。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腹胀、腹泻、肾虚、腰痛、疵气胀痛、怯寒肢冷、面色苍白、痰喘。
果壳:通经活血,止泻。用于腰痛、久痢、闭经。
根: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腰痛。
4.小茴香
小茴香,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vulgare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小茴香主治温肾暖肝、散寒止痛、理气和中。辛散温通,善暖中下二焦,尤以疏肝散寒止痛见长,为治寒疝要药。
小茴香原产地中海地区。主产于中国西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和东北等地。另外,湖北、广西、四川、湖南等地亦有生产。中国出口的小茴香,以内蒙古、山西、陕西和甘肃产为主。
小茴香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盐小茴香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
5.小蓟
小蓟中国植物志正名刺儿菜,学名Cirsiumsetosum(Willd.)MB.,菊科蓟属多年生草本。高达120厘米,基生叶和中部茎叶通常无叶柄,头状花序单生茎端,冠毛刚毛长羽毛状,花果期5—9月。
《本草纲目》记载小蓟可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疮出血,呕血等,绞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蝎毒,服之亦佳(藏器)。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苗可去烦热,生研汁服(并大明)。
分布于除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外的全国各地。
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用于血热所致的血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或崩漏出血;热毒疮肿;烦热口渴。
6.山药
山药具有滋养强壮、助消化、敛虚汗、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腹泻、肺虚咳嗽、糖尿病消渴、小便短频、遗精、妇女带下及消化不良的慢性肠炎。山药最适宜与灵芝搭配服用,具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山药在食品业和加工业上大有发展前途。
《本草纲目》记载山药有补中益气、强筋健脾等滋补功效。山药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去头面游风、止腰痛、除烦热、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润毛皮,生捣贴肿、硬毒能治。
山药主产于河南博爱、武陟、温县等地,山西、陕西、山东、河北、浙江、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也有栽培。以广西、河北、河南等地为主的几大产地构成了国内主要山药栽培区。
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7.山楂
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Bunge),又名山里果、山里红,蔷薇科山楂属,落叶乔木,高可达6米。
果可生吃或作果脯果糕,干制后可入药,是中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具有降血脂、血压、强心、抗心律不齐等作用,同时也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对胸膈脾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有很好的疗效。
《本草纲目》记载,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酸甘,微温。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
在山东、陕西、山西、河南、江苏、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均有分布。
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治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烷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
8.马齿苋
马齿苋学名PortulacaoleraceaL.,为石竹目马齿苋科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茎平卧,伏地铺散,枝淡绿色或带暗红色。叶互生,叶片扁平,肥厚,似马齿状,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或带暗红色;叶柄粗短。花无梗,午时盛开;苞片叶状;萼片绿色,盔形;花瓣黄色,倒卵形;雄蕊花药黄色;子房无毛。蒴果卵球形;种子细小,偏斜球形,黑褐色,有光泽。
中国南北各地均产。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涝,生命力强,生于菜园、农田、路旁,为田间常见杂草。广布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
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种子明目;还可作兽药和农药;嫩茎叶可作蔬菜,味酸,也是很好的饲料。
9.乌梢蛇
乌梢蛇是蛇目游蛇科乌梢蛇属中体形较大的一种蛇,俗称乌蛇、乌风蛇。乌梢蛇分布范围很广,是中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无毒蛇,长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市场畅销、很适宜人工养殖。
《本草纲目》记载,乌梢蛇主治诸风顽痹、皮肤不仁、风骚湿疹、疥癣热毒、须眉脱落等症。
乌梢蛇是典型的食、药两用蛇类。它不仅肉质鲜美,好于其他众多的无毒蛇,而且还具备许多毒蛇所没有的药用价值。传统中药中的乌蛇便是本种处理后的干品,这是其他无毒蛇所无法比拟的。除此之外,乌梢蛇皮还是制作乐器、皮革制品的上好原料。食、药兼备的乌梢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现市面上热销的纯蛇粉,大都以乌梢蛇为主要入选原材料。
[1]中国“药食同源”物质产业化开发与研究报告——以安徽省企业种植杜仲、黄芪、人参中草药开发药食两用产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