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食品安全是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内容,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目前,我国仍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和食品安全事件集中爆发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坚持多管齐下,采取切实措施予以加强和改进,才能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力度明显加大,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食品安全治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特殊的国情和特定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诚信缺失。食品的“食”字,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良”,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诚信行业。但是,2006年苏丹红鸭蛋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10年地沟油事件、2013年镉大米事件、2015年的“僵尸肉”事件,无一起不是企业为了逐利而故意违法犯罪的事件。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三)监管效能不高。一是机构多次调整,监管力量不足。近十年食品监管机构调整了四次,监管力量多次被分流,监管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让监管人员无所适从。二是市场监管工作不断下沉到基层市场监管分局,而相应的监管人员却未得到有效补充,部分监管环节出现真空,加大了食品安全风险和基层监管履职风险。三是监管方式单一。“重审批、轻监管”,过度依赖“集中整治”“百日行动”等运动式监管方式,信息化监管手段运用不足。
(四)社会共治格局有待加强。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是有限政府,面对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有限的监管力量已难以独自应对。目前我们仍片面强调政府监管责任,不注重发挥各方力量的作用实行社会共治:一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企业未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出厂检验、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召回等各项制度,甚至依然存在主观故意违法行为。二是消费者未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国饮食文化注重对食物色、香、味的追求,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偏爱食物的颜色、味道等,如过分追求莲藕颜色要白,而忽略了食物自身的品质。三是未发挥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未加求证的不实食品安全曝光事件屡屡发生,一再挫伤公众食品安全信心。
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二)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创新。一是推进食品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将职能转变与本轮机构改革紧密结合、同步推进,着力解决政府、社会及市场三者的关系问题,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做好“放管服”改革,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二是强化基层食品监管体系建设。夯实基层监管力量,强化乡镇街道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明确主要领导负总责。推进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化管理,建立全覆盖乡村(社区)的食品安全协管网络,做到“定格、定人、定责、定标”。三是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要落实企业食品安全首要责任,同时发挥好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媒体等各类社会组织的监督引导作用,尤其要发挥好新闻媒体的强大监督作用,也要防止虚假新闻和恶意炒作,努力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