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中央、自治区、桂林市驻资源县各有关单位:
《资源县特色加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资源县十六届人民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资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9月11日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培育特色加工业新优势,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产业扶贫,建设经济强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根据《关于编制“十三五”特色加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桂工信规划〔2016〕438号)有关要求,结合全县精准脱贫实际,为夯实特色加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探索“特色加工业+扶贫”发展新路径,特编制和实施《资源县特色加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简称《规划》)。《规划》实施期限为2016-2020年。
本《规划》主要编制依据如下:
1.《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2.《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4.《广西贫困县特色加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5.《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6.《资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7.《资源县“十三五”种植业发展规划》
8.《资源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
9.《资源县水产畜牧业“十三五”规划》等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县高度重视特色加工业发展,把特色加工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提升工业实力、带动脱贫致富、促进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规划引导、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招商引资等,特色加工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县紧紧围绕脱贫发展主题,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特色加工业持续做大做强,为“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1.整体实力稳中有升。“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整体运行稳中有升,工业主体地位不断稳固。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23亿元,比2010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14.9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1:49.8:29.1。工业增加值达到19.30亿元,比2010年增长1.48倍,年均增长19.8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09亿元,比2010年增长2.31倍,年均增长27.0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1.79%,提高到2015年的39.20%。工业尤其是特色加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表1“十二五”期间资源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指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
增长倍数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245186
492239
1.01
14.96
工业增加值
77947
192974
1.48
19.88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51339
500900
2.31
27.0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个
33
31
—
2.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十二五”期间,全县特色加工企业稳步壮大,科技实力和技术水平逐步提升,在产品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基本形成了以资源县桂族竹业有限公司、桂林美万家竹业有限公司、资源县鸿达木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竹木加工企业,以资源县萤石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矿产品深加工企业,以资源同丰矿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花岗岩采掘与加工企业,以桂林绿色香生态园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果蔬加工企业,以广西桂林泰福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加快了特色加工产业链条的完善,带动了贫困群众就业脱贫。
3.园区建设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中峰工业集中区二级公路建成,园区交通设施和物流条件得到更新改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快推进,整体环境逐步优化。物流、电商、投融资、创新等平台加快完善,园区承载能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得到提升,面向特色加工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全程式服务、一站式服务得到切实推进,特色加工入园企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4.产业基地初步建成。“十二五”期间,全县按照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加快培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红提、猕猴桃、西红柿、辣椒、金银花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品基地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了以资源镇、中峰镇为主的红提、脐橙、猕猴桃等水果生产带,以车田、两水、河口等乡为主的西红柿、辣椒、百合、叶菜类等夏秋高山蔬菜生产带,以梅溪镇、瓜里乡为核心的金银花、名贵中药材、名优茶产业带,基本形成“一乡(镇)多品”的发展局面,一大批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特色加工业基地建设不断完善。
5.产业扶贫效果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县紧紧围绕脱贫发展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上游接续和下游延伸,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特色加工,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参入农业专业合作社,特色加工业脱贫带动能力得到提升。逐步形成了以水果、蔬菜、中草药加工为主导、以“龙头企业+种养基地+合作组织+农户”为代表的协同发展模式,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效果显著。到2015年底,全县共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7家,其中市级7家,带动农户1.4万户。
(二)存在问题
当前,全县特色加工业基础仍然薄弱,交通配套建设滞后、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技术进步投入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匮乏、特色品牌建设缓慢等问题制约了特色加工业的跨越发展。
1.交通条件优势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县地处广西与湖南交接界,属于高寒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施工难度较大,交通、通讯、用电、供水等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交通建设滞后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迟滞了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化步伐。在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存在机耕道路基本没通,肥料、农产品运输困难,农业生产用电困难,设施农业十分落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现象,水利设施防控能力减弱等问题。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县财政,综合配套设施建设难以满足特色加工业发展步伐。通讯设施建设滞后,尚未实现4G网络覆盖,部分山区信息通讯质量较差。
2.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有限。目前,资源县特色资源加工型企业数量较少,企业科技水平偏弱,抗风险能力差。部分行业龙头企业桂族竹业、资源萤石公司等虽有一定知名度,但与区内外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相比,整体实力不强,产品起点低,生产设备、运行管理方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企业规模有限,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对上游种植、下游物流的带动能力有限。“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还不健全,标准化种养殖基地建设尚待提高,对贫困群众的产业帮扶能力有限。
3.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缺乏高素质劳动力。全县缺乏特色加工业技术研发平台,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滞后,尚未参与到有代表性和示范意义的产业创新联盟,与外界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的紧密度较低。对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熟练工人缺乏吸引力,新产品开发力量薄弱,特色农副品种创新及繁育技术落后。新型农民培训力度不够,对种植新技术的推广不足,种植水平有待提高,种养殖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4.特色品牌相对缺乏,企业竞争能力不强。由于产品加工品质不高、企业宣传不足等原因,致使特色加工业品牌优势不强。企业市场宣传推销力度不足,产品质量水平不高,片面追求产量和销量,忽视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整体竞争力不高,所占市场份额小,尤其是外销市场开发严重不足,影响和制约了特色加工业发展壮大。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互联网+提升新机遇。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为特色加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方兴未艾的企业零售、农场直供、消费者定制、订单农业等各具特色的电商模式不断演化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程度加深,各类电商平台企业利用自身的网络技术和优势进入农资市场,为特色加工业发展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条件。
2.三产融合催生新机遇。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品向细分市场、领域扩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全产业链发展趋势日益凸显,三次产业加快融合。资源县特色资源丰富、工业实力较强、旅游发展良好,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有利于农副产品实现就地深加工,加快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续接,开发特色产品,打造特色品牌,提高特色资源加工水平和附加值,为特色加工业发展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3.产业扶贫带来新机遇。“十三五”时期,国家、自治区、桂林市将精准脱贫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为实现贫困群众脱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注重产业扶贫在脱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将引导大量的要素资源进入特色加工业领域,带动特色种养殖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人口向特色加工业领域流入步伐。
4.特色农业加速新机遇。自治区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农业示范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升特色农业发展水平,并投入专项资金,用以研发、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新品种,特色农业发展为推动种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建设提供良好机遇,为实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二)面临挑战
1.广西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新常态下,广西经济发展速度、动力、方式均发生重大调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减少了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消费升级步伐加快,绝大多数产品市场已转化为买家市场,对产品和服务升级发展的要求提高。这一背景下,广西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落后产能淘汰,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对特色加工业尤其是低水平的加工业带来极大冲击。
2.产业企业市场知名度偏低。企业市场知名度低是制约特色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色加工业与新媒介平台融合应用水平较低,对特色加工资源、特色加工企业、特色加工产品等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市场环境等客观原因,全县特色加工业品牌竞争力普遍偏弱,实用新型专利产品、知名品牌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对特色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和市场开拓带来挑战。
3.生产工艺亟待进一步提升。全县特色加工业总体水平较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生产设备亟待更新换代。全县受过高水平生产工艺培训的劳动者数量较少,特色加工业从业人员素质低、平均年龄偏大和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情况严重。先进加工技术推广滞后,企业生产工艺仍多数停留在初级粗加工水平。
第二章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自治区推进产业扶贫的统一部署,立足全县特色加工业发展实际和扶贫现状,加快竹木加工、花岗岩、矿产加工、果蔬加工等特色加工业升级发展步伐。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品牌建设,扶持龙头企业,提升特色加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水平,提高特色产品开发水平,推动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培育提升特色加工业新优势,强化特色加工业种养基地建设,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确保与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龙头带动。遴选一批实力较强的特色加工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龙头企业壮大产品链、延伸产业链,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加工业规模壮大、结构优化、产品升级的良好局面,辐射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就业。
(二)政府引导。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特色加工业政策扶持措施,加强规划引领作用,规划完善电商、物流体系,引导各类先进要素向特色加工业集聚,重点提升政务服务水平。鼓励特色加工业企业与专业合作社、贫困群体密切合作,促进合作共赢。
(三)市场主导。坚持市场主导,鼓励特色加工企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积极推动产品升级,支持企业瞄准细分领域和目标市场,把握共享经济、“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将做优产品质量、改善售后服务作为壮大特色加工业的根本出发点。
(四)创新驱动。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加工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高科技、高效益的现代特色加工业,强化对外技术交流合作,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大力推广高产、安全、优质的新品种,提升特色加工优势。
“十三五”期间,全县要紧抓自治区加快特色加工业发展、助推产业扶贫的机遇,加快特色品牌培育和龙头企业壮大,提升产品加工深度和开发水平,推动特色加工业进一步集聚发展,增强扶贫带动能力。
(一)总量规模。到2020年,特色加工业整体规模进一步壮大,特色加工实力明显提升。全县特色加工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力争达到8%,特色加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二)结构优化。到2020年,特色加工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优化,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显著淘汰,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加工效率明显提高,特色加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
(三)企业壮大。到2020年,加快培育和引进特色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提升产品加工质量和加工档次为突破点,深入实施扶小壮微工程,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全县规模以上特色加工企业达到3家,专业合作社达到200家。
(四)品牌培育。到2020年,全县特色加工产品市场知名度和信誉度得到明显提升,培育广西著名商标1个,广西名牌产品1个。
(五)扶贫效益。扶贫引导效益增强,专业合作社规模壮大,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农民收入水平增加,特色产业扶贫成效进一步凸显。到2020年,全县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以上,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特色加工产业累计带动脱贫人口达到0.8万人,特色加工业企业带动农民工就业1万人。
专栏1:资源县特色加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
名称
2020年
总量规模
特色加工业工业总产值
亿元
23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8
结构优化
特色加工业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6
企业壮大
规模以上特色加工企业
家
3
专业合作社
200
品牌培育
培育广西著名商标
1
培育广西名牌产品
扶贫效益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1000
带动脱贫人口
万人
0.8
特色加工业企业带动农民工就业
第三章重点产业
按照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的现代特色加工业发展要求,强化政策扶持,加快行业龙头企业培育,推动竹木加工、花岗岩产业、矿石加工、果蔬加工等特色加工业做大做强。
一、竹木加工
按照高端、终端、环保、安全的竹木加工制品生产要求,打造比较成熟、完整的竹木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竹家具、竹工艺品、竹碳、竹饮料、竹服饰、衣架、竹木菜板、竹板材、筷子、高档包装盒等竹木加工产品。加快竹木加工企业智能化改造步伐,注重对废旧竹木资源、边角料的再次开发,提高竹木资源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率。引导产业、企业积极对接市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生态环保的竹木制品。依托资源县桂族竹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鼓励现有竹木加工企业联合开拓市场,共同打响资源竹木加工品牌,打造成桂北最大的竹木加工基地。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用园中园模式,在中峰工业集中区内建设竹加工产业园,引进竹家具、竹工艺品、竹碳、竹饮料、竹服饰等系列产品生产企业。到2020年,力争竹木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亿元。
图2资源县竹木特色加工产品
二、花岗岩产业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充分立足花岗岩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优势,加快建筑用花岗岩、饰面用花岗岩的开采和利用,依托桂林资源同丰矿业有限公司、资源县紫煜石材开发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花岗岩产业,重点发展饰面板材,加强矿山荒料的回收利用,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开展生产技术革新,推动建筑型花岗岩向绿色环保的新型建材方向发展,开发建筑陶瓷、洁具陶瓷等新产品,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积极整合矿山资源,形成协同发展优势,避免各企业间形成恶性竞争,调整优化花岗岩产品结构,鼓励现有加工企业加强技术和工艺创新,加强花岗岩饰面设计,创新石材装饰产品品类。提高产业招商引资质量,确保花岗岩实现就近建厂,就地加工。加快“绿色矿山”建设示范点,打造成广西最大的饰面用花岗岩矿产品加工和进出口基地。到2020年,力争花岗岩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
图3资源县花岗岩成品生产流程图
三、
重点依托中峰工业集中区,探索矿产资源规模化、产业化开发路径,改变原矿外卖的现状,实现就地精深加工,提高冶炼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点加强对萤石、钾长石、高岭土、长石、建筑材料、陶瓷土及页岩等矿产资源新产品开发,推动产品高端化发展。重点扶持广西资源萤石有限责任公司、广西资源县鸿霖矿业有限公司、资源天盛矿业有限公司、桂林艾特利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等矿产加工企业发展,推动矿产开采、加工向有资金、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集聚。加快构建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矿产加工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把矿产加工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致富产业,带领更多贫困群众就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到2020年,力争矿产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亿元。
四、果蔬加工
(一)水果加工。以基地建设、标准化种植、安全高效、绿色有机、精深加工等为方向,培育提升水果加工能力,按照“特色+规模+生态+品牌”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猕猴桃、红提、黑李、油桃、梨、黄皮果等水果加工,引进水果新品种、净菜加工车间、设备生产线、进口低温无菌烘焙设备,培育红提、桃、梨等果汁、果酱产品。以桂林绿色香生态园开发有限公司、资源县南国天然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开发果粉、干果、果脯、冷藏鲜果、水果罐头等深加工产品。鼓励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车间、引进生产线、冷藏及保鲜库房等,做好清洗、分级、包装、冷藏、保鲜等初级加工,针对不同水果营养特点,制定不同的新鲜水果加工生产流程和重点开发方向,有效延长水果保鲜期和保质期。积极对接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生态、优质、绿色水果加工,建设专门的水果、干果销售市场和物流基地,加快水果深加工工艺研发和推广,引导传统水果加工升级。到2020年,力争水果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亿元。
图4资源县优质水果品种
(二)蔬菜加工。按照生态化、高端化、标准化、有机化加工方向,重点依托西红柿、辣椒、蕨菜、竹笋、四季豆等蔬菜主产区优势,扶持一批蔬菜加工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营。加快蔬菜加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步伐,推动蔬菜加工品牌建设,积极引进方便面加工等关联产业,完善冷链物流设施体系,发展榨菜、脱水蔬菜,提高储运保鲜能力,蔬菜生产标准化技术升级,提升蔬菜加工质量,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产销结合。做好前期挑拣、保鲜、分级等初级加工,引进惰性气体保鲜技术,完善贮藏库和冷藏库等基础平台建设,加强蔬菜加工保鲜储藏、质量检测能力。重点依托车田苗族乡建成华南最大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打响车田“两红”(红辣椒、西红柿)品牌。在县城建立蔬菜加工物流中心,提升蔬菜加工保鲜外运能力。到2020年,力争蔬菜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亿元。
图5资源县蔬菜加工及交易图
五、生物制药
立足全县药材种植规模庞大、药材种类齐全、药材品质较高等优势,以广西桂林泰福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金银花、“三木”药材(杜仲、厚朴、黄柏)、玉竹、白荠、重楼、野生灵芝、铁皮石斛等加工,打造以金银花和“三木”药材为主广西最大的药材加工集散中心。引入生物医药提取新技术,重点开发中药含片、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冲剂、中成药等品类,积极开发养生保健药酒。培育和引进龙头医药企业,联合医疗机构、高校院所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标准提取物,提升医药产品质量和疗效。继续扩大金银花、“三木”药材等中药材种植规模,鼓励贫困群众参与种植,按照标准化、集约化模式种植经营,推行药材全程GAP生产管理,建设一批药材GAP生产基地,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生物制药培育成链条完整、终端取胜、带动有力的优势产业,改变医药初级加工的局面。到2020年,力争生物制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亿元。
六、茶叶加工
七、肉制品加工
立足生猪、肉牛、肉羊、冷水鱼、家禽等养殖优势,积极引进食品加工行业龙头企业,继续支持现有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按照“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名、优、特动物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步伐。加快全县畜禽生态养殖模式推广,重点发展优质瘦肉型猪、七彩山鸡、珍珠鸡、三黄鸡、娃娃鱼、山蛙、冷水鱼、大西洋鲑(三文鱼)、野兔等名优品种加工,发展包装分割肉、低温熟食、休闲食品等肉制品类型。继续加强肉制品加工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监测,保障养殖、屠宰、加工、仓储、销售过程中的产品安全,打造安全、生态、高效、优质的肉制品加工产业链。到2020年,力争肉制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亿元。
图6肉制品加工工艺流程图
第四章特色加工业基地与载体建设
一、特色基地建设
按照“企业+基地+农民”和“股份合作”等经营模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生态安全、技术完备、链条完整的特色加工业基地,实现特色产品种养与加工配套发展,提升特色加工业脱贫带动能力。
依托资源、生态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培育竹木、水果、蔬菜、药材、茶叶等特色种植基地,加快形成一批与特色加工相配套的种植基地,推动基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1.竹木基地。以中峰镇、梅溪镇、瓜里乡等乡镇为重点,寻找水源充足、集中成片、交通设施较好的区域,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建设竹木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优质母竹培育种植,推广竹木新品种和适用种植技术,提高竹子引种成活率。采用“立体农业”技术,发展林下养鸡、养鸭、养羊、养鱼、养兔等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到2020年,全县竹木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
2.水果基地。以资源镇、中峰镇为重点,布局发展红提、脐橙、猕猴桃等水果品种,加快水果种植栽培技术培训,积极推广无公害种植,推动绿色水果产品开发和认证,制定标准化种植、管理章程,建设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水果种植示范区。配套发展水果旅游观光,将基地打造成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和广西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总产量达到10万吨。
3.蔬菜基地。重点在车田苗族乡、两水苗族乡、河口瑶族乡等乡(镇),布局发展西红柿、辣椒、百合、叶菜类等夏秋高山蔬菜种植,按照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和产品认证,制定无公害蔬菜用肥、用药管理办法,严控高毒性、高农药残留蔬菜生产标准,建设标准化西红柿、辣椒原料加工基地,在大型蔬菜基地周边配套发展冷链物流仓库和交易市场。到202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5万亩,总产量达到20万吨。
4.药材基地。以梅溪镇、瓜里乡等乡(镇)为重点,按照特色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方式,建设金银花、“三木”药材等名贵中草药种植基地。采用“基地+种植户+企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实行分散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经营方式,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安全的特色药材生产基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续接。到2020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5.茶叶基地。以资源镇、梅溪镇、车田苗族乡、两水苗族乡等乡(镇)为重点,开展甜茶、罗汉果有机种植,从优选择一批适合本地生长的名优茶品牌,进行推广种植。采用短穗扦插和茶籽起直播两种方法,开展茶叶良种繁育,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单株定植。强化茶园管理,推广低残留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三类无公害茶叶种植模式,统一收购,加强检测,确保茶叶品质。到2020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
图7资源县特色种植基地布局示意图
以“生态养殖、产业致富”为目标,进一步推动养殖方式转变,扩大生态养殖规模,稳定生猪、家禽、肉牛等传统养殖产量,提升竹鼠、冷水鱼等名优特动物养殖产量,强化地方优质品种保护和开发,为肉制品加工业提供优质的原料供应,打造特色养殖品牌。到2020年,全县生态养殖达标率达到80%以上。
1.生猪、牛羊、家禽等传统养殖。主要布局在资源镇、中峰镇、梅溪镇、车田苗族乡、河口瑶族乡等乡(镇),以转变养殖方式、扩大养殖规模、推广优良品种为主线,加快提升传统养殖水平,推动生猪、肉牛、肉羊、肉兔、肉鸡等养殖基地建设,扩大瘦肉型猪、七彩山鸡、珍珠鸡、三黄鸡等优质品种养殖规模。在瓜里乡、梅溪镇、两水苗族乡等乡(镇)建立竹鼠种苗繁育基地,实现特色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推行“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公司”等经营模式,带动更多贫困户增产增收。
2.水产养殖基地。在中峰镇、资源镇、车田苗族乡、河口瑶族乡等乡(镇)发展水产养殖,加快对接市场需求,调整养殖结构,重点发展大西洋鲑(三文鱼)、娃娃鱼、山蛙、冷水鱼养殖。建立专业合作社,通过社员分散养殖方式,按照“合作社+农户+公司”方式运营,引进冷水鱼等产品深加工企业,打造低温熟肉制品产业链。
图8资源县特色养殖基地布局示意图
紧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电商物流体系,助推特色加工业升级发展,建立网络销售平台,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户依托网络平台,开展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电商业务培训,扩充电商人才队伍,建立县、乡(镇)、村的三级电商体系,支持农产品经营者开展网络零售、大宗批发、网上预订、生鲜配送等电商业务。改善物流运输条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做法,加强资源整合,推动物流仓储设施建设。
图9生鲜电商冷链B2B+O2O共同配送模式图
加快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载体升级发展,促进特色加工业向园区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优化园区企业服务,培育发展特色加工业企业,加快构建完善的特色加工业产业体系。
(一)园区发展
依托现有园区基础,合理规划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为特色加工业发展留足发展空间,加快园区两化融合发展步伐,提升园区智能化水平,优化园区政务服务,构建特色加工业发展有力载体。
1.推动产业集聚。重点依托中峰工业集中区,开展竹木加工、矿产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招商,签约、落地一批产业项目,加快特色加工业上下游关联产业向园区集聚。实施“补链”“强链”工程,扩大特色加工业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工业园区产业纵向关联、横向延展发展。重点引进和发展猕猴桃、红提、黑李、三文鱼等生态食品加工企业,推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识产品认证,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先进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
2.提升园区基础。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智能化水平为目标,加快园区给排水、电力、燃气、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区美化、绿化工作,打造生态型园区。促进生态食品加工型企业向园区集聚,提高园区土地有效利用效率,推动工业园区向规模化、生态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重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实现园区Wi-Fi全覆盖,推动园区信息共享,提升园区智能化管理水平。
3.优化园区服务。以提升园区政务服务为主线,探索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建立园区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推行重点项目主要领导负责制,全程帮助企业办理用地审批、制订施工方案,强化跟踪服务和全程服务。按照特色加工业项目特点,积极推出相配套“一站式”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投产。
4.完善周边配套。努力完善园区周边生产型、生活型服务业,提升园区城镇化水平,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园区周边物流体系,规划、建设一处规模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的仓储物流区,打通产品流通渠道,降低园区企业运营成本。加快园区周边餐饮、住宿、会议、娱乐等商用楼宇建设,改善周边设施,优化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普通工人生产生活环境。
(二)企业发展
重点扶持资源县桂族竹业有限公司、广西资源萤石有限责任公司、资源县同丰矿业有限公司、桂林市绿色香生态园开发有限公司、铜座金银花合作社等特色加工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加大对重点企业技改支持力度。加强企业与合作社产品质量监测,按照“质量换效益”的思路,督促企业强化环保、品质、安全、生态等方面的管理,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及时把握“互联网+”新趋势,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品牌培育、仓储物流、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鼓励合作社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帮助合作社开展品牌商标注册。
三、质量品牌提升
针对市场需求,鼓励企业提升质量、品牌,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支持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开发优质、畅销、生态、环保的特色产品,提升产品质量,以优质产品提升市场知名度。
(一)提升种养品质
鼓励农户、合作社、企业等种养殖主体开展种养品质提升工程,引导特色种植主体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种植,积极引入市场知名度高、品种优良、产品销路好的种养殖品种,从源头上提升产品质量,为特色加工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积极推动标准化种养殖,制定特色农业种养殖规程,及时对产品进行检测、检疫等,着手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互联网与种养殖融合发展,进行农产品标签识别,建立有机产品可追溯机制,加快绿色产品认证和做好本地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引导农户、合作社、大型种养殖企业积极创建品牌,增强产品品牌效益。
(二)打造特色品牌
以竹木、花岗岩、果蔬、中药材、茶叶等特色加工业为重点,培育本地特色品牌,鼓励企业树立品牌意识,争创知名商标。扩大市场销售份额,紧抓产品品质提升,将企业品牌做大做优。支持企业创建特色品牌,加快打造上档次、高质量特色加工产品。加强特色加工业产品内涵提升,突出文化创意,提升特色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强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商标注册意识,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品牌优势,努力培育一批上档次、高效益的特色加工业品牌。
(三)加大品牌宣传
第五章特色加工业脱贫能力建设
立足全县发展实际,提升产业脱贫带动能力,针对不同种类特色加工业不同特点,积极组织,勇于尝试,开展多种方式、多种类型的产业脱贫,争取实现企业效益和农户收益双赢的目标。
一、强化龙头企业建设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提升龙头加工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中小特色加工业企业加快行业资源重组、合资合作,推动企业向园区集聚。支持资源县桂族竹业有限公司、桂林绿色香生态园开发有限公司、资源县南国天然食品有限公司、桂林泰福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开发衣架、果汁、胶囊等新产品,加快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引进检测、保鲜、提取等先进技术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引导龙头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产业扶贫能力,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二、完善农业专业组织
整合扶贫、涉农等资金,引导、鼓励贫困村、贫困户成立、加入特色农业专业化组织,通过合作组织的建设,带动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发展。积极培育多元农业经营主体,以“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不同模式运营,按照贫困户入股、年底分红等方式,实现贫困户增产增收。对特色专业化组织实施免抵押、免担保、低息等优惠金融政策,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特色种养殖大户等组织和个体发展壮大。鼓励贫困群众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个人资金、劳动、技术等要素折现入股,提高经济股权收益,增加贫困户入股分红份额。积极推动竹木、果蔬、中药材、茶叶等产业发展,巩固扩大扶贫成效。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拓展业务领域,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新技术指导和特色种养殖标准规程培训,增强对市场信息收集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开展产品宣传和市场开拓。
三、开展劳动技能培训
坚持把劳动技能培训作为脱贫致富的关键抓手,实施劳动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订单式培训,针对不同特色加工产品特点,组织不同类型的技术、管理培训。完善创业平台建设,组织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展创业培训,对企业管理、风险评估、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提供细化明晰的培训,提高贫困户创业成功率。增加面向企业和贫困户的电商培训,培育电商专业人才。积极与东部发达地区企业合作,开展劳务输出,通过“培训+就业”的方式,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和就业水平。加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建设,扩大培训业务范围,提高培训人员的福利待遇。
图10资源县技能培训流程图
四、完善电商物流体系
完善电商物流体系,开展“电商资源”建设,推进电商扶贫,加快电子商务向农业、特色加工业等领域延伸、渗透,组建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站和农村电商扶贫市场。打造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电商体系,鼓励企业和贫困户开设网店,利用电商销售特色产品,配套物流设施建设,优化物流设施布点,引进仓储物流运输企业,建设特色加工业基地仓储、中转设施等。完善农副产品商贸、物流市场建设,重点建好猕猴桃、辣椒集散中心,建设交易区、冷冻区、储存区、装卸发配货区以及停车场等设施。扩大信息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通过电商物流的完善,拓展销售市场,提升贫困群众收入水平。
图11资源县电商业务流程图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优化发展环境
搭建特色加工业企业服务平台,优化政务服务,重点在创业指导、技术推广、信息应用、质量检测、信贷业务、法律政策等方面完善政府服务。建立项目跟进服务制度,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逐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把稳增长、降成本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政务服务、特色加工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特色种养等信息向社会公布,深化群众对特色加工业发展的认知和参与程度。及时跟进特色加工企业发展,咨询了解企业发展困难,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三、强化资金保障
继续争取国家、自治区、桂林市涉农涉企专项资金,整合利用扶贫资金,加大财政资金向特色加工领域投入力度,用活涉及扶贫、工业、农业、林业、水利的资金,形成各项资金向特色加工业汇集的局面。高效利用现有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特色加工业基地建设、质量检测、产品生产、技术指导、电商物流等方面。慎重选择资金扶持对象,对有较好市场效益、较高社会信誉的企业、合作社实施重点帮扶,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支持企业、合作社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信贷产品,探索建立“政府+银行+企业”“政府+银行+合作社+农户”等多形式融资合作。加强投融资模式创新,完善PPP等多元主体投融资模式,合理规避金融风险。
四、加大土地保障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土地政策要求,重点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将每年工业用地指标向特色加工业领域倾斜。积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办法,推动滚动式土地指标供应,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拓展用地空间类型。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对节约用地成效突出的企业予以一定奖励。支持有条件的特色加工企业进行技术、设备更新,引入占地少、能耗少、排放少的新设备。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对扶贫效果好、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加工业企业、项目,予以一定土地政策倾斜。
五、扩大人才引育
立足特色加工业人才需求实际,通过校企合作、技能培训等方式,培育、引进一批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特色加工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人才培训与交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引进特色加工专业人才。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士返乡创业,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引进加工技能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种养技术人才。定期选派特色加工领域优秀人才到发达地区进修、学习。鼓励专业人才以技术入股,提高人才薪资待遇,改善医疗、住房、工作、子女教育等方面条件。
六、推动招商引资
附件:资源县特色加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总投资
(万元)
建设起始年限
业主或单位
合计
381100
3300
桂族竹业高档竹炭板材智能化制造项目
支持资源县桂族竹业有限公司开展智能化改造,实现年产2万立方米家具用高档竹炭板材的发展目标。
2000
2017-2019
资源县桂族竹业有限公司
2
美万家竹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在车田、梅溪、中峰、两水等乡(镇)山区及河谷地带建设3000亩竹木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以保障原料供应,带动贫困户脱贫,重点发展竹木,砧板、筷子、衣架、小家具、竹炭、竹签、茶具等竹制品。
1000
资源县美万家竹业有限公司
鸿达木业企业信息平台建设与维护项目
300
资源县鸿达木业有限公司
13000
4
同丰年产400万平方米花岗岩饰面板材扩建项目
同丰公司年产400万平方米饰面板材扩建项目,建设饰面板材生产车间,引进新的生产线两条,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
资源同丰矿业有限公司
5
紫煜年产300万平方米花岗岩饰面板材扩建项目
紫煜公司年产300万平方米饰面板材扩建项目,建设饰面板材生产车间,引进新的生产线两条,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
广西资源县紫煜石材开发有限公司
6
宝山年产400万平方米花岗岩饰面板材扩建项目
宝山公司年产300万平方米饰面板材扩建项目,建设饰面板材生产车间,引进新的生产线两条,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
广西资源县宝山矿业有限公司
7
丽马等三家在建花岗岩饰面板材项目
重点支持丽马等三家在建花岗岩饰面板材项目加快投产,建设饰面板材加工车间、质量检测中心、物流设施、产品展销平台、办公楼、职工宿舍等,三家项目建成后,实现年新增1000万立方米饰面板材目标。
10000
丽马等
三、矿产加工
30000
鸿霖石英加工项目
项目占地200亩,建设石英板材加工车间、质量检测中心、产品展区、职工宿舍等设施。
资源县鸿霖矿业有限公司
115000
9
桂林绿色香生态园开发有限公司果蔬加工项目
项目占地100亩,建设水果加工产业基地,引入大型加工厂商,重点发展果汁、果酱、干果、罐头等水果制品,建设冷链物流及冷库储存设施。支持企业创建自治区著名商标。
20000
2017-2020
桂林绿色香生态园开发有限公司
10
红提种植加工项目
建设红提加工厂房、生产线及设备、冷藏室、仓储库、办公用房、食堂和职工宿舍等。
3000
招商引资
11
现代化农业旅游观光生态有机果园示范基地
项目占地1000亩,重点开展猕猴桃、红提、黑李、桃、梨等水果种植加工、旅游开发、名优水果种植、林下养殖等,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实现三次产业有机融合。
18000
12
速冻水果和餐饮小包装果汁项目
主要建设原料储存及分级、挑拣车间、速冻生产车间、包装及仓库、办公楼、职工宿舍等,生产餐饮小包装果汁饮料、速冻水果等产品。
13
真空干果蔬深加工
项目占地150亩,建设生产厂房、仓库、职工宿舍、办公楼、交易展示中心,年产3000吨冻干果蔬,重点发展猫儿山野菜、高山竹笋等罐藏品、干制品、速冻品。
14
年产2000吨野菜加工项目
项目占地50亩,配套引进蔬菜脆片、净菜、切割菜等多种生产线,重点发展蕨根粉、酸笋等产品,建成后实现年产干野菜制品2000吨。
5000
15
车田辣椒酱加工项目
项目占地40亩,生产手工泡辣椒、酸辣椒、蒜蓉辣酱、调味酱、香辣酱、拌面酱等辣椒制品,打响车田辣椒酱品牌。
9000
16
泰福安药业金银花深加工项目
项目占地50亩,依托中药材优势,发展以金银花为原料发展金银花含片、金银花露、金银花八宝茶等医药、保健产品。
广西桂林泰福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17
“三木”药材深加工项目
项目占地80亩,建设标准厂房、提取车间、办公楼、职工宿舍等设施,引进先进生产线,重点开发杜仲雄花茶等医疗保健品。
25000
18
甜茶加工项目
项目占地40亩,利用本县和周边野生甜茶资源,开发生产甜茶提取产品,以打造绿色食品为主线,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种植户收入。
19
罗汉果类饮品加工项目
项目占地50亩,建设全自动茶叶萃取生产线、中温热灌装生产线,罗汉果茶饮品。
59800
20
年产1000吨风味兔肉加工项目
项目占地50亩,主要建设仓储室、生产车间、冷库、成品库等,购置微波炉解冻设备、半自动切片机、净化风处理设备、微波杀菌设备及履带式烘干成型设备等主要生产设备。
21
山羊生态养殖项目
项目占地200亩,建设1家年出栏肉羊1000只以上的生态养殖基地,建设标准化圈舍、饲料加工、卫生治理等设施;采用“公司+合作社”模式运营,引入重点羊肉加工企业。
22
保健食品生产研发基地项目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设办公楼、GMP车间、原料库、包材和产品展区等,引进养生健康、绿色有机食品深加工系列产品生产线。
6000
肉牛生态养殖基地
利用天然草地,建设1家年出栏肉牛200头以上的生态养殖基地。
800
24
年产小包装分割肉、低温熟肉制品2万吨
年产小包装分割肉、低温熟肉制品2万吨,主要包括牛肉、猪肉、羊肉、鱼等深加工。
50000
八、其他
25
资源县食品药品监测检验中心
项目占地20亩,建设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快检和安全评价监测中心、中药产品检测中心、茶叶加工产品检测中心、果蔬食品检测中心、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
资源县电商物流中心
项目占地150亩,按照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的理念,建设资源县特色加工产品电商物流载体,重点建设电商交易区、交易区、冷冻区、储存区、装卸发配货区以及停车场等设施,提升电商脱贫能力。
2016-2020
27
旅游特色工艺品加工
项目占地300亩,建设生产车间、职工食堂、办公楼等设施,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促进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景区特点的旅游工艺纪念品。
28
旅游纪念品一条街
项目占地50亩,重点引进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品,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旅游商品购销(集散)中心,发展旅游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