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萝卜高产栽培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白萝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吉林长岭
白萝卜为十字花科萝卜属,一至二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是根菜类蔬菜的主要品种之一。膨大的直根为产品器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一定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白萝卜的产品器官含糖量高,无纤维,长45~55cm,直径6~9cm,单株平均重量2kg左右,表皮光滑,长筒形,肉质根周皮不含色素而呈现白色,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日本白萝卜。主要用于加工干条、作腌制酱菜原料,具有助消化、清心润肺、清热解毒之功效。
1白萝卜的经济效益
栽培白萝卜,投资少、产量高、效益好。生产中需用化肥375kg/hm2、农药投资300~450元/hm2,中等肥力地块产鲜萝卜90~105t/hm2,按34kg鲜萝卜加工1kg干条计算,产干条2647~3088kg/hm2,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白萝卜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
白萝卜茬口选择应避开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禾本科、豆科、茄科作物是栽培的良好前茬。幼苗期、叶簇生长期若氮肥不足,则发育迟缓、生长受阻;肉质根膨大期氮素过多,植株易徒长,钾肥不足则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3白萝卜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
3.1整地施肥
选择无污染的地块,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破茬整地,秋季深翻30cm。倒茬复种地块的整地要在前茬作物收获后马上进行,清除残茬和杂草,施优质农家肥45t/hm2,拌入磷酸二铵或复合肥300~450kg/hm2做底肥起垄,垄宽55~60cm,垄高25cm。
为防治地下害虫,用50%辛硫磷乳油52.5L/hm2拌成毒土,随基肥条施在垄沟内(禁止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施入的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否则易伤害主根,形成岐根而影响产量[5]。蝇蛆是为害萝卜生长的主要害虫,有趋向腐臭有机物的习性,生产上应加以注意。
3.2播种
3.3田间管理
3.3.2中耕。中耕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发育,使主根扎深。要求深锄垄沟、浅锄垄背。湿锄深、干锄浅,开头浅、中间深,不伤主根[4]。
3.3.3水肥管理。进入破肚期,控水蹲苗,肉质根膨大期浇水,保持田间持水量约60%,基肥不足时,结合浇水追肥,追施尿素和硫酸钾150~225kg/hm2,距苗10cm远扎眼施入,也可喷施0.5%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产效果明显。
3.4病虫害防治
优先使用农业综合防治技术,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应用化学防治方法,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残留,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无公害产品[5-6]。
3.4.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或利用综合栽培措施防病,减少农药的使用;实行轮作换茬,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深翻整地降低病虫害基数;施用净肥,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用净水灌溉。
3.4.2物理防治。设置防虫网,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采用
(下转第141页)
(上接第138页)
银灰膜避蚜,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可预防病毒病。
3.4.3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选用对天敌无伤害的生物制剂或杀伤力低的农药,如吡虫啉、阿维菌素、苏立金杆菌类等农药。
3.4.4药剂防治。推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药剂时,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安全标准,确保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3.5收获加工
白萝卜长到最大限度时产量最高,品质也最好。一般在9月上旬开始收获。加工前将萝卜顶削至叶根,用清水洗净,勤换水,才能加工出白净的萝卜条。加工的刀具一般自行设计,“五把刀”加工成1cm方条;“一把刀”加工成三角条,成4大块,较粗的萝卜加工成6~8块,三角条不易太细,严格按要求加工。加工后的萝卜条挂在通风处晾干,最好在大田1行排开,分上、中、下3层,庭院晾晒时要搭高架,萝卜条与地面距离不低于1.2m,晒至9成干即可下架,长短分开捆成0.5kg/捆,扎实,要求捆形整齐,放在通风处阴干待售。
4参考文献
[1]朱信阳,李军民,唐浩,等.白萝卜的开发价值及其栽培技术[J].中国果菜,2010(3):28-30.
[2]游明珠,吴政元.提高白萝卜品质和产量几项有效绿色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0(2):29.
[3]陆佩伟.白萝卜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6(11):29.
[4]单连庆,辛元法,尹德英,等.优质大白萝卜生产标准及配套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9(2):109-110,113.
关键词凤凰萝卜;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凤凰萝卜是歙县北郊、富资河上游10km的凤凰村的地方特产,因脆、甜,生吃可口,烧制易烂,入嘴无渣,很受当地市民青睐,种植范围也从富煺蚍锘舜逖由斓搅烁臁⑿泶2个乡镇,成为当地冬闲田利用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优先选择。凤凰萝卜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餐饮业的优质食材和当地馈赠亲友的佳品。产区2014年专门成立了歙县凤凰梧桐专业合作社,并就产品开发进行了尝试。现将凤凰萝卜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选地整地
用于种植凤凰萝卜的土地宜选择土层深厚、质地肥沃、疏松透气的砂壤土,前茬作物为中稻、甜玉米等,忌选择十字花科蔬菜或油菜田留茬,以富资河西岸西凤凰至富彀游最佳。
整地要精细,做到耕透、耙细,使土壤上虚下实。土地深翻应达到33cm,最好采用旋耕机打碎、整平[1]。
凤凰萝卜种植以基肥为主,施底肥可与整地结合,具体施肥量要考虑种植密度,一般种植密度低的(5.25万~6.00万株/hm2)可施有机肥(农家肥)75t/hm2+三元复合肥(15-15-15)750kg/hm2;播种密度高的(9.00万株/hm2)可施有机肥(农家肥)90t/hm2+三元复合肥(15-15-15)750kg/hm2;种植密中等的(7.50万株/hm2)可施有机肥82.5t/hm2+三元复合肥(15-15-15)750kg/hm2。
整畦通常在萝卜播种前1个月进行,即8月初至8月中旬,选择南北向田块,按畦宽1.5m做畦,畦面之间开宽30cm的畦沟,沟深20cm。也可在播前整成单垄,垄宽30cm、高15cm,沟宽20cm。
2品种选择
凤凰萝卜以种植小园白萝卜为主,也有种植小园红萝卜的,生产上可根据市场需求选用。目前,大多数采用的是小园白萝卜自留种。
3播种
3.2播种方式
常用的播种方式为穴播,少量种植户也采用条播的方式进行播种。
3.3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一般为7.5万株/hm2,但播种时期不同,密度应进行适当调整。
4田间管理
4.1水分管理
4.2中耕除草
萝卜除草一般在封行前进行,秋萝卜生产前期皖南山区秋高气爽,同时也时常出现秋雨连绵,应及时锄草中耕,中耕应掌握先浅后深再浅的原则,定苗后第1次中耕要浅,划破地皮即可,以后中耕可适当加深,但不可伤及根,防止烂根或裂口等。
5病虫害防治
5.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的无病害种子,深沟高畦,翻炕土,避免土壤过湿,清除田间杂草,施用完全肥料及充分腐熟的肥料,轮作[4]。
5.2物理防治
通常采用频振式杀虫灯、田间悬挂黄板进行诱杀。
5.3化学防治
秋冬萝卜种植虽然病虫害发生较轻,但前期还是会有虫害,如不及时进行防治危害也很大。应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选用生物制剂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具体可选用阿维菌素或甲维盐等药剂进行防治。
6采收及采后处理
6.1采收
根据市场需求和萝卜商品成熟度及时采收。
6.2采后处理
采收后剔除病、虫、伤萝卜,清洗污泥,达到感观洁净,清洗时注意水源干净无污染,清洗后根据大小、形状、色泽进行适当分级[5]。
6.3包装
目前,凤凰萝卜的包装基本上采用S帽嘀袋包装,一般分5kg装和10kg装。
6.4采收后田园清洁
凤凰萝卜种植地域相对固定,可用轮作换茬的余地有限,对土地清洁要求较高,加上农村散户养殖习惯改变,已经很少有农户用菜皮、野菜养猪,大量萝卜叶堆积在田间,易形成污染源,特别是有病植株不及时处理会加大病源基数,给下年生产增加感染病害的风险。
7参考文献
[1]王娜,吴华丽,韩婕,等.樱桃萝卜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8):104.
[2]卢建兴.雪玉春萝卜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6(1):123-124.
[3]刘晓芳.萝卜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2):8.
关键词:萝卜;白玉春萝卜;反季节栽培;管理
1品种特性
为了使越冬反季节萝卜栽培成功,选择了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在低温条件生长快、产量高、品质好、不抽薹、不空心的世农白玉春、特级白玉春等萝卜品种。白玉春萝卜为早熟春萝卜品种,生育期为60d。叶数14片,叶簇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缘缺刻,花叶有茸毛。耐抽薹,不易糠心,歧根裂根少。根部全白,长圆筒形,根长22~40cm,根径6~10cm,单根重1kg左右。低温下生长快、产量高、品质优、肉质脆嫩,外表洁白。
2地块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保水保肥的地块播种萝卜。生产地的气候、土壤、水质环境等要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的规定。
3整地施基肥
结合土地深翻施足基肥。每茬地施足优质腐熟有机肥5000kg/hm2、复合肥100kg/hm2,或施足优质腐熟有机肥4.5万kg/hm2、尿素225kg/hm2、三元复合肥750kg/hm2。同时用50%多菌灵粉剂22.5kg/hm2+75%敌百虫0.75kg/hm2掺细土450kg/hm2拌匀撒入土地中,以消灭地下害虫。地块要耙细整平,做成垄或畦以备播种。采用1.2m开厢,厢面宽55~60cm,厢沟宽25~30cm,沟深15~20cm,用100cm宽的地膜覆盖。畦或垄应达到面平土细,以利于保墒。
4适时播种
4.2精播匀播播种量以1125g/hm2为宜。地膜覆盖后,采用点播,每厢播种2行,行距45~50cm,窝距20~25cm,每窝播1粒种子,播种后细泥盖种,厚度为0.5cm左右。为确保一播全苗,播种时一定要确保土壤墒情适宜。如土壤水分不足墒情差,播前应先浇水,创造适宜墒情后再播种;也可播后轻浇水造墒,采用干籽法播种。遇天干时,每天下午淋水1次,直到苗出齐为止。
5田间管理
5.1及时查苗、补苗播种后7~10d对田块作1次检查,对缺苗的地方及时进行补播,确保每窝1株秧苗。方法是用打孔器在缺苗处打一小洞,然后将预先准备好的苗移入洞内,用细土封严苗四周,然后喷洒定根水。
5.2肥水管理秧苗长到2~3片真叶时,用腐熟的人畜粪尿37500kg/hm2+尿素10kg/hm2追肥1次,进行提苗,使秧苗快速增长;萝卜开始露肩时,用腐熟人畜粪尿37500kg/hm2+磷酸二氢钾5kg/hm2、硼肥5kg/hm2追肥1次;肉质根膨大盛期,每隔7~10d用腐熟的人畜粪尿37500kg/hm2+磷酸二氢钾10kg/hm2追肥1次。萝卜的耐旱能力较差,要求土壤保持湿润,如生长期间土壤过干,可以选在晴天午后灌半沟水,灌后2h排干,也可采取滴灌技术,但是不可漫灌,切勿积水过夜。特别在萝卜肉质根膨大期,若气候干旱应及时补充水分,以保证产量和较好品质。
6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张永生.胡萝卜秋季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6(7):9-10.
[2]刘世勇.夏秋反季节萝卜栽培品种的选择[J].农技服务,2007,24(4):29.
[3]曾思棋.高山甜椒-白菜-萝卜高效栽培模式[J].农技服务,2007,24(8):43,59.
[4]文林宏,王天文,李桂莲,等.黔西北山区反季节萝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6):93-94.
该模式为菜菜轮作(复种)组合,多种多收。娃娃菜适宜密植,与间种的西兰花是2个高品质、高价值的经济作物,秋萝卜为冬季贮藏蔬菜,需求量大。娃娃菜为长日照作物,对地温的要求较高(13℃以上),春季种植,能达到适宜生长期对温度前低后较高的要求,是娃娃菜种植的主要季节之一,产量高、品质好;复种秋萝卜的生长期,正在处于秋季气温由高到低的季节,是萝卜种植最好的季节。娃娃菜与秋萝卜均要起垄后种植,其生物性状及产量好于平畦,在进行田间操作时,只需一次起垄,种植2茬,省时省力。间种的西兰花叶片大、光饱和点高、需光量大。但作为副作蔬菜,定植时处于苗期,叶片小,需光量小,与主作娃娃菜没有冠竞争,生长旺盛期又处于秋萝卜的苗期,与主作秋萝卜也没有冠竞争,能较好地发挥间作方式合理分配光照的优势。娃娃菜与西兰花之间选用播带与空带比为3∶2,带长分别为0.6、0.4m。栽培和施肥技术的前提是以保证白萝卜产量、主攻娃娃菜高产、额外多收西兰花。
2栽培技术
2.1整地施肥于4月中上旬选择平整地块,延地长设水沟,顺地宽起垄,垄宽60cm,垄沟40cm,垄高15cm。起垄前每667m2撒施腐熟农家肥7000kg,浇足底水,土壤见干见湿旋耕起垄,垄底每667m2施入磷酸二铵20kg和过磷酸钙50kg。垄面用木板拍,垄沟内平铲一些土堆于畦边压覆使用,在无风晴天下午,用幅宽90cm伸缩性较好的白色地膜,沿垄长方向拉展,每2人一组,前面一人用脚踏一侧地膜,后一人压土,同样一组在另一侧同时进行,可使地膜紧贴垄面,以控制杂草生长。
2.2播种、育苗、定植覆膜后立即打孔定植娃娃菜,株行距20cm×20cm,深度略深于苗坨,并封口浇透水。5月中下旬进入结球期后浇水,浇水前在垄沟内每667m2施磷酸二铵15kg,尿素10kg,浅翻后定植西兰花。结球期以后根外喷施叶面宝、丰收素或磷酸二氢钾等1~2次,收获前7~10d停止浇水。6月下旬娃娃菜收获后清除膜下杂草,防止撕破地膜,平整垄面。此时西兰花进入显蕾期,结合浇显蕾水,浇透垄面,见干见湿后点播秋萝卜,一穴一粒,(15~20)cm×(15~20)cm。大小破肚时各浇大水1次,每667m2随水追尿素10kg,后期因进入雨季,视天浇水。浇水后中耕除草。
持续干旱少雨天气,给我县小春、大春农作物生长造成很大影响,导致全县农作物损失严重。为促使大灾之年粮食总产稳定和农民增产增收,抓好今年的晚秋生产极为重要。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及早谋划,按照“大春损失晚秋补”原则,把晚秋生产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重头戏”作为促农增收的重大举措抓紧抓实,筑牢全年粮食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就做好年晚秋生产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理清思路,明确任务
(一)指导思想。全面夺取抗旱救灾攻坚战的胜利,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努力增扩面积,科学合理布局,优化品种(质)结构,狠抓科技兴粮,加强技术集成,着力提高单产,确保增产增收。
(二)总体思路。主攻秋荞,狠抓秋洋芋,突出秋红苕,开发秋大豆,大种秋季菜。
(三)目标任务。全县晚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3万亩,其中秋荞9万亩,秋洋芋8万亩,秋苕4万亩,秋大豆2万亩;实现晚秋粮食总产4.1万吨以上;秋菜种植面积12万亩,总产18万吨以上。
二、突出重点,抓好规划
(一)主攻秋荞。要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着力提高单产。力争全县秋荞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总产1.37万吨。
(二)狠抓秋洋芋。要因势利导,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洋芋适应性广、抗旱性强的优势,把抓好秋洋芋生产作为晚秋生产的主攻目标。确保全县秋洋芋种植面积8万亩以上,鲜薯总产1.68万吨。
(四)开发秋大豆。秋大豆具有生产周期短、投入少、种植方法和管理简便等优点,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粮蔬作物,既可作粮食,又可作鲜食蔬菜上市,市场看好,收益可观。生产区域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因旱灾已造成绝收的田块,可以利用早熟品种,及时增种一季秋大豆。确保全县秋大豆种植面积2万亩,总产0.21万吨以上。
三、落实技术,提高单产
(一)秋荞生产在品种选择上要大力推广苦荞,积极引进示范推广西荞1号、西荞2号、川荞1号等优良品种,在技术上要重点抓好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等技术,要积极示范推广点播、人工条播或犁沟条播等精细播种。
(二)秋洋芋生产要选好丰产性、抗病性好的脱毒早熟良种,适时催芽播种;要落实深沟高埂、催芽下种、增施磷钾肥等技术,大力推广稻草覆盖免耕种植秋洋芋技术;要利用大春农作物收割后的空闲地增种秋洋芋,从而实现省工、节本、增产、高效。
(三)秋红苕生产要重点抓好深沟高厢和早栽密植等实用技术的落实,确保一次全苗。
(四)秋大豆要注意选用早熟良种,合理密植,早治豆杆蝇。
(五)秋季菜生产要重点落实培育壮苗、深沟高厢适时定植、重施底肥、合理施肥、科学防治病虫等综合配套技术。
四、狠抓示范,以点带面
(一)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晚秋作生产的科技示范工作,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带动作用。县、乡镇两级均要狠抓示范片建设,及早落实示范片建设任务,高规格、高质量办好晚秋丰产示范片,全县各级各类示范片建成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
(二)县农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区域优势,切实抓好各级示范片建设的技术指导工作,重点抓好后坪乡部级万亩荞麦高产示范创建。
(三)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县上下达的晚秋生产任务要求,迅速落实核心示范片建设任务。示范片建设列为县人民政府对各乡镇晚秋生产任务考核的主要内容,示范区域必须相对集中成片,做到“面积、良种、农资、技术、责任”五落实,示范作物类型和品种可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技术上要集成高产栽培技术,充分体现科技水平,使之建成辖区内发展晚秋生产的科技示范走廊。
五、狠抓落实,确保丰收
(二)种植面积落实。各乡镇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特色、种植制度、市场需求,突出自身优势,及时将晚秋生产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户、到田块,层层落实责任,实行分级负责、分片把关,充分利用各种茬口和有利条件,选择好作物品种,进行合理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尽力扩大晚秋作物种植面积,确保晚秋生产任务的完成。
(三)生产技术落实。各乡镇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和培训指导力度,将晚秋生产的高产栽培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尤其要全力组织搞好晚秋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大力推广良种、农田保护性耕作、配方施肥、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等技术,千方百计提高晚秋作物的单产水平,最大程度地增加农民收益。
关键词:食品;机械设备;恩施州;农产品;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
1恩施州农产品种植现状和加工条件
恩施州是农业大州,粮食(尤其是杂粮)资源十分丰富,可称为“杂粮王国”,并享有“世界硒都”盛誉。州内山清水秀,工业污染较轻,是天然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以马铃薯、玉米、魔芋及红薯(甘薯)等杂粮为重点的富硒绿色产业发展迅猛。
1.1马铃薯种植现状
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在1.267×105hm2左右,平均每667m2鲜薯产量在1000kg以上,总产达1.976×109kg,占夏粮90%以上,占全州粮食总产20%以上,种植面积占全国1/50、占湖北全省1/2以上。
1.2玉米种植现状
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在1.200×105hm2左右,平均每667m2产量在520~680kg之间,巴东县的平均每667m2产量超过825kg,全州总产量在9.000×108kg以上,约占全省玉米总产的1/4。
1.3魔芋种植现状
魔芋种植面积2.401×104hm2,鲜芋产量达4.000×108kg,总产值也达到5亿元以上,占全国的1/4、全省的2/3,被誉为“全国魔芋第一州”。
1.4红薯种植现状
红薯种植面积4.669×104hm2,鲜薯产量1.100×109kg,鲜薯藤产量2.000×108kg,占全省的1/3。
1.5农产品加工条件
充分利用恩施自治州现有资源及“富硒”、“绿色”优势,大力开发富硒绿色食品,前景十分乐观。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将杂粮主食化,并提升其品质,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社会和谐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2.1高新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不断开发利用高新技术是食品深加工的基石,既可实现高效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且可开发创造新类食品,增强食品品质。食品加工工业的发展趋势是运用高新技术,不断研究开发出新的品质好的高档食品。食品深加工中所用的高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类:
2.1.1微波技术
915mhz和2450mhz微波常用于食品加工工业中,主要是利用微波的磁场作用对食品进行加热、干燥、灭菌、膨化、抑酶等加工。韩国、日本等国用微波蒸热技术,增加了绿茶中的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同时微波杀菌可应用于烧鸭、烧鸡、酱制品等熟制食品的保鲜。
2.1.2挤压膨化技术
运用螺旋挤压机将调配均匀的农产品原料进行运输、混匀、加热、结构重组、熟制、灭菌消毒、成型等步骤的技术的挤压膨化技术,可实现食品自动化、连续化、高效率和低成本生产。
高新技术还有超高压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真空包装技术等,这些技术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2.2食品加工设备选型
2.2.1马铃薯淀粉生产加工设备选型
2.2.2玉米深加工机械设备选型
我国在玉米加工中存在技术落后、加工成本高、资源综合转化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政府应与企业一
,加大科技投入和扶持力度,积极探索高产能效率高、环境污染少的玉米加工机械设备,逐步提高玉米的利用效率。
2.2.3魔芋精粉加工设备选型
魔芋是经济价值较高、消费市场大、亩产高的经济作物。魔芋精粉干法加工工艺存在成品精粉中有so2残留的缺陷,抑制了其用途的广泛性。因此,湿法魔芋精粉加工工艺应运而生,吴伦等通过技术攻关和设备选型,实现了无so2残留、低加工成本生产优质魔芋精粉的目标。
3恩施州农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1马铃薯市场需求分析
马铃薯食品在我国倍受欢迎,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食品在我国落户,其油炸薯条、薯片在国内已形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全球马铃薯加工产品市场供不应求。恩施自治州不仅马铃薯资源丰富,而且品种优良,固形物含量高,开展马铃薯深加工可降低产品成本,增强马铃薯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位于湖北恩施的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是国家设在恩施州的南方唯一马铃薯专业科研机构,也是国内仅有的2个国家级马铃薯育种中心之一,50多年来相继育成了多个品种。特别是近年来选育的“鄂马铃薯5号”,其淀粉含量高达19%,还原糖含量0.16%,是鲜食、加工、全粉、变形淀粉兼用等优质品种,为深度开发马铃薯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玉米市场需求分析
玉米油是食用油中的上品,特别是其中富含亚油酸、亚麻油酸及维生素e,可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据日本报道,长期食用玉米油能降低人体约16%胆固醇浓度,是理想的食用保健油,已被欧美家庭所广泛接受。而在我国,从生产或消费的角度来观察,都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专家预计,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营养,对玉米油的认可和对健康油脂的认识也会提高,玉米油消费也会不断增长。目前,一些玉米油生产企业正是看到了其巨大市场潜力,纷纷准备扩产,并制作调和油。玉米是恩施自治州的优势农产品,产量大、品质好。因此,深度开发玉米油食品具有巨大的优势。
3.3魔芋市场需求分析
4恩施州基础条件分析
4.1自然条件优越
恩施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冬无北方的严寒,夏无似武汉、重庆等严酷的热气,昼夜温差大,下雨量充沛,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十分有利于马铃薯、玉米、魔芋等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山区海拔高度为特色的立体种植模式的运用,实现马铃薯商品薯和玉米每667m2产量均达600kg以上,四季豆产量大于1500kg,白萝卜产量高达2700kg,每667m2产总产值超过4000元,净产值也超3000元,比传统种植模式的净产值增加5倍多。
4.2优良的品质资源
恩施马铃薯品种丰富,相继培育出“783-1”、“双丰收”、“南中552”、“鄂马铃薯1号”和国审品种“鄂马铃薯3号”,以及淀粉含量高的“鄂马铃薯5号”。恩施马铃薯主要种植在高海拔的山区,环境污染低,土质矿质营养丰富,化肥和农药使用少,造就了恩施优良的马铃薯资源。玉米的丰产也在恩施得到较好的实施,在巴东县3个部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示范区实现了玉米每667m2产825.23kg的伟绩。适合恩施的种植的魔芋品种也比较多,葡甘聚糖含量高达60%的白魔芋,产量较高。适宜恩施州高海拔地区种植的花魔芋,以及从多个地方花魔芋栽培种中优选出的万源花魔芋,每667m2产达4458kg,适应性强,产量高。
4.3区位优势突出
位于鄂西南的恩施,接合我国的东西部,沪蓉高速公路、宜万铁路贯穿全州,沪渝高速、渝长高速也从州内经过,“318”、“209”国道线交叉东西南北,县乡公路实现村村通,农产品加工调运快捷便利。
4.4政府科技、资金投入加大
2005年国家农业部对恩施州投资640万元成立国家马铃薯品种改良中心恩施分中心,马铃薯科研综合实力更明
显增强,在新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生产、主要病虫害防治和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获得了一批新成果。2010年国家将恩施州列入国家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之一,并予以资金支持。2011年恩施州财政部门先后投入财政资金2亿元支持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农民及社会各方面增加农业科技资金50亿元,建起1批集农业科研、示范、种苗繁殖、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形成了以烟叶、茶叶、畜牧、林果、中药材、特色蔬菜为主的6大特色农业,推动该州特色农业向“快车道”发展。
5结论
综上所述,对恩施州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可提高其附加值,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对推动食品加工工业朝纵向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杨,江连洲.许晶,等.挤压膨化预处理水酶法提取大豆油工艺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9,34(6):6-10.
[2]吴伦,王鹏,赵帮泰.优质魔芋精粉湿法加工工艺及设备配套研究[j].四川农机,2011,(2):37-38.
[3]张远学,田恒林,沈艳芬,等.恩施山区马铃薯与玉米、蔬菜立体种植模式[j].中国马铃薯,2010,24(5):281-283.
[4]谢瑞礼.恩施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
关键词:武陵山区;城郊蔬菜;发展对策
恩施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腹地,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拥有28个少数民族400多万人口。资源丰富,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和山地立体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2℃,年均降水量1600mm,极适宜发展城郊蔬菜生产。
1发展现状和特点
1.1发展现状
恩施州城郊蔬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经过近60a的发展,在21世纪初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全州城郊蔬菜基地面积达到
4333.3hm2(其中设施蔬菜615.3hm2,不含食用菌),播种面积1.082万hm2,产量38.71万t,基地规模、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比2010年增加15.4%、16.8%、18.2%。城郊蔬菜种植以辣椒、大白菜、普通白菜、白萝卜、结球甘蓝、菜豆、黄瓜、菠菜、茄子、番茄、大蒜、花椰菜、芹菜、胡萝卜、莴苣等为主,集中在4~11月供应市场。部分蔬菜如青椒、茄子、菜豆、莴苣、普通白菜等在海拔300m以下的低山区域通过设施温棚实现了越冬栽培,在春节期间上市,适当缓解了春淡期间蔬菜供给压力。
从市场需求量看,2013年全州八县市城区常住人口达100余万人,日需鲜菜量按1kg/人计算,每年需鲜品蔬菜总量约36.5万t,而城郊蔬菜年生产总量按95%供应本地市场即可保供,加之6~11月高山蔬菜补充,还有10%~20%的城郊菜外销。
从季节性菜价波动情况看,第一季度(春节期间)蔬菜大多从外地调运,且多为精细菜,“高进高出”导致市场菜价极高。2013年全州第一季度平均菜价为7.06元/kg,高出武汉市场15%以上,高出全国平均菜价20%左右。第二、三、四季度平均菜价分别为5.42、4.38、4.66元/kg,与州外市场菜价基本持平、略有攀升。部分精细菜如辣椒、豇豆、菜豆、西兰花等菜价“过山车”现象时有发生。
从城市扩展和菜地发展情况看,2010年以来,各县市特别是州城建设的不断扩充,城市常驻人口增加约22.4万人,增幅达22.4%。而城郊菜地逐渐被占用,新征菜地发展相对较慢,4a来共计新增城郊菜地1820hm2,增幅仅为16.8%。相比而言,城郊蔬菜发展速度赶不上城市人口的增长。
1.2主要特点
据调查,目前我州城郊蔬菜产业发展呈现以下5个特点。
一是发展模式逐步由菜农自发向政府引导、企业参与转型。20世纪末21世纪初,恩施州城郊蔬菜发展较为迅猛,其模式主要是由城郊菜农自发种植、自产自销为主。2011年以来,恩施市、巴东县、利川市、咸丰县等县市相继落实“菜篮子”工程建设引导资金,支持蔬菜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城郊“菜园子”,不断完善城郊菜地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如巴东县从2012年开始,财政每年预算资金300万元以上支持发展设施蔬菜,所建设施大棚产权属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所有,无偿提供给企业或蔬菜专业合作社使用,形成了“巴东模式”。这种政府强力引导,带动了“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发展模式的形成,特别是一大批流通领域业主参与城郊蔬菜基地的开发,极大地推动了恩施州城郊蔬菜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种植方式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设施农业转换。据统计,恩施州现有设施大棚蔬菜基地约615.3hm2,占城郊菜地的14.2%,播种面积1733.3hm2以上。设施大棚产量、品质、效益都远远高于露地蔬菜。现代设施蔬菜栽培已逐步改变了过去城郊蔬菜传统种植方式,在品种选择、供给时段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为丰富城市蔬菜花色品种、平抑蔬菜价格等方向发挥着巨大作用。
四是蔬菜供给逐步由季节性供给向周年生产供应转化。在来凤县金叶瓜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来凤县三友果蔬专业合作社、咸丰县旭田农业公司、利川市振辉无土栽培专业合作社调研时了解到,通过现代化设施栽培,部分瓜果类、叶菜类、豆类蔬菜均能顺利实现越冬栽培,可在春节前后上市,填补恩施州春淡期间蔬菜市场供应空白,在品种调整、栽培方式、季节性供应上都有较大突破,打破了恩施州城郊蔬菜不能周年供应本地市场的格局。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菜地征占严重,新菜地发展缓慢
城市发展锐不可当,过去一些城郊能种菜的区域都“种楼”了,这种现象在全州八县市普遍存在,且愈演愈烈。如州城建设规模的快速扩展,导致30%以上城郊菜田被占用,城郊蔬菜规模一度下降到不足666.7hm2,金子坝、旗峰坝、高桥坝、龙凤坝原有的菜地所剩无几,而新菜地增长速度又相对缓慢,城市居民蔬菜供应不足的矛盾凸显。城郊菜地被征占,不仅导致城郊技术醇熟的菜农大量失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就业压力也会不断加大。加之,新建菜地农民对城市蔬菜保供的认识、新技术的培训和粮改菜土地熟化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城市蔬菜保供已是刻不容缓,发展城郊新菜地迫在眉睫。
2.2投入严重不足,各地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全州多数县市政府充分把握机遇,用足用活政策,捆绑项目资金,大力发展城郊蔬菜,取得了较好效果。但部分县市政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导致发展极为不平衡。作为全省蔬菜大县的利川市近3a每年投入不低于300万元,新发展城郊蔬菜规模达1000hm2以上;恩施市、巴东县发展相对较快,新增城郊蔬菜333.3hm2以上;咸丰县、来凤县和宣恩县城郊蔬菜发展却相对较慢,但已起步;鹤峰县处于“零增长”,建始县为“负增长”。
2.3组织化程度低,企业带动力较弱
目前,全州蔬菜(含流通领域)企业、专业合作社1600多家,以规模化发展高山蔬菜外销为主要经营目的,对本地蔬菜“保供”意识淡薄,从事城郊蔬菜开发的龙头企业更是微乎其微。从种植上看,城郊蔬菜由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带动的基地规模仅占总规模的20%左右,城郊菜农组织化程度非常低;从经营上看,市场流通企业经营基本没有和基地形成固定链接,大多处于“坐摊式”经营,对基地的带动和发展力较弱。
2.4科技支撑不力,综合效益难提升
为加大城郊蔬菜产业发展,各地蔬菜业务部门加大了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在烟菜轮作、烟棚育苗、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冷藏贮运、净菜加工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技术和经验,但由于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不到位,致使城郊蔬菜种植标准化、品种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的发展步伐还相对较慢,城郊蔬菜综合效益也难以得到较大提升,生产者、经营者的既得利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城郊菜农和蔬菜业主发展城郊蔬菜产业的积极性也不高。
2.5菜地质量下降,菜农积极性偏低
由于城郊菜农多年来习惯种植同类蔬菜品种和施用同一种农药、肥料,种植2~3季,对土壤实行“掠夺式”经营,导致菜地土壤严重酸化,病虫害发生频繁,产量、质量急剧下降,菜农种菜积极性也因此受到极大挫伤。此外,由于城郊区域成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劳动力奇缺,城郊蔬菜发展面临危机。农用生产资料和城区劳动力工资节节上涨,每667m2城郊菜地种植成本在2000元左右,设施蔬菜在3000元以上,667m2销售收入4000~6000元,利差较少,加之种植风险和市场菜价波动大等因素造成产量低、菜价下跌时,菜农积极性将受到较大影响。
3恩施州发展城郊蔬菜产业的对策建议
根据《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通知》(恩施州政发[2011]19号)、州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1]39号)和《省蔬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全省蔬菜产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鄂菜字[2014]1号)文件要求,结合恩施州实施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部署,今后3~5a恩施州城郊蔬菜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竞进提质”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城郊蔬菜产业现代化为主要目标,坚持“增面积、调结构、提速度、保供给”的工作思路,立足国家、省、州菜篮子工程建设要求抓发展,促进城郊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产业化。到2020年,全州城郊蔬菜基地面积达到
6666.7hm2,其中设施蔬菜基地达到2000hm2,播种面积稳定在16666.7hm2以上,产量60万t左右,产值突破10亿元。
3.1科学规划布局,丰富菜篮子品种
根据恩施州城区近郊和远郊海拔气候差异特点,合理安排季节性种植规划。低海拔特别是城郊区域重点发展设施精细蔬菜,中海拔区域以大宗蔬菜和精细蔬菜相结合,高海拔区域以发展大宗蔬菜为重点。以村为单位,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建立高山蔬菜“万亩村”,精细蔬菜“千亩村”,设施蔬菜“连片村”。通过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断丰富城市菜篮子花色品种。
3.2加快基地建设,确保蔬菜有效供给
按照“城市保供核心区”要求,重点建设好恩施龙凤万亩城郊蔬菜基地、来凤翔凤城郊低海拔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咸丰忠堡万亩露地连片蔬菜基地和利川南坪利中盆地万亩高山蔬菜基地,鼓励龙头企业特别是流通领域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基地。2014年全州城郊菜地规模力争达到
5000hm2,新增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666.7hm2左右,新增蔬菜供给能力6万t以上,其中精细蔬菜比重达到80%。今后,全州城郊菜地发展规模每年按10%~15%的速度递增,以确保城镇居民蔬菜的有效供给。
3.3扶持培育龙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在发展城郊蔬菜基地建设的同时,要突出由抓“田头”向抓“龙头”转变,着力培育城郊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城郊菜农组织化程度。一是强化蔬菜产业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整合项目资金,重点扶持温室育苗、设施大棚、排涝灌溉、产品分选加工、冷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三是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和产销链接模式,支持连锁配送、超市专柜和社区菜店建设,促进蔬菜基地和市场的深度对接,逐步形成新型的流通业态。
3.4加强科技服务,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建立和完善城郊蔬菜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城郊蔬菜产业综合效益。一是集成推广一批主推技术,加大产学研结合,联合省高山蔬菜研究中心、州农科院、湖北民院生科院、恩施职院生物工程系等科研院所,大力开展新品种引进和城郊蔬菜高效栽培技术、莲藕浅池生产技术、设施无土栽培生产技术等一批主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二是建立一批城郊蔬菜科技示范园,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设施农业为切入点,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融资等方式,在各县市城郊适宜区域建立1~2个蔬菜科技示范园,园区建设规模不低于33.3hm2。三是依托国家阳光工程及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举办城郊蔬菜特别是设施蔬菜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科技骨干和农民技术员。四是加大科技抗灾救灾指导与服务,提高抗灾救灾预警和服务能力,降低种植、经营风险,确保企业和菜农利益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
3.5注重市场监管,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一是充分发挥各县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点)的作用,建立城郊蔬菜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整合监管资源,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二是强化对蔬菜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的检测、分析和掌握,认真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推动“放心”农资进村入户。三是构建和完善各级检测网络,重点加大县市级检测机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自检机构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逐步构建城郊蔬菜生产、流通、监督3个环节的检测监督网络体系。四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每年春耕时节开展蔬菜种子及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强力打击涉农违法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城郊蔬菜产业有序发展,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3.6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产业发展投入
民以食为天,食以菜为先。城郊蔬菜产业发展是事关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事关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谋划,将城郊蔬菜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各级涉菜部门要加强对城郊蔬菜产业的支持力度。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州政府《关于全州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的会议纪要》([2011]39号)文件,按标准将本级财政每年菜篮子建设专项资金安排到位,专项用于城市保供、提高自给率的蔬菜产业化基地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落实《州政府办公室关于蔬菜基地开发建设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11]39号)文件,按标准征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重点支持城郊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设施菜地和新菜地建设。发改、交通、水利水产、扶贫办、电力、商务等部门要整合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乡村道路建设、冷链物流、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和电网改造项目,加快城郊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保供能力。金融部门和农业担保机构要加大对城郊蔬菜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为城郊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保险部门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城郊蔬菜产业发展保险新途径,降低生产和经营风险,提高城郊菜农和经营业主的积极性。
各级蔬菜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强化服务,把城郊蔬菜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切实解决好城郊蔬菜产业和菜篮子工程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城郊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与此同时,要抢抓武陵山试验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优惠政策和项目扶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城郊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