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安全问题,是我国新时期养猪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一些不法的饲料企业或养猪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肆意向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添加各种违禁药物,致使这些药物在猪肉中超标残留,对人体的生理机能造成破坏,致死、致残、致敏、致癌等严重事件时有报道,使有些人到市场买猪肉提心吊胆。有资料显示,我国猪肉的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我国养猪业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然而,因我国猪肉卫生指标达不到国际要求而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因此,走标准化生产之路,实现养猪安全生产,创立名牌畜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
1养猪安全生产体系建立迫在眉睫
1.1动物性食品安全存在的严重问题
1.2加入WTO后对我国猪肉产品质量的挑战
2我国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2.1饲料原料受到环境污染
饲料原料在种植过程中受过农药(如有机氯、有机汞、有机铅等)或重金属(如铅、汞等)污染,或原料贮存、运输、加工过程不当,受到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是某些细菌含量超标(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会通过饲料影响到入或其它动物的健康。
2.2畜禽产品存在药物残留
2.3饲料添加剂在体内蓄积
我国每年使用矿物微量元素添加剂达15万~18万吨,由于生物学效价低,致使大量未被动物充分利用的矿物质随粪尿排出而污染水源和土壤,这些物质又会在农产品中富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入或其它动物的健康,成为一大公害。同时,超高剂量使用的矿物微量元素添加剂会在动物的肝、肾等内脏器官中蓄积,直接对消费者产生危害,如高铜、高锌等饲料添加剂。
2.4畜禽疫病造成抗生素残留
据报道,目前已知全世界约有人畜共患病250多种,中国有120多种。由于我国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生产中不能做到科学用药,影响疾病的防治效果;不能正确地使用疫苗药物,甚至错误地应用,出现疫病后不能及时确诊,造成疫病泛滥。有些养殖户在畜禽发生疫情后凭自己的经验采取治疗措施,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会给疫病的恶化和进一步扩散埋下隐患。同时,由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变异性,以及生产中不合理地大量使用抗生素,致使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新的疫病种类或变异株不断产生。生产者为了控制疫病,不得不进一步加大抗生素的使用量,这样便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抗生素残留。
2.5畜产品在加工、运输等环节受到污染
畜产品在加工、贮存、包装过程中的某个或某些环节中受到生物(如细菌、病毒、毒素等)、化学(如食品添加剂)、物理(如放射性物质)等因素污染,影响了动物性食品的质量,造成安全隐患。
2.5.1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由于畜禽生产加工企业技术和资金的限制,使得大多数企业加工技术落后,工作人员大多没受过专业培训,素质低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开发。有的加工企业仍为作坊式生产,不注意环境卫生和环境消毒,甚至在产品的加工过程中就造成了各种污染。
2.5.2贮存和保鲜技术落后目前我国仍以传统的贮存和保鲜技术为主,许多生产加工企业在畜禽产品的贮存和保鲜过程中防腐剂和色素使用不当,从而造成加工品的品质下降。
2.5.3产品包装不合格我国现有的畜禽产品的包装大多以简装为主,包装十分粗糙,整个包装市场鱼龙混杂、鱼目混珠,包装物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导致加工品的质量降低。我国目前的畜禽产品包装仅占成本的1%~5%,而国外同类产品包装成本却占到总成本的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