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入这一新阶段,我国经济正经历着发展理念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增长动力的转换,这对发展质量的提升和新旧动能的转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作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契合的先进生产力,正逐步成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力量,为质量强国战略提供强劲的支撑。
一.质量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1.微观层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制造工艺、质量管理与数字智能、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还能够通过数实融合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推动消费品质量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
2.中观层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紧密相连,代表着产业迭代和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对传统产业的赋能,推动其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同时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形成我国产业链的新竞争优势。
3.宏观层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必由之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它意味着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的提高,也体现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提升。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经济可以摆脱对传统技术升级路径和资源配置方式的依赖,转向集约式发展模式,增强发展新动能和质量新优势。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与挑战
1.优势:
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巨大内需潜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空间。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制度优势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合力。
2.挑战:
高质量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基础科学研究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三.以新质生产力助推质量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
1.深化制度创新:
通过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等措施,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软环境”。
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释放生产要素和市场主体活力。
2.加快科技创新:
聚焦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效能。
3.优化产业结构:
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其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现新生产要素的合理高效集聚。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阵地”。
4.坚持绿色导向:
以先进节能标准体系为依据,驱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
开展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我们应坚定以新质生产力助推质量强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加快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坚持绿色导向等实践路径,我们可以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