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C.P.斯诺、萨顿诸人倡言科学与人文已形成两种文化以来,几十年倏尔过去,论者自论之,科学与人文的歧异,却似乎有增无已。1986年的《威尼斯宣言》称:“研究自然体系而形成的世界观,与人文学术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之间,呈现重大歧异,对人类生存已构成威胁。”
此种分歧与危机,不仅表现在外部,即科学共同体与人文共同体之间难以交流,而且更深刻地表现在内部,即科学作为求知体系,其客观基础与主观的人文历史因素之间的张力已经表面化,而使科学的理性基础受到质疑。尽管近年来人类的技术力量呈空前的膨胀式发展,然而科学的自信,科学在学术中的尊严,却已空前低落。十八世纪诗人颇普所谓“上帝说要有牛顿,于是有了光。”的那种对科学的崇敬,十九世纪对科学文明进步的信念,以及本世纪中期以前对科学可靠基础的信心,皆已受到种种批判而发生动摇。
科学的概念更迭
虽然对基础主义的批判发韧于科学哲学家如卡尔·波帕,然而科学内部的理论概念发生重大更迭,则属先行。1905年爱因斯坦已完成狭义相对论。1915年他发表的数学理论已将相对论推广到引力加速运动。量子力学的基本完成时期约在1900至1927年之间。哥德尔定理发表于三十年代初期。诸如此类的理论所提出的新观念,已足以扰乱既有的科学秩序。
本来,就物理科学而言,新理论所更迭的只是古典的物理学概念,如:绝对时空、以太、引力即时效应、欧几里德空间普遍有效、光按直线投向空间、物体无最大限度速度,诸如此类。而且新理论并不能取代古典力学在一般领域里的应用。比如海森伯格测不准原理的方程为:
Dc·Dr3?p
摘要:现实的学校工作中,德育的现状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道德行为表现也经常出现令人遗憾的现象,如果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未来将会影响整个国人的精神面貌。本文就中学德育人文价值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中学生德育人文价值的方法进行了探讨[1]。
关键词:中学德育;人文价值;方法分析
一、中学德育人文价值的意义
道德教育的人文价值是随着时展的必然选择,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他人为宗旨,学校和教师用人文的方式去对待学生、关怀他们、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思想上都能得到理解和表达,思维不再受到约束;人文化的教育,就是通过老师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关心学生,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道德方面的意识,也从根本上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效率,使得学校成为学生思维积极发展的地方。德育的人文价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二、目前中学生德育人文价值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德育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2医学学科的人文向度
由于人是有意识的,是社会性的人,所以在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的过程中不能不考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协调。大量实践证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变化对人体疾病有越来越多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这就表明了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医学的人文性基础是医学的“为人”的目的,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医学的社会功利价值与人类生命价值。在医学认识中只有将医学知识、医学研究及操作的态度与方法,协同于人文知识、态度与方法,才能实现医学认识的道德责任,才能实现医学“为人”的完整意义。祖国医学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形成了辩证施治、脉诊、针灸等一系列重要的诊治方法,将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从而达到诊治病人生理、心理疾患的目的。因此,忽视人文价值导向,医学就不会达到其初始的治病救人的目的。
3医学目的与医学宗旨
摘要:由于历史文化因子和现实逼迫,高职院校教育具有功利性趋向,导致高职学生学习目的的功利性。历史上思想家对“有用”“无用”知识的争辩为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思想的支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经验,强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诉求的认知。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人格本位
一、高职院校教育功利化倾向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无用之辩
关键词:设计设计美学人文价值
一.人文精神简述
人文精神,一般指人类的文化精神。“人文”一词起源于14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是文艺复兴文化的主导思想。主要针对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封建文化,强调发掘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对其语言文字、自然科学和哲学进行研究,提倡一种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的非神学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扬神抑人的观点,反对神学禁欲主义和所谓“来世”观念,反对封建等级束缚,反对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等,强调重视人的价值,赞美人的力量,提倡尊重人的独立人格,满足人的欲求,认为人生来平等,肯定个人的品德、才能和努力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启蒙性质。
1979年版《辞海》对人文主义的解释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潮流。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②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人文学的产生,意味着一种以世俗的人为中心,提倡人性或人道的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取代宗教神学的旧世界观、价值观,因此,人文精神又可以称为以人间的世俗现象为中心和衡量取舍尺度的批判神学中心的精神。
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体认和效法天地之道,以礼仪去教化和规范社会中的人及其行为,改造和美化社会的道德精神。中国的人文精神尤其强调人在对天道的认识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进退、死生、荣辱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进行取舍和追求,以美化人的生活,实现人的价值。
总而言之,人文精神是各种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如认知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处世哲学、道德意识、审美情趣、人格理想、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爱国主义等等,都是构成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因素。
摘要通过发掘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来发掘当代职业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对于凸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提升职业教育的价值,使职业教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
当代职业教育职业性人文价值
1新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生在我国思想界的有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大讨论,在教育界主要集中在有关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价值的大讨论,其实,这正是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面对、正视和解决的新问题之一。而这一讨论已经形成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就是整合论。所谓整合,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协调、统一。一般来讲,整合论反对具有片面性的科学技术教育或单纯的人文学科教育,指出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应该进行整合。
整合论的观点也得到了职业教育界很大的认可和赞同,就其最简单的原因而言,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走向社会,用自己的适用性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社会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理念的层面看,在职业教育中进行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两方面整合的观点无疑也是非常正面、积极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学习科学技术,又学习人文学科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具有补偏救弊的功能。面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紧张和对峙,职业教育界对整合论的认可和赞同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一种方向性的、前瞻性的意义。
但是,新问题也产生了,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往往认为整合就是表征科学技术的专业学科和表征思想文化价值的人文学科的简单相加,或者在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时适当增加人文学科的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倾向性的角度分析整合论的观点,就会发现它存在着内在的局限,没有充分熟悉到当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因而没有充分发掘这种特性所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人文主义精神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历来承担着政治、道德的教化及知识的传授这样双重的任务。这两大任务,在政治学科中,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无疑是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充分的。但在目前的政治思想教育中,由于对应试目的的过分强调,其本应包含的人文精神及教化功能有意无意地被弱化乃至被剥离了,这显然不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缺乏人文精神,忽视人文价值的政治课堂,显然是枯燥乏味的,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如何将上述两大任务有机地统一起来,尤其是统一到目前应试色彩浓重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的尝试是,构筑人文化的政治课堂,在政治课课堂中贯彻人文精神,并使之于科学精神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应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有着与其他各科不同的特点,它不仅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铸造学生的灵魂。因此,政治课教学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注意体现人文精神,做到以人为本,认真研究学生,把学生放在教师的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上。不能只考虑完成教学任务,而把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心理感受等放在一边,不予理睬。
我觉得在思想政治课中,尤其是哲学中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中,应着重发挥人文精神。本人在政治课教学中也作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