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书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学科的高度,就价值现象的本质、发生和存在的基础,价值意识表现形式和现实实践形态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探讨,并经过分析论证,对价值的本质和特性、价值分类及其方法、各种具体的价值类型、价值意识与价值观念、评价与评价标准、社会评价科学化的可能性与方法论原则、价值与真理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当代价值观念变革和文明冲突等重大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理论表述,使之具有较清晰的面貌和逻辑,从而确立了一个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哲学研究框架。
作者简介:
李德顺,1945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价值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行为法研究会学术委员。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是哲学原理改革和发展研究、价值论和价值观念研究、当代文化研究等。主要作品有:《伟大的认识工具》《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价值新论》《选择的自我──一个哲学家眼中的人生》《公民道德读本》《立言录──李德顺哲学文选》《话语的圈套──李德顺短论杂文选》《家园--文化建设论纲》《价值论原理》《生命的价值》《邓小平的人民主体价值观思想研究》《新价值论》《道德价值论》《与改革同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理路之思》《哲学概论》《走向民主法治》《走近哲学》《我们时代的人文精神》等;发表论文数百篇,已出版论文集。主编《价值论译丛》《价值学大词典》《人生价值丛书》《实践价值丛书》《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等;部分作品曾获北京市和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吴玉章奖等。
内容简介:
哲学价值论是正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存在论、意识论相并列的哲学基础理论分支,一向由西方哲学家特别是新康德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等所探讨,长期缺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述。本书属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自主创新的一项成果。
本书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学科的高度,就价值现象的本质、发生和存在的基础,价值意识表现形式和现实实践形态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探讨,并经过分析论证,对价值的本质和特性、价值分类及其方法、各种具体的价值类型、价值意识与价值观念、评价与评价标准、社会评价科学化的可能性与方法论原则、价值与真理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当代价值观念变革和文明冲突等重大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理论表述,使之具有较清晰的面貌和逻辑,从而确立了一个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哲学研究框架。
目录:
导论:价值问题与哲学
一、“价值”问题的哲学地位
二、价值问题与思想史
三、价值论与马克思哲学
四、价值研究的视角和意义
第一篇价值的存在论研究
篇题释义
第一章价值的基础
一、关于价值存在的不同理解
二、作为关系范畴的主体与客体
三、主体性:人的对象性权利与责任
四、客体性:对象的性质和意义
五、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作用
第二章价值的本性
一、人类的“两个尺度”与价值、真理
马克思的“两个尺度”思想
“价值”的定义
重新理解“真理”的意义
二、价值因主体而异的本性
价值的个体性和多元化
价值的多维性和全面性
价值的时效性和历时态
三、讨论:价值的“客观性”问题
第三章价值的类型
一、划分价值类型的方法
二、几种基本的价值类型
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人类理想境界:真、善、美
三、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含义辨析
人的社会价值:贡献与享用
人的自我价值:自主与担当
“残疾人的价值”与人道主义
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第3版)目录第二篇价值的意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