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分析
根据国家关于规模化家禽场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我国畜禽养殖场的主要评价因子有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土壤质量、植被覆盖率等)、大气环境(硫化氢、臭气浓度、油烟等)、水环境(粪便大肠杆菌数、BOD5、总磷等)、固废(粪便、垃圾、病死畜禽等)、噪声(等效A声级)几个。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水污染主要包括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以猪为例,采用水冲清粪平均每头猪冲洗水量为20-30L;清除猪粪的污水污染物浓度CODCr6000-10000mgL-1,BOD53000-6000mgmgL-1,SS3000-5000mgL-1,氨氮500-1200mgL-1。
3、固体污染
4、噪声
建设期施工机械噪声源强为85-95dB(A),锅炉风机噪声源强为80-85dB(A),生产期饲料和畜禽粪便加工设备噪声源强80-90dB(A)。
三、完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保护的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2、加大扶持力度
各地政府要加大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保工作的扶持力度,努力建设一批规范化、环保好的畜禽养殖场示范点,从而为其他畜禽养殖场的共同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3、科学布局,合理规划
根据当地资源、气候等特点,针对性的进行畜禽养殖场的布局和规划,避免在敏感地区设置养殖场,真正做到农牧结合、良心循环。
4、加强新技术的推广
5、加强法制监督建设
各地政府要不断健全本地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同时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不定期进行检查,对于各项环境评价因子不达标的养殖场,要给予警告或停业整治,只有通过检验合格才能重新生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逐渐运用于禽畜养殖业环保工作中,只有通过不断提高环保意识,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配合严格的法制监督体制,才能有效实现畜禽养殖场的规范化、科学化、绿色化运作,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国梦”的最终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海燕,王静,乔宇清.畜禽养殖场消毒剂的选择及使用[J].养殖技术顾问,2012,(10):158.
[2]马英.畜禽养殖场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防制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09):9-10.
[3]伍玉文.浅谈切实加强畜禽养殖场监管工作的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12,14(11):2-3.
【关键词】养殖业治理对策
1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
1.1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基本情况:永安市辖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29家(按省下发的规模计,下同),其中规模化养猪场17家,存栏生猪22690头;规模化养鸡场10家,存栏种鸡15.97万只;规模化养鸭场1家,存栏种鸭0.2万只;规模化养牛场1家,存栏奶牛180头。
1.3污染治理设施
1.3.1规模化养殖场污水处理设施配备情况:全市29个规模化养殖场中,投入治理资金800多万元,共建有沼气池17个,8400m3;氧化塘26个,67460m3,2个曝气池,日处理沼液量100吨;6个沉淀池,120m3,养猪场和养牛场基本配备了沼气池和氧化塘,但禽场基本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主要是因为禽场产生污水较少,经营者认为无所谓因而没有建设。
1.3.2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处理情况:养猪场的粪便基本都是粗放处理,清理出来的粪便直接用于种果、种菜和养鱼,没有进行深加工处理。牛粪晒干后用于种食用菌,鸡粪处理较好,较大养鸡场基本上配套有机肥加工点,目前永安市已建成3个有机肥厂,形成年产2万吨的生产能力。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主要集中河道两岸或在近郊,由于个别养殖场选址不当,不仅对周边地区造成环境压力,还在许多地方造成畜禽养殖场主与周边居民的环境污染纠纷。
2.2规模化养殖场的宏观环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内部环境管理比较粗放,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明显不足。虽然大都养猪、养牛场建有沼气池和氧化塘,但处理能力小,较难做到稳定达标。
2.3养猪业粪便固液分离率较低且分离方法大部分采用人工清粪方法,造成固液分离不彻底,废水中污染物含量高,增加了污染治理设施的压力也增加了污染治理的费用和运行成本。分离后的猪粪加工粗放,主要用于种果、养鱼,还没有深加工制作有机肥。
2.4养鸡业因排放废水少,一般一年只排放一至二次,因此,还有个别企业没有建设沉淀池等污水处理设施。
2.5生态养殖有待进一步推广,由于受养殖场地点的限制,许多养殖场以养为主,种养结合的较少。
2.6源头控制污染措施和手段应用少,主要以末端治理为主,且治理模式单一,大都采用沼气池加氧化塘处理。
3对策和建议
要解决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危害,单纯依靠终端治理方法,无论在经济上、土地上和技术上皆不堪承受。必须针对畜禽粪尿的特性,遵循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通过科学饲养和管理降低畜禽排泄物的污染,充分发挥利用废弃物的肥力、能量资源,开拓一条资源开发和废弃物处置相结合的道路。作者认为养殖业污染防治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资源化利用是核心。将畜禽粪便作为种植业生产的肥料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将污水资源化用于改良土壤,实现资源化利用的综合性和多样化。2、容量化控制是基础。要根据农田消纳粪肥的容量确定养殖规模,实施种养结合,保证粪便被充分利用。3、减量化处置是前提条件。要通过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改造养殖生产工艺,推行干捡粪,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3.1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源头控制污染源的产生
3.1.1环保饲料开发与应用。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应是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粪便中氮污染。是消除畜牧环境污染的“治本”之举。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采用培育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科学配料、应用高效促生长添加剂,应用高新技术改变饮料品质及物理形态(如用生物制剂处理、饮料颗粒化饮料膨化或热喷技术)等手段外,应用生态营养原理,开发环保饲料,均收到了良好效果。如美国设计的饲料配方,使肉鸡的肉料比已达到了1:1.7--1.8,猪的肉料比达到1:2.5-2.9。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排泄物中氮的含量。
3.1.2提高固液分离率。固液分离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艺环节,其重要性及意义是:养殖场排放出来的废水中固体悬浮物含量很高,最高可达160000mg/L,相应的有机物含量也很高,通过固液分离可使液体部分的污染物负荷量大大降低;通过固液分离可防止较大的固体物进入后续处理环节,防止设备的堵塞损坏等;降低设施投资并提高COD的去除效率,一般固液分离后,有机物可去除50%。因此提高固液分离是十分必要的,强行推行干清粪方式,节约冲洗水,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3.2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污染排放。发展生态养殖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废为宝,对营养物质多层次地分级利用,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生产。例如上海东风农场奶牛场,通过建立生态工程模式,使得奶牛的生产走向了良性循环轨道,有效地解决了粪便、污水的污染问题,同时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益。该生态工程模式为:奶牛粪便通过机械刮粪装置输入发酵罐制取沼气,为全场提供能源;经发酵后的粪渣和料液用来作培养基,大量培养光合细菌,经过加工制成蛋白质饲料;余下的粪渣作饲料基地的肥料;余下的料液流入无土栽培温室,来培植蔬菜和其他作物;经无土栽培使用后的料液送入池塘养鸭、鱼和水生植物。这样不仅能净化环境,而且从水生植物中可制取维生素添加剂。永安市可结合生态农业建设推进生态养殖,在建设和完善飞桥莴苣绿色食品基地,贡川、上坪、青水绿色蔬菜基地,洪田、小陶生态果园,安砂、西洋、青水生态茶园,吉山甲无公害水产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麻岭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中生态养殖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3.3推广粪便生产有机肥技术。永安市已建成三个粪便生产有机肥厂,但主要是采用鸡粪生产有机肥,猪粪等粪便生产有机肥有待进一步推广。粪便堆放必须设置固定的废渣储存场所,并要有防止粪液渗漏、溢流的措施。
3.4加大治理力度,加强监督管理。由于污染治理投入不足,配套的环保设施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完善沼气池和氧化塘环保设施,养鸡业间歇性排放的废水也要进行处理,确保达标排放。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确保畜禽养殖业废水不得排入敏感水域和有特殊功能的水域。排放去向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禁止直接将废渣、粪便倾倒入地表水体或其他环境中。对于那些给家畜环境造成污染和严重影响的行为,通过法律手段给予制止,并加以经济制裁。严格执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审批规定保证养殖场选址科学、设计和布局合理,确保不破坏受纳环境的原有使用功能。
3.5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按照《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和《永安市养殖业禁建区划分方案》的要求,结合当地种植业规模、环境容量和消纳能力发展养殖业。
3.6病死畜禽尸体要及时妥善处理,严禁随意丢弃,严禁出售和作为饲料再利用。
3.7加大宣传力度,提倡畜禽养殖业积极通过废水和粪便的合理还田或其他措施对所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减少末端污染物的处理量。
为规范我县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管理,保障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发展,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20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的规划布局和选址,应坚持首先利用闲置土地、劣质农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
二、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确定后,不得擅自改变为非农业建设用途。
三、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实行备案制度。兴办规模化养殖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向县畜牧产业服务中心申请项目备案,办理项目备案手续,取得项目备案证明文件。
四、本村集体、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实行备案制度。
其他企业和个人兴办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实行分类管理。畜禽舍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实行备案制度;管理和生活用房、疫病防控设施、饲料储藏用房、硬化道路等附属设施用地,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需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单位或个人,应按法律规定及本意见要求,向县国土资源局申请用地备案和审批,办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农用地备案手续和集体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五、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备案和用地备案审批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用地预审。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单位或个人在项目备案前,向县国土资源局提出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用地预审申请,县国土资源局对项目用地选址、拟用地面积进行审查,作出用地预审意见;
(二)项目备案。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单位或个人提出项目申请,经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后,向县畜牧产业服务中心申请项目备案,县畜牧产业服务中心对项目的名称、建设地点、养殖品种、规模、投资额等进行审核备案,作出项目备案证明文件;
(三)项目用地备案审批。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单位或个人,应在取得项目备案证明文件后,向县国土资源局申请项目用地备案。县国土资源局对项目用地类别、面积、用地范围等进行审核备案,作出项目用地备案证明文件。项目用地涉及建设用地的,按照建设用地报批程序,与项目用地备案同时办理,同一文件审批。
六、占用基本农田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的,不得同意项目备案和项目用地备案审批。
七、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占地建设,不得边报边建。
八、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面积参照附件所列指标确定,申请用地面积明显偏大的,应予核减。
九、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要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以出租、转包等合法方式取得。出租、转包合同应明确用地位置、四至范围、面积、地类、租用或承包年限、费用标准和支付方式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等。
十、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使用年限,按土地租用、转包合同约定的年限确定,约定年限届满需继续使用的,应另行约定并备案。
关键词:畜禽养殖;污染;调查;六合区
为了摸清六合区规模化养殖的数量级分布,污水、粪便的排放去向及排放量,养殖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全面、准确掌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进展情况,科学合理地制订相应的政策,促进全区规模化养殖的健康发展,推动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2012年对六合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进行了调查。
1规模化畜禽养殖现状
六合区十个街镇,共有畜禽养殖场44家,其中龙袍街道8家,马鞍街道6家,雄州街道1家,横梁街道6家,冶山镇4家,程桥街道4家,龙池街道2家,金牛湖街道2家,竹镇镇9家,长芦街道2家。有营业执照畜禽养殖场26家(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5家),养殖大户有15家。六合区共有9家猪场存栏13303头;5家奶牛场存栏1062头;12家鸡场存栏113000只;1家羊场存栏908只;3家兔场存栏32500只;4家鸽场存栏138000只;10家鸭场存栏78500只。畜禽养殖场全年累计产生粪尿量68064.9吨(按经验排放系数计算),产生废水199983.1吨。
目前六合区规模化养殖场大部分采取圈养为主,极少部分采取圈养和放养相结合的方式。规模化养殖场较重视圈舍及其周围的环境卫生,及时对畜禽粪尿进行清理,对圈舍进行消毒。少数规模化养殖场有相应的配套耕地消纳其生产的畜禽粪尿,对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尿大部分能综合利用,用来还田种饲草及庄稼、池塘喂鱼等。大多数规模化养殖场的粪尿进行销售。一些养殖大户的畜禽粪尿也基本做到了无害化处理,大部分还田耕用,少部分作沼气原料,发酵处理利用,没有直接排入江河,极少有露天堆放的。但极少数规模化养殖场由于没有较好的粪尿收集处理设施,产生的粪尿处置不当,致使粪尿在周围环境中堆放和外排,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了影响。
2畜禽养殖废水监测结果
2012年对全区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了监测(包括对2家养殖场的废水及5家养殖场附近地下水),监测项目包括:氨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总磷、粪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监测统计结果见表1。
依据《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所测2家养殖场排放废水均超标,超标项目主要为粪大肠菌群和悬浮物;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所测5家养殖场附近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氨氮。
3结论
⑴养殖场环保意识缺乏,管理水平落后。六合区规模化养殖场的环境管理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内部环境管理还比较粗放,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不够,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度不够。44家规模化养殖场没有一家进行过环境影响评价和通过环保部门审批,有26家养殖场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还有18家养殖场没有任何工商营业执照以及畜禽养殖防疫许可证手续。
⑵养殖废弃物处置监管措施缺乏,对农村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规模化养殖全年共产生养殖污水199983.1吨,所测养殖场废水及附近地下水均不同程度超标。有大多数养殖场都是家庭式养殖,对于场内畜禽养殖产生的用水量、废水量、粪尿量等指标数据不清楚,认为畜禽养殖带来的废水、粪便等不管多少都可以售卖,或可以直接流入水库或鱼塘喂鱼,给环境卫生治理带来很大难度。
4建议
⑴提倡生态养殖,促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遵循“以土地定养殖规模”的污染防治方针,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点放在鼓励指导养殖户上,把粪便变废为宝,走生态养殖之路。做好畜禽粪便的堆沤发酵利用,杀灭病源虫卵,充分腐熟安全还田,搞好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推广应用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有效经验,坚持走农牧、渔牧及牧沼等生态养殖路子,达到资源化利用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目的。尤其是加快农村沼气池能源建设,充分利用畜禽粪尿资源,粪尿经池作无害化处理,用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⑵加强畜禽养殖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力度。加强环境管理,对一些新、改、扩建的上规模养殖场应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些没有补办环保手续的规模化养殖场应补办环保手续。严格按“三同时”竣工验收要求,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畜禽养殖场应安装水表,对用水实行计量管理。外排废水需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排放。畜禽养殖场应定期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提交排放污水,废气、恶臭以及粪肥的无害化指标的监测报告。
⑶严格养殖场卫生措施,保障周边环境安全。养殖场场区,畜禽舍、器械等消毒应采用环境友好的消毒剂和消毒措施(包括紫外线、臭氧、双氧水等方法),防止产生氯代有机物及其它的二次污染物。病死畜禽尸体要及时妥善处理,严禁随意丢弃,严禁出售和作为饲料再利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规模化畜牧养殖;生态环境;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三大产业快速地发展,特别是带动二、三产业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的核心内容,畜牧业的养殖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分散式养殖方式,逐渐转变为规模化与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实施对畜牧养殖标准化的管理,为畜牧养殖者创造丰厚的收入。然而,规模化的生产方式给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特别是畜禽所产生的粪便等不仅污染大气环境,而且污染水源环境,制约着规模化养殖的进一步发展[1]。本文通过分析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提出了相应有效的解决对策。
1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影响水质
规模化畜牧养殖过程中会对水质造成巨大影响,特别是畜禽所排出的粪便影响、破坏了周边的水质。畜禽所排出的粪便中含有较多的氮磷钾等有机物质,在雨水作用下,未经过处理直接带入地下,造成地下水富营养化的问题。同时,该部分地下水汇集后进入江河、湖泊等,将会造成水体的进一步恶化,甚至会导致江河湖泊中生物大面积的死亡。同时,临近居民地的畜牧养殖场,畜禽的有机粪便会影响周边居民的饮水安全,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2]。
1.2影响大气环境
规模化养殖过程中,许多动物集聚在一起,其排出的粪便中有机物质含量较高,该部分有机物质绝大部分属于未完全消化的饲料,在经过厌氧发酵后将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造成对空气的严重污染,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1.3影响土壤环境
随着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养殖场受到资金的限制,无法配备相应完善的配套设施,依然采用简易的养殖设施,畜禽的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入农田,从而造成对土壤的严重破坏[3]。
2规模化畜牧养殖影响生态环境的原因
2.1经营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畜牧养殖采取分散式方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能够及时地处理干净所产生的粪便与尿液等。然而,随着规模化、集约化与专业化的生产,畜禽粪便与尿液迅速、大量增加,但是未能够相应地配备专业化的处理设施,因而直接影响到周边的空气、土壤以及水质等环境。
2.2化学肥料的使用
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畜牧养殖所产生的粪便与尿液一般作为有机肥投入农业生产过程中。然而,由于有机肥料不仅成本较高,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于是,农业生产开始倾向于使用价格低廉的化学肥料,由此积压大量的畜禽粪便与尿液。虽然部分畜牧养殖企业重视畜禽粪便与尿液的处理,然而由于所使用的设备过于简单,无法保障处理的质量与效果。此外,一部分养殖企业忽视对畜禽粪便与尿液的处理,直接将其排放至江河湖泊之中,给整个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3养殖场所向城镇郊区迁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畜牧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不少养殖企业开始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满足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部分畜牧养殖企业逐渐将养殖场所迁移至市郊以便于运输,结果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畜禽粪便与尿液,给周边的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3解决措施
3.1加强对污水的处理
规模化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粪便与尿液,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养殖环境污染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处理好畜禽粪便与污水问题。规模化养殖场应当规范管理好畜禽粪便,避免出现大量粪便堆积的现象。通过净化处理污水,而后循环利用处理过的水,从而减少污水的排放量[4]。此外,通过利用厌氧发酵的原理建立沼气池等,将污染物转变为沼气,同时可以将所产生的沼液与沼渣用于鱼类养殖。
3.2加强对大气污染的防治
畜牧养殖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应当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养殖场产生的各种废物与废料的管理,建立并完善畜禽粪便与尿液的处理制度[5]。此外,养殖场应当重视开展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避免畜牧养殖过程中发生各种疾病等问题而造成动物的死亡。
3.3加强对土壤环境污染的监测
4小结
参考文献:
[1]房连波,许波,胡容婕.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J].当代畜牧,2014(11):3-4.
[2]马祖威,俞金华.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4(11):305.
[3]高尤灿.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防治措施[J].中兽医学杂志,2015(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