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们没有齐全的饮食证照,全凭良心买卖
舌尖上的“朋友圈”
令人堪忧的“零门槛”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黄婧蒙进煌实习生曾婷婷廖青阙文珠
核心提示
自己孩子都吃
才卖给朋友圈
和小林一样,多妈也是凭着朋友的口碑在朋友圈卖起了私房蛋糕。她每天固定接2个订单,通常都是亲朋好友预订的多。大家吃了都变成回头客,还会介绍别的客人。“我们家孩子也爱吃这蛋糕,所以尝试在朋友圈卖。用的原料大多是进口的,因此价格比市场上卖的蛋糕要略贵。”多妈表示,她的私房蛋糕得到客人越来越多的肯定后,自己对这份副业投入了更大的兴趣,还准备筹办周末烘焙培训班,教更多人学做蛋糕。
记者走访
都是家庭作坊
靠信任销售
据了解,实体的餐饮店开张必须证照齐全、从业人员要取得健康证、环境卫生需符合要求;而目前在朋友圈流行的“私房美食”,没有门店,销售“私房美食”的人也以兼职居多,一个厨房、一个账号加上几个配送员,就在“私房美食”与消费者之间架起了直达通道。这种“关起门来制作”的方式下,食品质量及卫生全凭卖家个人良心。
问卷调查
网购“私房美食”
多受友情“捆绑”
正在兴起的朋友圈“私房美食”,大家是否都很青睐呢?记者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在网上和线下发起调查,共有37人受访。其中,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曾在朋友圈购买过“私房美食”。
梁丽就是其中一人,她在朋友圈网购的“私房美食”,多是从朋友处,或是通过朋友推荐购买。“朋友都说好吃,也就试着买来尝尝。”梁丽表示,与网购一些没吃过也没朋友推荐的美食相比,购买朋友都说好的美食,她觉得更放心。在调查问卷中,与梁丽有着这样心态的受访者共29人,占比超7成。大家普遍觉得,是“熟人介绍”,还有卖家承诺的“食材新鲜”、“家人都在吃”等,认为应该不会有什么食品安全问题。
不过,也并非没有人遇到消费纠纷。受访者谭先生表示,他曾在朋友圈通过朋友介绍买了一份麻辣小龙虾,吃完后上吐下泻,到医院打了点滴才没事。尽管吃坏肚子,可谭先生却没敢去投诉商家,“都是朋友,碍于情面不好开口,下次不买就是了。”谭先生无奈说道。
各方声音
“私人订制美食”
该监管也该支持
“朋友圈卖私房美食,该监管,但也应支持。”广西社科院专家姚华认为,朋友圈营销模式的兴起,对于就业、创业还是有积极作用,应该支持。不过在产品的卫生状况目前缺乏监管,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重视起来,对其进行规范、监管,让它健康良性地发展。
新闻链接
对于朋友圈美食店别的城市有管吗?
近日,济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公示了获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报告审查合格通知单》的首批40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这是济南市食品监管部门创新对小作坊监管的一种方式。不只是传统小作坊,在家里自制糕点、馒头等低风险食品上网销售也可以小作坊的形式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出审查申请。不少网友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
@张庆金:据了解,游离于法律边缘的外卖食品、朋友圈食品等自制食品也可以自愿申请审查,合格后可获得合格通知单。在欣喜于有证可领的同时,笔者更期待有证必领,通过强制规定把网上售卖食品包括朋友圈售卖食品也纳入监管范围。此外,监管部门可以从社会上招几名网上协管员,发现问题立即停止网上经营资格,并让全社会监督,形成长期有效的监管。(据《齐鲁晚报》)
对于家庭自制食品销售国外是怎么做的?
美国:2013新年伊始美国加州州长杰里·布朗(JerryBrown)签署了《家庭自制食品法案》,使得该法案升级为加州法律。《家庭自制食品法案》覆盖加州1150万家庭厨房,家庭自制食品包括烘焙制品、果酱、果胶、果泥、蜜饯、糖果等。按照最新法令的要求,食品私营业主可以将自制的烘焙制品、果酱、蜜饯等“无潜在风险的食品”推向市场,经营过程中需满足包括卫生条件等在内的少许要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