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粮改饲政策,已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又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36项需要量化完成的重点任务之一,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牧民增收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饲料玉米作为粮改饲政策的工作重点,全株玉米青贮集成技术为粮改饲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增产增效情况
据粮改饲示范省提供的数据表明,全株玉米青贮制作及科学饲喂技术,可提高奶牛、肉牛和肉羊饲料利用率20%,降低饲料成本15%以上,每亩全株玉米青贮种植较普通籽粒玉米种植可提高收入200元以上,并改善动物健康水平和畜产品品质。
三、技术要点
1.全株青贮玉米品种选择
宜选择植株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均较高的粮饲通用型或青贮专用型杂交玉米品种作为全株玉米青贮的原料。所选用的玉米品种需通过国家指定机构的品种审定。
2.青贮设施设备
根据各地养殖规模和青贮方法的不同,青贮设施一般包括青贮池、青贮收割机、密封塑料薄膜、压制用的拖拉机和废旧轮胎等。最常用的青贮池为地上式有隔墙青贮池,隔墙和地面要用混凝土浇筑,墙高2—3m,墙厚60cm以上,地面厚15cm以上,相邻隔墙间的距离6—8m为宜,青贮池的长度因饲养动物规模和场地条件而定。青贮收割和切碎工艺所需的设备一般为自走式青贮收割机或牵引式青贮收割机,小规模农场青贮的切碎也可采用铡草机完成。
3.青贮添加剂
青贮添加剂主要有发酵促进剂、霉菌抑制剂和营养性添加剂。当前,乳酸菌类发酵促进剂在全株玉米青贮制作上的应用较为广泛,具有改善全株玉米青贮发酵质量、防止霉变和提高发酵饲料品质的功效。应用时可按照每克青贮原料中含活菌数5×105—1×106cfu的比例添加。先将微生物菌剂用水稀释,搅拌均匀后喷洒即可。
4.全株玉米青贮制作工艺
全株玉米青贮制作工艺一般包括贮前准备、收割、铡短、运输、装填、压实和密封等工艺过程。
(1)贮前准备:青贮前需清理青贮池里的杂物,检查青贮设备的质量,检修各类青贮用机械设备,使其运行良好。
(3)铡短:切割长度一般要求在1—2cm,切碎或铡短青贮原料后,立即运至青贮场地。
(5)压实:入窖的全株玉米青贮物料要随装随压,每20—30cm压实一次,压实的机械要求自重要大,一般采用宽轮胎四轮拖拉机,其压实的效果要好于履带式拖拉机。压实过程一般由边缘向中心压紧,挤压排出多余空气。压实密度以不小于750kg/m3为宜。
(6)密封:当全株玉米青贮物料高出侧墙50—100cm时即可密封。可采用阻氧膜覆盖青贮物料,然后用黑白塑料薄膜覆盖,白面向上,黑面朝下,两侧膜的连接处至少重叠1.0m,膜上用相互链接的废旧轮胎铺满。在青贮原料密封后,应定期检查四周和顶部,避免覆盖膜的破损和积水。一般密封后的1~2周内应对青贮池边的轮胎进行挪动调整,尽量减少青贮与侧墙之间的缝隙。
对于大型规模化养殖场宜可采用堆贮的方式,对于制备大规模地上式青贮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制作全株玉米裹包式青贮或腊肠式青贮。
5.全株玉米青贮质量和安全评价
全株玉米青贮一般密封后40~50d即可开池使用。使用前应进行现场感官评价,由不少于5个人组成的小组对全株玉米的籽粒含量及破碎度(40分)、色泽(12分)、气味(28分)、含水量(10分)和切割长度(10分)进行评分。青贮得分≥90分的为优级,80—89分为良好级,65—79分为中级,<65分的为差级。采用九点取样法取样,进行青贮饲料的pH值、有机酸、乙醇、黄曲霉毒素B1、营养成分含量和NDF消化率的实验室测定。优质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指标(DM基础)为:pH3.8~4.2,乳酸>5%,乙酸<3%,丁酸<0.1%,酒精<0.5%,黄曲霉毒素B1<3g/kg,干物质>30%~35%,粗蛋白>8%,淀粉>28%,NDF<50%,NDF消化率>50%。
6.全株玉米青贮饲喂技术
(1)全株玉米青贮的取用方法。经过40—50天发酵后,全株玉米青贮即可作为草食动物的粗饲料开始饲喂。一般从青贮池的开口端清除封池时的覆盖物(废旧轮胎),再将覆盖的塑料薄膜以及可能出现的青贮腐烂层去掉,露出好的青贮饲料即可取用饲喂。建议采用取料机自上而下整齐均匀取料,禁止掏洞取料,以减少二次发酵的程度。不得将发霉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与正常的饲料混合饲喂。
(3)全株玉米青贮推荐饲喂量。应结合草食家畜的种类、年龄、体况和生理阶段等因素,依据饲养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饲粮配方,确定全株玉米青贮的饲喂量。全株玉米在各种草食家畜饲养的合理饲喂量(鲜重,kg/d/头)建议如下:肉牛10—20;产奶母牛15—25;断奶犊牛5—10;种公牛10—15;成年役牛15—20;成年绵羊4—5;绵羊羔0.4—0.6;泌乳山羊1.5—3;青年山羊1.0—1.5;公山羊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