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临近,新季大豆收获在即。自农业农村部今年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以来,今年大豆春播和夏播面积均有所增加。据农业农村部此前预计,今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将超过1.3亿亩,比上年增加1000多万亩。另一方面,由于7月大豆实际到港量低于预期,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在日前发布的2019年8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中,将2018/19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估计数调减150万吨。一增一减,反映出了我国大豆产业面临的新形势。
种植面积增加,进口渠道拓宽,下半年大豆供给有底气
随着湖北早豆的零星上市,国内大豆购销主体逐渐将目光转向了新季大豆。
面对大豆种植面积连续第四年恢复性增加,业内普遍认为,这对国产大豆供给水平的提升释放了积极信号。
“俄罗斯远东地区每年向中国出口60万-80万吨大豆。”俄罗斯农业专家、农业市场研究所总经理德米特里·赖尔科介绍,从远东地区运到俄罗斯的中部、新西伯利亚地区、阿尔泰州,每吨大豆的运费要55-60美元,如果运到俄罗斯的西部中心区每吨大概要75-80美元,而如果出口到中国运费则会便宜很多。“所以对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来说,最好的市场就是中国市场。”
“今年1-7月份,大豆压榨量同比下降了240万吨,下降率并不是太大,今年的四五月份国内豆粕价格一度下降到2400元/吨。今年一季度,在猪饲料和其他饲料中,豆粕添加比例较去年有所增加。”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信息处处长张立伟介绍,进入7月份以来,国内豆粕需求出现明显下降,而1-7月份,大豆压榨量较上年度只减少了240万吨,因此供应较为充裕。
“八九月份生猪存栏还是会保持比较低的水平,豆粕消费也比较低。”张立伟认为,三四季度,依靠国产大豆及南美地区进口大豆,国内供给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猪供给趋紧的背景下,新一轮猪周期提前到来,目前生猪价格呈现震荡偏强态势,市场普遍认为下半年生猪价格有望逼近前期高点,因此猪价强劲上涨的预期将刺激养殖户积极补栏,或将对豆粕实际需求产生边际利多,届时也将提振豆粕价格。”南华期货农产品研究中心总监何琳表示。
依靠技术挖潜,加强品牌营销能力,种得好还要卖得好
我国是世界上大豆主要消费国,同时,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也一直居高不下。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杨宝龙坦言,在当前国际贸易背景下,2018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超过8000万吨。全世界大豆贸易量为1.3亿-1.4亿吨,中国进口量占了2/3。
面对这样的供给格局,大豆产业发展应从何处着手?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盖钧镒认为,面对当前国内大豆产需缺口,可以从技术方面进一步挖掘潜力。“产量的提高是关键,当然必须要以品种来改进,要在有限的耕地上有品种的突破。”盖钧镒表示,品种方面,要加强世界种子资源的优异基因的研究,以便为我所用;生产技术管理过程中也需要提高科技水平;此外,利用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产需平衡、在加工业方面有所突破,都将为提升大豆产业的效益与效率,推动大豆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杨宝龙认为,要培育一批国产大豆的加工龙头企业,依靠市场拉动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品牌营销能力,用市场的思维解决问题。
“以前不管种什么豆子都有人买,现在就不一样了。”中储粮公司国产大豆销售中心主任杨广军说,今年,中储粮在收购过程中将采取优质优价的策略,将蛋白豆与普通豆分开收购。
用好期货工具,以市场之手化解农民收益问题,提升产业链风险防控能力
消费者的需求正在成为一些大豆种植户生产时的依据。为解决大豆的销路及收益问题,一些合作社和农户会采用订单的方式,依照终端客户的要求进行种植。“但是这方面又会存在一定风险,价格没有以前高了怎么办?”杨广军认为,通过“保险+期货”,可以有效维护农民利益。
“农民没有自我保障的能力,他们可以先购买保险,由保险公司再到期货公司再保险,通过期货市场将价格风险进行对冲,形成对农民收益的保障机制。”何琳说。
2018年,辽宁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农民收入保障计划,通过期货工具帮助农民规避风险。2019年,大商所结合“保险+期货”、场外期权和基差贸易等多种创新模式推出“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该计划提出以县域覆盖为主的目标,立项的13个县域覆盖试点项目中包括5个大豆项目,涉及现货量达到33.81万吨。
据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助理刘志强介绍,为了解决农户储粮、卖粮和融资问题,进一步保证农户的种粮收益,大商所积极探索并尝试推出将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功能与传统粮食银行相结合的新型粮食银行模式试点。
产业下游同样需要合理的风险传导机制。2017年,南华期货与九三粮油工业集团联合推出基差采购,“也就是说以期货的价格为基准,加一个升贴水,农民按照期货的价格,定价之后去卖粮,企业可以按照农民的想法,最后把粮款相互结清。”何琳介绍,这种“保险+期货+订单农业”的模式,将企业融入了整个产业链中,既保证了农民的收益、解决了售粮问题,也解决了企业的采购问题。此外,对企业来说,在当前国际贸易背景下,积极寻找风险对冲工具,综合运用金融工具,不失为规避风险的良策。(记者赵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