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丰富的蛋白质,大豆还含有营养价值极高的不饱和脂肪酸,这是它作为油料作物的价值所在。古老的中国人民发现了这种植物,并将种植方法一代代传承下来,使之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然而近年来在种种因素的冲击之下,大豆产业日益衰退,不仅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还打击了大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社会矛盾逐渐加剧。事实上,大豆生产种植技术的前景依旧广阔乐观,故需要从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研究并掌握其技术要点,这亦是对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应对。
2选种
尽管大豆都富含高蛋白和脂肪,但不同品种的大豆还是有着不同的特性和用途。选种时,最好采摘味道纯正,成熟较早的新鲜豆荚。若品种在下霜之前就能成熟,大豆收成时的工作量就会减少很多,并且不需要施过多的肥料,节约劳动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符合生产经济性的要求。霜前早熟的品种,若同时兼具高产稳产和优良的抗逆性等,是收成良好的保障。不同的地区土壤肥力性质等有很大差别,选种时要根据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才能保证好收成。此外,选种的颗粒大小应尽量一致,及时晒一晒种子也是必要的。
3准备
3.1对种子进行清选
优质的种子是一次性播种成功的关键,故清选品质优良的种子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种子中颗粒小,不饱满,虫蛀,病变的颗粒需要细心地剔除出去,使得播种的种子健康颗粒饱满大小一致。收获的种子常夹着其他物质,降低种子的纯度,破坏种子的整齐度,需要认真挑选并清除。按照国家标准,最后清选出的种子纯度至少要达到98%,发芽率不低于85%,杂质含量不高于1%。
3.2对种子进行处理
这个过程主要是对种子进行包衣,即将肥料和调节剂等附着在膜结构上,然后包裹在种子表皮,并不改变种子的形状,相当于给种子包上一层外衣。杀虫剂,杀菌剂以及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等附着在种子外表,能及时驱除部分害虫,预防早期苗害,保证种子播种之前的完好健康。
4播种
4.1确定播种日期
4.2改进播种方法
部分地区采用“笼三”法和双条法进行播种,增产效果喜人。笼三法,即一次性将对笼体进行深度松土,分层次施肥,精量点播等三个环节完成,这样做能够将土壤的水分,肥力,空气和热力进行调节平衡,最终改善土质,提高种植效率。若土壤相对贫瘠,则宜用笼上双条法,此法能适用于抗倒伏的大豆。这两种方法的使用有利于大豆根部储存肥,水,气和热,使肥料更加高效的被大豆吸收利用,加上精准的点播技术,土壤的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如此,大豆抗早熟,抗涝抗低温等能力增强,最终增产增收。
4.3掌握播种数量
4.4制定播种深度
5施肥
土壤的肥力是种子茁壮生长的重要保障。但实际生产过程中,土壤的肥力不一定能够满足大豆生长的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人们常根据土壤测量结果,结合作物生长规律及需要配置肥料比例和用量,在种植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施肥。即通过测土,配方,和施肥三个环节,提高大豆的生长速率和质量,已达到增产的目的。
6管理
大豆种子种植后,仍需要进行田间管理。首先,大豆叶子刚长出时,要及时趟蒙头,注意松土和粉子的厚度。其次,合理的苗间距直接影响大豆产量,故苗长出后要做好间苗工作。早豆苗结荚时,通常会遭遇高温多雨的夏季,疾病害虫肆虐,故应加强病虫害等的检查力度,早发现,早治疗。此外,大豆生长时,叶面锤肥能够有计划的对大豆进行人工控制和管理,同时要注意锤肥的合理和适度。
7结语
参考文献
[1]刘辰.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成本效益与激励机制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2]宋连祥.对北方大豆种植技术的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4,07:148.
关键词:大豆;种植;技术要点
大豆不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因此人们将大豆作为主要的油料作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发现了大豆这种植物,并且将大豆的种植技术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从而有效的确保了我国的食品安全。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整个大豆产业出现了衰退的现象,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的大量的需求,在严重的影响了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从实际情况来看,种植大豆的前景仍然比较乐观,目前我国在农业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有效的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的研究大豆的种植技术。
虽然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酸,营养价值比较高,但是对于不同品种的大豆其用途和特征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选种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采摘味道比较纯正,而且成熟比较早的豆荚。如果在下霜之前就能够收获大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收获大豆的工作量,此外,还不需要使用过多的肥料,有效的减少了劳动力,从而使实际的生产成本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满足了当前生产经济性的具体要求。如果霜前大豆就能够成熟,并且具有高产以及良好的抗逆性,那么就有效的确保了大豆的收成。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地的肥力性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为了能够确保大豆有一个好的收成,在选种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土壤的实际条件。
种子播种是否能够成功直接受种子的品质所决定,因此,在进行选种时必须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子。为了能够有效的确保种子颗粒健康饱满,必须剔除颗粒小,不饱满,虫蛀,病变的种子。此外,在进行收获的种子时经常会夹着其他杂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种子的纯度,导致不能够确保种子的整齐度,必须尽可能的剔除其中的杂质,达到国家的统一标准,种子的纯度不得低于98%,发芽率至少为85%。
对种子进行处理主要工作就是将肥料和调节剂等物质附着在膜结构上,然后包裹在种子表皮,这种处理方式相当于在种子表面包裹了一层保护层,并没有对种子的形状造成影响。将杀虫剂,杀菌剂以和各种各样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包裹在种子的表面,从而能够有效的驱除害虫,预防早期苗害,最终确保了种子的完好健康。
大豆的播种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笼三”法,一种是双条法,这两种播种方法都能够有效的增加产量。笼三法主要分为三个重要的环节,分别是深度松土、分层次施肥、精量点播,这种播种方式能够有效的调节土壤中的水分、肥力、空气以及热力,使土质得到有效的改善,提高了产量。如果土质比较差,那么可以采取笼上双条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用于抗倒伏的大豆。使用“笼三”法和双条法能够促进大豆根部储存肥、水、气和热力,有效的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并且点播技术比较精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利用率。最终提高了大豆的产量。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壤的利用率,提高大豆的产量,必须确保种植密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影响大豆种植密度的因素比较多,比如大豆的播量,单位面积上大豆的数量,每株大豆上的豆荚数及豆粒重量等。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肥、水、气以及热是一定的,如果种植密度比较小,那么就降低了土壤的利用率,最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豆的产量,如果种植密度比较大,那么土地中的肥、水、气以及热是不能够满足大豆的生产需求,最终导致豆荚干瘪不饱满,降低了产量。因此必须确保种植密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为了确保种子能够正常的生长,土壤的肥力必须满足其生长需求。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往往对土壤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和大豆的生长规律进行科学的施肥,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大豆的生长速率和质量,最终提高了大豆的产量。
当播种完成后,还需要定期的对田间进行管理。在大豆叶子刚长出时,需要及时进行趟蒙头,而且科学的、合理的进行松土。还需要合理的控制苗间距,早豆苗结荚时,通常会遭遇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并且疾病害虫比较严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病虫害,除此之外,还必须科学的、合理的控制大豆叶面的锤肥。
结语
虽然在以前中国大豆享誉全球,但是目前我国大豆面临着比较大的困境,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大豆产业所面临的困境,必须对大豆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熟练的掌握大豆种植技术,不断的加强科技投入。本文针对大豆的选种,准备,播种,施肥,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孙铁男;商绍刚;;当前我省大豆生产中的几个问题及其采取的应对措施[A];老专家2008年建言献策选编[C];2009年
他们的选择没有错。
科技养菌挖到致富第一桶金
1980年7月,品学兼优的王乾友从四川省珙县洛表三中高中毕业,高考时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为他读书,贫困的家庭已经欠下不少债,懂事的王乾友只有含着眼泪打消了复读的念头。
二十几年后的今天,王乾友伫立在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门前,目光深邃地望着眼前那条笔直通向远方的柏油马路,就像在重新审视着那段曾经迷惘的人生历程。
流言蜚语没有把王乾友击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寻觅致富路子的信念。1981年初秋,幸运之神终于向王乾友伸出了橄榄枝:迷惘中的王乾友参加了珙县科协、科委和农业局联合举办的农村科学实用技术培训班,在培训班里,他认真记笔记、查资料,虚心向老师们请教。县科协的老师被王乾友的一片诚意感动,特意向他推荐:“小王,食用菌适宜在山区农村发展,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你不妨大胆地试一试。”
窝棚中诞生的“真菌皇后”
1994年,王乾友经过反复的思索,选定了新的攻关项目――有“真菌皇后”、“植物软黄金”美誉的竹荪。他买来资料和竹荪菌种,经过一年多的室内培育,终于掌握了“玉米地套种竹荪”项目的技术要点。1995年4月,王乾友在一块约一亩的玉米地的行畦间播下竹荪菌。竹荪不比一般的食用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了便于24小时对玉米地的干湿度、温度变化及竹荪菌丝生长情况进行详细检测记录,王乾友不顾家人的劝阻,在试验地旁边的草坪上临时搭建了一个窝棚,吃、住全在里面。
严峻的考验很快降临到了王乾友身上:一个十分闷热的午夜,疲惫不堪的王乾友刚迷迷糊糊睡去,一阵狂风暴雨倏地随着滚滚雷霆袭来。当如注的暴雨泻进王乾友栖身的小窝棚,一个震耳欲聋的霹雳在距窝棚仅百十米处炸响时,王乾友被惊醒了,他见势不妙,马上一骨碌翻身爬起,抓起雨衣盖严检测仪器,面朝里端坐在窝棚口,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如鞭抽打的暴雨。不知过了多久,终于风停雨息,一轮皎洁的皓月高挂天宇,王乾友见检测仪器毫发无损时,才欣慰地松了一口气。
至今仍让王乾友感到后怕的是一天晚上,他正坐在窝棚口借着马灯灯光专心阅读竹荪资料时,一条当地人俗称“红麻子”的毒蛇悄悄从草丛里溜过来,盘蜷在了他的脚旁,他毫无察觉。过了一阵,王乾友一看表,该到地里检测了,他站起身,刚一挪脚,只听一阵刷刷声,差点儿踩到脚下的“红麻子”,他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若被“红麻子”这种剧毒蛇咬了,轻则截肢,重则性命也难保!
两个多月后,又黑又瘦的王乾友搬出窝棚回到家,父母见到他憔悴的模样,差点儿掉下了眼泪。当年,王乾友的这块试验地收获玉米380公斤、干竹荪42.5公斤,按照当时的行情,这42.5公斤干竹荪买了7000多元。
打造中国竹荪航母事业
掌握了竹荪种植技术的王乾友不愿再个人单打独斗,决心把竹荪事业做大做强。他积极争取到珙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终于于1997年7月成立了民营科技型企业“四川宜宾市林海集团竹荪开发有限公司”。
林海竹荪公司成立之初,急需大笔资金投入,王乾友向银行贷了一部分,向亲朋好友借了一部分,但仍有几十万元的缺口,他食不甘味,睡不安寝,心急如焚。
绝望之际,王乾友的脑海中忽然掠过一个念头:如果卖掉自家的住房和门面,不就能有一笔钱吗?可他立刻又迟疑了:自家的住房和门面位于巡场镇黄金地段,巡场镇即将升级为珙县新县城,房地产已经开始逐渐升温,如果此时卖掉自家的住房和门面,多么可惜啊!然而为了自己倾注了心血的竹荪事业,王乾友将家搬进了公司办公楼顶层的两间小屋,把变卖房产所得的35万元资金全部投入科研开发,解了燃眉之急。
1998年,王乾友将他发明的“玉米地间种竹荪立体栽培双高产”技术首次大规模示范运用于他家乡洛表镇金光村的100亩租用土地,把竹荪与玉米、黄豆套种,获得成功。收获干竹荪9000公斤、玉米3.5万公斤、黄豆1500公斤,实现产值100余万元,创利税60多万元。出租土地和参与务工及出售农作物篙秆的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为解除种植竹荪的乡亲们的后顾之忧,王乾友从1999年开始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形式,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经营机制。由林海竹荪公司负责提供菌种、技术,包产品回收。1999年,王乾友在珙县的观斗乡、上罗镇、玉和苗族乡、洛表镇、底洞镇等乡镇租用农民土地,种植竹荪400亩,收获干竹荪30多吨、玉米140吨,实现产值近400万元,创利税200万元。
关键词姬松茸;塑料大棚;种植技术
姬松茸原产于巴西、秘鲁,又称小松茸,属于担子菌亚门蘑菇属,是一种夏秋生长的腐生菌,生活在高温、多湿、通风的环境中。姬松茸菌盖嫩,菌柄脆,口感极好,味纯鲜美,食用价值高,营养丰富,体内含有多种活性成分、矿物质以及多种氨基酸等,经常食用对人体有益,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姬松茸菌丝白色,由孢子萌发而成,直径5~6cm。菌盖颜色浅褐色到棕褐色,原基乳白色,形成菌盖时初期为半球状浅褐色,成熟后呈棕褐色馒头形,最后平展为伞状,顶部中央平坦。直径一般为3.4~3.7cm,厚度为0.65~1.30cm,盖缘有菌幕的碎片。菌柄生于菌盖中央近圆柱形,白色,初期为实心,中后期疏松至空心,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手摸后变为近黄色。菌柄长5.9~7.5cm,直径0.7~1.3cm,菌柄与菌盖边缘连结着菌膜。开伞时,菌膜破裂,在菌柄周围残留一圈菌环,易脱落。菌褶初期为白色至粉红色,后呈咖啡色,成熟后弹射孢子。孢子光滑,椭圆形至卵形,没有芽孔,大小为5.3~6.5、3.8~4.6(5.0)μm,棕褐色。一般子实体单重20~50g,大的达350g。
1种植条件
1.1地理条件
石屏县总面积3037km2;总人口30.73万人,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部,地跨东经102°08′~102°43′,北纬23°19′~24°06′。东西宽59km,南北长88km。是一个“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的山区农业县。
1.2气候条件
1.3交通条件
石屏县境内交通便利,高速公路直通省会昆明,经国家级口岸河口到达越南,国道323线(鸡街至石屏高速和在建的石屏至杨武高速)贯穿石屏境内,省道高红公路南至红河,北至玉溪通海,贯通石屏县境南北。
1.4政策扶持
为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在信贷、土地、水利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组织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种植技术,到种植现场参观学习。
2姬松茸的营养条件
2.1生长条件
2.1.1营养。姬松茸是一种腐生真菌,完全依靠培养料中的营养物质生长发育,主要分解利用农作物秸秆。最适合种植姬松茸的材料是甘蔗渣。姬松茸生长除了需碳、氮源外,还需无机盐。配制种植原料时,除了用粪草等主要原料外,还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尿素、过磷酸钙等化肥以及石膏、石灰,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结合石屏县当地的实际情况,种植原料配料成分主要是甘蔗渣、干稻草、干玉米秆、干牛粪、油菜饼、生石灰、石膏粉、过磷酸钙或其他磷肥、尿素等,经过人工堆制,适合于菌丝体和子实体吸收利用[1]。
2.1.2温度。姬松茸属于中温型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2~23℃。在16~26℃均能出菇,以18~21℃最适宜,25℃以上子实体生长快,从扭结至采菇只需5~6d,但菇薄、轻;低于适宜温度,子实体生长缓慢,从扭结到采菇需11d。
2.1.3水分。适宜姬松茸生长发育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培养料含水率为68.43%~70.51%。一般室内栽培的培养料含水率为68%。培养料含水量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菌丝生长。覆土层最适含水量60%~65%。
2.1.4酸碱度。姬松茸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6.5~7.5。进房前的培养料pH值应调至7.0~7.5。土粒pH值达7.0~8.0,可以防止霉菌[2]。
2.1.5光线。姬松茸属腐生菌,依靠分解和吸收培养料中养分生活。菌丝体生长阶段可在黑暗中培养,子实体形成时需要一定散射光刺激,但忌光线过亮。
2.1.6氧气。姬松茸是一种好氧菌,栽培中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备,排除有害气体,补充新鲜空气。
3大棚栽培技术
3.1菇房设计
3.1.1地点方位。菇房宜坐北朝南,建在交通方便、离水源近、环境干净、离堆肥场近、水电设施完善的地方。栽培面积200~600m2。
3.1.2菇床规格。采用层迭式,一般5~6层,层间距离0.50~0.65cm,底层离地面15~30cm,最后一层距房顶约1m。两侧采菇的床面宽1.0~1.5m,单侧采菇的床面宽≤0.8m。
3.1.3通气设施。采用窗帘式搭挂塑料棚膜。
3.2栽培季节的安排
结合菌株特性选择。根据石屏县的气候条件安排春季栽培,大约3月上旬开始堆制养料。
3.3栽培料配方
3.3.1配方1。稻草或玉米秆40%、牛粪(干)10%、甘蔗渣40%、饼肥3.5%、尿素0.5%、碳酸氢铵1.5%、过磷酸钙1.5%、石膏粉1.5%、生石灰1.5%。
3.3.2配方2。稻草或玉米秆20%、甘蔗渣70%、饼肥3.5%、尿素0.5%、碳酸氢铵1.5%、过磷酸钙1.5%、石膏粉1.5%、生石灰1.5%。
3.3.3配方3。稻草或玉米秆60%、牛粪(干)33.5%、尿素0.5%、碳酸氢铵1.5%、过磷酸钙1.5%、石膏粉1.5%、生石灰1.5%。
3.4堆料
3.5后发酵处理
培养料进房后,关闭门窗,让其自然升温,视料温上升情况启闭门窗。使温度达50~52℃,维持2d,随后采用汽油改装成的蒸汽发生炉灶加热,使料室温度上升到55~60℃,保持8~12h,巴氏消毒后培养料仍有氨味,需保持50~52℃2d,使培养料氨味消失。
3.6播种
将2/3经过掰碎的麦粒菌种均匀撒在培养料面上,其余1/3撒于床面,最后铺上约1cm的培养料覆盖菌种。播量为1~2瓶/m2。塑料大棚种植要注意菇房内温湿度的变化。
3.7覆土
在姬松茸菌丝在培养料中成活后,即播后20d,菌丝长到整个培养料的2/3时覆土。用平铺方式覆土。覆土用的土粒忌坚硬,以含水量为70%~75%的砂壤土为宜。要求砂壤土不含肥料、新鲜、保水、通气性能好。覆土即先在料面上覆上土粒,厚约1cm,每间隔10~15cm做1条土坎(宽、高、厚分别为10、5、3~4cm)。
3.8出菇管理
出菇期温度20~25℃。姬松茸菌丝在培养料蔓延之后,才出菇。播后40d,菌丝发育粗壮,少量爬上上层。此时应在畦床上喷水,膜内相对湿度90%~95%,并保持2d后,白色米粒状菇蕾出现,继而长成黄豆状,3d后菇蕾长到直径2~3cm时,应停止喷水。出菇时,每天揭膜通风1~2次,每次不少于30min。通风后继续罩膜保湿。阴雨天气,掀开罩膜四周防止烂菇蕾。出菇周期10d,出菇结束后,用井水或泉水补充畦床的水分,为下次出菇做好准备。出菇可持续3~4个月,可逐批逐次出菇采收(4~5批)。
3.9采收和加工
采收标准:菌盖含苞尚未开伞,表面淡褐色,有纤维状鳞片,菌褶内层菌膜尚未破裂。
3.10病虫害防治
姬松茸可抗杂菌,几乎不受有害菌侵害。但要注意通风换气,忌菇房内和畦面过湿。如果后发酵很完全,几乎都可以防止害虫发生。
4发展前景
4.1经济效益
2012年,石屏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顺应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驱使下,经过多方面考察学习,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引进种植姬松茸。经过1年多的努力,姬松茸种植已完成了试验、示范过程,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投入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可观,深受广大菇农的喜爱,2012年种植规模达43个棚,产菇6~10kg/m2,平均4500kg/棚,按5元/kg计算,单个棚的产值达2.25万元。仅2012年就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96.75万元。2013年,全县已经落实种植大棚220个,按合同7元/kg收购,产量按2012年的计算,可以增加农民收入693万元。由于姬松茸良好的市场前景,加上姬松茸企业的推动,保证了农民鲜菇的市场收购和经济效益。
4.2社会效益
种植姬松茸活多、收效快,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且种植姬松茸用工量较大,每个菇棚1年需用工120~160个,除种菇户投入主要劳力外,还需请一部分临时工,为村内外闲置劳力增加收入创造了极好的条件;种植姬松茸用工虽多,但劳动强度不大,不受天气影响,老少皆宜,是一个在家边、屋下就可抓收入的好项目。
4.3生态效益
种菇需要的原料包括甘蔗渣、玉米秆、稻草、牛粪等,这些原料在当地都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且避免燃烧作物秸秆造成火灾隐患和空气污染;种菇后的废料,由于其经过充分腐熟,无毒无害,含有多种有机质,是种植水稻、玉米、甘蔗、薯类等作物的优质有机肥。
4.4市场前景
姬松茸因出口前景好,换汇率高,是一个有开发价值的新品种。2012年姬松茸在石屏县的成功种植,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种菇农户的经济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3年,全县新建大棚220个,涉及5个乡镇,姬松茸种植已经成为解决石屏县人多地少矛盾、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前景较好的特色产业。
5参考文献
[1]曾绩.姬松茸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12(10):61-62.
[2]熊维全,曾先富,罗小波.金针菇菌渣栽培姬松茸新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2(9):34-35.
[3]熊维全,曾先富,罗小波.姬松茸熟料高产栽培新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97.
关键词:金银花;产业;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忻城县位于广西的中部,红水河下游,属岩溶地貌发育地区,有“八山一水一土”之称,全县总面积2541km2,耕地面积为31400hm2,占总面积的12.4%,其中水田面积8866.67hm2,旱地面积22533.33hm2,保水田面积仅有5000hm2。全县人口总数4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5万人。
近几年,忻城县的经济和社会持续稳步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种植以粮食、甘蔗、桑蚕、花生、蔬菜、水果、黄豆等作物为主。三华李、百香果、美国脐橙等水果久负盛名,素有“广西金银花之乡”美称。
1金银花产业发展现状
在金银花加工方面,现全县加工企业有3个,即广西金宏听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金嗓子有限责任公司、欣科农产品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金宏听公司主要是利用金银花提取绿原酸等有效成分,年加工金银花千吨以上。金嗓子喉宝公司主要是金银花深加工产品一金嗓子喉宝。欣科公司主要是金银花脱水加工,利用蒸气高温处理,脱水烘干,生产“八寨牌”金银花茶等。
2金银花发展的优势
2.1石山优势,气候适宜
金银花属忍冬科忍冬属,喜欢爬上石山生长开花,而忻城山区气候环境适宜金银花生长发育,并远离工业区,少受或不受环境污染。全县目前适应种植金银花的石山面积24000hm2。
2.2产业基础好,形成品牌
全县现有金银花品种10个以上,种植面积已超过8000hm2。面积较大的品种有红腺忍冬、毛花柱忍冬、华南忍冬竿。红腺忍冬品质最优,含绿原酸4%以上,列为广西优质品种。在加工方面,金银花脱水加工技术领先全国同行,2007年脱水加工的金银花产品在北京得到专家的公认——优质产品。“忻城金银花”已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国三大品牌之一,其产品已形成品牌销入市场。
2.3技术服务到位。家民受益
近几年来,广西大学、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一直在忻城县搞金银花课题研究,有些部门已取得成果。农业部门积极为金银花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为壮大发展金银花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山区群众对发展种植金银花积极性高,经多年的技术培训和种植经验积累,花农基本掌握了种植技术,收入得到增收。
2.4资源潜力
2.4.1品种、山地资源丰富
品种资源丰富,红腺忍冬列为广西优良品种,忻城县红腺忍冬现有面积占总面积1/2,还有近年从外地引进新品种,经筛选、培育,已选育出2个高产、优质品种。而目前种植金银花面积较多的乡镇主要分布在红水河以南,北面的乡镇:马泗、欧洞、大塘、思练、安东仍有很多荒山、坡地适宜发展种植金银花,山地资源丰富。
2.4.2光、热资源忻城县年光照期长,对金银花生长发育有利,特别是石山区在经过白天的光照后,到晚间被晒的石头将散出热能,这些热能成为金银花年需吸收的能量,尤其是在四月间,花蕾晚上能吸收热能,促进花芽分化,有利于花蕾形成和有效成分的吸收。因此,山里的花含有效成分高,这是光和热以及石头所产生的效应。
3存在问题
3.1品种杂乱,质量降低
金银花种植品种有些杂乱,有的品种含有效成分低,产量不高,抗病虫害能力差,但这些品种育苗成活率高,农户喜欢用来育苗,如不加以引导,今后面积大了,其产品质量会下降,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将因此受到影响。而中熟品种占种植面积大,花期相对集中,又与农民养蚕期相遇,农户两头顾不上,往往因花期短,劳动力不足而造成花落、增产不增收,且过期的花质量也降低。
3.2产业标准化低。实力不强
硫磺加工的产品在忻城县仍占着较大比重,按目前和今后国家对中药及食品质量要求,是不符合规范的,将极大影响到产品的质量问题,制约忻城金银花的向外发展。
3.3政策不具体。流通大户少,难以组织规模销售
3.4信息闭塞,盲目经营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步入信息社会的步伐加快了,但全县流通信息网络仍然十分滞后,由于资金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没有配备县、乡、村、屯农产品流通信息员网络,乡、村使用因特网的农户也极少,农产品容易出现“一窝蜂”现象,导致农产品单一、雷同或大路货化,没有市场竞争力,产品销售不畅。
3.5农民整体素质低,市场信誉差
忻城县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没有长远发展的意识。一些农户只顾眼前利益,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市场交易。
4金银花发展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4.1科技人员要深入村屯,采取多种形式传授金银花栽培、采收和加工技术
笔者认为农民急需掌握下面几个基本的技术问题:一是掌握扦插育苗技术。因为这个技术容易学会,育苗量大,可以远距离育苗,适合大面积推广;二是掌握移栽技术。目前移栽的成活率仅75%左右,必须强调春季移栽,施足基肥,淋足水;三是掌握春花摘后和冬季施肥以及修剪整枝技术。
4.2建议成立金银花协会或产、供、销公司
如何树立忻城县金银花的品牌,保护山区特色产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变农民种植行为。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成立协会和公司,注册商标品牌来保护我们的特产。由金银花协会和公司组织一乡一村的规模生产经营,创建和保护自己的品牌,负责产前产中产后全服务,这样才能解决流通领域里不规范行为,保护产品质量,提供诚信交易,使全县的金银花长盛不衰,最终才能保护农民的利益。
4.3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技术支撑。组建金银花研究所
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负责研究和解决发展金银花产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可考虑聘请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当顾问,欢迎和支持他们来忻城开展金银花课题研究。建立金银花母本园、育苗生产基地,筛选适应性强,品位高,抗病能力强的本地当家品种2-3个,引进区内外优良品种进行观察,筛选出适宜山区气候的优良品种。争取为全县提供年100万株以上的合格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