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施8年的临时收储政策取消,玉米市场化水平逐步提高,先前玉米贸易“线断、网破、人散”的格局也逐步扭转,玉米贸易商日益崛起,成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群体。同时,随着东北玉米去库存持续推进,大量仓容闲置,再借助第三方资金的大量介入,贸易商的渠道实力、资金实力、仓容实力均日益壮大,可谓是“有钱收粮、有仓储粮、有路卖粮”,甚至已经发展到能阶段性主导市场价格的阶段,对解决农民卖粮和深加工企业仓容不足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搞活了玉米市场,平抑了玉米价格,是玉米全产业链条中占据“承上启下”地位的重要市场主体,后临储时代市场环境日新月异,玉米贸易商的经营之道也必须要转型升级。
明确定位:贸易为本、投资为辅
(一)贸易为本
(二)投资为辅
敬畏市场:适可而止、风控至上
市场定价的核心就是众人定价,任何一个从业者都是价格接受者,无力左右市场价格,而价格起起落落更是市场定价的外在体现。在市场面前,任何一个从业者都必须保持一颗敬畏心态,不能奢望超越市场掌控市场,试图获取潜在的最大价差,更不能不顾一切鲁莽投资,视风险为无物。对于玉米贸易行业而言,从业者众多,接近完全竞争市场,价格垄断更是奢谈;同时,从业者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市场分析能力较差,“跟着感觉走”或者“跟着别人走”的从业者较多,市场驾驭能力不强。后临储时代,面对巨大的市场风险,玉米贸易商的经营之道必须坚持“适可而止、风控至上”,在风险与利润之间合理权衡。
(一)适可而止
(二)风控至上
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利润与风险永远相伴而生。随着玉米市场化水平提高,市场不确定性因素急剧增加,治理超载、雨雪天气、临储拍卖、环保治理、运费减免等众多因素不断影响市场,价格起起落落甚至大起大落已成常态,投资存粮的风险不断加大,后临储时代的玉米贸易经营风控变得日益重要。由于风控不到位,后临储时代东北大量的烘干塔成为“雷峰塔”,永久退出玉米贸易行业,贸易商经营已经不可逆转的进入“风控至上”的阶段。据调研,目前贸易商主要风控措施:一是签订远期合同,综合考虑收粮成本、保管费、利息和损耗,加上合理利润后签订远期合同,锁定远期价格。二是期现结合,实施期货套保,将较大的现货价格波动风险转变为较小的基差波动风险,规避部分市场风险。三是粮食银行,通过“现货点价”方式实现成本动态化,农户和贸易商共同承担风险,从而分散贸易商部分风险。四是基差贸易,买卖双方共同完成套保,解决套保的基差风险问题,进一步降低市场风险。五是量力而为合理科学投资建库存,包括水分控制、建库规模、区域分布等,低水分玉米、小规模存储和运输低价时提前运至销区等措施,均能有效控制贸易商面临的市场风险。
合作至上:为农民解困、为企业存粮
(一)为农民解困
农民是玉米生产者,也是玉米的初级销售者,在玉米收获之后,农民面临着一系列的晾晒和储存问题,需要贸易商入市积极收购存储。一是玉米收获后晾晒空间不够,传统上农村地区玉米收获后主要晾晒方式包括剥皮挂起来、脱粒后在马路上晾晒、堆放在晾晒场或者房屋顶上等,而现在农村晾晒空间大幅压缩,部分农民可谓无地晾晒。二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而晾晒玉米过程中的装袋、翻晒、运输等均是重体力活,老人、小孩和妇女均无法胜任,导致晾晒玉米的机会成本明显增加,农民晾晒积极性下降。三是农民玉米存放技术有限,存放设施缺乏,容易霉变,影响玉米品质和销售价格,容易出现阶段性的销售压力。四是东北地区存在大量的“地趴粮”,因为缺乏烘干设施,在雨季天气和雪融化之间必须销售,否则玉米就会霉变变质。同时,从价格角度,农民卖粮出现困难的时期,也是市场价格相对较低的时期,贸易商正好可以低价入市收购存储。因此,无论是从自身利益角度还是从为农民解困的角度,后临储时代贸易商经营均有必要坚持“为农民解困”的原则,在为农民服务中赚取自身合理的利润,可谓一举两得。
(二)为企业存粮
经营方式:模糊买精准卖,降着买涨着卖
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直接涉及交易双方的利益分配,是贸易商的利润源泉,科学把握或者预测价格是获得经营利润的保障。由于前后端贸易主体差异性较大,贸易商在玉米贸易中,前后端定价方式呈现明显差异;同时,购销方式也是经常在盼望“抄底”和“摸高”中错失良机。因此,后临储时代玉米贸易商的经营方式在沿袭“模糊买精准卖”的同时,还应该坚持“降着买涨着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