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栽培技术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豆栽培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保苗齐、苗壮

2中耕松土,保墒促生长

中耕是大田作物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之一,其不仅可以疏松土壤,流通空气,防除杂草,改善营养条件,促进生长,更重要的是可以调节水分,防旱保墒。在大豆整个生育期至少要做到三次中耕,第一次中耕就在出苗到第一片复叶展开前进行为宜,做到浅锄破板结不培土;第二次在距第一次中耕10天左右,大豆苗高10cm左右进行,深9cm左右;第三次在第二次中耕后约半个月左右,要在大豆封垄前完成,培土要达到第一复叶节。总之,在大豆生育期间通过中耕培土,能使地表形成条沟状或钵状,以利纳雨蓄墒。

3增施肥料,注意氮磷配合

4合理密植,发挥植株群体增产优势

目前,旱作区大豆种植密度一般偏低,大多数密度约5000株/667m2。密度低,植株封垄不严,叶面积系数小,光合面积小,有机物质积累少,蒸发量却较大,浪费了光、热、水资源,导致产量水平低。根据实验资料,旱地大豆的适宜种植密度为8000~12000株/667m2,大豆种植密度提高后,单株结荚数和粒数虽然稍有减少,但是由于株数的增加而使结荚数增加,增产效果显著。

5防治虫害和草害

防治大豆虫害和草害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就是轮作倒茬,避免重茬和迎茬,也不要种在其它豆类作为的茬后。生育期间常有大豆食心虫、大豆蚜等虫害为害,在大豆食心虫发生时,每公顷用20%杀灭菊酯400ml,兑水250kg喷雾防治。当田间有大豆蚜卷叶率达3%或百株蚜量在1500头以上时,每1hm2用40%施氧化乐果1kg8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来福灵、抗蚜威等农药进行防治。为避免杂草危害,在生育前期要中耕除草,在生育后期田间如果出现大草,应人工及时拔除。

作者:樊奋东单位:临县蔬菜工作站

论文摘要介绍了江淮丘陵地区夏大豆的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肥料运筹、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指导夏大豆大田生产。

大豆(俗称黄豆)属豆科作物,其根系上有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因此,在大豆生产上,化学氮肥一般比其他作物施用得要少,生产成本相对较低。随着世界油料资源的紧缺,其价格不断上涨,扩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势在必行。凤阳属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1年2熟耕作区,大豆是凤阳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当地大豆油消费在植物油消费中占有重要位置,因而研究夏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尤为重要。现将大豆夏茬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品种选择

选用高产、抗病、优质品种,如巨丰、中黄13号、皖豆24、豫豆25号、中豆20号等。巨丰大豆在江淮丘陵地区已种植多年,其植株高大,根系发达,耐水肥,生育期比其他大豆品种略长,茎杆粗壮,高抗倒伏;荚果饱满紧凑,皮色微黄透明,种脐色淡,商品性较好,作为夏大豆种植产量一般为2625~3375kg/hm2。中黄13号也是较好的夏大豆品种之一,不仅单位面积产量高,出油率也较高,可以在我地扩大种植。

2科学施基肥

播种前结合整地,做到普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补施氮肥,一般大豆产量3000~3750kg/hm2,要求施土杂肥30.0~37.5t/hm2。大豆虽然属豆科作物,但要高产还应在苗期补充适量的氮素肥料,生产上一般施磷酸二铵150kg/hm2、钾肥150kg/hm2、硫酸锌15kg/hm2、硼肥15kg/hm2作基肥。播种前1kg种子用1~2g钼酸铵拌种或用0.05%~0.10%钼酸铵溶液在苗期至开花前喷施。

3抢茬播种,确保全苗

夏大豆全生育期短,适播期易受干旱或连阴雨天气影响,往往不能按时播种下地。因此,前茬收获后要尽快整地、施肥、播种下地,干旱时要抗旱抢种,连阴雨天气抓住降雨间隙抢种,争取6月上旬一播全苗,抢茬播种,确保全苗。

4合理密植

江淮丘陵地区夏大豆采取宽窄行或宽行窄株种植方式均可,密度为4.50~5.25万株/hm2左右,播种量45~60kg/hm2左右。做到科学合理密植,充分利用温度、光照资源,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和优势。

5田间管理

5.1苗期田间管理

5.2中后期田间管理

夏大豆在中后期生长阶段,要重点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抗旱和排涝等工作。大豆害虫主要有豆荚螟、大豆食心虫、斜纹夜蛾、蚜虫、豆天蛾、大豆卷叶螟、豆芫青、蛴螬等,地下害虫应该在苗期以辛硫磷、毒死蜱毒土或直接土壤处理为好;斜纹夜蛾、大豆卷叶螟根据病虫情报掌握在1~2龄幼虫盛期用甲维盐加吡虫啉效果较好。大豆病害有立枯病、炭疽病、根腐病、茎腐病、白绢病、锈病、病毒病等,立枯病、炭疽病、根腐病、茎腐病、白绢病可于苗期或发病初期用代森锌加水灌根;锈病、丝黑菌病在发病初期用己唑醇加水喷雾,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病毒病主要是防治好蚜虫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钝化治疗。同时,做好抗旱和排涝工作。夏大豆开花、鼓粒期,需水量最多,如发生旱情,必须及时浇水,后期遇雨水较多,应该做到排水顺畅,雨停田干。中后期,为了养根保叶,延长叶片的光合作用功能期,要进行叶面喷肥,一般喷1%的尿素和0.4%的磷酸二氢钾1~2次,以夺取大豆的丰产丰收。

6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不仅可以提高大豆产量,还可以提高品质,使籽粒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有所提高。最佳收获期为大部分叶片脱落时。收获后,晒干储藏,及时腾茬,以安排下茬作物。

参考文献

[1]马志武,裴德明.夏大豆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20.

[2]陈存来,王金龙.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01(6):7.

论文摘要:介绍了北疆春大豆有机栽培技术,包括土地准备、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收获及贮藏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北疆春大豆有机栽培提供参考。

1土地准备

选择土壤肥沃、pH值7~8、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土地。一般入冬前采用秋翻的方法对土地进行整理,土壤耕翻深度为20~25cm。播种前可喷洒具有选择性的生物或植物源除草剂,以抑制杂草生长。

2品种选择

选用的品种须茎杆粗壮,节间短,以有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为最佳,如新大豆1号、新大豆7号、中黄35等。

3播种

播种前可用根瘤菌剂进行包衣。当5cm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以上(若为地膜栽培,膜下温度稳定通过≥8℃以上)时,即可播种。行距可采用50cm加30cm宽窄行,也可采用35cm或40cm等行距,株距7~8cm,播深4~5cm。可机械条播也可点播。要求种子行覆土严密,压实,减少断条。

4田间管理

4.1疏苗匀苗

在2片真叶展开至第1片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按密度要求间苗,去弱苗、高脚苗、病苗,留壮苗。膜下滴灌田,对于不能自行拱土出苗的情况要及时查苗、放苗,以避免烂种、烂苗。

4.2中耕松土、除草

除草可结合机械中耕进行。当大豆子叶拱土显行时进行第1次中耕,以后每12~15d中耕1次,第2、3次中耕深度18~25cm,至大豆封行前完成第3次中耕。保证大豆行间土壤疏松,起到提高地温、促进根生长及壮苗作用。

4.3灌水

滴灌技术是大豆有机栽培的首选灌溉方式。大豆生产中株型的调控是丰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有机栽培禁止使用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运用滴灌技术能够少量多次,适时适量,合理统筹水肥,完全可以实现水肥调控代替化学调控。全生育期滴水11~13次,总灌水定额为3500~4500m3/hm2。出苗水:对部分墒情较差的地块,播种后视墒情和天气情况可适量给水,以保证一播全苗,灌水定额为300~375m3/hm2。苗期:大豆苗期虽需水量较少,但由于地表蒸发量较大,要根据田间具体情况滴水1~2次,灌水定额为225~300m3/hm2。花荚期:大豆开花后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这一时期植株生长速度较快,需水量大,灌水同时还要利用水分对株型进行调控,因此,应采用“小水量、高频率”的灌水原则,适当缩短灌水周期,以5~7d左右灌1次水为宜,共灌水6~7次,每次灌水定额375~450m3/hm2。鼓粒期:这一时期是籽粒干物质积累期,缺水会造成百粒重下降,影响产量,可灌水3~4次,每次300~375m3/hm2。成熟期:植株需水量减少,可根据植株生长及天气情况适时灌水1~2次,每次灌水定额225~300m3/hm2左右。

4.4施肥

有机大豆栽培培肥地力以全层基施有机肥为主。于犁地前深翻经科学发酵的有机肥15~30t/hm2。在大豆生长发育期间,可根据作物需要,运用滴灌技术随水滴施液态生物肥或液化有机肥。

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5.1病害防治

5.2虫害防治

新疆大豆种植区,虫害以叶螨为主,种植前清除田间枯枝烂叶、杂草,以除去藏匿的越冬虫源。有虫情危害时,可释放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或施用大蒜素等植物源杀虫剂,或是利用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5.3草害防治采用滴灌技术,可有效的抑制作物行间杂草生长。但应根据田间具体情况,适时进行机械及人工除草,或使用真菌除草剂有针对性地对田间杂草进行防除。

6收获及贮藏

人工收获,可在大豆黄熟70%~80%、叶片脱落时进行;机械收获,当豆叶基本落净、豆粒满圆、豆荚全干时进行。在收获中应当注意,不同品种必须单独收获、脱粒、运输及储藏。有机大豆的包装物要避免对大豆及环境造

成污染。储藏前还应对仓库进行清洁卫生、除虫及消毒等处理。

[1]杜广平.春大豆无公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4(4):42-43.

[2]李之国.大豆有机生产及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5(2):119-120.

论文摘要:大豆玉米超高产栽培法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公分或70公分垄作玉米,两垄变一垄,垄距为130公分,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公分,小行距40公分。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种植技术亩产平均增加160-500公斤,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4-5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1耕地要实行条田化种植

将目前的两个65公分小垄合并成一个130公分的条田

(大垄),可减少50%的冲刷沟,有利保护农田建立土壤水库提高抗旱保墒性,扩大根系生长吸收面积80%以上。根重、大豆根瘤固氮量增加1-3倍。坡岗地条田要起的矮一些,垄沟要在要浅,可以抗大旱。

2条田要实行浅翻深松少耕法或免耕法

一是实行3-5年定期浅翻深松耕地;二是在秋季或春季将根槎和茎杆粉碎清除后,直接在原垄上卡种;三是因地制宜在秋季或春季或苗期进行垄沟垄体深松,破除板结层,采取以上耕法,可以充分利用黑龙江冬季和春季形成冻融交替,使土壤达到自然疏松状态的强大自然力代替部分机械耕作,进一步提高土壤的抗旱保墒保苗保肥保土保根增产效果,降低农机作业成本30%。

3条田要采取抗旱凹式播种法

目前我们普遍采取的是65公分小垄凸式播种法,不保苗、不抗旱、播后苗前化学药剂土壤封闭除草效果差。将现有的圆盘式复土器更换成拖拉式复土器,在播种机施肥播种复土后,播种机的镇压轮在苗带上压出一条宽18-20公分,深2-3公分的凹槽,具有抗旱保墒、复土一致、出苗整齐、提高苗带内化学除草效果的作用,苗带内基本不用人工除草。条田凹式播种法可以抗御黑龙江十年九春旱带来的严重旱情。

4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杂草

4.1是采取条田凹式播种法,提高苗带内的化学除草效果。基本不用人工除草;

4.2是选用安全性高、杀草谱广的除草剂配方进行播后苗前封闭灭草。大豆和玉米间作时要选用对两种作物都安全的除草剂配方;

4.3是在苗期使用耘锄,在苗带之间和垄帮上浅松土除草;四是用人工铲除恶性杂草。

5玉米要超密植间作种植、大豆要合理稀植

5.1玉米超高产种植A、计划墒产3-3.5万斤,要采取玉米大豆4:4或6:6间种,小亩保苗5000-5500株,株距18-20公分,中间两行苗留的稍稀一些,边行适当密一些;B玉米计划墒产4-4.5万斤,要采取玉米大豆2:4间种,小亩保苗6500-7000株,株距15公分,间种的大豆选用“八一”农大三高科研所的87-13大豆,小亩保苗1.5--1.6万株。穴播法,穴距60公分,每穴保苗4棵苗。

5.2大豆超高产种植,计划墒产3.5-3.8吨,选用87-6、87-8、87-13大豆,小亩保苗1.4-1.5万株;计划墒产4-4.5吨,小亩保苗0.5-0.7万株。

6轮作种植优势互补

玉米超高产种植采取的是玉米大豆2:4、4:4、6:6间作种植,在此基础上实行一年一轮作换茬。一是有利减少病虫害和杂草危害,二是能提高前茬作物残余肥料的利用率。三是可以实行少耕免耕法,降低农机作业成本。

玉米超高产要增加施肥量

玉米超高产种植计划墒产3-3.5万斤,施肥量要比常规法增加一倍以上,小亩施有机肥1000斤,化肥要施75斤左右,其中二铵40-45斤,尿素25-30斤,钾肥5斤。计划墒产4-4.5万斤,施肥量要增加一倍半以上,亩施有机肥1000斤,化肥95斤左右,其中二铵50-55斤,尿素35-40斤,钾肥5-8斤。

70%的尿素在拔节前进行根部施肥,干旱年份干旱地区可将全部化肥在播种时一次性施入。

大豆超高产种植,计划墒产3.5-4.5吨,亩施化肥28-35斤,其中二铵20-25斤,尿素5-8斤,钾肥5斤。

选用抗病优质高光效品种转贴于

玉米超高产种植的品种可以从当地种植的品种中选择中熟抗病棒大优质高产品种,如龙单16、垦单5等。大豆高产连片种植可选用“八一”农大三高科研所的87-6、87-8、87-13、87-5大豆作为主栽品种。

玉米超高产间作大豆也可选用87-13、87-15大豆间作种植。

7用高科技促控玉米生长

在玉米生长的一定时期,使用高科技产品“玉米超高产生控剂”对玉米进行处理,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使株型矮壮、棒大、促进早熟3-4天,这是玉米超高产栽培中一项关键性措施。具体使用方法是:7月18-20日,当玉米雄穗抽出4-5天前喷生控剂,亩用量60-70毫升,兑水40-50斤,单独喷,不加别的药。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省杂粮研究重点实验室,石家庄050035;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石家庄050051;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4深泽县农业局,河北深泽052560)

摘要:为了缓解牧业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有效利用8—10月的水、热、光和土地资源,复种青刈秣食豆,明确秋闲田秣食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采用正交试验与软件PASWStatistics18的LSD法,以秣食豆产草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对秋闲田秣食豆播种行距、种植密度与氮、磷、钾等影响因素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密度、行距与钾肥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每公顷留苗密度75万株,并以氮肥(N)300kg/hm2、磷肥(P2O5)112.5kg/hm2、钾肥(K2O)375kg/hm2做基肥,播种方式以50cm的行距进行条播。该方案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为6661.67、2723.64kg/hm2,较产草量位居第2的优良组合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24.17%、27.63%。为秋闲田栽培秣食豆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秋闲田;秣食豆;高产;栽培技术;优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S542.9,S318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ias14110001

基金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牧区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0304201)。

第一作者简介:周汉章,男,1960年出生,河北宁晋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植物保护与一年生饲用作物栽培技术研究。通信地址:050035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发区恒山街162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Tel:0311-87672505,E-mail:zhz5678@126.com。

通讯作者:侯升林,男,1978年出生,山东东平人,副研究员,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高粱与牧草科研。通信地址:050035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发区恒山街162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Tel:0311-87670705,E-mail:shenglinhou@aliyun.com。

收稿日期:2014-11-03,修回日期:2014-12-25。

0引言

近年来,中国牧区75%以上的地区冬春季节缺草[1],内蒙古、新疆、河北省也常在冬春两季缺草[2-4],饲草短缺已成为影响畜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5]。在无霜期150~180天的农区、牧区与农牧交错带,如何有效利用8—10月的水、热、光和土地资源,复种青刈饲用作物,譬如秋闲田复种一茬生长快的秣食豆,不但有利于土地利用和地力恢复,还可以生产优质青绿饲草,缓解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6],对促进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品种牡丹江秣食豆(种子百籽重为12.5g)由哈尔滨春又生草业有限公司提供。

1.1.2供试肥料尿素(含纯N46%),磷酸二铵(含P2O546%,含N18%)和氯化钾(含K2O62%)由石家庄市三元肥业有限公司提供。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3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园子渠试验站进行。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园子渠试验站,位于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东郊,海拔1024m,东经107°07´,北纬40°51´;土壤质地为壤质壤土,试验地前茬小麦,土壤基础养分是:有机质含量16.9g/kg,全氮含量1.19g/kg,碱解氮94.2mg/kg,速效磷含量为48.7mg/kg,速效钾含量150mg/kg,pH7.5,全盐0.3g/kg。2013年9月24日早霜。

1.3试验方法

1.3.1试验设计以“牡丹江秣食豆”麦茬复播为研究对象,以秋闲田饲用作物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为研究方案,进行种植密度、肥料(N-P-K)用量、播种方式等不同影响因子的研究,采用4因素4水平与1因素2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按L16(44×23)正交表(表1)所列试验因素和试验水平进行试验,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2,重复3次,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m2。

1.3.2调查方法

(1)株高调查。刈割前每小区随机取10株,测量从地面至植株的最高部位的绝对高度,求其平均值。

(2)产草量测定。2013年9月28日刈割测产。刈割时留茬尽可能低。测产时先去掉小区两侧边行,再去掉小区两侧各0.5m的行头,并移出小区(本部分不计入产量),然后将余下中间部分刈割测产,按实际面积计算产量。要求用感量小于0.1kg的秤称重,记载数据时须保留2位小数。

2结果与分析

2.1影响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干鲜比与株高的主要因素

对秋闲田1年生饲用作物秣食豆生物产量、干鲜比与株高的试验数据(表3)进行方差分析(表4~5),密度、氮、磷、钾与行距5个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不同。其中,种植密度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鲜重、干重)、株高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Sig.=0.000,即P<0.01),对干鲜比有显著的影响(Sig.=0.045,即P<0.05);氮肥(N)、磷肥(P2O5)2个因素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鲜重、干重)、干鲜比、株高等无显著影响(Sig.值为0.057~0.198,即P>0.05),钾肥(K2O)对秣食豆产草量、株高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Sig.≤0.001,即P<0.01),对干鲜比影响较小(Sig.=0.126,即P>0.05);行距对秣食豆产草量、株高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Sig.≤0.002,即P<0.01),对干鲜比影响较小(Sig.=0.719,即P>0.05)。影响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鲜重、干重)的因素顺序为密度>行距>钾肥(P2O5)>氮肥(N)>磷肥(P2O5),影响秋闲田秣食豆干鲜比的因素顺序为密度>磷肥(P2O5)>行距>氮肥(N)>钾肥(P2O5),影响秋闲田秣食豆株高的因素顺序为密度>钾肥(P2O5)>行距>氮肥(N)>磷肥(P2O5)。

2.2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产草量的影响与优化方案的筛选

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生物产数据时须保留2位小数。

2.2.2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干鲜比的影响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饲用秣食豆干鲜比的影响不同(表6),其中,种植密度30万株/hm2、45万株/hm2、60万株/hm2的秋闲田秣食豆干鲜比均值分别为0.438、0.432、0.423,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45万株/hm2、60万株/hm2、75万株/hm2的干鲜比差异不显著;密度75万株/hm2的干鲜比均值(0.404)较密度30万株/hm2的差异极显著,表明秋闲田秣食豆的干鲜比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递减。氮肥(N)、磷肥(P2O5)不同水平的秋闲田秣食豆的干鲜比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施用氮肥、磷肥对秋闲田秣食豆的干鲜比无明显影响;钾肥(K2O)用量300kg/hm2的干鲜比最高(均值0.439),较钾肥(K2O)用量为375kg/hm2与不施用钾肥的干鲜比差异不显著,与用量225kg/hm2的干鲜比差异显著;钾肥(K2O)用量375、225kg/hm2与不施用钾肥的干鲜比分别为0.417、0.412、0.429,三者差异不显著。行距50、60cm的干鲜比分别为0.426、0.423,差异不显著。

试验表明参试因素不同水平对秋闲田秣食豆有不同的影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与适宜的行距能有效提高秋闲田秣食豆的生物产量。在不考虑交互作用的情况下,筛选的秋闲田秣食豆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为A4B3C2D4E1或A4B4C3D2E1,具体配置为“种植密度75万株/hm2、氮肥(N)施用量300kg/hm2、磷肥(P2O5)施用量112.5kg/hm2、钾肥(K2O)施用量375kg/hm2、行距50cm”或“种植密度75万株/hm2、氮肥(N)施用量375kg/hm2、磷肥(P2O5)施用量187.5kg/hm2、钾肥(K2O)施用量225kg/hm2、行距50cm”。

2.3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优化方案的确定

2.3.2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优化方案的确定为了优中选优,将筛选的优化方案A4B3C2D4E1或A4B4C3D2E1与本研究的16个试验组合中的优良组合A4B3C2D4E1、A4B4C1D3E1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组合A4B3C2D4E1既是最优方案之一又是本研究16个处理组合中的最优组合,被决选为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最优方案,其具体配置为“种植密度75万株/hm2、氮肥(N)施用量300kg/hm2、磷肥(P2O5)施用量112.5kg/hm2、钾肥K2O)施用量375kg/hm2、行距50cm”。

3结论与讨论

3.1明确了参试因素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干鲜比、株高的影响

3.1.1种植密度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干鲜比、株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秋闲田秣食豆的产草量、干鲜比、株高的影响最大,是秋闲田秣食豆高产栽培特别重要的技术环节,合理密植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种植密度不合理,将直接影响秣食豆的产草量,种植密度小,生物产量低,种植密度偏大,生物产量增高[17]。本试验的最适密度为75万株/hm2,相应的植株的高度(45.69cm)、鲜重单产(5534.50kg/hm2)与干重单产(2236.00kg/hm2)最高,较生物产量位居第2的种植密度的植株增高12.45%,较生物产量位居第2的种植密度的鲜重增产28.50%,较生物产量位居第2的种植密度的干重增产23.43%,但其干鲜比较低(0.404),较生物产量位居第2的种植密度的干鲜比降低了4.49%。由于种植密度较大时,叶面积增大,田间遮阴郁闭,裸露土壤减少,通风透光不好,土壤蒸发量减少[18],田间湿度大[19],植株含水量高,其干鲜比最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秋闲田秣食豆干草的调制。关于种植密度对秋闲田秣食豆的增产作用,尤其是具有增产作用的最适密度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3.1.2行距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的影响播种行距是秋闲田秣食豆高产栽培管理中最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仅次于种植密度的影响。播种行距较小时,一是农田耗水量降低,二是秋闲田秣食豆相对延长株距,群体趋于均匀分布可降低株间竞争,使个体获得良好生长环境[20],明显提高生育前期秣食豆个体的生长速率,进而提高秣食豆产草量[21]。本试验条件下,行距50cm的生物产量最高[22],其鲜重较行距60cm的增产20.51%,干重较行距60cm的增产21.48%。

3.2确定了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在本试验条件下,根据参试因素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的影响结果,明确了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该最优方案为:“每公顷留苗密度75万株,并以氮肥(N)300kg/hm2、磷肥(P2O5)112.5kg/hm2、钾肥(K2O)375kg/hm2做基肥,播种方式以50cm的行距进行条播”,其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达到了6661.67、2723.64kg/hm2,较产草量位居第二的优良组合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24.17%、27.63%。种植秋闲田秣食豆是以收取茎叶、缓解冬春季节饲草短缺现状为目的的,是以秋闲田秣食豆的生物产量为主要考察指标进行系统研究的。该研究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尚待深入研究。

[1]蔡小艳,赖志强,韦锦益,等.农区种草养畜之发展现状及对策[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C].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2012:26-30.

[2]王炳煜,黄文广,鲁岩,等.解决畜牧业因灾造成饲草短缺问题的途径[J].今日畜牧兽医,2013(4):63.

[3]张丽霞.饲草短缺成新疆肉羊规划建设瓶颈[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5-11(011).

[4]刘春梅.翁牛特旗饲草料短缺10万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12-16(015).

[5]徐爱国.草食畜牧业如何突破饲草短缺瓶颈[J].中国牧业通讯,2004(15):52-53.

[7]崔国文.优良牧草品种简介(三)[J].养殖技术顾问,2002(4):14-15.

[8]张云影,何中国,梅冬林,等.麦茬复种饲料作物若干问题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4,24(5):80-82.

[9]肖文一.农区填闲种植饲料作物的研究[J].东北农学院学报,1964,(4):25-36.

[10]迟文峰,张春华.青贮玉米混播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23):28-30.

[11]李晶,李伟忠,魏提,等.混播青贮玉米产量及品质性状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5(6):32-33.

[12]张淑艳,战海云,李强,等.玉米秣食豆混播比例对群体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05-208.

[13]顾雪莹,玉柱,郭艳萍,等.全株玉米与秣食豆单贮混贮效果的研究[J].草业学报,2011,19(1):132-136.

[14]沈怀民,刘树声,徐健,等.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及饲喂效果[J].养殖技术顾问,2004(4):21.

[15]张晓英,赵艳平,刘东军.秣食豆栽培及饲用方法[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2(1):34.

[16]刘小虎.spss12.0forwindows在农业试验统计中的应用[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89-94.

[17]何贤彪,周翠,杨祥田.密度与群体配置对蚕豆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0(4):721-723.

[18]孙宏勇,刘昌明,张喜英,等.不同行距对冬小麦麦田蒸发、蒸散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3):22-26.

[19]宋伟,赵长星,王月福,等.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田间小气候效应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23):7188-7195.

[20]于凤瑶,辛秀君,周顺启,等.不同株行距下大豆性状的因子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0(1):5-9.

[21]周勋波,杨国敏,孙淑娟,等.不同行距对雨灌夏大豆土壤水分特征及产量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6):217-221.

[22]张巨明,王锁民.行距及施肥量对兰引3号结缕草种子产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1997,6(3):46-50.

[23]姬景红,李玉影,刘双全,等.平衡施肥对大豆产量及土壤-作物系统养分收支平衡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9,28(4):678-682.

[25]李金荣.大豆的科学施肥技术[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5,14(3):20-21,35.

论文摘要全面介绍了鲜食玉米的栽培技术,包括地块选择、精细整地、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等内容,以期为实际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1地块选择

选择土壤有机质丰富,速效养分含量高,耕层深,土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能力较强,排灌方便,含盐量低的中性黏质壤土。为防止混杂,最好是连片种植,且与其他异类玉米实行空间隔离,隔离距离不低于400m。种植区要远离污染源,距主要交通干道200m以上。因大部分特用玉米(甜、糯、爆裂等)的籽粒秕瘦,种子自身营养不足,幼芽顶土能力差,幼苗比较瘦弱,所以应选择土质肥沃、不板结、保水保肥性能好的地块种植。

2精细整地

整地质量应力求做到深、松、细、匀、肥、温。耕作层深厚而疏松是玉米庞大根系下扎和扩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支持根的下扎与固定,增强植株抗倒性。鲜食玉米中的甜玉米类型,其籽粒中淀粉积累的较少,种子干瘪皱缩,生活力弱,发芽拱土能力差,耕作层细碎、平整有利于种子顺利发芽出苗,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加速有机质、矿质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及对土温的调节能力。

3品种选择

选用适宜当地环境,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生育期适宜,皮薄无渣、口感好,甜度适中,粘性高的优质高产抗病甜、糯等适于鲜食的玉米品种。

4适时播种

5严格隔离

鲜食玉米其性状多由隐性基因控制,种植时需要与其他玉米隔离,以尽量减少其他玉米花粉的干扰,否则将失去或弱化其原有特性,影响品质,降低甚至失去商品价值。生产上鲜食玉米要与其他同期播种的玉米空间隔离300~400m;或同其他玉米品种的花期相差25~30d;或利用山岗、村庄、树林等自然屏障隔离种植。

6加强田间管理

鲜食特用玉米幼苗长势弱,应在保全苗上下工夫;苗期应早追肥,促早发;加强开花授粉和籽粒灌浆期的肥、水管理;尽早去除杂株和分蘖;采取人工辅助授粉,减少秃尖,提高商品质量。

7病虫害防治

因鲜食玉米的籽粒和植株营养成分高、品质好,极易招致地下害虫及玉米螟、金龟子、蚜虫等害虫的危害,且玉米果穗受害后,会严重影响其商品质量和市场价格。对此要早防早治,以防为主。为防止食物中毒,鲜食特用玉米在授粉后采用生物和生物农药防治,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绝对不能使用残留期长的剧毒农药。可使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防治玉米螟可使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按1∶50配成毒土,3%克百威颗粒剂或90%敌百虫1500~2000倍液灌心叶。

8适时收获

鲜食玉米的收获,应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市场需求适时采收,以保证其最佳品质和适口性,获取最高经济效益。正常应于籽粒发育乳熟期(授粉后25d左右),即花丝变黑时为收获最佳时期。

[1]刘淑君,高建军,候莉莉.鲜食玉米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16.

[2]吴忠粱,茆文军,吴建中,等,鲜食玉米的发展优势及配套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7(8):88-89,94.

[3]陈海洲.小棚西瓜套种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8(3):33.

[4]张爱莲,张金科,徐宝莲.菜用大豆、鲜食玉米、大白菜一年三茬高效栽培模式[J].山东蔬菜,2006(1):38.

论文摘要阐述了亚麻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并从选地、整地、施肥、选种、播种、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供亚麻种植户参考。

亚麻的纤维和种子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亚麻干茎中含有20%~28%的有价值纤维,而且亚麻纤维具有某些棉纤维及其他麻类作物纤维所不能代替的用途。它具有耐久性,在潮湿条件下抗腐性强和散热快、伸缩小、吸水膨胀及导电性小等特点。因此,亚麻纤维除了能结成美观的各种日用纺织品外,在工农业生产及消防、运输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短纤维和麻屑可以用来织布、制地毯、作隔热材料及造纸原料等。亚麻种子平均含23%的蛋白质和32%~48%的脂肪。亚麻油具有很高的碘价和良好的干燥性能。因此,在涂料、油漆、橡胶、制革及制药工业中都广泛利用亚麻油。另外,其还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1亚麻的特征特性

1.1亚麻的形态特征

亚麻属亚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由根、茎、叶、花、蒴果等5部分构成。

1.1.1根。亚麻的根属直根系,主根较长,略呈波状,主根深1.0~1.5m。侧根短小细弱,主要分布在5~10cm土层中。

1.1.2茎。亚麻的茎呈圆柱形,表面光滑附有蜡质,茎长一般60~120cm,茎粗一般1~5mm。纤维亚麻适宜茎粗1.0~1.5mm,过粗的亚麻出麻率低,品质低。

1.1.3叶。亚麻叶全缘,互生。由于着地部位不同,叶的形状也略有差异,茎下部叶子较小呈匙状,中部叶片较大呈纺锤体,上部叶片细长呈披针形。每一植株生长叶片50~120枚,长1.0~2.5cm,宽0.3~0.8cm。

1.1.4花。为总状复伞形花序。每朵花有花萼、花瓣各5枚。花的颜色有蓝、紫、白,也有少数红色。亚麻是自花授粉植物,天然杂交率为1%。

1.1.5蒴果。呈球形蒴果,顶端稍尖,成熟时呈黄褐色,正常成熟时1个蒴果可结8~10粒种子。

1.2亚麻的生物学特性

纤维亚麻的生育期70~80d,共分5个时期。

1.2.1出苗期。即从播种到出苗,当土壤温度在20~25℃、土壤含水为20%左右时,一般9d就可以出苗。但在生产中由于土壤温度低,需15~20d才能出齐苗。当75%的幼苗出土、子叶展开时为出苗期。

1.2.2枞形期。在幼苗出土2~3周,幼苗具有3对以上真叶,形成叶片聚生在植株顶部,呈小松树状,故叫枞形期,一般20~30d。

1.2.3快速生长期。枞形期后,即转入旺盛生长阶段,植株的旺盛生长是靠节间伸长进行的,此时植株特征是生长点下弯,株高生长迅速,每昼夜植株生长达3~5cm。在快速生长期必须给予充分的水分、养分条件,才能保证亚麻得到充分的生长。快速生长期为30d。

1.2.4开花期。从出苗到开花约50~60d,花期为10d。

1.2.5成熟期。亚麻开花后25d左右即达到成熟期。工艺成熟期的主要标志是:茎下部表皮变黄色;植株下部叶子开始脱离;蒴果有1/3变黄褐色;少数种子变成褐色,种子坚硬有光泽,其他种子呈绿色。此时的纤维强度大,品质好,产量高。

2亚麻栽培技术

2.1选地选茬,合理轮作

要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平岗地或二洼地。前茬主要以大豆、玉米为好,忌重迎茬。轮作年限5年以上。

2.2整地保墒

整地以秋翻春耙为主。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秋翻,待第2年春播前,采用耙、耢、压连续作业,整平耙细,压碎坷垃,减少水分蒸发,达到保水、保湿、保墒的目的,为适时播种抢墒夺全苗打下基础。

2.3合理施肥

亚麻每形成50kg干物质(茎、叶及种子),需从土壤中吸收氮650~755g、磷185~260g、钾310~685g。可见亚麻是一种需肥较多的作物。亚麻不仅需要氮、磷、钾三要素,而且也需要铁、锰、硼等微量元素,缺少任意一种必需元素都能影响亚麻正常发育。

根据亚麻根系纤细、吸肥力弱而集中的特点,在耙地前施农家肥15t/hm2,种肥二铵75.0~112.5kg/hm2。

2.4选用良种

2.5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2.5.1播期。一般气温稳定在7~8℃时即可播种,我县在4月25日至5月10日为最佳播期。

2.5.2播法。采用7.5cm条播或重复播;播深3~4cm,播量120kg/hm2,播后要及时镇压,确保1次播种保全苗,保苗1500~1800万株/hm2。

2.6防治病虫草害

2.6.1防草。亚麻除草以化学除草为主,并结合人工除草。在亚麻苗高10~15cm、杂草3~5片叶时进行药剂灭草,主要用拿扑净1.5~2.25kg/hm2、二甲四氯750~1125g/hm2,对水450kg/hm2防除杂草,采用人工喷雾,喷洒均匀,做到不重喷、不漏喷,喷后4h内遇雨要重喷。

2.6.2防病。用0.3%种子量的炭疽福美或多菌灵防治立枯病、枯萎病。

2.6.3防虫。用豆饼粉毒饵(或毒土)防治地老虎和蝼蛄。即用90%敌百虫7.5kg/hm2溶于67.5kg/hm2水中化开后,拌到375kg/hm2豆饼中。待豆饼把药液吸收完阴干,于傍晚顺垄撒在亚麻根际周围,用饼饵75kg/hm2。

2.7适时收获,妥善保管

亚麻收获最佳时期是在亚麻黄熟中期收获,收获标准:一是麻田植株有1/3变成黄色;二是蒴果有1/3变成黄褐色;三是下部叶片有1/3脱落。

收获时要做到三净一齐,即拔净麻、挑净草、摔净土、墩齐根,在靠近根部6~7cm的部位捆成拳头大小的小把平放或立放,晒至6~7成干,在田间垛成小园垛。要注意防雨。待种子充分成熟后,方可脱粒。脱粒时用木方搭成60~

70cm的架子,人工摔净粒,用两道绕捆成25~30kg的大捆,交送工厂。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2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

摘要:试验为选取有效耕作方式及合理种植密度指导玉米生产,采用裂区设计方法,主区为耕作方式,副区为密度,以‘德美亚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T1)玉米产量高于秋翻平作(T2)和传统垄作(T3),前两者差异不显著,与后者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再降的趋势,D2处理产量最高,与D3差异不显著,D2、D3处理大于D1处理,但与D1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处理穗粒数、穗粒重最高,倒伏率、空秆率较低。通过本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免耕优于传统垄作和秋翻平作;(2)T2D2组合处理产量最高。

关键词:耕作方式;密度;玉米;产量;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14100104

基金项目: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创新驿站佳木斯基层站点”(2013GH560196)。

第一作者简介:盖志佳,男,1985年出生,黑龙江人,实习研究员,在职博士,主要从事作物耕作与栽培研究。通信地址:154007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安庆街269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Tel:0454-8351081,E-mail:gaizhijia@163.com。

通讯作者:张敬涛,男,1964年出生,黑龙江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耕作研究。通信地址:154007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安庆街269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Tel:0454-8351081,E-mail:Zhangjt@163.com。

收稿日期:2014-10-29,修回日期:2015-04-02。

此外,种植密度是易调控又经济的增产措施。但在生产实践中若不考虑具体生产条件,盲目选用耐密型品种或增加种植密度,会造成田间郁闭,田间小气候恶劣,通风透光不良,中下部叶片受光较少,叶片早衰严重,品质下降[4-10];过度密植取株营养面积减小,对肥水的竞争加剧,导致植株营养不良、矮小,病虫草害加剧,生育后期空秆率及倒伏率大幅增加,最终导致作物减产[11-14]。由此可见,种植密度在玉米增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试验于2013—2014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试验地进行。前茬作物为大豆,土壤为草甸黑土,地势平坦,肥力均匀。供试玉米品种为‘德美亚3’。

1.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耕作方式:免耕平作(行距38~76cm,T1)、秋翻平作(行距38~76cm,T2)和秋翻垄作(70cm,T3),副区为3种植密度,分别为6、7、8株/m2,分别用D1,D2和D3表示,3次重复。小区为5行区,行长10m。免耕平作处理前茬作物为免耕大豆,大豆收获后秸秆全量还田,均匀抛洒。

1.3调查项目

产量测定方法为对角线布点,每区取5点,每点5m2,按标准水分计算产量。室内考种测定项目包括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每穗粒重、每穗粒重、百粒重、秃尖长;棒三叶期测定棒三叶叶面积;成熟期测定株高、穗位高、茎粗、空秆率、倒伏率。

1.4数据处理

采用Excel2003和DPS7.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2.1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对‘德美亚3’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发现,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密度的升高,‘德美亚3’的产量呈先升高再减低的趋势,低密度(D1)和中高密度(D2、D3)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中高密度间差异不显著,最佳的密度为D2。

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处理产量比秋翻平作处理产量高,秋翻平作处理产量比秋翻垄作高,免耕平作、秋翻平作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明显,但与秋翻垄作处理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

因此,试验条件下,‘德美亚3’最合适密度和耕作方式分别为D2和免耕平作。

2.2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对‘德美亚3’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从表2可知,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德美亚3’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百粒重、比秋翻平作高,秋翻平作比秋翻垄作高,差异不显著;免耕平作穗粒重、穗粒数大于秋翻平作,差异不显著,免耕平作、秋翻平作比秋翻垄作高,二者与秋翻垄作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同耕作方式下,‘德美亚3’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百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但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穗粒重、穗粒数的大小依次为D1>D2>D3,D1、D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与D3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2.3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对‘德美亚3’农艺性状的影响

从表3可知,相同密度下:秋翻垄作‘德美亚3’株高、穗位高、茎粗比秋翻平作高,秋翻平作比免耕平作高,但3种耕作方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叶片是玉米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产量形成的实质是光合作用的结果,棒三叶的光合作用最强,经济产量的形成作用最大。玉米棒三叶叶面积大小依次为免耕平作>秋翻平作>秋翻垄作,免耕平作、秋翻平作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秋翻垄作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秃尖长、倒伏率、空秆率数值越大越不利于产量的提高,秃尖长、倒伏率、空秆率大小依次为秋翻垄作>秋翻平作>免耕平作,免耕平作、秋翻平作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秋翻垄作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茎粗呈下降的趋势,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棒三叶叶面积随着密度的增加亦呈降低的趋势,D1、D2间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与D3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秃尖长、倒伏率、空秆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D1、D2间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与D3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3种耕作方式,研究不同密度下免耕平作、秋翻平作、秋翻垄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平作玉米产量最高,中密度(D2)、高密度(D3)处理产量比低密度(D1)处理产量高,且与低密度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但中、高密度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德美亚3’是较耐密植玉米品种。总之,试验条件下免耕优于传统垄作和秋翻平作,且T2D2组合处理产量最高(表1~3)。本试验研究结果免耕处理产量最高,与前人[1-3]研究结果不同,这可能是因为免耕处理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通风、透光效果好,边际效应明显。

良好的耕作方式和合理的种植密度不仅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玉米免耕作为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玉米免耕不但能减少工作量、降低生产,对提高地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玉米可持续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5-19]。目前,如何使免耕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开来,关键在于是否能提高玉米产量,提高农民对免耕玉米种植技术的认识[20]。此外,由于免耕地硬度高,需要专用的播种机械才能进行播种,因此,选用专用免耕播种机是免耕技术能否得到推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本试验也存在品种单一、试验年限短的问题,今后应该进一步多品种、多点、多年试验,完善该项技术,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加之,本试验测定的各项指标为地上部分,没有对地下指标(如根系指标、土壤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这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1]KapustaG,KrauszRF,MatthewsJL.CornYieldisEqualinConventional,ReducedandNoTillageafter20Years[J].AgronomyJournal1996,88(5):812-817.

[2]AlkeL.SoilandcropresponsetodifferenttillagepracticesinaferruginoussoilintheNigeriasavanna[J].SoilandTillageResearch,1986(6):261-272.

[3]张志国,徐琪,BlevinsRL.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8,35(3):384-391.

[4]才卓,郭庆法.中国玉米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薛吉全.玉米高产理论和技术途径之概述与展望[J].作物研究,1993,7(1):46-49.

[6]滕树川.不同密度对夏播玉米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4,12(S1):76-77.

[7]魏占彬,徐艳霞,王立伟,等.夏玉米不同品种与密度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0):68-69.

[8]路海东,薛吉全,赵明,等.玉米高产栽培群体密度与性状指标研究[J].玉米科学,2006,14(5):111-114.

[9]王小星,王存纲,张守林,等.种植密度对‘浚单2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2,2(3):125-129.

[10]柳延涛,李鲁华,陈树宾,等.种植密度对绿洲农区高油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0,18(3):134-139.

[11]张新,王振华,魏昕,等‘.郑单988’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4(2):56-59.

[12]张永科,王立祥,杨金慧,等.中国玉米产量潜力增进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267.

[13]张明友,张新,王振华,等.郑单22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166.

[14]张秀清,王春英,王庆成,等.超级玉米杂交种‘鲁单818’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1):187-191.

[15]黄禄星,黄国勤.保护性耕作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12-115.

[16]张志国.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8,35(3):384-391.

[17]刘文成,马瑞霞.河南省玉米免耕法栽培技术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0,8(2):41-42.

[18]李定强,卓幕宁.免耕农业制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论文关键词稻作效益;栽培;附加值

论文摘要通过对南阳市农业自然资源条件、水稻栽培技术、市场需求的回顾和分析,认为南阳水稻生产的潜力很大,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限制水稻发展的主要因素等,提出了稻作改进对策及发展战略。

大米位于我国的三大主粮之首,全国有6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粮,大米是极为重要和敏感的特殊食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几次抢粮风潮,都是从大米开始。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做好大米产业,对于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南阳市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水稻生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达到“南阳三个提高(提高稻米品质,提高单产水平,提高科技效益)一个保障(保障粮食基本结构)”的目标,已是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经分析论证,形成以下几点看法:①南阳稻作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喜人,地位重要;②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全面推广稻作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增产、增效的农业技术,实现科技兴稻,是提高南阳稻作效益的科技保证和根本途径;③多部门综合服务,生产绿色有机保健优质稻米,培育“南阳稻米”名牌产品,是提高南阳稻作效益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目的;④提高加工工艺,建立网络化的经营模式,拓宽销售领域,实现产业优势化、规模化、市场占有率高和农民增收增效。

1新形势下发展南阳稻作的重要意义

1.1确保粮食安全水稻是高产优质高效粮食作物,其产量一般为旱作粮食作物的2倍。全球有2/3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粮,其中亚非地区约4/5、我国1/2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要粮食。在确保世界的粮食安全中,稻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入WTO以后,我国稻米的生产成本仍较世界主要稻米出口国平均生产成本低,较之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具有较好的比较效益。如果生产的稻米达到绿色有机稻米标准,可与泰国籼米、日本粳米等国际名牌稻米媲美,则其利润空间更大,可较现有传统杂交籼米种植效益成倍提高。

1.2保护生态环境水稻是与环境友好的作物,种植水稻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如水田能蓄留夏季暴雨。减轻水土资源的流失和夏季的洪涝灾害,稻田的灌溉有利于减少化肥的流失和促使农药快速降解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1.3保护农田水利水稻生产的发展可以促进和保护农田水利建设事业,从而对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水资源条件。凡是水利条件好的地方都有水稻的种植,而种植水稻的地方都能保证良好的水利条件。

水稻与水利的良好互促互动,证明水稻生产较旱作物具有保护农田水利的独特作用,只有发展水稻,才能发挥灌区水土资源条件的作用,提高灌溉效益。

2提高南阳稻作效益的措施

2.1推广水稻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

关键词:宿根蔗;产量;品质;南瓜;甜瓜

前言

供试甘蔗为种植1年的宿根蔗,品种为桂糖21号,南瓜品种选用丰成2号蜜本南瓜(广西农科院蔬菜所育成),甜瓜品种选用桂蜜2号薄皮甜瓜(广西农科院蔬菜所育成)。

1.2试验方法

1.2.1处理本试验设6个处理,处理1为1.1m常规行甘蔗无套种对照,处理2是南瓜与宽窄行距(其中宽行行距1.6m,窄行行距0.6m,下同)的甘蔗套种,处理3是甜瓜与宽窄行距的甘蔗套种,处理4是宽窄行甘蔗无套种对照,处理5是南瓜与1.1m的常规行距甘蔗套种,处理6是甜瓜与1.1m常规行距甘蔗套种,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同一行距的处理间随机分布,合计18个小区,每个小区长6m,种5行30m2(种植密度:甜瓜600株/667m2,南瓜400株/667m2,甘蔗12个蔗芽/m2)。各处理按照高产栽培模式施肥,南瓜氮磷钾施肥设计:N、P2O5、K2O分别为11kg/hm2、3kg/hm2、11kg/hm2,基肥施N、P2O5、K2O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20kg/hm2和有机肥200kg/hm2,追肥施尿素9.2kg/hm2、N、P2O5、K2O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25kg/hm2、K2SO46kg/hm2。甜瓜氮磷钾施肥设计:N、P2O5、K2O分别为8kg/hm2、4kg/hm2、10kg/hm2,基肥施N、P2O5、K2O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30kg/hm2和有机肥200kg/hm2,追肥施N、P2O5、K2O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10kg/hm2和尿素10kg/hm2、K2SO48kg/hm2。

1.2.2栽培措施甘蔗第一年砍收后留茬作宿根,来年12月底砍收,测量的数据包括:甘蔗高度、茎径、锤度、蔗糖分、转光度、还原糖、重力纯度、甘蔗产量。南瓜2月份播种育苗后定植,小拱棚覆盖,爬地栽培,授粉时及授粉前摘除侧枝,每株留果一个,蔬果后放任生长。甜瓜:2月中旬播种育苗后定植,爬地栽培,4叶摘心留2条子蔓,摘除第1―5条孙蔓,第6条及以后的孙蔓的健壮雌花开花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座果后进行疏果,每株留果2―4个,疏果后放任生长。6月份收获瓜类,瓜苗配合大培土就地覆盖。

1.2.3测定指标座果数、单果重、产量、含水量、可溶性固形物、维c含量以及南瓜特有的β―胡萝卜素。甘蔗和瓜类的产量在采收现场用磅秤直接进行测量记录,根据小区面积的产量换算成相应的每667m2产量。

1.3品质分析测定方法

维C的测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β―胡萝卜素测定:直接比色法定量分析,土壤农化分析

甘蔗还原糖测定:滴定法

1.4统计分析

用MicrosoftExcel软件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前处理,再用spss18.0分析软件的多重比较(LSD)法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差异检测分析。

2.1不同行距对南瓜、甜瓜品质的影响

由表1可见,不同的套种模式对南瓜、甜瓜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套种在常规行距的南瓜、甜瓜在单果重、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水量、维C含量以及β―胡萝卜素含量这些品质上分别比套种在宽窄行的南瓜高出12.7%、13.10%、14.59%、5.2%、24.54%、7.5%,每个小区座果数则相当;由于春季低温,南瓜在生长后期,甘蔗套种在常规行距的甜瓜在单果重、产量、可溶性固形物、维C含量等品质上比套种与宽窄行的甜瓜分别高30%、18.14%、19.24%和1.08%;在座果数、含水量上,生长在常规行比生长在宽窄行的甜瓜分别降低了8.9%、2.2%。

2.3不同套种模式对宿根蔗品质的影响

由表3可见,处理3和处理6的甘蔗蔗糖分、锤度、蔗汁蔗糖分高于其他处理,甘蔗蔗糖分达到显著水平。处理2和处理5的甘蔗蔗糖分、锤度都低于对照处理,但蔗汁蔗糖分高于对照。套种瓜类的甘蔗纤维分均比不套种的甘蔗要低,蔗汁蔗糖分均高于不套种的处理,其中处理6的蔗汁蔗糖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6在蔗糖分、锤度、重力纯度、蔗汁蔗糖分等这些反应甘蔗品质的指标上均高于其他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甘蔗行距为1.1m的常规行距套种甜瓜后,甘蔗蔗糖、锤度、重力纯度、蔗汁蔗糖分等甘蔗品质指标最优,分别为11.84%、14.72、86.14%和14.15%。

3讨论

甘蔗属于C4植物,株型紧凑,枝叶直立生长,叶面积系数小,生长期长,对光的敏感性强,CO2补偿点低,光饱和点高,能利用强日光下产生的ATP推动PEP与CO2结合,提高了高光高温下的光合速率。南瓜、甜瓜是C3植物,蔓生型,株型松散,枝叶茂密,匍匐生长,生长期短,光呼吸高、CO2补偿点高,光饱和点低。中午高温高光时,C4作物甘蔗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同时甘蔗对瓜类庇荫,行间的瓜类主要接受散射光、透射光,底层光照强度低于瓜类甘蔗套种群体上部的光照,群体底层的温度相对低一些,而相对湿度则高一些,有利于南瓜、甜瓜这类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甘蔗与南瓜、甜瓜套种可形成良好的时空互补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肥、水资源,提高土壤的利用率;前茬收获后秸秆腐烂为甘蔗提供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丰富土壤微生物种群,对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作用。

甘蔗的行距影响甘蔗的受光、通风,不同的行距对甘蔗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抗病性、抗倒伏性各不相同[11]。在宽窄行宿根蔗里的窄行在套种南瓜后,由于间距过小一定区域内叶面积过大,茂密的南瓜叶对窄行甘蔗的分蘖影响较大造成甘蔗有效茎减少;同时窄行间蔗叶互相遮盖,降低光合作用,减少空气的流通,CO2含量低,光合作用弱,植株易倒伏,病虫害加剧,导致了甘蔗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与本研究课题新植蔗套种瓜类的结果相吻合(该论文已由中国园艺文摘录用,待发表)。

本试验材料选用广西甘蔗研究所选育的桂糖21号,具有早熟、高产、高糖、稳产、宿根性强、株型紧凑、抗倒伏能力强、中抗黑穗病、高抗花叶病等特点,这些特点符合甘蔗间套种复合群体中主题作物甘蔗的生长条件。同时耐旱性优于新台糖16号,耐寒性优于新台糖22号。在广西区试和生产试验中桂糖21号在产量和含糖量均比桂糖11号和新台糖16号高[13],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是广西近年来主要推广的几个甘蔗品种之一。

本研究出现宿根蔗甘蔗蔗糖分比新植蔗低、产量比新植蔗高的现象,这与甘蔗的生长特性和当年(2012年)年降雨量比较均匀,没有出现以往的秋、冬旱有关,如果没有干旱和低温,水肥条件能满足甘蔗营养生长需要,甘蔗就会继续营养生长,糖分积累缓慢,所以出现本试验宿根蔗的甘蔗蔗糖分比新植蔗的低、宿根蔗产量比新植蔗高的现象。

4结论

本试验通过甘蔗与南瓜、甜瓜两种作物在甘蔗行距1.1m的常规行距和宽窄行4种套种模式,结果表明宿根蔗行距为常规行距套种甜瓜,宿根蔗的甘蔗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品质指标中甘蔗蔗糖分、蔗汁锤度、蔗汁蔗糖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提高甜瓜的品质;甘蔗常规行距套种南瓜虽然甘蔗产量受到一些影响,但南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索C含量、β―胡萝卜素含量都显著高于宽窄行距套种模式。因此生产上建议采用常规行距种植甘蔗与南瓜、甜瓜套种,宿根蔗套种甜瓜要采用双层膜拱棚种植甜瓜。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11广西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349―354.

[2]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中国蔬菜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364―375.

[3]陈艳云.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214―222.

[4]张春如.不可忽视的β―胡萝卜素[N].中国食品报,1994年12月16日第2版.

[5]王兴华.南瓜“升任”健康食品[N].中国食品报,1995年10月22日第4版.

[6]朱秋珍,刘晓燕.甘蔗套种春西瓜的效益及其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糖料,2012,(4):40―42.

[7]冯奕玺.蔗行间种黄豆花生、获得蔗豆双丰收[J].广西蔗糖,2006,(1):46―48.

[8]李春光.木薯套种西瓜或南瓜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9):30―32.

[9]李文信.木薯套种西瓜甜瓜栽培模式研究[J].中国瓜菜,2010,23(5):9―11.

[10]覃兆信.甘蔗间套种试验得失分析[J].广西蔗糖,1998,6(2):13―14.

[11]谭显平,李红梅,周英明,等.不同行距对果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J].广西蔗糖,2008,53(4):3―7.

针对重庆市涪陵区传统旱地的种植模式,即春季种玉米套作红苕,冬季种榨菜,土地利用率低、效益差的情况,我们在百胜镇丛林片(原丛林乡)示范推广一种新的种植模式即在榨菜收获后增种一季生育期短的莴笋,在莴笋行间套作玉米间作蜜本南瓜,表现出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潜力,为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推广前景十分看好。

一、旱地耕作模式现状

(一)现有的种植模式

目前,我区旱地普遍采用的一年在熟制,小春主要以小麦、榨菜、洋芋以及多种蔬菜作物为主,大春种植玉米、红苕、大豆等粮食作物。也就是采用榨菜连玉米套红苕,小麦套玉米套红苕等种植模式。

旱地一般采用1.67-2m开厢,春季沿江榨菜收获后用60-70cm宽窄行种植2行玉米,4月底5月初玉米行间套种红苕。后山、坪上以及少数沿江地方,在小麦套种的榨菜、蔬菜等作物收获后,种植2行玉米;小麦收获后于5月中下旬在玉米行间又种植红苕。

(二)种植效益低

大春玉米产量6000kg/hm2左右,按1.60元/kg计算,收入9600元/hm2,收鲜红苕7500kg/hm2,按0.2元/kg计算,收入1500元/hm2,这种模式总收入1.11万元/hm2,种植效益较低。

二、榨菜收获后增种一季莴笋,在莴笋行间套作玉米间作蜜本南瓜的特点

(一)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据大面积调查,榨菜收获后增种一季莴笋,莴笋产量15000kg/hm2。按0.6元/kg计算,收入9000元/hm2,莴笋行间套作玉米,玉米产量2700kg/hm2,按1.60元/kg计算,收入4320元/hm2,在玉米行间间作蜜本南瓜,南瓜产量37.5t/hm2。按0.66元/kg计算,收入24750元/hm2。合计收入38070元/hm2。,比传统种植模式增收2.697万元/hm2,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二)充分利用地力、空间及土地空闲

榨菜收获后,种植一季生育期短的蔬菜作物莴笋,然后在莴笋带间套作玉米,玉米行间间作南瓜,不但充分利用因榨菜收获后的土地空闲,充分利用了光能,同时也充分利用了秋季的温光资源及土地空闲。

三、榨菜收获后增种一季生育期短的莴笋,在莴笋带间套作玉米间作蜜本南瓜耕作模式的关键技术

(一)选用良种

春莴笋宜选用不易抽薹、高产的中晚熟品种。如北京柳叶笋、紫叶笋、雁翎笋、南京青皮、上海大尖叶、圆叶等,定植后60天收获。玉米以东单60、东单80、潞玉13、渝单7号、辽单27等品种为主。南瓜选用含糖量高、瓜型好、耐贮运的金韩牌蜜本南瓜。

(二)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莴笋比较耐寒,在冬季一般采用阳畦育苗,要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采光充足的地块。播种期一般在1月下旬至2月初。玉米在3月下旬播种,采用肥球、方格育苗。南瓜在3月中下旬播种。莴笋最适宜冷凉气候,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11~18℃。南瓜属喜温蔬菜,南瓜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8-32℃,开花结果的最低温度要求高于15℃,适宜温度为25~2℃,35℃以上花器官发育不良。南瓜对土壤要求为严格,适宜的土壤PH值为5.5~6.8的微酸性土壤。南瓜采用肥球或者营养钵育苗,播后温度保持在30℃左右,注意防止幼苗徒长,定植前几天要逐步降温、炼苗,培育壮苗,适时移栽。

(三)适时移栽

1.种植规格。榨菜收获后,在3月初,按5-7米开厢种植莴笋,厢沟留南瓜、玉米预留行1.2米,4月中下旬在预留行内种植1行玉米及1行南瓜。莴笋按7-8寸(25cm左右)株行距定植,每亩约7-8千株,玉米窝距20-33cm为宜,南瓜窝距0.8-1.0m。2.整地。选用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榨菜收获后可免耕种植莴笋,在南瓜及玉米预留行内起垄(垄高0.2m,垄宽0.8m),垄上按窝距0.8-1.0m种植1行南瓜,南瓜旁边按窝距20-33cm种植1行玉米。根据土壤肥力情况调整密度,平大土要稀植,陡坡地、小块地可适当密植。3.施足底肥。莴笋定植前施有机肥15t/hm2,南瓜定植前,根据土壤肥力,窝施三元复合肥0.2~0.3kg,钾肥0.1kg,有机肥2kg,猪粪1瓢,拌匀后栽苗,苗距肥6.7~7cm,栽后淋清粪水,再有蔬菜专用微膜(80cm)覆盖,并引苗出膜后用泥土填塞微膜洞口,以利保温保湿。玉米底肥施玉米专用肥600kg/hm2,有机肥15t/hm2。

(四)加强田间管理

1.莴笋定植后立即浇透水,4至5天后再浇1水。缓苗后结合浇水追施三元复合肥300~375kg/hm2。随后中耕松土,蹲苗7至10天。当苗高30cm,茎粗4~5厘米时,追尿素300kg/hm2,半月后结合浇水再追尿素300kg/hm2。在嫩茎膨大期,每隔7至10天喷1次500×10-6的青鲜素,共喷2~3次,以抑制抽薹和增加茎重。2.玉米移栽后淋清粪水,在6~7叶时追施尿素75~150kg/hm2,在大喇叭口期施用攻苞肥,用尿素300~375kg/hm2。3.南瓜定植后施清粪水,后根据苗情追肥,当幼瓜座住后每隔20~30d淋施猪粪1次,共施1~2次。如果南瓜长势过旺,可用手轻轻捏破主蔓,以调节肥水,以利座果,南瓜主蔓在第二、三朵雌花开始留果,子蔓第二朵雌花留果,一般一批留果3~4个。为提高前期产量,如遇阴雨天,要进行人工授粉。

(五)病虫害防治

1.莴笋病虫害主要有: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菌核病、蚜虫及蓟马等。霜霉病可用75%百菌清600倍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600~800倍液喷洒;软腐病用链霉素200×10-6~300×10-6或50%代森铵600~800倍液防治;病毒病用病毒A400~500倍液;菌核病用40%菌核净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1000~1500倍液防治;蚜虫和蓟马可用10%吡虫啉1000~1500倍液防治。2.南瓜病虫害主要有:小地老虎即地蚕、黄守瓜(黄虫)、霜霉病、白粉病等。小地老虎采用“BT”乳剂(100亿活芽孢可湿性粉剂)1500ml/hm2兑水750kg喷雾。黄守瓜用生物农药力克虫1、2号1500~3000ml/hm2进行防治。霜霉病用58%甲霜灵1.5kg/hm2兑水900kg喷雾。白粉病用75%百菌清1.5kg/hm2兑水900kg喷雾。

(六)采收

1.莴笋当笋茎肥大达商品成熟时上市,即莴笋主茎顶端和最高叶片的叶间相平,俗称“平口”时收获,5月份收获上市。2.蜜本南瓜多以老熟瓜采收为主,在落花后35d天以上,瓜皮变黄上灰,手指甲不易划破方可采收。南瓜一生可采2~3批,采收时连同茎蔓(6.7cm)一起剪下,轻拿轻放,以利于贮藏运输。

关键词:农村教学经济

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当地经济的重要性

1.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值。这就决定了我国眼下和将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首先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要解决好吃饭问题,就要发展农业生产,多产粮食。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传统的、落后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使多年劳作的农民至今经济收入仍偏低,难以摆脱困境。如何让农民真正从贫困走向富裕,如何振兴农村经济,是摆在每个农村中学生物教师面前并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依靠科技,这就必须要有一支数量庞大的农业科技队伍,而这支队伍从何而来?毫无疑问,是通过教育培养而来。因此,客观上要求农村中学生物教学有责任和义务去坚持面向农村,走好生物教学与农村科技相结合的道路。

2.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坚持面向农村,可以促进学生真正热爱农村,自觉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我们曾对我校来自农村除了考上高校的毕业生做过调查,三年高中毕业后真正乐意扎根农村经济建设的非常少见,他们绝大多数会加入打工者行列前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寻求发展机遇,而“扎根农村”的信念难于树立。因此,在坚持农村中学必须面向农村、服务农业的办学理念上,为了使学生真正确立“扎根农村、献身农业”的信念,我们有必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以“志在农村、献身农业”为基本内容的思想教育,解决学生们总想摆脱农村的思想问题。如果我们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真正做到了坚持面向农村,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参与农业生产实践,从事力所能及的农业研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农村的过程中和农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把农民的利益、前途和命运看成是自己的利益、前途和命运。这样,相信我们的学生“扎根农村”的信念就会逐渐树立起来,并且他们也会主动地利用所学的生物科学知识去服务于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较大幅度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3.人类的进步,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要求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农村。人类的发展已进入了21世纪,众所周知,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时代,在新的世纪,生命科学将在很多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许多生物科学的成果将会在农业生产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农村中学毕业生必须要有相应的生物科学知识。很显然,如果今天我们的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不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当地农业经济,那么,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劳动者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二.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当地经济的实施策略

1.将生物基础知识的教学密切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2.利用资源优势,加强实验和观察。

农村中学固然存在着实验设备简陋、投入资金不足等现实问题,但和城市中学相比,开展生物学实验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实验材料取材广泛,限制性小;其次是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各家都有天然的实验场所供学生观察和进行实验,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技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要加强实验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改革实验课堂结构。围绕实验组织课堂教学,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并采用探究式教法。二是改变实验方式。把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提高实验的开出率,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其基本操作技能。三是加强课外实验。农村学生大都有自家的生物园地,这就给学生课外实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加强对生物课外实验的布置和检查,发挥课外实验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3.结合农业生产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

农村中学开展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内容的课外科技活动,是为当地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是有关农业方面的理论,所以在课外的科技活动,就应突出农业科技活动,以实验技术为学习的中心,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在确定活动内容时,要立足于农、服务于农,使活动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切身利益密切相连,在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和趣味性的前提下吸引学生。选择的内既不能脱离当地生产实际,又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使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能利用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和资源优势,迅速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在活动方式上,应以田间试验为主要形式。此外,还可开展小论文、小发明等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直接为农业经济服务。

目前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当地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

从目前我国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来看,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在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当地经济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认识是:生物教学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当地经济,就是让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农业技术,毕业后利用这些技术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很多学校便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农业技术教育,把生物教学当成是农业技术专业课。但是,我们应认识到,中学生物课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我们不能因为服务当地农村经济,就把生物课搞成农业技术专业课。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坚持面向农村的基本任务应是:使学生在掌握较为系统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利用生物学原理灵活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是师资问题。曾几何时,由于高考曾经取消过生物学科的高考资格,给中学生物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许多优秀的中学生物教师尤其是农村的中学生物教师大量流失,使如今的大多数中学都面临着生物教师奇缺的困境。因此,就目前现状而言,高等师范院校、中学都应从全局的高度出发,着重培养出一大批既掌握丰富而扎实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面向农村、乐意扎根农村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是学生的实践条件问题。要使学生学会利用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去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客观上要求给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和良好的实验条件。但目前我们的农村还几乎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不可能也不愿意无条件的为学校提供试验场地(因试验有风险),造成学校难于在农村建立基地,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所以,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配合,解决必要的试验场地和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

THE END
1.鲜食玉米全国首次线上撮合交易成功看“鲜玉良田”如何领“鲜”一步线上撮合交易模式将鲜食玉米的需求定制化、销售订单化、供销一体化,实现了种、产、采、购、销产业链与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打造了我省鲜食玉米服务便捷化、营销网络化和成本最小化的产业服务体系。”任关宇说,这次交易也是特色农产品(经济农产品)从传统交易形式走向线上交易形式的一次成功尝试。http://h5.hljnews.cn/h5/detail/normal/5271963124466688
2.吉林大米网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综合信息门户网站按照吉林大米中高端市场定位,铺设吉林大米品牌腾飞“跑道”,建立了4个版本的营销模式,分别是1.0版本的直营店、商超专柜模式;2.0版本的网上销售模式;3.0版本的产区-社区直通车模式;4.0版本的“吉田认购”专属稻田订制模式,通过“互联网+农业”、“基地+市场”、“消费+体验”新的营销模式,把产品资源、产地资源有机整合...https://www.jldmw.com/
1.从长春鲜食玉米看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目前,位于长春国家农高区的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的鲜食玉米系列产品销量遥遥领先,中高端鲜食玉米品种200多个,远销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公司总产值达2.7亿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为产业全链条发展提供了保障。农户将土地流转,与企业以订单形式合作,农户...http://www.jl.gov.cn/szfzt/jlssxsxnyxdh/gddt/202404/t20240423_3148269.html
2."鲜食甜玉米—结球甘蓝"高效栽培模式期刊薛朝云 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四川 江油 621702 在线阅读 下载 引用 收藏 分享 打印 摘要:鲜食甜玉米—结球甘蓝栽培模式于2021年在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进行试验示范,该模式茬口衔接好,用工量少,与传统栽培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对比.结果显示,鲜食甜玉米—结球甘蓝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传统的栽培模...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nongyzs202404009
3.《农作物生产技术试题》答案(精选6篇)17、为实现鲜食玉米的分批上市,生产中可采用错期播种的方法。() 18、夏玉米的田间管理上,一般要掌握“一促到底”的原则。() 19、玉米雄穗分化比雌穗时间晚,但分化速度快,因而造成雄雌穗开花3-5 天的间隔。() 篇3:《农作物生产技术试题》答案 1. 企业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计量的投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t834s.html
4.《北京市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为深入探究北京市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状况,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产业经济与政策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赴北京市鲜食玉米主要种植区域,分别对小农户、种植大户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分析北京市鲜食玉米种植规模、生产效益、技术进步、销售模式现状,剖析鲜食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相应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北京市鲜...https://www.weihengag.com/home/article/detail/id/21342
5.2024年24期粮情快讯近期玉米开启反弹模式,截至上周五大连玉米期货主力2411合约从前期2245低点反弹至2329;目前山东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较日前低点价格回涨10-66元/吨左右;东北地区下行趋势放缓,黑龙江绥化地区深加工价格略有反弹。总的来说上一轮下跌基本告一段落,近期玉米重回震荡。此外,近期市场传言后续将约谈部分国内进口商,主要议题是要求控...https://www.fzgrain.com/index-article-details-doc-12828952.html
6.标准化生态农业11篇(全文)通过集约化种养示范,创建了与特粮特经作物轮作、套作牧草、秸秆与牧草养殖畜禽、畜禽粪经生物发酵肥水养鱼的模式。资源配置:区域面积为1,000hm2,则鲜食玉米或牧草种植所占耕地面积为800hm2,畜禽舍、围栏场、青储池等配套设施面积120hm2,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占用80hm2。养殖羊14,000~15,000只,或肉牛2,000头,建...https://www.99xueshu.com/w/ikeyszqjwcxc.html
7.味蕾龙江龙江鲜食玉米,谁与争“鲜”?玉良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任关宇告诉记者,鲜玉良田公司以产业整合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先进的标准化种植技术,建设高端品质的种植基地,从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和高端化入手,将传统农业与特色农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和科技赋能相结合,实现从种到销具有“龙江高定”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力争将龙江鲜食玉米端上...https://www.hubpd.com/hubpd/rss/toutiao/index.html?contentId=662929865149180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