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4日,张福锁院士工作站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揭牌。自2021年10月起,张福锁院士领衔组建的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师生组成的联合团队与大理州开启合作。两年来,这个团队在大理州所开展的农业绿色高值、面源污染防控和乡村振兴探索成效显著,全面助力洱海保护,促进农民增收,服务乡村振兴。本期,本刊特邀来自云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的团队成员撰写莴笋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洱海流域旱地鲜食玉米绿色生态种植模式,以供读者参考。
张福锁院士团队简介
张福锁院士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营养专家,现任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福锁院士(左一)给技术人员指导
自2021年10月以来,以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为主联合组建的张福锁院士团队与大理州开启合作,进一步破解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探索洱海流域未来农业生产模式,推进洱海流域绿色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增收和洱海流域乡村振兴,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高水平科技示范样板。在各方支持和帮助下,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大理州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共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由张福锁院士任院长,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赵正雄教授任常务副院长兼法定代表人。
三方合作在洱海流域建立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大理烟草科技小院、洱海人文科技小院、蔬菜科技小院、面源精控科技小院、有机循环和有机农业科技小院等14个科技小院,组织全国30多家单位、300多位科研人员围绕“面源污染精准解析与系统防控”等重点领域的关键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助力古生村乃至洱海流域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生态的建设和发展。
1.莴笋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主讲人:姚智张伟王媛
一、技术概况
莴笋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是采取“高产优质品种+周年轮作+绿色投入+起垄覆膜”的技术模式进行轻简化栽培,可明显提升莴笋综合效益。该技术优势为:一是充分利用区域气候、土壤特殊条件,减少肥料、农药的施入量;二是创制绿色智能施肥方法,减少肥料施用次数,降低人工成本;三是尾菜通过集中处理,可制成有机肥还田,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目前,应用该技术在大理洱海流域累计示范推广种植莴笋超300亩,后期将大面积推广。示范种植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种植的莴笋比传统方式种植的莴笋,产值增加11%以上、节肥减氮30%以上,节本增效明显。
田间施肥
二、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选用抗病、优质、商品性好、适应本地生态环境条件和耕作制度的莴笋品种。秋季莴笋选用不易抽薹的品种,如“佰盛红2号”“红火2号”“东方红”等;冬季莴笋选用耐寒、适应性强的品种,如“红香妃”“红尖叶”“红珊瑚”“红贵族”等品种。
2.播前管理与移栽。(1)播前管理。翻耕土壤,整地前施入底肥后耙碎整平,划线开畦,畦面宽1.6~1.8米、沟宽30~40厘米、垄高25厘米,盖上降解薄膜。栽培密度为每亩7000~8000株,株距25~30厘米、行距25~30厘米。晚熟品种或秋季播种适当稀植,早熟品种或春夏季播种适当密植。(2)移栽。苗龄25~30天、4~5片真叶的苗期移栽为宜,移栽深度以土壤埋到第一片叶柄基部为宜,阴天或傍晚进行带土移栽,移栽后浇足定根水。
3.施肥管理。肥料施用量:(1)幼苗期每亩需氮肥0.4千克、磷肥0.1千克、钾肥0.5千克;莲座期每亩需氮肥6千克、磷肥2千克、钾肥11千克。(2)基肥。每亩施入高氮低磷有机肥600~700千克,每亩额外补充硫酸钾(氧化钾浓度为52%)10~12千克;或者每亩施入复合微生物肥240~300千克,每亩额外补充硫酸钾(氧化钾浓度为52%)10~12千克。(3)缓苗肥。移栽后每亩施入含腐殖酸的缓苗肥10~12千克,兑水浇施1次。(4)追肥。每亩追施有机水溶肥40~45千克。
4.病虫害绿色防治。(1)物理和生物防控措施。利用悬挂粘虫黄板、释放害虫天敌蚜茧蜂等方式防控蚜虫。(2)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重点预防霜霉病、茎腐病和病毒病。①霜霉病防治措施:实行合理轮作、改善通风条件、降低空气湿度和土壤水分等措施,均可减轻霜霉病的危害;发病初期,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的杀毒矾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喷1次,共喷2~3次,采收前7天停止喷药。为增强防治效果,需交替用药防治。②茎腐病防治措施:优先在该病始发期,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嘧菌脂胶悬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用药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10天停止喷药。③病毒病防治措施:该病易发生在下一茬莴笋上,防治该病需提前在土壤里撒上生石灰,消灭土壤中的细菌;病害较为严重时,可喷施3%氨基寡糖素15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10天用药1次,连续防治2~3次。
5.高效采收。选在阴天或者早晨及傍晚进行采收。莴笋主茎顶端生长点与最高叶片的尖端相平时为最适宜收获期。采收方法:从根茎处砍下地上部,剔去基部老叶即可上市销售。
6.尾菜收集处理。根据试验示范,平均每亩莴笋的尾菜占总产量的10%~17%。收获时将尾菜收集起来,并进行肥料化利用,对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显著。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洱海流域旱地鲜食玉米绿色生态种植模式
主讲人:田梓铭应飞宇胡小康丛汶峰
察看玉米长势
洱海流域旱地鲜食玉米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其技术核心是耦合绿色智能肥和密植高产两项技术。该模式以减肥、增产、减排为目标,集合了“品种优化、适度增密、水分控制、科学施肥、病虫防控、秸秆还田”等多种技术模式。相对鲜食玉米传统种植模式,洱海流域旱地鲜食玉米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的优点有:一是降低成本,施用绿色智能肥,大幅减少化肥的投入,增强植株抗病性,减少化肥、农药和人工成本;二是提升产量,采用该模式种植的鲜食玉米比传统模式种植的鲜食玉米增产10%~15%;三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大幅降低环境风险;四是秸秆还田,有利于养分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优选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产量高、口感和品质优异、生育期短、株形半紧凑耐密植、抗倒伏的品种,如“SBS902”等。
2.适时播种,适度增密。春播最早在3月底至4月初进行,夏播最晚在7月底至8月初进行。根据不同品种株形适度增密,能在不降低果穗质量的同时,增加产量和提高养分利用率。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推荐株距20~25厘米、垄宽约1米、排水沟深20厘米,种植密度为每亩4500~5000株。
3.覆膜栽培。采用银灰色地膜覆盖,具有春季保水保温、夏季保肥防草,以及驱避蚜虫等作用。可根据栽培密度定制和使用有栽培孔的农膜。
5.科学施肥。施肥原则为施用以玉米专用绿色智能肥为主,并辅以化学肥料。玉米专用绿色智能肥需根据玉米生长发育的需求施用,此种肥料设计了科学的氮、磷、钾养分配比和种类,并添加了锌、硼等促进产量提升的微量元素,达到促进玉米健康生长、提升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等目的。(1)适当施用底肥,每亩用绿色智能肥(20-8-8)20~25千克、硫酸钾7千克混合撒施。(2)拔节期追肥,全田80%以上幼苗出现近地面植株基部硬结,基部节间已伸长2~3厘米,每亩追施绿色智能肥20~25千克,采用穴施方式进行。(3)大喇叭口期追肥,全田80%以上的植株上部叶片呈现喇叭口形,每亩追施尿素10~14千克,采用穴施方式进行。
6.病虫草害精准防控。鲜食玉米病虫害主要有锈病、蛾虫、螟虫、蚜虫和地下害虫。(1)锈病防治,该病主要在雨季暴发,在雨水来临前2~3天或发现田间已出现少量病叶时,使用30%戊唑·嘧菌酯1500倍液喷施全株进行防治。(2)蛾虫、螟虫及蚜虫防治,使用11.6%甲维·氯虫苯或12%甲维·虫螨腈5000倍液喷施全株进行防治(防治蚜虫在玉米植株吐丝后使用药剂)。(3)各类地下害虫防治,可使用10%高效氟氯氰菊酯5000倍液,在覆膜前喷施1次后,根据虫害情况再使用。(4)杂草预防,可喷施42%甲·乙·莠300倍液,在播种前处理土壤或杂草萌发初期使用效果显著。通常一季鲜食玉米只喷施1次除草剂,一定要避开苗期。还应注意,除草剂使用过多容易抑制鲜食玉米以及轮作作物的生长。
7.适时采收。在玉米达到乳熟期时即可采收,此时穗部玉米须颜色褐色偏萎蔫,玉米穗顶部紧实饱满。
8.秸秆还田。玉米秸秆生物量大,质地较硬,粉碎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质地。还田时,应注意在鲜食玉米采收后,秸秆相对脆嫩时及时使用粉碎机在田间进行第一次粉碎。在下一茬作物播种前,使用旋耕机在翻地时进行第二次粉碎,加快秸秆分解。若一年连种两茬鲜食玉米,则第一茬秸秆可不还田,用作青贮饲料,防止还田后影响第二茬播种质量,第二茬秸秆再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