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采访,听到的都是今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大账很明白,记者还想听听农民们算算自家的小账。
山东省无棣县车镇乡芦郭村是粮食生产专业村。村党支部书记赵宗坡讲起粮食生产的今昔对比,感慨万千。他说,当年,村里转包土地,一亩地一年几十元都没人愿包。为什么那时村里按各户种地面积分担各项费用,全村平均一年下来每个村民要上交的税费有400多元。农业收益少,种粮食收益更差,所以农民不愿意种地。“如今,一亩地承包费涨到300元左右,想承包的还不一定能抢到手!”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调控,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在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2005年,中央财政首次对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55亿元;2006年达到85亿元;2007年增加到125亿元。
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更达到5625亿元,创历史新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四补贴”规模达950多亿元,比去年增长85%。
订单农业助力优质粮
如今在河南农村,很多农民种粮都爱和龙头企业签订单。“中国小麦看优质,优质小麦看河南”,河南今年小麦种植面积达到7890万亩,而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就达到5208万亩。
延津县的金粒麦业有限公司是河南省著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导农民种植优质新品种,他们通过“公司+协会+农户”的组织形式和“订单+现货+期货”的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多方共赢的产业化经营新路,带动了周边县市10万余农户增收致富。
司寨乡平陵村农民张文明是金粒麦业公司的订单会员,2003年参加了金粒公司的订单农业。他介绍说:“自从加入订单农业后,金粒公司统一给农民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割。同时,金粒公司小麦协会还提供科技服务,农民的小麦产量提高了,打破了原来农民认为的‘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规律。卖粮食时,参加订单农业的小麦每市斤比普通小麦要高2-4分钱,这样一亩地就能为农民增收100元。很多村民从一开始不愿意参加订单,到现在都很积极地加入,现在村里每户都是金粒公司的会员了。”
发展订单农业,把分散的农户同农产品加工营销的龙头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有了订单这个纽带,协调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约束双方的经营行为,建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稳固基础。通过订单农业发展,不仅农民增收了,粮食的优质率也得到了保证。
精深加工粮食“增值”
全国食品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全国每10根火腿肠中有5根出自“双汇”,每10个汤圆中有6个出自“三全”,每10个饺子里有4个出自“思念”,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来自河南。河南通过发展粮食深加工,通过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增值、增效和农民增收。
“如果单纯靠种地,再怎么想办法,农民增收的潜力都是有限的。”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斤小麦市场价7角多。一旦变成面粉,就可卖到1元;变成方便面专用粉,就是1元多;变成速冻手工面、刀削面,就值5元了;如果加工成味精,价钱又会翻番。”因此,“把‘大粮仓’变成‘大厨房’成为河南人的共识”。魏仲生说,河南先后筹措20多亿元,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扶持一批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快速扩张,创出了“三全”、“思念”、“白象”等一批知名农产品深加工品牌。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介绍说,“河南不仅是全国第一粮食大省,而且也是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不仅是国家的‘大粮仓’,也是国人的‘大厨房’。”
河南粮食深加工的经验也为产粮大省提供了一个范本。据了解,通过深加工使粮食实现增值,也是“十一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指针。根据规划,到2010年,我国粮食深加工比例将从目前的8%增加15%。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的粮食加工体系,使粮食通过加工增值30%左右。